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1, 2017

98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45)

98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45
2017.03.31
淨宗法師打了一個比喻,他說:我們的罪業像一片雪花,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像一個大冶洪爐(像煉鋼爐一樣),我們這片雪花的罪業,還沒有接近這個洪爐啊,當下在空中就化掉、沒有了。

如果我們有罪業的話,我們是不能往生的,是要墮落的。所以,阿彌陀如來就說「諸罪消滅,我來迎汝」;那麼,說「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就代表:雖有「八十億劫」這個數量,其實是代表一切罪業,也就是說能夠消除我們的生死輪迴(所謂「生死之罪」),讓我們不至於再墮落在生死當中,能夠解脫生死、往生西方。

那不管是「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這個都是阿彌陀佛的事情,如果講「帶業」,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帶,我們帶不動!如果講「消業」,也不是我們自己做到沒有貪瞋癡了、業障消除了,還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光明名號,消除我們的罪業。就好像我們坐船過海一樣,我們身體有重量,但我們的重量加在船上面,誰來攜帶我們的重量呢?是船!這樣可以講「帶業往生」。

船帶了我們的重量,我們就不會掉到水裏,好像沒有重量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叫「消業往生」。所以,我們念佛,,管它帶業、消業,這個都是阿彌陀佛的事,我們只管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Wednesday, March 29, 2017

98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44)

98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44)
2017.03.29
淨宗法師說:淨土法門,如果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是「滅罪往生」,但或說「帶業往生」,或說「消業往生」。《觀經》下生下品文就講: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夠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然後阿彌陀佛顯現出來就跟他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所以,肯是「滅罪往生」。

印光大師也有解釋,他的解釋還是很好懂,他說:帶業往生是就我們這個世界的凡夫來講,你還是凡夫,你總有罪業,你沒有那麼乾淨。但是,並不是說我們把罪業帶到極樂世界。你如果把業帶到極樂世界去了,那極樂世界也成了穢土了。

比如說我們造了三惡道的業,你把三惡道的業帶到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豈不是有三惡道了嗎?所以說,「帶業往生」是就在此土、還是凡夫的身份,說:你有罪業,但不必擔心,阿彌陀佛可以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並不是說把罪業帶到淨土。


所以,我們一旦到達淨土,所有的罪業都沒有了、消失掉了,這麼一個角度,跟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一樣,是「滅罪往生」。在我們往生之前,誰來滅我們的罪?「南無阿彌陀佛」也!

Monday, March 27, 2017

98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43)

98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43)
2017.03.27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云: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 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又在卷上云:「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佛力不可思議,猶勝其餘四種不可思議 - 眾生多少、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等,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言「不念經咒消業障,念佛也不能往生」者, 尚未信知諸佛如來的法界身,或實相身。

印光大師《往生論註序》云:「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上聖者,泛指自力修「要門」者,尚要廻向,才能得生,何况下凡,未曾見性悟道,未有修證果,無果無位,毫無功德可言,不知拿什麼去廻向,故祇有信願念佛一門可入,即可帶業往生

淨土法門說帶業往生,或說消業往生,如果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是滅罪往生。不管是「帶」還是「消」都沒要緊,全是阿彌陀佛的佛力問題,反正我們也帶不動,消不去。





Saturday, March 25, 2017

98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42)

98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42)
2017.03.2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卷上的「三在釋」一文,慧淨法師讚歎不己:內容說得非常好,讓人心開意解,一看就覺得很舒爽,可說是字字放光。《往生論注》很多地方都是在閃爍著般若智慧的光華

在心者,人造罪的時候,必先生起造罪的心,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但凡夫所生起的心,皆是虛妄之心、顛倒之見。可是此人最後臨終的「十念」,是阿彌陀佛成就本願所選定的行業,重願不虛,必然和自然來迎往生,卻是真實的

何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會是假的嗎?阿彌陀佛永遠存在,無處不在,永不消失,而且阿彌陀佛本身俱有無量無邊的清淨功德,能夠消除我們眾生無量無邊虛假污穢的罪業。所以曇鸞大師就說:一實一虛,豈得相比。

至於在緣、一方面內心是依止妄想的心,一方面所造作的對象同樣都是煩惱、虛假的果報眾生。凡夫所對外境,根塵識皆是空。但念佛的人的心所念的名號,作為他的緣、和依循的對象,是「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那就不同凡響!雖然我們曠劫以來所造罪業是無量無邊,但得聞彌陀的號,當下就全消除了。

至於在決定,上文已經說過了。往生矣,就決定了,一切塵埃落定,再也沒有第二個念頭讓人再反悔了。





Wednesday, March 22, 2017

98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41)

98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41)
2017.03.22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卷上的「八番問答」中,引《十善業道經》和《觀無量壽經》比較「罪業深重,繫屬三界」和「臨終十念,出離三界」,何者孰重?

