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9, 2013

46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三十三)


46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三十三)
201年11月29日

        淨土宗始於法藏比丘發下四十八願,矢志興起以清淨功德莊嚴的淨佛國土。一一願言,歸結在第十八願,即是根,使一切眾生有信有願,一向專稱名號者,得生淨土,入諸佛家。

淨土宗是全仗佛力救度的法門,易行但難信,不容易為人接受,所以《無量壽經》有云:「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釋尊在《阿彌陀經》吐露心聲,慨嘆說此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比他在五濁惡世成佛更難。他又在《觀無量壽經》大讚念佛的人,稱他們是難得希有,如芬陀利華 (大白蓮華) 。因此,本願稱名的念佛人很可貴!

印光大師教導念佛人堅持三個原則:守愚念佛、無諍念佛、老實念佛!不管別人怎樣看、怎樣說,絕不可傾動「念佛必生」的信念,如愚夫愚婦般堅持下去,即是「守愚念佛」。又不用與別人諍訟,計較高下,釋尊的辯才無礙,亦沒法令多人生信;信受與否,一切視乎聞者的宿世善根,此名「無諍念佛」。最後是「老實念佛」,長時地恭敬念佛,無餘無間,無他想、無後心地念佛,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往生決定無疑矣!

        善導大師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因此,本願稱名者不用與其他善行比較,何况世間的人和事。老實念佛者,除了本願稱名,一切只需隨緣、隨力、隨分去做而已。

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3

46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三十二)


46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三十二)
201年11月27日

        稱名,又名本願念佛,稱名念佛,或他力念佛,信願念佛。

關於念佛,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不問罪福」之文,云:「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本稱名」的念佛者的心態異於一般念佛者:信心歡喜,無疑無慮,亦無任何壓力,因為他們不担心自己的罪福多少,不害怕臨終時受業力牽引。他們深信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業無能礙!又因為他們不担心自己時節久近,管他何時死、何處死、怎樣死,阿彌陀佛一定不請自來,自動接引他往淨土,萬無一失。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唯攝念佛」之文,又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唯觀者,即其光明祇觀照念彌陀名號的眾生,攝護他們,不離不捨。若念其他佛名,或修餘雜之行,則不相應,無法接通!

他在《觀經四帖疏》又云: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由此可知,阿彌陀佛攝護念佛眾生的能力特強,諸邪業繫,無能礙者!念佛眾生大可放心,托付自己往生大業予阿彌陀佛,不用担心,不用罣礙,作為大安。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是不可思議的,

Monday, November 25, 2013

46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三十一)


46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三十一)
2013年11月25日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攝取阿彌陀佛廻施給十方眾生的名號功德,因為他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唯照念佛眾生,念念不捨,所以念佛者自自然然地取得除障滅罪、護念長命等,不求自來,但說到得生淨土,則要念佛者求願往生矣。

若人不欲生彼國,念阿彌陀佛衹能與阿彌陀佛結個緣,未必得生,視乎日後乃至臨命終時的因緣,才能定奪去向。很多念佛人雖有初心發願往生淨土,但往往不能相續下去,舉棋不定,所謂「五時花,六時變」,平生信願不足,只好淪為臨終之機,即推遲至臨終,乃至阿彌陀佛現前才決定,但生死無常,個人臨終的因緣不定,不可靠,以致往生大業未能如願以償,廢失往生的大益。

善導大師強調「本稱名」,好讓每個念佛者知道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只要念佛者平生時信心決定,願心不變,往生淨土就決定了!阿彌陀佛以本願酬因度生,念佛者的往生大業即由阿彌陀佛一力承担,衹要念佛者上盡一形,專稱名號,念念不捨,則示意念佛者信願具足,阿彌陀佛則相應地攝取不捨。念佛者不待臨終因緣,因為深信阿彌陀佛從沒有捨離他,故此管他何時死、何處死、怎樣死,他深信只要他的神識離開色身的一刻,阿彌陀佛就不請自來,自動接引他往淨土,萬無一失!

Friday, November 22, 2013

46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三十)


46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三十)
2013年11月22日

《觀經》下品下生文云:「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段經文十分重要,不同心態的人讀後有不同反應,由最正面至最反面都有。此處不詳談,祇討論「不遑念佛」和「應稱無量壽佛」兩句話。

不遑念佛」,是來不及念佛。為什麼來不及?「彼人苦逼」故。惡人臨終時,痛苦萬分,驚恐不已,試問怎能起心動念,或定下心來想念、憶念、掛念阿彌陀佛?甚至他此生第一次聞妙法,可能尚未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怎能心念阿彌陀佛!

