Friday, August 31, 2018

1211 淨土宗宗風略釋 (18)

1211淨土宗宗風略釋 (18) 
2018.08.31
本來「修諸功德」及「因果罪福」,在一般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不可挑戰的金科玉律,也是不可踰越的基本底線,何解淨土法門把佛教兩大教條和信念,說作「疑障」!「疑信佛智」,罪名不輕。若人聲言疑信佛智,豈不是構成謗佛、謗法!

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法門。淨土法門所講的「信」,有別於一般人所想「我相信你」、「我有信心」之類的「信」。淨土法門的「信」,具有獨特的內涵,而且這個「信」是建立在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根本大願,否則「信」變得空空洞洞,毫無意義。

阿彌陀佛發願成就了根本大願、光明名號及極樂世界,讓欲來生的眾生,可以稱念其名號而得生淨土,如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大願是淨土宗的立宗根本,法脈傳承之所依,因為這是阿彌陀佛成佛的本懷,也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出世的本懷、無問自說的密意。沒有第十八願,就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極樂世界。沒有第十八願,我們就沒有阿彌陀佛可信,沒有極樂世界可願生,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可稱念。沒有第十八願,我們離開三界生死的唯一出路堵住了,唯一希望也幻滅了!

言「信」者,行者信受彌陀救度,即相信和接受「稱我名號必得往生」這個真實本願,離開「稱我名號必得往生」的「信」,就是沒有內涵的「信」。此外,這個「信」不但建立在成就了本願的阿彌陀佛,而且建立在本願所言「稱我名號必得往生」的內涵。

Tuesday, August 28, 2018

1210 淨土宗宗風略釋 (17)

1210淨土宗宗風略釋 (17) 
2018.08.29
《無量壽經》「胎生文」曾談及信疑的問題,云:
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從這段「胎生文」得知,若有眾生,明信阿彌陀佛本願誓言:只要稱念其名號,阿彌陀佛必然履行諾言,使此人得生其國,即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但若有眾生,疑惑不信佛本願力,疑惑不信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還只信自修持力,只信己修功德,此乃疑障之一。

疑障之二,若有眾生,疑惑不信佛智,還只信世間業力罪福等世智,竟要修習善本,才肯願生其國。結果呢?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地觀」文,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 ;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

            可知念佛往生人一定要「修因正念,不得雜疑」。言「正念」者,正是六方諸佛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1209淨土宗宗風略釋 (16)

1209淨土宗宗風略釋 (16) 
2018.08.27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二條是「三不疑雜」,第一是「不懷疑」。
疑的反義是信。釋尊在《阿彌陀經》強調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所以有淨土法門的書籍,幾乎都是「釋疑」。為什麼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

《無量壽經》云: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道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淨土法門的果益是「昇道無窮極」,表示此法門所得的極果橫超一切,但其行持方法 - 專稱佛名,則是「易往而無人」,容易到無一人不能往生的意思。文中三個「自然」示意是法爾如是,真實不虛,必然正定,當知淨土法門依阿彌陀佛的本願 - 第十八願而立,是一個「佛力救度」、「佛果迴向」的法門。

龍樹菩薩在《十住論》之〈易行品〉釋阿彌陀佛的本- 第十八願而立,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歸」可以說是「自然歸向」;「即入必定」也是自然、必然、非造作。果益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持是說「本願稱名」。



「以信方便」,就是以信入手,信阿彌陀佛本願誓言:只要稱念其名號,阿彌陀佛必然履行諾言,使此人得生其國!

