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9, 2017

95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4)

95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4)
2017.01.18
  未引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會通「別時意」文之前,先詳釋什麼是「別時意」?

      玄奘譯《攝大乘論》釋五,云:佛陀說一切法,有四意趣、四種秘密,應隨決了。

1.      平等意趣 - 如說我昔曾於彼時名毘婆尸佛。非昔時毘婆尸佛即今釋迦佛。但諸佛所證法平等,故說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如七佛通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又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就行立信」文云:「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以後,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2.      別時意如說稱多寶如來名,便可決定等正覺。 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是為勸懈意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猶如依一錢而說 得百錢,是就別時說。故名別時意趣。善導大師卻又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指斥: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非別時利益!淨土法門,以信願是方便,然入報土需有無分別智的真實功德,凡夫自力修雜善所得的不實功德,亦不能得生,那就是「別時意」。但依彌陀本願力,十稱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攝取光明名號的真實功德,今生得生,非別時意。

3.      別義意趣 - 即「言說」與「意義」不同。如說奉事幾許恆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聞而思之即可。不需奉事幾許恆沙之佛。 惟證得大乘之實理,則非易事。非地上之菩薩始能之。解大乘之教義,與證大乘之實理,兩者各別,名為別義意趣。

4.      眾生欲意 隨機方便說,隨眾生之樂意,而種種說法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