此人在命懸一線,緊急關頭的時候,什麼方法如禪定、持咒、誦經等都不管用了,唯一的方法:衹好教他大叫救命!阿彌陀佛都可以幫助他「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救度他「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有人認為「念」比「稱」優勝,「十念」的禪心工夫較難,較多善根福德,得生機會高,殊不知阿彌陀佛不簡下智與高才,平等救度,愚惡劣下的人以「臨終十聲」,信願行具足,仗佛本願力亦可得生。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3

4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二十九)


4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二十九)
2013年11月20日

念佛是佛教常用詞語,時下普遍都理解為念「南無阿彌陀佛」,淨土宗何必突出稱名念佛?這個問題在討論「本願稱名」(第十六至十八篇)時提及。事實上,念佛是想念佛,想念是精神活動,表現分式有多種,包括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作願,廻向等等,而佛亦多個,如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無一定是阿彌陀佛,故此淨土宗作為彌陀的本願為基礎的救度的法門,突出「稱名念佛」是有必要的,一者此佛一定是阿彌陀佛,二者念佛一定是口稱名號,此乃順彼佛願故!筆者以英文寫有關淨土宗的文章時,念佛翻譯為Amitabha-recitation,其義在此。

或許有人指出第十八願的願文是「乃至十念」,故應是「念」,而不是「稱」。其實上文已說,口稱必有發意,起心,動念,所以口稱亦有念,故言「稱念」,亦是念佛,分別不大。善導大師曾引用第十八願,多次「十念」為「十聲」,取其容易,人人做到。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釋第十八願: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在《往生禮讚》「念佛必生」之文云: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可知「十念」為「十聲」是一樣,若心不能念,口稱亦可。

Monday, November 18, 2013

46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二十八)


46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二十八)
2013年11月18日
        念佛和稱名有何分別?稱和念有何不同?

世親菩薩的《往生論》主張的「五念門」,即念佛五種方法,即禮拜門、讚嘆門、作願門、觀察門及迴向門,其中讚嘆門是以口業讚嘆,及稱阿彌陀佛之名,即稱名念佛。可知念佛是總稱、統稱,而稱名是其中一種。

善導大師所倡導的念佛五種行門,依次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稱為念佛的「五正行」。他以「稱名」正行 -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為「正定業」,其餘讀誦淨土三經、觀察極樂世界、禮拜、讚嘆供養阿彌陀佛等四個正行,皆是「助業」。所謂「正定」,即是指定、必定,「助業」者,即助成正定業,屬輔助性的往生行業。

為什麼「稱名」正行是「正定業」呢?善導大師的解釋十分簡單,衹有四個字 - 順彼佛願故。彌陀第十八願指定稱名念佛,必定往生。稱名念佛是讚嘆門,可追溯阿彌陀佛的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從願文得知「稱」「稱揚」,「稱名」是「稱揚名號」,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念佛行的讚嘆門。從文字學來說,念是心念,稱是口稱,但口稱必有發意,起心,動念,所以口稱亦有念,故言「稱念」。

Friday, November 15, 2013

46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 (二十七)


46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 (二十七)
2013.11.15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返回佛學院拜見普賢菩薩,並作了一份詳盡的參學報告。普賢菩薩聽聞後,即總結了十大綱領,成為一切佛弟子的必修指南,即著名的「十大願王」,然後他再向善財推介淨土法門,導歸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即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普賢菩薩更被奉為淨土宗的初祖。《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因而奉為淨土經典之一,但此是菩薩自力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普皆廻向,求願往生,如彌陀第十九願言,並非彌陀的教化,以信願行,專念名號,全仗佛力,救度往生,如彌陀第十八願言。

另一大乘經典 - 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法華經》云:「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彌陀接引,生蓮花座,得神通力,及無生法忍。」又在〈普門品〉介紹觀世音菩薩,勸導我們修習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一切行願以「求生淨土」為依歸。

又《楞嚴經》譽為「諸經之寶」,佛陀邀請二十五位聖者大士,介紹他們所修的圓通法門,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大,其中特意加插大勢至菩薩,推介他的念佛圓通法門,憶佛如父,父子相憶,必能感應道交,得生西方。