曇鸞大師云:「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以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繫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繫業之義,復欲云何?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繫在三界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所謂善跟惡的輕重,是從心、從緣、從決定上來說,不是從時間的長久或短促來說,也不是從你所做善惡業的是多、是少來說,曇鸞大師認為:必須依據心、緣、決定三方面,才能看出它是輕或是重

在於心方面,必須從造罪業的心跟念佛的心來做比較。在於緣方面呢?緣就是環境、外境、對象。前是內心,現在是外境在於決定方面,就時間上來說。人在造善或惡之後,還有後心、有間心,他還沒死,其後心念有轉變的餘地,但下品下生的人,臨終十念完了就斷氣,往生極樂世界了。他沒有後面的心讓他夾雜其他的惡,所以說無後心、無間心。這件事情就決定下來,從此了結。在時間上,好像最後的一錘定音


Monday, March 20, 2017

98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40)

98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40)
2017.03.20
            很多人不相信、不理解、不接受淨土宗「現生不退」的特色,認為凡夫「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是不可能的!但淨土三經中,卻實實在在地說明煩惱成就的凡夫念佛可以得生彌陀涅槃淨土,此亦不容置疑。

這個問題想不通,癥結在於:受制於因果業力、善惡罪福、生死苦樂的思惟模式,跳不出框框,走不出胡同。一般來說,修淨土法門的人相信,乘佛願力往生淨土,永離生死輪廻,但我們往昔所造的惡業怎麼辦?

按因果業力論,我們必要受惡報,總不能一走了之!淨土法門或說「帶業往生」,或說「消業往生」,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說是「滅罪往生」!《觀無量壽經》云:「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的「五緣功德分」示念佛利益,說明念佛具有「滅罪」「護念得長命」、「見佛」、「攝生」、「證生」五種增上緣功德利益;最後總結勸導專稱佛名。

念佛現世利益之滅罪、得護念、延年轉壽、不遭橫難等,對凈業行人有很大幫助。但最重要的,當然是阿彌陀佛怎樣攝受眾生去往生,所以,攝生增上緣是當生利益。


Saturday, March 18, 2017

98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9)

98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現生不退 (39)
2017.03.17
《無量壽經》云:「橫截五惡道,道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這首偈不含糊,很清楚。、酒是五戒,如同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標準。

佛教認為生為人者,持五戒是正因。所以,若犯了、酒等五惡者,即沒有生為人的業因,其業果自然是墮入三惡道-畜生、餓鬼和地獄,故言「五惡道」

橫截,相對豎直和升沉而言。凡夫自力除障消業,有增有減,浮沉生死苦海之中。彌陀救度則橫出,並超越六道以外。六道者,惡道再加三善道-人阿修羅天。若減去阿修羅道,則名為五趣。相對淨土而言,五趣也可說「五惡道」

彌陀救度,使念佛者得生淨土,其果益是「橫截五惡道,道趣自然閉」。自然,是無為法,順法性,法爾自然,不造作。「昇道無窮極」者,當指十法界的無上至極-佛道也。得生淨土者,即入極樂無為涅槃界。

一般凡夫死後,身不由己,自然受業力牽引,所謂「隨業受生」。得生淨土,也是「自然之所牽」。此因阿彌陀佛成就了「念佛往生」的真實願,一切已成定律,是自然的、必然的,故言「其國不逆違」,即念佛求生者是一定兌現,絕不會違反自然規律。

不過,此偈令人慨嘆的地方是「易往而無人」。淨土法門的行法至易-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但果益至勝-入正定聚必成佛道。所以,此「不斷煩惱、得涅槃分」之淨土法門,極為難信,致使「易往而無人」!

偈中兩次提到「自然」,說明是佛力的功能,名號獨運。如印光大師稱: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凡夫只管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如《無量壽經》又云:「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Wednesday, March 15, 2017

98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8)

98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現生不退 (38)
2017.03.15
《無量壽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是「本願成就偈」。所以,淨土法門十分簡單,我們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人人都可以在現世今生,完成往生大事,所謂「平生業成」。又因我們必定往生,阿彌陀佛必定會來迎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故不會有任何閃失,所謂「現生不退」。

偈中明言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在背後無形當中運作。阿彌陀佛成就名號、建立極樂世界等等,都是積極地、主動地救度十方眾生。淨土經常言「攝取」,此乃從阿彌陀佛來說,可知。但有別解淨土法門的人卻講「感應」,以為阿彌陀佛高高高在上,我等凡夫不「感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不給凡夫「應驗」。

凡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無量壽經》不是這樣說嗎?「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觀經》又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阿彌陀佛不請自來,施諸黎庶,是主動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是平等的。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是無條件的。所以,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的、平等的、無條件的。

阿彌陀佛是大能者,他主動出手,固然是必定,也是自然,不假造作,因為阿彌陀佛成就的本願和名號是真實的、不虛作的,是真理之所在,所以是必然的、自然的、永恆的。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就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意思。



Monday, March 13, 2017

98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7)

98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7)
2017.03.13
善導大師曾說:蒙光觸者心不退,可知此「心不退」有別於行不退、位不退和念不退的「三不退」。言「心不退」者,即信願心不退。很多曾信受彌陀救度的念佛人都感受「心不退」的意思,很堅固、實在、安心,沒有什麼玄妙的道理!

