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30, 2017

9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9)



9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9)
2017.01.30
上文引了一句印光大師法語:「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出自〈文鈔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序〉。

淨宗法師云:「事」就是指事相,有為、造作、生滅的,就是事;「理」就是理體,理體不生不滅。 
 
  「全事即理」是什麼意思呢?說淨土法門的修持,好像看上去是有為的、生滅的事相,但是,當下契入不生不滅的理體,這叫「全事即理」。

  如果按照通途法門來講,你要達到「事即是理」,那要破無明,證得真如佛性,念念契合真如理體。沒有破無明,你事就是事,理就是理,分成兩片,不可能「事即是理」。

  比如說修佈施,我們修佈施,都是生滅的事。佈施這件事要能夠即理的話,就要達到什麼程度呢?「三輪體空」。沒有我在佈施,也沒有對方受我佈施,也沒有中間所 施的財物,這三方面都空掉了,但你還在做佈施的事業。這樣「三輪體空」所做的佈施,就是「事即理」。事即理,解脫才有希望。凡夫修行,哪能這樣子?我們做的事就是事,與不生不滅的理,根本就分為兩片。 
 
  「全修即性」:「修」就是指外在有為的修相;「性」就是指自性、本性、佛性。修即性,必須徹悟自心才有份。事與修,理與性,可以合在一起,不過分能分所而已。「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談何容易?

  可是我們淨土法門,印光大師說就是這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事、是修,好像事相上也有生滅,但是,當下它和不生不滅的理體、佛性完全相契。

Friday, January 27, 2017

96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8)

96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8
2017.01.2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會通「別時意」,續云:「雖然,譬如邊方,投化即易,為主即難。今時願往生者,並是一切投化眾生。豈非易也。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義。取信之者懷疑。要引聖教來明。欲使聞之者,方能遣惑。」

好一句「正報難期」,又一句「依報易求」;還有一句「投化即易,為主即難」。「投化」者,歸投、歸順、歸化別人是很容易,即向阿彌陀佛投誠,蓮華化生入報土。為何容易呢?「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為主」者,即作為一方世界的教主,如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又如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為何困難呢?從因地至果地,「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剋成」。但做盟主則難矣,猶如打工容易,做老細則難矣。但要自己證果成佛,教化一方,則談何容易!

淨土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故龍樹菩薩稱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而一般菩薩教法門是「難行道」,其義亦如是。依阿彌陀佛的本願,願生淨土者,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以上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釋。

但此法門很難以取信於「比量」,即文字語言來證定其意義,令行者容易產生懷疑。故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要引釋導聖教來證明之,即取信於「聖言量」或「聖教量」,欲使聞之者,方能遣惑釋疑。


總而言之,純粹的淨土法門是「現世今生」即得解脫 - 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得不退轉,必至滅道,速成佛果的法門。如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真是不可思議啊!

Wednesday, January 25, 2017

96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7)

96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7)
2017.01.25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會通「別時意」的問題時,責難時下俗眾,寧信凡小之論,不信諸佛之言,云:「今既有斯聖教以為明證。未審。今時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諸佛誠言返將妄語。苦哉奈劇,能出如此不忍之言。雖然,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善自思量。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自失誤他也。」

「凡小」者,即轉流六道生死的道俗凡夫和小乘的聲聞緣覺的聖者。淨土行者竟加以信受這些「凡小」的言論,竟然將諸佛誠言當作耳邊風,甚至是妄語!難怪善導大師說到這裡,痛心疾首,請仁者好好反思!