以上種種念佛,備機和利益都不同。雖有自力發願,迴向功德,求生淨土者,但與淨土宗行者,因乘佛本願而專念佛名,兩者不同。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3

46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 (二十六)


46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 (二十六)
2013.11.13

文殊和普賢追隨釋尊的教化,是釋尊的兩大脇士、常隨菩薩。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稱為「諸佛之母」,因諸佛皆修般若智已取正覺;普賢則是行持第一,稱為「諸佛長子」,因諸佛修證之法皆嗣於普賢之十大願王。他們都是修大乘菩蕯道者的典範。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無獨有偶,文殊菩薩在《觀佛三昧經》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兩位大士都是阿彌陀佛的擁護者,可知彌陀淨土法門與大乘菩薩教不相違,更非自我孤立,或與其他大乘菩薩教對立。

當時在青年佛學院任教俘的文殊和普賢,指導青年學者善財童子參訪了五十三位社會各界人士,吸取他們的修行見解、方法和經驗時,文殊菩薩令善財童子先參訪以念佛見稱,居於勝樂國妙峰山的德雲比丘。德雲比丘向善財介紹了自己實踐的憶念諸佛境界之「智慧光明普照法門」,乃至「住虛空念佛門」等二十一種念佛法門。

善財童子唯有從憶佛念佛入手,想起佛陀的悲和智慧如斯偉大,信念必能堅定不移,勇猛精進行菩薩道。作為初發菩提心的學佛青年,他念佛求常值佛,得護念,及不退轉,而非求生彌陀淨土。

Monday, November 11, 2013

45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 (二十五)


45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 (二十五)
2013.11.11

「念佛」,無人不曉,是通宗通教的修持方法。念佛,如持戒律、習禪定等,幾乎是每位佛教徒的基本、必修或指定修習課程。近代的印順法師曾說過:「律宗和淨土宗是通宗通教,不應獨立為一宗」。這句說話值得商榷,筆者不敢苟同。

念佛的好處和利益,諸經諸師所說,多不勝數。《月燈三昧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學念佛速證無上菩提,故知三世諸佛,皆因念佛當得成佛。』《法華經》亦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念佛不但是念佛法門是學佛的初基,也是成佛之道。

但是,彌陀淨土法門的念佛則獨具特色,不共於其他一般菩薩教的念佛。簡單來說,特色在於「本願稱名」,而且是「一向專念」。

淨土宗蓮池大師提出念佛問題:
  1. 執己心即佛,何必捨己心而念他佛 – 念己心也是念佛。
  2. 念他佛,何必唯念一佛 – 念他佛不等同念一佛。
  3. 念一佛,何必念阿彌陀佛 - 念一佛者,不一定念阿彌陀佛。
  4. 念阿彌陀佛,何必唯念名號 - 念阿彌陀佛者,不一定念名號。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法門,行者因乘佛願而念佛,欲生淨土,有別於一般大乘菩薩教,因發大心而念佛,欲不退墮等。行持雖一,因地心不同,故果亦有異。淨土宗獨具一宗,念佛是不共念佛法。

Friday, November 8, 2013

45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二十四)


45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二十四)
2013.11.8

嚴格來說,稱名念佛者,若不順應佛願,求出離生死,求往生淨土,便成人天福報,落世間因果,入邪見染雜,善因反招惡果!淨土宗祖師法照大師言: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念佛的目的不是人天之樂,是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廻娑婆,向極樂,永離生死,乃至得不退轉,及一生補處,速證菩提。成佛之道盡仗彌陀願力在彌陀淨土完成,我們衹要「本願稱名」而已。

「本願稱名」者,即念佛者契入阿彌陀佛的本願,所謂「機法一體」;與阿彌陀佛相應,彼此連結在一起,所謂「生佛一體」,順彼佛願故,以真信願,全仗佛力,即「他力念佛」也。

Wednesday, November 6, 2013

4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二十三)


4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稱名(二十)

2013.11.6

 

  天台宗有五念門,見於智者大師著《五方便念佛門》。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也立五念門五方便念佛,如《華嚴疏鈔》云,「然古人已有五門云,一稱名往生念佛門,二觀像滅罪念佛門,三攝境唯心念佛門,四心境無礙念佛門,五緣起圓通念佛門。」澄觀大師曾隨湛然大師,習天台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所以受其影響而立五念門。他以本宗的無礙思想,略作修辭,其義亦大同小異。

 