Friday, August 24, 2018

1208淨土宗宗風略釋 (15)

1208淨土宗宗風略釋 (15) 
2018.08.24
從上文得知,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二條有「不雜餘佛,不雜餘行」一句,出處在此 -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就行立信」文。

慧淨上人補充說:本來五種雜行也好,諸善萬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從行業的性質來講,雜行屬於聖道門、難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聖的行業;而正行屬於淨土門、易行道、他力,亦即彼土得證的行業。

此二者的性質、利益完全不同,善導大師為了詳細區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並舉出 「二行得失」,有褒貶、廢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貶雜行,而勸導實踐正行、捨棄雜行。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獨尊善導大師,將其淨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語徹底圓彰,此偈妙含「三重選擇」之義,後世稱為「三選文」,此三選文所獨舉之「擱、拋、傍、專」四字,可謂「淨宗口訣」。其文如下: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此文明示三重選擇之義,亦即於「二門、二行、二業」之中,「擱聖道、選淨土;拋雜行、選正行;傍助業,選正業」,簡言之即是「選淨土、選正行、選正業」。

總而言之,各種分判皆是「往生行」,即以往生淨土之道為大前提,而非是我們做人的「本份行」,前者是往生之道;後者是處世之道。

Wednesday, August 22, 2018

1207淨土宗宗風略釋 (14)

1207淨土宗宗風略釋 (14) 
2018.08.22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就行立信」,說明往生淨土之「行」有二種,一是「正行」,二是「雜行」。此就往生淨土之行而言,以向於西方淨土的彌陀之行業謂之「正行」;與此相對的,以此土入聖的聖道萬行迴轉趣向於往生淨土謂之 「雜行」。

「正行」者,全冠以「一心專」三字,並集中阿彌陀佛一佛及其極樂世界一土。「正行」有五種,所謂「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讚」。若「讀、觀、禮、稱、讚」其他諸佛,亦屬「雜行

善導大師立「稱名」正行是正業,其餘「讀、觀、禮、讚」等正行是助業。善導大師又指出: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雜行是與正行相對而言的,因此約之可說有「五種雜行」如左:
讀誦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讀誦淨土三經以外的經典。
觀想雜行:為往生極樂而想像極樂淨土以外的依正。
禮拜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禮拜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稱名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稱念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名號及咒語。
讚供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讚歎供養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善導大師續言正行和雜行五種得/ 利害關係: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正行五得」: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迴向、純。
「雜行五失」: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迴向、雜。

Monday, August 20, 2018

1206 淨土宗宗風略釋 (13)

1206  淨土宗宗風略釋 (13) 
2018.08.20
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二條: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這個「不疑雜」問題,也是出自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第三地觀」釋文。大師先引《大經》卷下文意云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隨後大師指出:明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 ;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

從這兩段文,我們當知「正念」就是不得「雜疑」。什麼是「雜疑」?雜的反義是專、純、正,指行持方面;疑的反義是信,指心態、觀念方面。以純粹淨土法門來說,我們深知佛本願力救度,以光明名號攝化我們,但使信心求念,易得往生。

所以,若我們的心信而不疑,我們的行必然而不雜;反過來說,若我們的行而不雜,我們的心行必然信而不疑。所以,「正念」者,就是「一心專稱佛名」,與淨土宗宗風真諦第一條大致相同。一心就是不疑;專稱就是不雜。簡單、清晰!
「不懷疑」者,是信心、深心(深信之心)、決定深信自己沒有一點能力和因緣出離生死(機深信),又決定深信彌陀有絕對有能力攝受自己(法深信)。我們可以無疑無慮,乘佛願力,專稱佛名,定必往生!

又,信落實在行,即「就行立信」,正行、專修就是「不懷疑」了!

Friday, August 17, 2018

1205淨土宗宗風略釋 (12)

1205淨土宗宗風略釋 (12) 
2018.08.17
導大師所說的「正定業」之文提及:「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的「不問」二字貫通前後,故不問行住坐臥,即是不論時處諸緣;不問時節久近,即是不論時間長短;亦即不論時處諸緣之時間長短,都可念佛,都應念佛,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故下文言: 「念念不捨」。

「不問時節久近」,即是本願文所言「乃至十念」及成就文所言「乃至一念」;意即是以「乃至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則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又「不問時節久近」,即是不論時間長短,都應專念彌陀名號,長命之機則盡形壽稱名;短命之機則乃至七日一日、臨終之十念一念,亦得往生,無一念之疑。