善導大師多番強調,在〈散善義〉「深心」釋指出:修淨土法門者必須專依「淨土三經」,故云:「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善導大師又指出《攝大乘論》所說「念佛」是針對因地菩薩,自成佛果,他們由因地修果地,「稱多寶佛,為求佛果」,即以自修持力成就佛果,即是「正報」,當然是很難今生即期完成佛果,何况只憑念佛「一行」,雖精勤念佛,亦未剋竟,因無願求生淨土故。

又有淨土行者「唯發願求生淨土」,欲乘佛願力,求生淨土,即是「依報」,但行者若只有「一願」之心,沒有念佛之行,仍未能得入淨土。善導大師故云:「又來《論》中,「稱多寶佛,為求佛果」,即是正報。下「唯發願求生淨土」,即是依報。一正一依。豈得相似。然正報難期。一行雖精未剋。依報易求。所以一願之心未入。」

Monday, January 23, 2017

96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6)

96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6)
2017.01.23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會通「別時意」的問題時,善導大師又指出:「《論》(《攝大乘論》)中說云。「如人唯由發願生安樂土」者,他們只有發願生安樂土,卻沒有念佛行,因此《攝大乘論》認為他們也未能現生得生淨土,是「別時意」。

以上《攝大乘論》舉出兩類念佛是「別時意」是對的,前者有行無願,前者有願無行,當然未能現生得生淨土,故是「別時意」。

但是,諸師不明白《攝大乘論》此類「別時意」的念佛,並錯誤地引用《觀經》的下品下生人,竟聲稱彌陀淨土法門的「十聲稱佛」與此「別時意」的念佛相似。他們認為彌陀淨土法門也是「別時意」!

《觀經》的下品下生者「十聲稱佛」,明明是蒙佛接引,即時得生,但諸師硬說未即得生」。諸師們還錯舉用「非一日即得成千」的例子,認為「十聲稱佛」是「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因此,諸師作出結論,認為佛陀欲令當來凡夫「捨惡稱佛。誑言道生。實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他們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別時意」,即眾生為來世積功捨惡後,才得生淨土。諸師錯解《攝大乘論》此類「別時意」的念佛,再錯引《觀經》的下品下生人,竟硬說「十聲稱佛」未即得生」,又錯舉「非一日即得成千」的例子來說明,最後還錯測佛意

善導大師隨即引用《阿彌陀經》兩段經文,誠證「執持名號念佛者必生」及「諸佛護念稱名念佛人」,直言阿彌陀佛臨終來迎,必定得生,以破解《攝大乘論》諸師對「別時意」的別解異見。


Friday, January 20, 2017

95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5)

95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5
2017.01.20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會通「別時意」的問題,破解諸師引用《攝大乘論》的「別時意」的說法,云:

《論》云:「如人念多寶佛。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墮」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報。道理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剋成。豈將念佛一行,即望成者。無有是處。雖言未證。萬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華嚴經》說。功德雲比丘語善財言。我於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謂念佛三昧。以此文證。豈非一行也。雖是一行。於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故名不墮。」

《攝大乘論》認為「念多寶佛,得無上菩提」,菩薩為求自成佛果,非求仗佛力生淨土。「無願求生」是第一點,故往生是別時意」。又修行成佛,須萬行圓備,方乃剋成」,不能單靠「念佛一行」,就望成佛果,若有這種想法者,「無有是處」「正報成佛」是第二點,故往生是「別時意」。又念佛總算是菩薩萬行中的一行,能「於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故名不墮」。「得不退墮」是第三點,故往生是「別時意」。基於以上三點,《攝大乘論》稱:此等「念多寶佛,得無上菩提」者,有念佛行而無求生願,故未能現生得生淨土,是「別時意」。

善導大師又指出:「《論》(《攝大乘論》)中說云。「如人唯由發願生安樂土」者。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錯引下品下生,十聲稱佛。與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錢,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聲稱佛,亦復如是。但與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為當來凡夫。欲令捨惡稱佛。誑言道生。實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


Thursday, January 19, 2017

95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4)

95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4)
2017.01.18
  未引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會通「別時意」文之前,先詳釋什麼是「別時意」?

