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0, 2017

105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8)

105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8
2017.08.30
楊仁山居士把善導大師的著作,從日本帶回中國,曾經評論說,「一切教規,概不更動,但將「捨」聖道之語,隱而不言,不過少小轉移之間,便成契理契機之教。」

我國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開示「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

此「捨」字,隱而不言,則圓收一切法門;用此「捨」字,則圓超一切法門。《阿彌陀經》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正是顯示此「捨」字嗎?只是凡夫以慣性意識思惟模式,苛理解甚深難信之法!

*按:善導大師千辛萬苦要「立宗」,佛前結願確定淨土要義,諸佛證定,楷定古今,目的就在突出稱名,讓行者容易掌握法要,釋除疑慮,安心念佛,以使人人往生有份

但後人卻千方百計去「破宗」(或非出於有心,只因無知驕慢)以顯示自己智慧圓融。祖師有智慧,今人有智慧?又另立門户,或宗派,自障障他,哀哉!

更甚者,現代人心粗氣浮,似乎難以適應精密的理論抉擇,而習慣於「快餐式」進食,故只要有人隨便舉出一部經典,或宣揚某個法門,立即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人眾,草率盲從。


諸宗匯歸淨土,淨土宗必須復其獨立完整的本來形態,才能使衰靡已久的佛教重豎脊骨——此為當今佛教的時代課題。

Monday, August 28, 2017

105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7)

105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7
2017.08.28

慧淨上人從五個方面比較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真宗, 即依止的人不同,依止的教典不同,思想的核心不同,關於三經三願的異同,關於往生西方淨土的臨終來迎。深入透徹,一目了然!

慧淨上人指出:日本的淨土宗是從中國善導大師的法脈流傳過去的,日本淨土宗開宗祖師法然上人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偏依善導大師。

中國唐朝善導大師集記《觀經四帖疏》開立淨土一宗,致使淨土宗得以獨立,自成一宗,興盛發展,行於天下,遍及中外,如日韓等地。只可惜唐武宗(公元841-846年)廢佛滅法,造成中國佛教史上最為慘烈的浩劫 - 「法難」。後來在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佛教典籍幾乎被焚毁,法寳殆盡。

淨土宗的寶典,如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等,在唐末之後已在中土失傳。雖有書錄,或轉載文字,但找不到真本。

幸好,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於公元744年傳到日本抄寫。此淨土宗的寶典不但不曾焚毁散失,而且成為日本所有淨土教視為的主要依據論疏之一。日本淨土教皆顶奉此《疏》為「祖典」,其尊崇之極不喻可知,對此書之深入和廣泛研究,流布闡揚,不遺餘力。

日本淨土宗的法源始於中國善導大師净土宗法脉,流傳於日本而成為的一個支脉,這是一個歷史事實,毋容置疑。這是日本與中國佛法的一個重大因缘,絕不會因為後世一部分中國佛門中人能够否定的。

105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6)

105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6
2017.08.25
  至於日本淨土真宗關於往生西方淨土的臨終來迎,說法如下:

  信心決定之時,往生亦已決定,不待來迎之儀式。(親鸞大師《末燈鈔》)
  凡來迎者,屬諸行往生,非阿彌陀之本願。(《本願鈔》)

  真實信心之行者,在一念發起時,頓蒙攝取不舍之光益,即知已無需來迎。(蓮如上人《御文》)

  所以,真宗的觀點是:不待臨終,不賴來迎,不期來迎,無需來迎。並認為第十八願,往生真實報土,不期來迎;第十九願,往生方便化土,則有期來迎。

慧淨法師撰此文,結論:依止善導大師的思想,就很穩健、干脆、明了、全面,可以講毫無遺漏,不會讓你產生彷徨歧見,不論我們有體驗、沒有體驗,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有偏差。

就像蓮池大師所說的,「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如果光是從理上講得很高妙,事上廢掉的話,那你就豁達空了,得不到利益。

*當知日本的淨土宗是從中國善導大師的法脈流傳過去的,日本淨土宗開宗祖師法然上人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偏依善導大師。後來,有弟子親鸞等以「過時」為理由,另立一宗,顯然自認是有別法然上人的日本淨土宗和所依的善導大師思想,是另立「真宗」之名。


