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30, 2017

102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2)

102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2
2017.06.30 

       民國初期,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尋回在中國失傳千年佛教典籍,包括善導大師的著作。印光大師閱讀善導大師著作後對善導大師讚歎不已,在與人書信中多處對善導大師及善導大師的著作的大加讚歎,如「《觀經疏》閱三遍。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
            又言:「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善導所說,如同佛說。」「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印光大師以大悲之心,融合三位祖師的淨土思想,因眾生根機不一,隨機說法,圓融無礙,不離信願持名。與人書信中,處處展現了淨土宗他力救度,專念名號往生西方的淨土思想。後人把大師一生弘揚佛法之往來書信編成《印光法師文鈔》,風行天下,歷久不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得以彰顯,淨土宗也因此廣為流傳。 

            時間到了二十世紀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回流中國得到了足夠時間的沉澱,佛教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關注於曇鸞道綽善導一脈之淨土教法。其中,台灣有慧淨法師於此著力最深,數十年來,窮心竭力,一門深入於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法師所編訂的《善導大師全集》終於完整地呈現於世,使失傳千年的寶藏得以重放光芒,。

法師隨緣教化,著作甚豐,闡釋善導大師淨土教法,平實真切,門下數位弘揚淨土法門的傑出弟子,皆長年蒙其法乳滋養,其編撰演述之法寶廣泛流通於海內外,見者莫不歡喜,十方聞者,熱切渴求。

Wednesday, June 28, 2017

102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1)

102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1
2017.06.28 
           根據佛欣法師撰文 -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云:
然而,歷史的演化,往往使人無法逆料。到了民國二、三十年,佛教界忽然呈現出自南宋以來所未曾有過的蓬勃朝氣。不只是僧眾裡人材輩出,即居士界中的佛學者,其義學精深博大,研佛人數亦不乏佼佼者。
             楊仁山從日本尋回的佛教典籍包含很廣,其中涉及淨土、華嚴、密宗、唯識、三論等諸多方面,且多為隋唐時祖師的註疏或著作,甚至是一宗開宗之作,為一宗之源頭性著作,為祖師開宗之真義,關係著一代宗派的傳承與發展,甚至是一代佛教的靈魂所在,也顯示著眾生解脫真實之利。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戰火與滅法浩劫的銷毀,這些重要典籍多在浩劫中毀滅或失傳,
如今有楊仁山尋回這些重要典籍的大事因緣,人們得見失傳千年的祖師著作,以此因緣,悲心至極之人,獨具慧眼,得見祖師著作之心目,明瞭佛法傳承之精髓,猶如千年暗室忽置一盞明燈,頓然明朗,千年幽室,歷歷在目,不必獨行暗室,摸索探幽。

印光大師民國時代人,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淨土宗祖師,他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識,又是一位從儒入佛、貫通儒佛的大學問家、大修行人、得道高僧。得遇典籍回歸的大事因緣,拜讀了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遺失千年的淨土宗重要的典籍,並立即點校刻行流通,《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談到:「清光緒間,楊仁山居士,由東瀛請來此經《善導疏》、《無量壽經慧遠疏》、《往生論曇鸞註》。皆久佚之法寶,俱為刻行。」

Monday, June 26, 2017

102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0)

102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0)

2017.06.26

祖典回歸對佛教的影響 ,尤其是淨土宗

          淨土一門,始於慧遠大師為先導,理論的建樹則先由北魏曇鸞大師撰《往生論註》,繼有道綽大師述《安樂集》,終至唐善導大師以彌陀化身之資格、念佛出光之現證,撰《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復撰《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

淨土一宗巍然確立,大放異彩,教化之盛,如日中天,竟使當時皇都長安,滿城斷肉,遍地佛聲。此後由承遠、法照、少康諸大師續承法流,法化無窮。而後繼之祖師、善知識的著作也很好地傳持了宗派的純正理論,否則不可能維持法門,傳承清淨法脈。

只可惜經過歷史上多次「法難」和戰亂,佛教典籍遭受到巨大的損失和破壞,更受到空前的、徹底的毀滅,損失殆盡。民國初年的太虛大師,對晚清時佛教狀況,也曾如此地感歎﹕「迨乎前清,其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瀕於亡矣。從全球運開,泰西文明過渡東亞,我國之政教學術莫不瞠焉其後,而佛教實後而尤後者。」

直至晚清,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尋回在中國失傳千年佛教典籍這一歷史事件,並重點闡釋這些典籍對佛教宗派的影響,尤其對淨土宗帶來的深刻影響,這直接關係到末法眾生的解脫之道,顯明瞭釋迦摩尼佛的出世本懷。淨土宗典籍的回歸,佛法真實利益在末法時代得以大放光芒,無數眾生將得到佛法慈悲之救度。

