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9, 2014

58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8)



58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8)
2014.08.29
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發三心者,即一心願生彌陀淨土,盡捨自修持力所作的隨緣雜毒之善及不實功德,而專稱彌陀佛名,全仗佛本願力所施的真實功德也。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尤其是以「一向專念佛名」為正定之業。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的「正覺華生」之文云:「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換言之,極樂世界眾生亦是阿彌陀佛正覺淨華之所化生。若眾生沒有阿彌陀佛正覺淨華的種子,眾生又如何得生,華開見佛呢?種子是生因,只有一種方法,而且所有極樂眾生生者的同一方法,就是念佛 – 一向專稱佛名,沒有別的道路、途徑、方法了!
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本來就是依正一如,平等一相,無分別故,如《無量壽經》云:「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涅槃)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只有彌陀迴施的光明名號之真實功德才有此多善根福德,令持名念佛得此勝益!

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58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7)



58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7)
2014.08.2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序分義〉云:「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諸餘經典,勸處彌多;眾聖齊心,皆同指讚。」阿彌陀佛成佛以來,現今仍不休止地為了普攝群生,兆載永劫,積植無量無邊的功德,並迴施給十方的念佛眾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云:「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阿彌陀佛怎樣迴施此真實功德給眾生?又凡夫眾生怎樣趣求此真實功德呢?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光號攝化」文:「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可知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迴施此真實功德給眾生,而凡夫眾生可以稱念其名號,趣求得此真實功德。
凡夫眾生稱念彌陀名號,彌陀不但惠施此真實功德給念佛眾生,而且入眾生心想中,如《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為念佛眾生下了得生淨土的種子 – 生因!

Monday, August 25, 2014

58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6)



58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6)
2014.08.25
為什麼純粹淨土宗的行持,必須「一向專念佛名」?其六:三心正因,念佛正行故。
淨土宗以得生彌陀淨土為目的,欲得此果報,必須種下得生淨土的因,又名淨土「生因」。此因如種子,即種善因,得善果,因果有必然性,所謂如是因,如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會錯亂。
佛教指出有十法界眾生,各依因而起行,依行而感果,因此墮地獄之果報依瞋因;做餓鬼之果報依貪因;落畜生道之果報依癡因,貪瞋癡三毒感得三惡道果報,因果業力使然。又因行五常、持五戒者而得人身,修十善者而得生天界。六道輪迴眾生所受的樂苦果報,皆由眾生自己所作的善惡因行而決定,這也是有為生死界的娑婆穢土的運作法則,一切眾生皆按此自然法則而流轉生死。
言法界者,「法」指一切諸法,即是世間萬物;「界」者,意為「分界」。萬物因各有各的體性 (性者,不變之義也),分界不同,故名為「諸法的界限」,如鳥有鳥性,飛翔是自然本能;魚有魚性,游水是自然本能,不用作意造習;又人有人道,鬼有鬼道,河水不犯井水,各不相干,因為彼此的生因不同,招感果報,自然本能也各異。
上言極樂是無為涅槃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的不退轉菩薩,智慧福德超勝,我等煩惱成就的凡夫憑什麽生因可以感得此勝果呢?

Friday, August 22, 2014

58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5)



58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5)
2014.08.22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的「正覺華生」之文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念佛行人,不論有戒無戒,不問罪福,不分智愚、善惡、老少等,皆信順阿彌陀佛之本願而稱念佛號而得生淨土。彼此都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淨華之所化生,一律平等,皆為兄弟,皆為阿彌陀佛的眷屬,不可思議啊!
        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本來就是依正一如,平等一相,無分別故,如《無量壽經》云:「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涅槃)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謂「因順餘方」,就是因為順應其餘他方世界眾生 (尤其指娑婆世界眾生)能理解、接受和起信,故借我等世界所有之物象,立名立相而已。可知:極樂世界(一乘實相法)和娑婆世界(因緣所生法)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所以,這個也是淨土法門為世間難說、難信之法的原因之一。
        就如釋尊在靈鷲山宣說《妙法蓮華經》,當要談及可思議、不可說的實相思想的時候,即場有五千比丘離退。他們深信因緣所生法,卻不能理解、接受和起信一乘實相法,其義大致相同。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58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4)