所以,若比較中日淨土宗,日本方面是一分為二來看,有法然上人的日本淨土宗及親鸞的淨土真宗。後者偏離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愈走愈遠;前者也因應勢情而從簡略,但亦不過、不失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Friday, August 25, 2017

105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5)

105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5
2017.08.23

  慧淨法師撰文談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真宗,關於往生西方淨土的臨終來迎,續云:

法然上人:「彌陀勸念佛必來迎,釋迦勸念佛必往生。」
「唯一向念佛者,即蒙佛之來迎,是法爾之道理,無可疑也。」
「念佛人,心所存者:恐懼後世,願生極樂,稱念彌陀,臨終佛必來迎。」
「平時常念佛故,臨終佛必來迎;見佛現前,即住正念。然而,以為平生念佛徒然,唯無理祈求臨終正念之人,甚為謬誤之事也。」
「行業唯稱名,所期在來迎。」
「念佛往生人,預報佛之來迎;雜行人之往生,必化佛之來迎。念佛而或雜余行,或雜疑心者,見化佛之來迎,而隱報佛也。」
「彌陀本願言:稱念名號,必定來迎。」
「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乃至十念,必來迎接」(後二句是法然上人對十八願的解釋,很值得我們注意,與真宗的解釋截然不同)

    普賢菩薩:「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尚且希望臨終見佛往生極樂世界,我這樣的愚痴障深的凡夫敢不依從 ?

Monday, August 21, 2017

105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4)

105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4
2017.08.21
慧淨法師撰文以五個部汾,比較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的地方,其一是依止的人不同;其二,依止的教典不同;其三,思想的核心不同;其四是關於三經三願的異同。
第五,關於往生西方淨土的臨終來迎。
千經萬論處處說來迎,無一處說不來迎。《無量壽經》第十九願是臨終接引願,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的三輩往生者,臨壽終時,佛皆現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

    《觀經》九品,品品來迎。如下品上生者,命欲終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阿彌陀經》中「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善導大師思想: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處處講來迎,略舉幾處: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

Friday, August 18, 2017

104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3)

104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3
2017.08.18
日本淨土真宗關於三經三願的說法如下:
從三部經上來看,《大經》為正依,《觀》《小》二經為旁依。分《大經》是真實之教,《觀》《小》二經是權假之教;而在四十八願上來看,第十八願是真實的弘願,第十九、第二十之二願是方便的誓願。

真宗以三經、三願、三機、三門、三往生相對應,因此真宗又稱為「三三法門」。《大經》彰顯第十八願的旨趣,救度他力信心者,是正定聚,是弘願門,往生真實報土。

《觀經》說明第十九願的旨趣,救度自力諸行者,是邪定聚,此是要門,往生方便化土。

《小經》廣說第二十願的旨趣,救度自力稱名者,是不定聚,此是真門,生於胎宮疑城。

真宗立三經三願的差別,其用意並非不好,也是為了顯明往生正因在於信心。可是既然貶第十九願為邪定聚、阿彌陀經為權假,就很容易導致學人的懈怠稱名、輕視來迎。

第十八願若沒有了「稱名」和「來迎」,則十八願的「至心信樂」,也就如成語「買櫝還珠」一樣,留下了華麗的空盒子,遺失了無價的真正的寶珠。
*由此可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真宗,關於三經三願的說法,在思想上確有差異。

Wednesday, August 16, 2017

104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2)

104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2
2017.08.16
        慧淨法師撰文比較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的地方:
第四,關於三經三願的異同。
    善導大師思想關於三經三願的說法如下:
曇鸞祖師在《往生論注》中直接稱《阿彌陀經》為「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善導大師說:「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因此三經一致,三經唯明專念彌陀名得生。三經皆是淨土宗正依經典,皆以四十八願為根源,皆以彌陀佛名為經體,皆以專稱佛名為宗旨,皆以凡夫入報為力用,皆是頓教一乘為教相。