        相比五種念佛法門,淨土宗的念佛顯然為求生淨土,因乘佛願,仗佛力,故順佛意而稱名念佛,與其他自力修菩薩行的念佛不同,如攝境唯心,心境無礙,緣起圓通等,根本與仗佛力生淨土無關。

 

當然,以上種種念佛,都是釋尊的教化,備機和利益都不同。雖有自力修定善,發菩提心,將自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亦可順應阿彌陀佛的第十九願,蒙佛臨終現前,此乃淨土宗的要門,但與純粹淨土宗行者,因乘阿彌陀佛本願,一向專念佛名而得生,兩者不同。

 

彌陀淨土法門的念佛則獨具特色,不共於其他一般菩薩教的念佛。簡單來說,特色在於「本願稱名」,而且是「一向專念」。

 

還有很多人都有念佛,但不一定是稱名念佛,還有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廻向等;又很多人都有稱名念佛,但不一定是為了往生;又或是為了往生,卻未必「本願稱名」。

Monday, November 4, 2013

4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二十二)


4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稱名(二十二)

2013.11.4

 

念佛是佛教,成佛是佛教。念佛是通宗通教的修持方法,幾乎是每位佛教徒的基本、必修或指定修習課程。諸宗諸佛無一不論念佛,其中大乘宗派之中,天台宗和華嚴宗又如何分析念佛?他們又怎樣理解以「念佛法門」自居的淨土宗念佛方法呢?

 

  天台宗有五念門,見於智者大師著《五方便念佛門》。天台五念門謂,易入而證深者,莫過於念佛,故是方便。五念門者:

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謂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求願往生彼佛國土,是名稱名往生門。此實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即如善導大師稱「念佛攝生增上緣」。三昧者,可理解為「專注一境」,不一定是禪定的正受工夫。

  二、觀相(或觀像)滅罪念佛三昧門,謂想像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光明赫奕,照觸行者,爾時所有罪障皆悉消滅。即如善導大師稱「念佛滅罪增上緣」及「念佛見佛增上緣」。

  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謂觀此佛從自心起,心外別無境界。

  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觀此心亦無自相可得,此心仗境方生故。

  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謂行者起深寂定,興於化道,淨佛國土,普度眾生,圓滿普賢行願,是謂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後三者是菩薩修定的工夫,一般凡夫讀起來一頭霧水,不知所謂。

 

Friday, November 1, 2013

4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二十一)


4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二十一)
2013.11.1

續淨土宗念佛與一般法門念佛之異同:

7.      淨土宗念佛的特色在於「專稱佛名」,即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這是阿彌陀佛為眾生選擇的方法,以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攝取彌陀廻施給眾生的名號功德。「稱名正行」是正定之業,其餘讀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等正行為助業。名號具足一切功德,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念佛者以此多善根,多德的因緣求生淨土,必得往生。

8.      淨土宗強調信願念佛,因此念佛宜念六字。「南無」即歸命,表「信」和「願」,阿彌陀佛是「行」,故稱念六字者,信願行的三資糧具足,亦契合彌陀的本願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佛力救度,莫不皆往。

9.      淨土宗念佛者既「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則心心迴向,廻自力向他力,願生淨土。念佛者通身放下,靠倒阿彌陀佛,長時地、恭敬地、無餘地、無間地、無後心念佛。畢命為期。

10.  淨土宗念佛者皆是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如今信心決定,便往生決定,十即十生,萬不漏一,既自慶得生,故此行者念佛後,應至心迴向,曰:「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以報佛恩。

45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二十)


45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二十)
2013.10.30

        續淨土宗念佛與一般法門念佛之異同:

4.      善導大師云:「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易得往生。」蕅益大師又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淨土宗以信為本,故念佛亦在於立信,所謂「就行立信」,不求自力修定求淨心,乃至工夫成片,也不求修慧證果,亦不計較修福的植諸德本。

5.      善導大師合《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兩經而云:「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照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淨土宗念佛者一定要專修,即善導大師所提出的五正行,不宜雜修雜行。專修有五得,雜修有五失。彌陀光明唯照念其名號者。若人念其他佛名,沒法攝取彌陀光明,故言「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6.      淨土宗是他力念佛,非自力修功,故此念佛可定心念,亦可散心念;可定課念,亦可隨意念;可定量念,亦可不定量念;可高聲念,亦可默念;可多可少等等,總之,按各自因緣,實際環境,相續不斷地無他心間雜地念佛,天天念、月月念、年年念,行住坐臥,不換題目,堅持下去,念念不捨畢命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