               「念念不捨」有二義,即「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

「念念」二字,就彌陀而言,是光明剎那剎那攝取念佛眾生,就眾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受彌陀救度之人,直至臨終,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非必那剎那稱名,而是盡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這是彌陀所選定,眾生信順之,往生便已決定,故言「順彼佛願故」。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在此更特別用「專」之一字,有融化讀誦、禮拜、觀察等諸行歸於專稱佛名之意。       「是名正定之業」是顯示專稱佛名正是往生決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是顯示專稱名號是相應於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

Wednesday, August 15, 2018

1204淨土宗宗風略釋 (11)

1204淨土宗宗風略釋 (11) 
2018.08.15
慧淨上人說:念佛,如果過份強調技巧性 (如多少, 定散, 念稱,四六,自他),而忘了原則,則可能會因為念佛達不到自我要求而自我苦惱,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往生,這樣反而不好。

因此,雖然我們有技巧上的設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回歸到第十八願──稱名必生,不顧慮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完全回歸到稱名必生,因為稱名的本身就是乘彌陀願力,已是當生成就、往生決定了。 

淨土法門要怎麼稱名呢?就是以我們每個人的根機去稱念這句名號,念念不捨就好。既然是依每個人的根機,一定是有的人比較有時間,有的人比較沒時間,有的人比較精進,有的人比較懈怠,有的人心比較寂靜,有的人心比較雜亂。但只要依自已的根機稱念佛各,統統一樣平等的往生。

雖然念佛的心殷重程度,以及念佛數目的多寡,會影響佛加持的一些現象。心地比較謙卑柔和、善良厚道,即比較無諍、寬容、不貪,且常念佛的人,他比較能夠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比較能夠預知時至。 

一切眾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如果沒有念佛,就一定是念妄想雜念,念念都是業。 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消解力量,所以將這個念轉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以念佛這個正念來消解種種妄想雜念。念佛而有妄想這個是正常的、自然的,跟我們的往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每一個人就依他當下的根器去念這一句名號,沒有任何條件的限定,或者某一種水平的規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他的個性比較調柔、無諍,就以調柔無諍的個性去念佛;他的個性比較剛強,凡事都要問清理由,或者煩惱比較重,念起佛來就妄想雜念紛飛,這都沒關係,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這句名號本身就能消除我們的業障、增長我們的福德,使我們臨命終時,自然進入極樂世界的涅槃境界。 

Monday, August 13, 2018

1203淨土宗宗風略釋 (10)

1203淨土宗宗風略釋 (10) 
2018.08.13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明確地指出:稱名正行,是往生的正定之業-即是「正選定之業」,與「正決定之業」,是入「正定聚」的行業、正確、直接、必定、決定的行業。

稱名到底是怎麼稱?要稱到什麼標準?善導大師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慧淨上人說:其實標準就是「念念不捨」,時刻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掛在心中、掛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行住坐臥念念不捨」,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就包括「時處諸緣」。

念佛是不管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念的。有空的時候,來念佛會念佛,是屬於專念,專心念佛不做其他事情。而雖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是動腦筋的,也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這是散心念佛。所以,不是專念就是散念,不是散念就是專念。 

每個人的行為都離不開行、住、坐、臥,善導大師說「念念不捨」,是表示每一個人只要依個自的「根機」去念佛,不管行住坐臥多少時間,不問時節的久近,能夠念就儘量念。只要知道一向專稱、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他所有的行持就都會念佛,也都是念佛的心情;所有的時間,只要想到,就會念這一句名號。 


要以念佛為生命的重心,也就是念佛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念佛;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那要怎麼養成這樣的習慣呢?一句話十個字──「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成為一個念佛生活化的人!

Friday, August 10, 2018

1202淨土宗宗風略釋 (9)

1202淨土宗宗風略釋 (9) 
2018.08.10
淨宗法師在《第十八願淺釋》一書,續解此句: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指出:

這樣聽不懂很多道理的「老太太」念佛人,可以講是淨土門的上上根機。她很實在,很妥貼,她沒有誇張自己,她也沒有「我念佛,心不清淨能不能往 生?」的問題,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說的,是阿彌陀佛的誓願,跟我們的心淨不淨,怎麼扯得上關係呢?