      玄奘譯《攝大乘論》釋五,云:佛陀說一切法,有四意趣、四種秘密,應隨決了。

1.      平等意趣 - 如說我昔曾於彼時名毘婆尸佛。非昔時毘婆尸佛即今釋迦佛。但諸佛所證法平等,故說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如七佛通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又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就行立信」文云:「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以後,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2.      別時意如說稱多寶如來名,便可決定等正覺。 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是為勸懈意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猶如依一錢而說 得百錢,是就別時說。故名別時意趣。善導大師卻又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指斥: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非別時利益!淨土法門,以信願是方便,然入報土需有無分別智的真實功德,凡夫自力修雜善所得的不實功德,亦不能得生,那就是「別時意」。但依彌陀本願力,十稱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攝取光明名號的真實功德,今生得生,非別時意。

3.      別義意趣 - 即「言說」與「意義」不同。如說奉事幾許恆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聞而思之即可。不需奉事幾許恆沙之佛。 惟證得大乘之實理,則非易事。非地上之菩薩始能之。解大乘之教義,與證大乘之實理,兩者各別,名為別義意趣。

4.      眾生欲意 隨機方便說,隨眾生之樂意,而種種說法也。


Monday, January 16, 2017

9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3)

9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3)
2017.01.16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指斥諸師錯解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的念佛「別時意」之意思,又錯引《觀經》的「十念必生」念佛方法作比較,並作出荒謬的結論:彌陀淨土法門是「別時意」,行者未能在現世今生得生淨土,否定了「現生預入聖流,臨終隨佛往生」的淨土宗特色。

「別時意」者,即成佛在別時,在來生,而不在即時,不在現世今生。究竟彌陀淨土法門是「別時意」,還是「即時意」;是「遠生因」,還是「即生因」呢?在淨土法門來說,這點十分重要,必須弄個清楚明白,因為淨土法門是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若然阿彌陀佛不一定可以即時兌現其承諾,救度現世今生的眾生,或眾生現世今生出離生死,得生淨土,尚是未知之數,或眾生沒法信受阿彌陀佛的弘願而現世今生得生,那麽,還有誰願意修習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聲稱彌陀淨土法門,是惠施給我們的真實之利,能夠拯濟群萌,故此法門貴乎能夠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現世今生出離三界生死。若不孰實,難道佛陀是妄語者!?

事實上,當時唐代社會的人受「別時意」思想影响,而放棄修彌陀淨土法門,轉修其他大乘菩薩教的法門,為數不少。善導大師特意在《觀經四帖疏》澄清這個問題,恢復一般人對彌陀淨土法門的信心。由於這段疏文頗深,現試原文逐段解說,引出義理。


Friday, January 13, 2017

9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2)

9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2)
2017.01.13
除了上文引《阿彌陀經》「現生不退」之文,還有云:「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外,《觀經》的「芬陀利華」之文:「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可知此人當在此世間,已是必定往生彌陀之家的人中芬陀利華,亦示「現生不退」之意。

至於《無量壽經》的「現生不退」之文,除了上言的「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還可參考《無量壽如來會》:「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亦示「現生不退」之意。

龍樹菩薩是初地菩薩,八宗之祖,大乘佛教的最權威人士。他在《易行品》多處提出「現生不退」之思想:
1.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2.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稱其名號。
3.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4.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由此可知,淨土宗的「現生不退」的特色,有佛陀經證,也存祖師論證,不是無中生有,堆砌起來。只是他宗他流,以聖道門的自修持力的思想去解讀佛本願力的淨土門,則認為不可理喻,並群起而「攻」之,所以唐朝善導大師開立淨土宗,也需破解諸師對淨土宗「現生不退」的錯解。

Wednesday, January 11, 2017

9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1)

95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1)
2017.01.11
慧淨上人說:我們學佛的目的在於成佛,如果能夠進入必定成佛、不會退轉的地位,這樣雖然現在還沒有成佛,也就沒有恐懼了,因為既然已入不退轉位,總有一天必定會成佛。

