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1, 2014

61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5)



61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5) 
2014.10.31
阿彌陀佛成就了光明名號,兆載永劫,為眾生積植無量無邊功德 (真實功德),其光明遍「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因此眾生身禮拜佛 (身業),佛即見之;眾生口稱念佛 (口業),佛即聞之;眾生意憶想佛 (意業),佛即知之。
念佛者凡起身口意三業念佛,立即為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所攝化,並自然地取得阿彌陀佛迴施給十方眾生的功德,是名「利他真實」。又以此念佛行,使行者自然建立往生信心,是「真實信心」,受彌陀攝取,諸佛誠證,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略述「至誠心」,如下:「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這個濃縮版本的「至誠心」,按照《觀經四帖疏》逐步引申出來的結論,專為淨土的「弘願」行者而立。
        淨土的「弘願」行者,應知「利他真實」之真實之利,在欣求極樂之餘,還要厭離娑婆,此亦要真實心中作。因此,在「利他真實」文中亦提及「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那我們又應怎麼樣「輕慢厭捨」呢?是否還要拜懺,消業除障?其實,世間沒有其他行業有助凡夫出離及往生,仍是起身口意三業念佛而已!反而,稱念彌陀名號的功德,本身已具足制捨諸惡及穢國等的力用矣!

Wednesday, October 29, 2014

61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4)



61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4) 
2014.10.29
淨土「弘願」門的行者求生淨土在行持上,不憑自修持力的萬行功德,只憑佛本願力的名號功德;又在力用上,捨自歸佛,不仗自修持力的不實功德,而仗佛本願力的真實功德,但淨土「弘願」門的行者要捨的自力之心,而不是捨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而且要讚歎、隨喜。應知!
善導大師先從口業說起解釋「至誠心」之「利他真實」後,再從身業、意業釋之,云:「又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真實心中」者,回應至誠心第一重意義 心相,即指願生淨土之心與身禮拜佛、口稱念佛、意憶想佛之行一致,願行相扶,名義相應,心行相資也。相扶、相資者,即願心可扶助,資養行業:行業亦可扶助,資養願心。念佛之行是利他真實,因此行者的願生之心,亦是真實,故曰「真實心中」!
又凡夫身口意三業念佛,所攝取彌陀名號的真實功德,本身已自然具足此厭離娑婆穢國的功德力用,不用另作另求,應知。

Monday, October 27, 2014

60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3)



60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3)
2014.10.27

善導大師為我等凡夫揭示「至誠心」的第四重意義,云:「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

我們口業讚歎阿彌陀佛,稱念其名號,就是「利他真實」了!若然淨土行者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此是為「利他」真實心中作也。依報是國土世界,正報是眾生,二種報代表着彼國的一切人和物,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故「口業讚歎」(包括稱念彌陀佛名)之行與「願生淨土」之心相應,即為真實心中作。

又若然淨土行者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若非善業 (包括雜毒之善),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此亦是為真實心中作。

自他者,自作教他作。依報是器世間,正報是有情世界的眾生,二種報代表着世間一切人和物,皆是罪業、苦報,必須毀厭,不得貪戀。在這個大原則下,亦要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敬而隨喜;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發至誠心,在娑婆世界必須善惡分明,雖未必能止惡行善,亦須誡惡向善。我們口中念彿,心亦作如是想,是名真實心中作,即至誠心。

Friday, October 24, 2014

60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2)



60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2)
2014.10.24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至誠心」時,談到兩種「自利真實」,其實都是淨土之「要門」,因為他們所作業,所修解行,皆以自力之心求「自利利他」,雖不為人天福報,或求斷惑、除障、消業,而迴願出離生死,求生淨土,故只為「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因此必須「至心」迴向、「至心」發願,即淨土之「要門」行者所發的至誠心,但仍必須「心行一致、內外相符」,才是真實心中作。
此外,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的前身)是「自利真實」者的典範,他所成就的真實功德,已具足「真實厭離」和「真實欣求」的功能力用。
上文已討論「自利真實」,什麼是「利他真實」呢?此是「至誠心」的第四重意義,亦淨土之「弘願」門行者也應知。
言自利者,以大乘菩薩行者而言,以求斷惑除障消業,出離生死,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染無垢,即以自修持力所得真實功德利益眾生(利他),如「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眾生依佛本願力而趣求的功德,為「依報」也,皆是「他利」(passive voice – 被動式) – 眾生受阿彌陀佛之利益。阿彌陀佛所施為,以光明名號,真實功德,利益念佛眾生,故言「利他」(active voice – 主動式) - 阿彌陀佛利益眾生。