此「心不退」建立在機、法兩種深信-信知自己是全世界最愚惡的人,哀莫大於心死,認定憑自己的力量斗不過業力,因而信知非憑彌陀的佛本願力不可,才能得生淨土,出離生死。

以凡夫來說,尚在娑婆,自作罪業,自受因果,浮沉生死,理所當然,豈能大言不慚說自己是「不退轉菩薩」!今唯憑彌陀的佛本願力,稱名願生,因彌陀救度我等凡夫到淨土之願心永遠不變,我們才敢言自己現生即入不退,是凡夫位不退。我們己是吞鈎之魚,甚至上了大願船,一切皆在彌陀運籌帷幄之中,逃不出、跑不掉的。

現居此界雖是凡夫,而在佛道得不退轉。換言之,我們現居此界,雖有不退之益,但身體內外仍是煩惱成就的一介凡夫,不是菩薩,此亦是「機深信」的重要內容。同時,因有「法深信」,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自然得不可思議的真實大利!

聖道門所言的「三不退」是極極難,不宜輕率說說,更不應自我期許、陶醉一番。只因今生有大因緣,得聞此「本願稱名」的勝法,盡得彌陀的果益,圓滿往生,乃至成佛的一切真實功德,才於娑婆世界登「心不退」位,又以煩惱心生清淨願生心,入聖眾數,得「凡夫入報」的勝果。所以,如此絕無僅有的教理,力在彌陀,功亦是彌陀。南無阿彌陀佛!


Friday, March 10, 2017

98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6)

98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6)
2017.03.10
當今智隨法師曾撰文討論篇談及龍樹菩薩的「現生此土不退」和和曇鸞大師的「往生彼土不退」之別。他認為兩者皆以易行之目標。

前者曲順通途法門,提出現生此土不退;後者為顯淨土實義,展開往生彼土不退。兩者只是表裏的不同。以先望後,則曇鸞大師所說之彼土不退,其因實完成於此土,既然說「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又說「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其在此土「乘佛願力」時,即已為「佛力住持」;佛力住持故,「即入正定聚」。故「便得往生」、「即入正定」也皆是此土之得益,也就是所謂「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以後望先,則龍樹菩薩所說之此土不退,實以往生彼土成佛為背景。 

                如此不退,正如一張跳板,一半在穢土,一半在淨土。從穢入淨。其動力機制是「佛願力」。可知「不退」者,因佛力故,不可以淨穢論,凡聖論,乃至佛地論,亦不過如《大經》及《讚阿彌陀佛偈》所說「因順餘方故列名」而已;為隨順通途之名相、不受通途之局限,不可思議之法。

就易行之原理。龍樹菩薩言「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可視為其法說。曇鸞大師深明於此,所以法喻合說,直接以「乘佛願力」為「乘船」,稱為「不退之風航」。曇鸞大師所認識的「易行道」,乃是「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的唯一之道,是濁世無佛眾生的「必然之道」。

由此,「菩薩求不退之道」一轉而為「凡夫願往生之道」,豈不令人心胸頓然開闊,眼睛為之一亮。以佛願力為契機,凡夫入菩薩之位,往生證不退(成佛)之果。原來,此易行道正是「凡夫菩薩道」,唯有往生彌陀淨土,才是凡夫可行之菩薩道故;亦可稱「菩薩往生道」,雖是凡夫,願生淨土,可冠菩薩之美名故;亦可稱為「往生成佛道」,往生即速成佛故。


Wednesday, March 8, 2017

97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5)

97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5) 
2017.03.08
關於龍樹菩薩的「現生此土不退」和曇鸞大師的「往生彼土不退」之別,淨宗法師說:推曇鸞大師本意,亦以稱名願生之人,現生即入不退。一由尊龍樹為本師,自不可違龍樹菩薩之教故。

二由淨土經證明顯故。如《無量壽經》有聞名得忍、聞名不退之願,《觀經》有攝取不捨、二聖為友之文,《阿彌陀經》說欲生彼國皆得不退轉,皆得往生。

三由因果相續道理。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彼土克證不退果,實由此土現種不退因。

四由平生業成道理。既然平生之時往生之業事已經成辦,而往生必定成佛,則此土不退菩提自在其中。

五由佛力住持道理。稱名願生之人,順彼佛本願,蒙彼佛光明攝取,即乘彼佛願力,即受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往生論註》言:「彼安樂國土,莫非是彼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花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乎法界之內皆為兄弟也。