反之,如果我們還沒有進入不退轉位,那麼即使才高學博,深入經藏,而且精進勇猛,但仍難免心中會存有在多生多劫中可能會在某個因緣下退轉的顧慮。因此,菩薩道的各階位,最重要的就是初地,也就是歡喜地、不退轉地,只要能夠進入這個階位,接下來就只有前進,而絕無退轉,這樣豈不是必定成佛可期了。

這個人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退轉。一般菩薩教的不退轉有三種 -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但淨土宗的不退轉是不從成佛的境界退轉下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不退轉,而且當下一生補處。

因此《阿彌陀經》就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等待成佛的那個階位。由此可知,第十八願成就文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表示第十八願的功能已經展現了,有它的力量了。所以只要依照第十八願,就會得到這個果報。這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

第十八願成就文前面是第十七願的成就文,說:「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皆悉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接著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眾生聽聞到十方諸佛咨嗟讚歎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這句名號,然後乃至一念,乃至你臨終才聽到,才一念念佛,一念靠佛,當知此人,「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淨土宗有所謂「名號獨運」,「稱名獨達」,也有「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


Monday, January 9, 2017

95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0)

95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0)
2017.01.09
龍樹菩薩的《十住論》之〈易行品〉云:「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龍樹菩薩立了「現生此土不退」之說。

但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以「往生彼土不退」為目標。其實,所謂此土稱名不退,正是以往生彼土為背景,因稱名願生故,順彼佛本願,被彼佛光明攝取不捨,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益,往生之業事成辦,現生住於「正定聚」。既是兩個環節都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何用計較「現生此土不退」和「往生彼土不退」之別。

因此,《易行品》雖以此土不退為立論,仍以往生彼土為歸趣。簡單來說,「現生不退」就是我們今生、不必等到往生極樂世界,就能達到不退轉。契入第十一願如是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還有第四十八願 - 聞名得忍願,都是說明「現生不退」的依據。又《阿彌陀經》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觀經四帖疏》云:「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故現生行往坐臥都稱念名號,現生此土就已不退,不待往生彼土才不退!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彼安樂國土,莫非是彼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花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乎法界之內皆為兄弟也。」可知在穢土念佛之人,與極樂淨土之菩薩,同稱兄弟,則此土和彼土不退菩提,兩者無異。此乃善導流淨土法門的另一特色。


Thursday, January 5, 2017

95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9)

95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9)
2017.01.06
慧淨上人說:在四十八願當中,乃至在整部《無量壽經》當中,除了說念佛以外,也談到諸行來迎、也談到三輩功行。可是,諸行來迎的目的,是要導歸念佛必生。

三輩功行,雖然各有不同,但每一輩都談到「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尤其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乃至命終,一念念佛、願生極樂,當下就往生,就住於不退轉的果位,豈不是念佛很殊勝、超越一切、當生成就!

因此,《觀無量壽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這在在都在說明依第十八願「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眾生,他就是正定聚不退轉菩薩,已經是諸佛的家眷了。

慧淨上人又說:彌陀本願名號具足萬善萬德,此萬善萬德讓於稱名之人,所以稱名願生之人,現生即已完全成就將來往生成佛之正因、正業,於此娑婆世界雖是凡夫,已獲不退轉決定成佛之果位,將來誕生極樂世界,自然升進成佛。

阿彌陀佛以自己果地取得正覺,成就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名號,成為每一位稱念其名號求生淨土者的因地願生心。凡夫稱佛名故,其因足以得入彌陀功德大寶海,因為阿彌陀佛的果覺徹底地直通眾生得生淨土的心因,所以,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形容:「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淨土宗特色-現生不退,理據在此!