Wednesday, October 22, 2014

60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1)



60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1)
2014.10.22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至誠心」時,云:「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
上言有菩薩以自力之心,受持諸行,修諸功德,普皆迴向,若能於真實心中作,如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的前身)是名「自利真實」。
又若有遇上大乘菩薩教的行者,雖未能以自修持力,修諸功德而求生淨土,但能行住坐臥,時時刻刻,想同一切菩薩一樣,不為人天福報,也不求斷惑、除障、消業,出離生死,身口意三業清淨等等,而只為為了「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因與迴願求生淨土,故曰:「我亦如是也」。這種情况是名「隨喜功德」,亦算「真實心中作」。上述是自利真實,其義之一在於真實厭離,諸惡莫作,止一切惡
自利真實,另有一義在於真實欣求,眾善奉行,作一切善,故曰「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凡善,即世俗善;聖善,即出世善。自他者,即自作教他作。
        「自利真實」,主要針對淨土的「要門」行者而言,以自修持力修定散二善,以此功德迴願求生淨土,但亦必須「真實心中作」,即「「心行一致,內外相符,即為真實」,又「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若然不是「真實心中作」,「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淨土的「要門」行者應知。

Monday, October 20, 2014

60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0)



60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0)
2014.10.20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至誠心」時,云:「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
    自利利他,本是大乘菩薩的菩提心行。他們為了完成佛道,自行化他,為自度而度他,因度他而自度,即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也。前者是自利,後者是利他。言「自利」者,以大乘菩薩行修福者而言,以自力之心修持,為求斷惑、除障、消業,出離生死,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染(一塵不染)無垢(一絲不掛),即以自力所得功德之利,迴向所修功德,利益眾生,為「利他」也。
又有菩薩行者欲取易行道,願生彌陀淨土,以自力之心修福 (散善)入淨土門,那麼,他們必須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所謂「厭離娑婆」,克制、制止諸惡及厭捨、捨離穢土。此等淨土行者,以自修持力所得功德之利而求生淨土,故名「自利」。他們依釋尊的教化,修定、散二善之功德,「至心」迴向、「至心」發願,求生淨土,即淨土之「要門」行者所發的「至誠心」。
他們所作的身口意業,所修解門和行門,一切不為人天福報,也不求斷惑、除障、消業,出離生死,身口意三業清淨等等,而只為了「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因與迴願求生淨土之心一致,所謂「心行一致、內外相符」,即是「真實心中作」,是名「至心」。

Friday, October 17, 2014

60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9)



60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9)
2014.10.1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至誠心」,云:「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宗法師釋為:「心行一致,內外相符,即為真實。心口各異,言念無實,即為虛假。」這是「至誠心」的心相,亦是第一重意義。
        「至誠心」的第二重意義在於認知什麼是「真實業」、「真實功德」、和「不實業」、「不實功德」,從而得知凡夫在娑婆世界所作諸善皆是不實業,以此不實功德廻願求生淨土,必不可也!阿彌陀佛則完全不同,因為阿彌陀佛修「真實業」,凡所施為的是「真實功德」,而我們眾生趣求的亦是「真實功德」!這是「至誠心」的心性。
        我等凡夫身口意三業念佛,可攝取阿彌陀佛迴施的「真實功德」。此念佛行業恐怕是我等凡夫在娑婆世界唯一能夠攝取「真實功德」的方法,亦是唯一以「真實功德」得生真實極樂報土的途徑。發至誠心者當知此義。若行者還想以「不實功德」廻願求生淨土,機會微矣!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至誠心」時,續云:「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言自利真實者,復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此是「至誠心」的第三重意義,凡淨土法門行者也應知。