淨宗法師的說法,我觀察到,時下有不少求生淨土的念佛人,為求有「把握」現世今生決定往生淨土,往往偏重和傾向念佛的技巧,如定心還是散心、多念還是少念、六字還是四字、心念還是口稱等等,或個人的心情,如有法喜還是無法喜、有感應還是無感應、有信心還是無信心、開心還是沉悶、是苦是樂等的感覺變化,卻忘卻下念佛的原則和綱領「謙敬聞奉行」,只要專稱彌陀佛名,自然必生彌陀淨土。

彌陀救度是不問罪福,不問時節,不問時處諸緣,所以,念佛求生淨土不在於我們的工夫技巧、個人的心情起伏、順逆感覺,而在於阿彌陀佛的本願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願生者只要順彼佛願而行 -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慧淨上人就「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抽出本願」和「稱名」兩個詞語,而訂立淨土宗的一大特色 - 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不但淨土宗的特色,也是淨土宗的念佛特色。本願稱名是「因」,其餘三個淨土宗的特色 - 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都是「果」,是自然、必然、當然如是!何解?善導大師云:順彼佛願故!

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August 8, 2018

1201淨土宗宗風略釋 (8)

1201淨土宗宗風略釋 (8) 
2018.08.08
淨宗法師在《第十八願淺釋》一書,續解此句: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今續釋何謂「一向專稱」,如下:

一者,一向專稱——捨定捨散;二者,一向專稱——捨信捨疑;三者,一向專稱——捨一切心

不僅如此,所有的善啦、惡啦,淨啦、穢啦,所有這一切纏繞我們的是 非分別觀念,也通通都不存在。念佛就是念佛,念佛很單純。不顧及心中 的一切,唯一口稱名號,就是一向專稱。

四者,一向專稱——淨土門的落腳點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開的法藥。好像信仰醫生, 就落實在服用醫生開的藥。我們淨土門的落腳點,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 是落實在「一向專稱。」

講定散二善也好,講信心也好,目的是引導我們進入一向專稱。已經能夠一向專稱、願生淨土,這樣的人,沒有必要再跟他談什麼信啦、疑啦, 沒有必要。講那些就太遠了。


 在現實往生人的事例當中,我們也經常發現:其實很多老太太,她也聽不懂很多道理,念佛,也談不上怎樣的歡喜,也不存在什麼功夫不功夫。 她只知道:「我在這個世界活了這一把年紀,酸甜苦辣我都嘗過了,我下 一輩子不願意再來了。聽說有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很慈悲,念他的名號 就能去往生,那我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就天天念,就這回事。」

Monday, August 6, 2018

1200淨土宗宗風略釋 (7)

1200淨土宗宗風略釋 (7) 
2018.08.06
        淨宗法師在《第十八願淺釋》一書,曾詳解此句: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今續釋何謂「一向專稱」,如下:

一者,一向專稱——捨定捨散;二者,一向專稱——捨信捨疑

初次接觸一樁事情的時候,我們對它不瞭解,產生誤解,產生疑惑,這個過程需要破疑生信;一旦這樁事情作為事實被我們認定下來,就談不上 信、談不上疑。疑都談不上,還談什麼信呢?信都談不上,還談什麼疑呢?

 比如我們跟別人從初次打交道到熟識也是一樣的。只見過一兩次面,再見面時,「到底是不是這個人?從面貌形象看起來,似乎像,似乎不像⋯⋯」我們的心就在那裡疑惑。然後有些證據說明啦,比如一張照片啦, 哎,你相信了:「某某人,就是他了!」

一旦認識了他,「噢!對呀,這就是老張嘛!」
認識老張之後,你還會說:「老張啊,我相信你確實就是老張。我相信,我不懷疑,你真是老張!」
那麼你講這句話,說明你還在懷疑他不是老張,你都知道他是老張了,你就直接喊他:「老張,你來。」


我們已經捨信捨疑了,不談什麼信疑了,已經是作為一個事實,「如是 如是」而已。你還在講信啦、講疑啦,就好像在那裡還提著一個東西,心 上還有一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 捨掉信,捨掉疑,就這樣念佛,「如實修行相應」,一向專稱就是如實修行相應。 這個,請大家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