以穢土念佛之人與安樂菩薩,同稱兄弟,則此土不退菩提為顯然。然為遮止,止住此土不求往生之妄,故一部《論註》專從往生彼土不退一面立說。 


Monday, March 6, 2017

97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4)

97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4)
2017.03.06
在第954篇談及龍樹菩薩《易行品》以現生此土不退為立場,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龍樹菩薩立了「現生此土不退」之說。

然而,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以往生彼土不退為目標。既是兩個環節都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何用計較「現生此土不退」和「往生彼土不退」之別。因此,《易行品》雖以此土不退為立論,仍以往生彼土為歸趣。兩者並非敵對,而正可以互相發明。

淨宗法師解釋說:首先龍樹菩薩為何以此土不退為立場?這是為了與聖道法門相對比,以顯出彌陀本願稱名之易行超勝。然則既然此土已臻不退,往生彼土不退更不待言。又所謂此土稱名不退,正是以往生彼土為背景,因稱名願生故,順彼佛本願,被彼佛光明攝取不捨,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益,往生之業事成辦,現生住於正定之聚。因此,《易行品》雖以此土不退為立論,仍以往生彼土為歸趣,故於〈彌陀章〉之讚偈中盛談往生彼土之事。

而曇鸞大師站在淨土門本有的立場,以凡夫處此濁染世界,無佛力住持,總為退墮敗壞之所,提倡稱佛名號,乘佛願力,往生彼清淨安樂國,即證不退,速疾成佛。然而這並不是說,稱名願生之人此土現生仍有退轉,反而是因為於此土已植不退因,獲不退身份,往生彼土即證不退果。故彼土不退實以此土不退為前提。比較而說,龍樹菩薩所說不退為此土、凡夫、因位之不退;曇鸞大師所說為彼土、聖者、證果之不退。因必致果,果必由因故,二者不違。


Thursday, March 2, 2017

97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3)

97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3)
2017.03.03
曇鸞大師在《讚阿彌陀佛偈》有一「現生不退」之偈:敢能得生安樂國,皆悉住於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國無,諸佛咸讚故頂禮。

其實,念佛的「現當二益」,可歸納為十五點:「第 一、彌陀住頂;第二、佛光護身;第三、諸佛護念;第四、菩薩相隨;第五、冥眾護持;第六、消除罪障;第七、增長福慧;第八、離諸厄難;第九、能得壽康;第十、將獲善終;第十一、入正定聚;第十二、斷除輪迴;十三、往生淨土;十四、成就佛果;十五、廣度眾生。」

其中在「現世的利益」當中,第十一「入正定聚」,屬於「總益」,也就是根本的利益,也由於有這根本的利益,所以才能連帶地獲得前面的現益以及後面的當益。

「入正定聚」以一般法門來看的話,認為是往生極樂之後才能獲得的,但是我們這個法門不然,是現在就能獲得。然念佛人,生死已斷,往生無礙,雖命未終,自然轉苦為樂。以苦有「根本苦」與「枝末苦」,世間之苦皆是枝末,生死之苦是其根本,根本既斷,枝末自枯。若常感枝末之苦,則其根本之苦仍在,則是未信彌陀救度,此點宜細思。

因此,慧淨上人提醒有緣往生的念佛人:任何眾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只要稱名念佛,即是乘佛本願,如此即可真正名為「念佛人」。必得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極樂聖數;現生永被彌陀光明攝取不捨,命終直入彌陀報土速證佛果。往生不假萬行迴向,證果不歷品位階級。奇特勝妙,超出思議。


Wednesday, March 1, 2017

97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2)

97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2)
2017.03.01
曇鸞大師謹案龍樹菩薩的《易行品》而開始註解世親菩薩的《往生論》,貫徹淨土宗的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其中的「現生不退」之文有多處: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便得者,猶如《觀經》云:「即便往生」,是「現生不退」之義。

又「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即入者,猶如《觀經》云:「即便往生」,而正定,即是阿毗跋致,不退轉地的八地菩薩。

又「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與上段釋同。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有一段「不斷得證」之文,十分精彩,云:「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我們都是煩惱的產物。言成就者,只有煩惱,如貪瞋癡慢疑見,沒有其他了,枉論成就功德!

妙則妙在這些煩惱成就的凡夫,可乘佛本願力,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當真嗎?你若不信,曇鸞大師再向你說一遍: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所以,曇鸞大師推崇淨土法門,是果勝行易,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這個「不退」具「現生不退」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