當因緣聚合,祖師經典又回歸本土,後世學人方得祖師之心要,才顯宗義之純正,亦使佛教復興於世,眾生廣得大利。 

Friday, June 23, 2017

102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9)

102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9)

2017.06.23

    自宋明以來一千多年間,中國只有天台宗、華嚴宗,乃至禪密諸宗混合的淨土法門,所謂「寓宗」,獨獨沒有依傳承、純粹淨土宗的淨土法門。其主要原因就是淨土宗賴以開宗立教的根本祖典,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失而不傳。宗祖之楷定古今的教理和法義隱沒了,後世祖師大德也難得其解,甚至也會誤解、別解的現象,以至於宗派教理在傳承中斷的現象。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以及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這些淨土宗傳承的關鍵典籍,在唐末以來很少被引用。在弘揚淨土宗的大德的著作當中,唯一的例外,是宋朝的元照律師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一點思想,那是因為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當中的《往生禮讚》,被唐朝智昇法師編成《集諸經禮懺儀》。

後來高僧大德自修淨土或弘揚淨土,因缺乏這一法脈教典的依據,只好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淨土。因而形成了雖然有人在弘揚淨土法門,卻沒有傳承淨土宗的特異歷史現象。

 我們中國人向來對善導大師很推崇,一直以來都認為他是彌陀化身,而且我們中國的淨土宗也都崇尚專修念佛,專修念佛得益於善導大師的教化。可是,宋明歷代淨土宗的祖師弘揚淨土,幾乎沒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著作。後來的祖師,如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非常推崇善導大師,但是著作裡面所引用到的,只有《往生禮讚》這一段:「為什麼不勸眾生修觀,而勸專稱佛名?因為眾生識揚神飛,觀難成就。」這一段蓮池大師引用過。

Wednesday, June 21, 2017

102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8)

102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8)
2017.06.21

淨宗法師在一次訪問指出:到了近代,大概是佛陀憐憫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特別深重,在一百年前出現了一段歷史因緣。

中國有位學者——楊仁山居士,安徽人,是個飽學之人,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在近代,佛教的復興,他是有很大功勞的。當時他是作為清朝的外交使節到了英國,在大英博物館遇到一位日本的佛教學者,叫南條文雄。他們兩位都是亞洲人,又都學佛,就攀談起來。

因為他們學問都很大,一談談到古代的一些書,說到這些書的名目,南條文雄說:「這些書在我們日本完整地保留著。」楊仁山一聽就很高興,這麼多著作真是求之不得!就約定好,回國之後請南條文雄從日本把這些書請回到中國。

後來,楊仁山在金陵刻經處,把這些書刻印出來,大概有三百多部。淨土宗的祖典,除了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觀念法門》《般舟讚》《法事讚》,還有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都回歸了。還有剛才講的律宗的那些書,也都回歸了,並且都重新把它們編排出來。就是這樣的一段因緣。 所以,我們國人看善導大師的思想,覺得好像新的一樣,但其實這才是我們原本的、純粹的淨土思想。

就此一大事因緣,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帶回了無數眾多的隋唐時期高僧大德的著作,因久佚典籍的回歸,開顯了現代佛教真正復興之門。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佛教界,回顧近代佛教的復興,尤其是淨土宗都將楊仁山居士尊為中國近代佛教的先覺者和振興者。

Monday, June 19, 2017

102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7)

102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7)

2017.06.19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根據佛欣法師撰文 - 自家寶藏,失而復得,云:淨土宗濫觴於慧遠大師,理論的建樹則先由北魏曇鸞大師撰《往生論註》,繼有道綽大師述《安樂集》,終至唐善導大師以彌陀化身之資格、念佛出光之現證,撰《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復撰《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

淨土一宗巍然確立,大放異彩,教化之盛,如日中天,竟使當時皇都長安,滿城斷肉,遍地佛聲。此後由承遠、法照、少康諸大師續承法流,法化無窮。

然而,約於五代戰亂之後,直至近代千餘年間,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著作,除《往生禮讚》被唐朝智昇法師編纂於《集諸經禮懺儀》之中,得以保存之外,餘盡失傳。

然而善導的《觀經四惟疏》等,很早即已傳入日本,並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楊仁山從日本尋回在中國失傳一千多年的淨土宗典籍,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方得以在中國開顯,這是淨土宗史上具有標誌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整個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Sunday, June 18, 2017

102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6)

102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6)

2017.06.16

雖然佛教經歷會昌法難後,很多重要典籍在中國本土失傳和隱沒。但不幸之中有幸,大唐盛世的時代,日本、朝鮮等來留學者眾,很多文化、藝術、宗教、醫學等典籍傳入該國,如善導大師的開宗典籍《觀經四帖疏》,原來早已傳入日本,並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十世紀時天臺宗的著作又從朝鮮傳回來,中觀、瑜伽以及密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中國。