Wednesday, October 15, 2014

60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8)



60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8)
2014.10.15
我等凡夫既處於虛妄不實的娑婆世界,末斷惑、未見性,未除障、未消業,所作諸善一定是不實業,怎能有機會得真實功德,求生彌陀真實報土呢!?這個問題正是我等佛弟子廻轉入淨土法門的原因,亦是純粹的淨土行者發第一種心 – 至誠心的原因。
淨土宗本來就是佛力救度的法門,其實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發大願,修淨業,成佛土,並呼喚十方眾生發願來生其淨土,早已將自己成就的一切真實功德。他以光明名號的方式迴施給我們,攝化我們,成就我們往生淨土的資糧!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釋本願(第十八願),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文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以阿彌陀佛的立場而說,他為眾生興此大願,是他的施為;另一部份是以凡夫眾生的立場而說,眾生當知佛願不虛,為趣求生淨土而稱念。因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至誠心」時,云:「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揭示「至誠心」的另一重意義,
凡阿彌陀佛所作及廻施給眾生的功德是真實的,又凡眾生趣向淨土所求取的功德,亦是真實的。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兆載永劫,為十方眾生積植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為「攝眾生入畢竟淨」!

Monday, October 13, 2014

60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7)



60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7)
2014.10.13
        純粹的淨土行者發第一種心 – 至誠心,為什麼要認清阿彌陀佛所修功德,皆是「真實功德」;所行諸善,皆名「真實業」,而我等凡夫所修功德,皆是「不實功德」;所行諸善,皆名「不實業」呢?因為善導大師云:「欲迴此雜毒之行(不實業),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極樂是無為涅槃界,是彌陀真實報土,以真實功德莊嚴,故名「實報莊嚴土」,凡夫欲以不實功德莊嚴,或求生此高妙報土,必不可也。極樂世界是不需要凡夫的不實功德來莊嚴的,不相應故。
因此,善導大師老實不客氣地對我何指出:「若作如此安心起行(此雜毒之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純粹的淨土行者應認清:任何眾生得生「實報莊嚴土」、「無為涅槃界」必須相應地作真實業,具真實功德,否則沒法成就的!
凡夫在娑婆世界所行諸善,皆名「不實業」,所修功德,皆是「不實功德」,即《阿彌陀經》所說的「少善根福德」,故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亦以「此必不可也」來形容往生的可行性。善導大師還有一偈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娑婆世界是雜業穢土,皆是因緣生滅法,故眾生所行諸善皆名「隨緣雜善」,欲迴此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恐難往生矣!

Friday, October 10, 2014

60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6)



60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6)
2014.10.10
        純粹的淨土行者發第一種心 – 至誠心,為什麼要認清阿彌陀佛所修功德,皆是「真實功德」;所行諸善,皆名「真實業」,而我等凡夫所修功德,皆是「不實功德」;所行諸善,皆名「不實業」呢?因為善導大師云:「欲迴此雜毒之行(不實業),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極樂是無為涅槃界,是彌陀真實報土,以真實功德莊嚴,故名「實報莊嚴土」,凡夫欲以不實功德莊嚴,或求生此高妙報土,必不可也。極樂世界是不需要凡夫的不實功德來莊嚴的,不相應故。
因此,善導大師老實不客氣地對我們指出:「若作如此安心起行(此雜毒之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純粹的淨土行者應認清:任何眾生得生「實報莊嚴土」、「無為涅槃界」必須相應地作真實業,具真實功德,否則沒法成就的!
凡夫在娑婆世界所行諸善,皆名「不實業」,所修功德,皆是「不實功德」,即《阿彌陀經》所說的「少善根福德」,故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亦以「此必不可也」來形容往生的可行性。善導大師還有一偈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娑婆世界是雜業穢土,皆是因緣生滅法,故眾生所行諸善皆名「隨緣雜善」,欲迴此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恐難往生矣!