58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4)
2014.08.20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指出功德有二種:不實功德和真實功德,如前上述。其後以緣起思想詳述娑婆世界的特性,又以實相思想詳述極樂世界的特性,就十七個方面作出比較,藉此解釋阿彌陀佛以大悲心,興起成就極樂世界大願之因由,非常精采!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極樂世界是報土,是無為涅槃界,阿彌陀佛是報佛;娑婆世界是化土,是有為生死界,釋迦牟尼佛是化佛。極樂世界是彌陀之家,唯佛了知,其他九法界眾生難知難階、難欣難趣。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這對問答是「凡夫入報」的鐵證,如慧淨上人云:使一切善惡凡夫平等無差別地往生報土,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正是淨土法門的本意。亦證明「乘佛願力論」,即一切善惡凡夫,沒有一個不乘託彌陀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得生。
        不單是凡夫,菩薩、緣覺、聲聞、天人等乘都只能乘託彌陀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得生。如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的「正覺華生」之文云:「同一念佛無別道」,全部都是念佛得生,沒有別的方法。

Monday, August 18, 2014

57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3)



57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3)
2014.08.18

為什麼純粹淨土宗的行持,必須「一向專念佛名」?
其五: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解釋《阿彌陀經》的核心經文時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此偈是淨土宗的精髓,極為重要。
何謂「無為涅槃界」?無為涅槃界,相對於有為生死界而言。有為者,有所為而為,因緣所生的。生死亦是因緣所生法,這是娑婆世界的特性。但極樂世界是無為的,即非因緣所生;涅槃者,即nirvana,梵文義譯是不生不死。無為、涅槃等是一種超越時空、超越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所能認知了別的「概念」,所謂「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作的智慧清淨業而成就的,修成的真實功德而莊嚴的,是阿彌陀佛的圓滿真實報土,故名淨土。娑婆世界則是眾生凡夫的煩惱不淨業而成就的,縱使隨因緣所行的雜善,乃是虛假之行,雜毒之善,是不實功德而招感的,是罪惡凡夫所居的化土,又名穢土。所以,善導大師指出,若以此世間隨因緣所行的雜善,求生淨土,恐怕難得生矣,因為以娑婆世界的不實功德,求生以真實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格格不入,不相應也。
所以,淨土行者只有透過「一向專念佛名」,攝取彌陀迴施的真實功德,才能相應真實報土極樂世界所需的真實功德,而得生此世界。

Friday, August 15, 2014

57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2)



57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2)
2014.08.15

善導大師以佛的法界身 – 1. 心遍、2. 身遍3. 無障礙,來解釋「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 – 佛與念佛者有親緣,心遍故。眾生口稱、身禮、心念佛,佛即聞之、見之、知之。彼此憶念,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信心是佛光攝取之因。若行者沒有信心,佛光無由攝取行者。但因就修諸行的人說「備修眾行」,故此說念佛也說「起行」。其實,就淨土法門來說,實在是「立信」,不在修福修慧。
常者,一向專念、相續而無間雜。所謂佛念眾生是「常」,眾生亦能成「常」,如曇鸞大師說:「聞光力故,心不斷是」。眾生三業中,口業居首,因為稱名正行是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 - 此業是必定往生的正因,其餘四個正行是助業。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佛與念佛者有近緣,身遍故。所謂見者,此指心見,比觀想念佛的「眼見」更超勝,故名近緣也。善導大師在第八「像觀」云:「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當知凡夫的身和心有別,但佛身與佛心則無異。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障者。佛與念佛者有增上緣,無障礙遍故。念佛人臨終時不用憂慮業力來障礙,更不用懷疑阿彌陀佛不來接引!

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57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1)



57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1)
2014.08.13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光攝三緣」的問答中,先顯以定善觀行入觀佛三昧,但能迴向可得生淨土,後引導淨土行者可以專修念佛入念佛三昧。
《觀經》云:「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很多祖師解釋《觀經》第九「真身觀」此句為「觀行念佛」,以為佛光攝照自力修「觀行」念佛人,卻不知佛光實際上攝照「稱名」念佛人,所以善導大師特意在此觀以問題方式,指出佛光唯攝念佛者,不攝照餘雜業者,故云:「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諸師這種見解影响不少淨土行者的「念佛必生」信心,也令不懂「觀行」的念佛人洩氣,故此見解有乖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弘願,必須不厭其煩地重申其義,楷定淨土宗根本思想的基礎。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云:「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佛立像相,欲令生死凡夫住心,尚不能得,何况令他們觀佛入三昧,得見佛法界身!?他們根本不明什麼「無相」、「離念」等禪觀工夫,難以成就「觀佛三味!
就淨土此一法門而言,專針對罪惡生死凡夫為當機眾,宜以佛力攝照而見佛,而不宜以自力禪觀而見佛作解。

Monday, August 11, 2014

57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0)