譬如宋初,因受五代戰亂的影響,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等「天台三大部」在中國一度失傳,遂使名盛一時的天台宗一時陷入寂寞慘淡的境地,後由義寂法師從高麗(朝解)請回「天台三大部」,才有了後來宋代天台宗的復興。華嚴宗的典籍也恢復一部分。天臺、華嚴二宗再度復興。

又如南山律宗,因唐道宣律祖的「南山三大部」及宋元照律師有關疏釋的失傳,致使此宗長期蕭條,明蕅益大師以天縱之才、奇穎之悟,欲弘律宗,重振佛教,也不得不半途中止。

直到清末,道宣、元照二大師著作從日本回流,才略見民國至今的復甦之氣。而對照蕅益大師《重治毗尼》與「南山三大部」,間有乖違,也實屬正常,畢竟祖典不傳,法脈中斷之故。

在歷史的長河中,淨土宗則有另一番命運;經歷著開宗、鼎盛、失傳、回歸、復興一段漫長、波折的過程。

Wednesday, June 14, 2017

102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

102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

2017.06.14

佛教經歷會昌法難後,很多重要典籍在中國失傳,包括有名的天台三大部,律宗、密宗的部分典籍,也在中國失傳了。淨土宗方面,宗祖善導大師的著作,除了《往生禮讚》,其餘如《觀經四帖疏》,《觀念法門》、《法事讚》、《般舟讚》等,都在中國就失傳了。

失傳的具體時間難以知道,應該在唐末、五代這一百多年期間,因為唐末的會昌法難對中國佛教有非常大的摧殘,接下來又是五代戰亂,民不聊生。《往生禮讚》由唐朝的智昇法師收集在《集諸經禮懺儀》中,但這本書其實並不怎麼流通、普及,所以知道的人也不多。

       但是,即使如此,《往生禮讚》對整個淨土宗的教法,以及專修念佛的行持,都產生了很好的作用。因為這本書的前序中,說到專、雜二修的分別:專修念佛有四得,雜行雜修有十三失,所謂「四得十三失」,專雜得失,是非常明顯的。

怎麼知道失傳了呢?因為有名錄可以比對,比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諸經名錄中有這本書,可是找不到;又律宗道宣大師的南山三大部,也有目錄,但是沒有書。如果看文獻,北宋元照律師的《觀經疏》,其中就引用到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元照律師是看過《觀經疏》的第一卷《玄義分》的。

Monday, June 12, 2017

102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

102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 
2017.06.12
一段不可不知的的中國佛教史(二)

到九世紀後期(845 AD) 年間,中國發生了著名的「會昌法難」,唐武宗滅佛滅法。短短幾年之間,佛像被毀壞而蕩然無存,佛典亦完全掃蕩殆盡,各宗各派皆受到重創。

淨土宗的經典也不能幸免於難,幾乎完全失傳。如上所述,對於各宗各派的建立、傳承、弘揚和流佈,佛教典籍的存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佛門宗派的興衰,與其祖典的傳續與否,更是密切相關。此因祖師著作的失傳,後人在直接研讀經典之時,常有理解之難,出現別解,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在人類文化史上,因為記載某一種文化的重要文字典籍失傳,致使此種文化衰落;也因其文字典籍的再現,引起此種文化的復興。此種現象,屢見不鮮。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述,有復甦的跡象。總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的時代,會昌法難後,除禪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


稍後出現天臺、賢首宗的復興和禪宗的蓬勃發展,是佛教復興的時代,但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朝廷的尊崇,但未普及民間,此時漢地原有的佛教已不及宋朝時興盛。

Friday, June 9, 2017

101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

101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 
2017.06.09

也有的宗派一直發展流傳,從未有衰竭過,如禪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對於社會的依賴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雖遭會昌之難,影響不大,一直傳承下來,並有很大的發展。有的宗派絕而復生,很多的宗派都是這樣,在會昌滅法以前,各宗先後都已興起,相比之下,雖各有興衰的不同,但都同時流行於世。

至於淨土宗,始於東晉的慧遠大師在林寺,聯劉遺等共一百二十三人結成「白蓮社」,在阿彌陀佛像前發願,藉觀想念佛求生西方,終得到念佛三昧而得解脫,後人稱之為「蓮宗」,慧遠大師被奉為「淨土宗」初祖。

及至北魏曇鸞大師著《往生論註》,依阿彌陀佛本願力,以「自力」和「他力」判教,又用娑婆世界的「緣起」和極樂世界的「實相」對比,為日後「淨土宗」在大乘佛教自成一宗,建立了完整的理論基礎。