三經有二別:一、側重別。《大經》重在四十八願,法門原理。《觀經》重在定散二善,法門攝機。《小經》重在諸佛證誠,法門勝益。二、次第別。《大經》為根源,《觀經》為展開,《小經》專明十八願,為世尊稱性無遮而說,獲六方恆河沙諸佛齊聲證誠,最極真實,是三經結歸四十八願一致,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為本願王,為本宗歸結之處,其行最易,其利最勝,攝機最廣,故善導有二說為要:一、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二、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闡本願宗旨在念佛往生,諸願悉歸於此。

Monday, August 14, 2017

104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1)

104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1
2017.08.14
慧淨法師撰文比較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的地方,其一是依止的人不同;其二,依止的教典不同;其三,思想的核心不同。上文談到中國十三位淨土宗祖師的思想核心,一脈相傳,不乖法本。反觀日本淨土真宗,慧淨法師在文中云:

  日本淨土真宗的核心是他力信心。「此信心既是真實心,則非凡夫之迷心,完全是佛心;此佛心授與凡夫之時,謂之信心。」此信從「聞」而生由善聽聞故,獲得往生之「信心」;而正當獲此信心之時刻,即得往生,即入必定;信後之稱名,乃為報謝阿彌陀佛救度之恩德。

真宗認為,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是在聖道門盛行時期,相對其它聖道門,而宣揚淨土門念佛一行。而真宗則是在淨土門盛行時期,相對淨土他流,別開淨土真宗,故在「諸行」、「念佛」相對之上,更依信心作「真」、「假」之區別、「自力」、「他力」之細判。真宗並認為,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提倡的念佛往生是權假的觀經、小經法門,而真宗提倡的信心正因,才是真實的大經法門。

  真宗講信心正因、信心為本當然也沒有錯,淨土法門本來就要講信心。真宗認為信從「聞」而生,可是如果重聽聞輕稱名,忽略「稱名往生」這一信心內涵,就是「說食不飽」了。

            同時,也有人在信的方面過分渲染,說:「我信了,我就往生了,即使不念佛,即使不來迎,也可以往生。很懈怠,荒廢稱名,不求來迎,這樣就是以信廢行,誤入歧途了。

Thursday, August 10, 2017

104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0)

104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0)

2017.08.11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平生所務,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將「三藏十二部,讓與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臨終之際,告諸弟子言:「老實念佛,莫捏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蓮宗十二祖徹悟禪師: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一生所倡「敦倫盡分,老實念佛」,臨終時起立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

日本源信大師言:「得其便宜,無如念佛。」「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號。」

日本法然上人:「往生之業,念佛為本」「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聞名不信如不聞,雖信不稱如不信,唯應常稱彌陀名。」「彌陀勸念佛必來迎,釋迦勸念佛必往生。唯信此一事,余事皆不知也。」「以上盡一形、念念不舍為正意。不可立無行之一念義而舍棄念佛。」「我心望彌陀,如葵花向陽,稱念彌陀佛,日日無間斷。」「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隨形,不暫舍離,余行不然。又,念佛行者,舍命以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余行不定。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其不如念佛。」

Wednesday, August 9, 2017

104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9)

104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9)

2017.08.09

慧淨法師續云:

善導大師如一清流,純而不染,專倡淨宗心要,明往生正定業,唯在念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則圓攝諸宗義理,突顯名號功德獨勝,別彰淨土不共宗旨。

印度龍樹菩薩《易行品》:「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蓮宗三祖承遠大師在衡山萬緣放下,精進念佛,發得念佛三昧,常感聖境現前。法照大師入定往極樂世界,見一襤褸僧人侍立在佛側,詢知是尚在人間的承遠大師。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釋迦普勸念彌陀,意在眾生出愛河,上品華台見慈主,到者皆因念佛多。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寶池寶岸甚寬平,寶地瑠璃千忉明,普勸眾生勤念佛,彌陀決定自來迎。

蓮宗五祖少康大師念佛一聲,即隨口出一尊佛,連唱十聲,則十佛連珠而出。

蓮宗六祖彌陀化身永明延壽禪師每日必行一百八件佛事,念彌陀名號十萬聲。永明禪師的「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正冥符善導大師所言「專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