Wednesday, October 8, 2014

60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5)



60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5)
2014.10.08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繼續以「真實心」解釋「至誠心」時,闡釋另一重較深層的意義,云:「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我等凡夫必須認清在娑婆世界所起的身口意三業,包括所修功德,皆是「不實功德」;所行諸善,皆名「不實業」!我等末斷惑、未見性的濁世凡夫,所作三業,若因若果,若善若惡,皆由妄想分別、煩惱執着(我執)的「有漏心」生,故名「有漏業」,又名「不實業」,包括淨土行者自己發起的往生信心,亦由有漏心生,亦名「不實信心」,故若存若亡、患得患失,非「真實信心」
什麼是真實功德?什麼是真實業?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續云:「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如曇鸞大師所言,阿彌陀佛前身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修菩薩行,「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法藏比丘是不退轉菩薩,從性起修,無漏心生,入清淨相,一塵不染,遠離四顛倒見 – 常樂我淨,又離四種相 – 我、人、眾生、壽者,所修功德,皆是「真實功德」;所行諸善,皆名「真實業」!

Monday, October 6, 2014

60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4)



60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4)
2014.10.06
初入純粹淨土法門行者要先安心,而安心是發三心,第一個心要發的,是「至誠心」。發「至誠心」者,為什麼首要認知什麼是「真實」和「不實」呢?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淨土宗觀念!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詳細解釋什麼是「真實功德」、什麼是「不實功德」,云:「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文中涉及很多抽象名相,大致來說,顛倒者,是智慧、知見方面的缺失;虛偽者,是慈悲、福德方面的缺失。
有漏者,即煩惱的別名。我等皆是煩惱成就的凡夫,知見上起妄想分別心,道德行為上有我貪等執着,這些凡夫的惡性或劣根性,難被侵損絲毫。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此我們修諸功德,奉行諸善,「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善導大師上釋「至誠心」言「不名真實業」時,算是說得較淺白,但大家仍疑惑不解,且看《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就最簡單不過了!

Friday, October 3, 2014

59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3)



59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3) 
2014.10.03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至誠心」,云:「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宗法師釋為:「心行一致,內外相符,即為真實。心口各異,言念無實,即為虛假。」這是「至誠心」的第一重意義。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繼續以「真實心」解釋「至誠心」時,闡釋另一重較深層的意義,云:「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這段文字不是冲著我等凡夫的劣根性而言嗎?我們是否要對冶貪瞋邪偽,不能奸詐,心腸不要毒如蛇蝎,但我們都是凡夫,怎能做得到?若做不到,我們是否沒有至誠心呢?沒有至誠心,即三心缺一,豈不是往生無望?愈想愈心慌!為什麼說「至誠心」,又突然問扯到這個方面呢?令人困惑不已!
上述是筆者第一次讀這段文字的感覺和焦慮。直至後來,我讀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一文,大師解釋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一偈:「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世親菩薩因得知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的「功德」而說願生偈。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詳細解釋什麼是「真實功德」?什麼是「不實功德」?
善導大師要發「至誠心」者,必須認知什麼是「真實」和「不實」!

Wednesday, October 1, 2014

59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2)



59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2)
2014.10.01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稱:凡起身口意三業念佛,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這個一個結論性的定義,其實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時,對「至誠心」有詳盡的闡釋。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時,對「至誠心」有詳盡的闡釋,云:「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此泛指一切眾生,其心所想與所修,所解,所行,即身口業三業,必須內外一致、相應,是名「真實心」。所謂「言行一致」,內心所想與所作言行是一致,就是真心。若然「口不對心」,當然是虛偽、假意,不是真實心。這種簡單而世俗化定義,恐怕沒有人有異議。
淨土法門以願生彌陀淨土為宗旨,此願心必須與所作業相應,意即:不管起身口意三業,修定散二善、或念佛等,一心只為願生彌陀淨土,一切所作善業之行與願生彌陀淨土之心相應,就是真實心、至誠心了,此因心行一致、內外相符。
有些人起身口意三業,修定散二善、或念佛等,但求人天福報,或心定、心淨,卻沒有願生的心,內外不符,即是不至誠、不真實。又有願而無相應之行者,恐亦無所至,得生淨土。三心缺一不可,即未發三心,不得即便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