Wednesday, January 4, 2017

95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8)

95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8)
2017.01.04
這段《無量壽經》卷下經文,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成就文,意思是要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名號之後,從此而後就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念念當中都有一種至誠、懇切、迴轉向西方極樂世界的願生心,佛陀就跟我們「授記」「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當下就擁有往生的身份,而且具足不退轉的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正定之業」,領受下來的名號功德,就能「入正定聚」,「住不退轉」。正定聚,又名「必定位」、「不退轉位」。將來必定成佛之決定地位。換言之,祇有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信心決定的人,對往生一大事無疑心、無後心,即入正定聚。

因此,曇鸞大師就解釋說「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阿彌陀佛第十一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住定聚者,即入正定聚也。至滅度者,即入涅槃,成佛也。這就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純粹淨土宗的特色。

正因為有一凡夫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自慶得救,即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才可以這麼肯定這位凡夫「住於正定之聚」。

「現生」相對於來生,現處於娑婆,還未到極樂;「不退」又名「必定」、「正定聚」,就是必定成佛之位,不會退轉下來。一般認為凡夫在此世界是退轉的,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才不退轉,也就是「來生不退」或「極樂不退」。

但淨土宗的教理是說凡夫「現生不退」。現生,即現在還生存在娑婆世界。不退,亦名「正定聚」。


Monday, January 2, 2017

95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7)

95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7)
2017.01.02
《無量壽經》卷下一開始,就講:「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極樂世界只有一聚,只有正定聚的眾生,因為極樂世界沒有邪定聚,也沒有不定聚的眾生。上文解釋一般菩薩教對正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的理解,恐怕大家都不知所謂。那麽,就淨土法門來說,正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又如何理解?

簡單來說,我們現在聽聞了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信心決定,却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此是出發點而已,即起行法,如菩薩初入道。名號是正定之業,領受來就入正定聚,但應時時念佛,念念相續。一向稱名,畢命為期,便是「正定聚的人,信心在稱名之行業中,即對往生一大事無疑心!

但是我們發了信心,沒有以彌陀真實之存在為自己之往生淨土信心,卻仍然以自己動搖善變之凡心為標準,還是個「不定聚」。只有以常住不變之阿彌陀佛及其成就了的真實願為標準,才是「正定聚的人。因為唯有阿彌陀佛是常住,今日、明日、盡未來際皆如是常住不變;彌陀常住不變故,得此信心亦是常住不動。

至於「邪定聚」的人,泛皆凡夫修隨緣雜善,迴向發願求生者。他們尚以有為、有漏的心相而行諸善,偏離彌陀淨土的方向愈走愈偏,愈走愈遠,怎能得到目的地呢?他們還是疑惑佛智,恐難得生矣。


9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6)

9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6)
2016.12.30
在菩薩道次第上,三賢十聖的菩薩才稱得上「正定聚」,就是不會再「不定聚」,更不會「邪定聚」。但知達至此次第,要經歷多少時劫啊!?

一個凡夫從發心修行到成佛,順順利利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從什麼時候算起呢?對於大乘佛法起了信仰心以後,就叫初發信心的菩薩。有十個位置叫十信位,一步比一步高,要十信位圓滿了,到入了住位,入到十住位,他單進不退,這才算到三大阿僧祇劫的劫數,由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賢位,這是一大阿僧祇劫。

由初地、二地到八地,這是第二大阿祇僧劫。到八地授成佛之記,就像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與燃燈佛授成佛之記,就是八地菩薩,由八地菩薩再修到成佛,還有一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才修圓滿。

十信位的菩薩,他進進退退不能算劫數,來生來世還是轉為人, 接不上頭,他是用功間斷,遇到五欲之樂境界,就把他牽轉了。所以釋迦佛不叫我們求人天的福報,因為還要退轉,要是退到三惡道裡去,那個時間更長,所以十信位的菩薩,不能算劫數。可是按《大乘起信論》上說,發了菩提心就修行,單進不退,要一萬大劫才入住位,記住!單進不退,經過一萬大劫,入十住位。

那麼我們現在聽見了淨土法門,相信了淨土法門就發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就是我們發了信心,還在十信位,還是個不定聚,但是一生到西方呢?就是阿鞞跋致,就不退轉菩薩,生到西方,就是正定聚,西方沒有不定聚,更沒有邪定聚,那麼我們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少超過一萬大劫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