淨土」作為一個法門的名稱,始見於隋朝的道綽大師。他雖與曇鸞大師素未謀面,但讀了《往生論註》後,則以「聖道」和淨土」判教,編著《安樂集》,又到處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影響很大。


至於淨土宗的開宗祖師,當是唐代高僧善導大師是也。善導大師在玄中寺與道綽大師是師徒關係,後來他到西安悟真寺,集記《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正式開宗,德化道俗成千上萬,為人瞻仰。

Tuesday, June 6, 2017

101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

101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 
2017.06.07

及至隋唐時期,隨着翻譯漢語的佛教典籍的流佈,加上帝王建寺供僧活動,民間結社研習,中國佛教蓬勃發展,蔚然成風。為了將佛教中國化、本土化,祖師大德開始依不同佛教經典,建立獨特完備的「教理行果」之理論體系,開宗立教

開宗立教不但淡化佛教「外來」的氣息,而且強化佛教「本土」的形象。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言者」,佛教的信仰由興起於帝王宮內,普及至庶民坊間,呈現百花齊放的一片興旺的景家。

大乘的八大宗先後建立起來,並依本宗法脈傳承下去。佛教如日中天,教勢鼎盛,大師輩出。對中國文化藝術,乃至整個世俗生活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不僅在中國,也適及到周邊的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國。北傳的大乘佛教,可說意氣風發,風華正茂。

事物總會經歷成住壞空的變化。各宗的傳承與發展情況是也不一樣。有初興起時廣大流傳的宗派,如三論宗,在陳、隋、初唐時,由嘉祥吉藏大力弘揚,流傳之廣,幾乎遍及全國,但以後便逐漸衰落。


亦有起初流傳不廣,如天臺宗,日後卻很盛行,此因天台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後,流傳地區僅限於浙江東南一帶,師資傳承不絕如縷,一百多年後到荊溪湛然,始號稱中興

Monday, June 5, 2017

101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

101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

2017.06.05

一段不可不知的的中國佛教史

 中國是文明古國,早有發明文字,記載着四千多年文化,承傳至今。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裏,文字的誕生起着巨大和關鍵作用。民族的文化,以文字的出現為起點,並得以世代相傳。

中國文化雖然深厚悠長,但卻沒有一種出自「本土」的宗教。歷史專家認為中國文化受「儒釋道」三種思想影響。所謂「儒釋道」,即儒家、佛教(釋迦牟尼佛) 和道家的思想。
    其中「儒、道」雖出自「本土」的孔子和老子,但因沒有完整的一套「終極」思想,即「死後(afterlife)」,或生命的歸宿等理論,沒法成為「宗教」,只是一種思想。雖然「儒、道」被後人奉為「孔教(或儒教) 」及「道教」,但沒有「教主」傳承,始終不成氣候。

佛教是源於印度,傳入中國約始於東漢初(公元一世紀初)。如上所述,宗教與文化都依靠文字才能紥根、流通、傳播,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後的五百餘年,以翻譯經典為主,由梵文或巴利文翻譯為中文。至南北朝(約公元六世紀中葉),隨着經典陸續面世,不少人開始研習。作為外來宗教,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開始揉合,並在中國本土弘傳。

Friday, June 2, 2017

101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基督教思想的異同 (15)   

101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基督教思想的異同 (15)   

2017.06.02

淨宗法師續言:經中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是阿彌陀佛的救度。他這種心是恆常的,是無量壽的,是永劫沒有終 止的。「常運慈心」,要救拔有情眾生,「度盡阿鼻苦眾生」,阿鼻就是最深重的地獄,無間地獄,無間地獄的眾生還要下去救度他。

所以,雖然都講救度,但是從救度的徹底性、平等性、究竟性和圓滿性,還有方便性上講,我認為,沒有任何的教門、法門,能比得上阿彌陀佛的救度的。我們隨便念一聲阿彌陀佛,甚至不用祈禱!

我們這個法門,即使你信不來,你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啦。你不用上教堂,甚至也不用到寺院來禮拜,在家裡念佛也可以。所以,從究竟性、方便 性、徹底性,我們從這幾方面來比較,沒有超過阿彌陀佛救度的。

在這個世間,我們鼓勵救度,比如醫生來救病人,比如災難的時候有救護隊。這個「救」是很慈悲的,尤其當我們落難的時候,或者我們的親人遇難的時候, 難道我們不需要救嗎?我們聽到「救」這個字,即使當我聽到基督教的救度,也是很感動的,我們希望有人來救。

淨宗法師最後打趣地說:如果論徹底、圓滿、究竟、平等,那沒有超過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的。這不是我們在這裡「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賣花讚花香),大家可以平等地來比較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