57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0)
2014.08.11

為什麼純粹淨土宗的行持,必須「一向專念佛名」?
其四:光攝三緣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真身觀」時,有一對「光攝三緣」的問答,廣顯「念佛三昧」的真義,云:「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這段對答十分重要,說明淨土宗的行持唯是「一向專念」,而非「修眾行迴向」。問題的引言說「備修眾行,但能迴向」,指定善 (禪定修慧) 和散善 (行善修福) 等修行,並以功德 (福德) 迴向,發願求生淨土,才能往生。「 但能」者,是帶有條件性的意思,即行者若不迴向發願,則不得往生。這正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所指的淨土宗的「要門」。

Friday, August 8, 2014

57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9)



57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9)
2014.08.08

「光號攝化」文中,有「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一句,此明「一向」。心性方面,即「一心」,不是雙向,二心等。心相方面,即「行住坐臥」,隨時隨地,自然而作,不是刻意、造作。
所謂「下至十聲、一聲等」,其義與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大致相因,是就臨命終時只能稱念十聲、乃至一聲的臨終念佛人 (臨終之機) 而言。至於平生念佛人 (平生之機), 必須上盡一形,稱念這句佛號,所謂「一向專念佛名」。平生之機不可以聞信之後,稱念了十聲佛號,就決定往生。
須知我等凡夫舉止動念,皆由妄識分別心想,從有漏心生,縱行諸善,皆名不實業;縱發「念佛必生」之初心,猶如畫水,瞬即退失的正念,何由得生真實報土!?「一向專念佛名」,恐怕是末法穢土凡夫攝取真實功德,亦是建立真實信心的唯一方法。只有念念相續,真實信心則能相續,彌陀念念不捨,攝取不捨念佛眾生故。
善導大師云:「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淨土行者當知:淨土宗特別強調「使專意作」,而告誡「修雜不至心」。「使專」是彌陀的功德力用,但使信心專念其名號,是一種「行住坐臥」的「作業」,而不是自力修雜行。「不至心」就不是「一心」、「一向」了!

Wednesday, August 6, 2014

5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8)



57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8)
20140.8.06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攝受、攝取阿彌陀佛迴施給十方眾生的真實功德,又自然產生、建立往生淨土的真實信心,從而得生淨土,那麼,為什麼要「一向專念佛名」?是不是代表不「一向專念佛名」,就不能得生淨土?換過方式來回答,若行者「一向專念佛名」,則必得往生;若行者不是「一向專念佛名」,則不一定得生淨土,故光號攝化」文云:易得往生。關鍵在乎這個「專」字!
善導大師在《般舟讚》云:「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又在《觀念法門》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那麼,不「專念」的念佛人,阿彌陀佛會否攝照呢?
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攝念佛,而不攝其他雜業行者?此因其餘雜業之行,並非阿彌陀佛的本願所訂明,既不相應佛願,故不照攝餘雜業行者。因此,念佛不但「稱念名號」,還要「專復專」,而不宜有餘修、有間修、有雜修、兼修等等。其實,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
此名「本願稱名」,或「本願念佛」,求生往生為目的。念佛人契入第十八願,一向專念名號,攝取彌陀光明,信心歡喜,以此名號功德,增長善根福德,蒙阿彌陀佛來迎接引,一切皆「順彼佛願」故!

57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7)



5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7)
20140.8.04

為什麼純粹淨土宗的行持,必須「一向專念佛名」?
        其三,是攝受彌陀迴施的真實功德,即淨土宗的「光號攝化」論。
        上文談到淨土行者就念佛行而立信,此信是真實的,是名「真實信心」,決定往生。是彌陀本願功德住持力之法不虛偽,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所謂「他力信心」,非凡夫自力成就的信心,所謂「自力信心」、「不實信心」,一虛一實,豈能相比!
這句名號本身能使我們往生,因此我們就稱念這句名號。我們知道這一點去稱念,信心就在稱念名號的行業裏面。這個道理涉及真實功德、真實信心、光號攝化等方面,但儘管對這個道理瞭解得不是很充分,或一知半解,但祇要能夠一直稱念下去 – 一向專念,就能必定往生!何解?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功德力用自然在運作!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這是著名的「光號攝化」文,詳述阿彌陀佛興起此法門的因由,乃至眾生最終得生淨土的果報,一目了然。
「一向專念佛名」者,因稱念名號,受彌陀光明攝化,此光明具足彌陀的真實功德,能使念佛者建立真實信心而求生淨土,一直相續不斷地盡形壽,稱念這句佛號,即可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Friday, August 1, 2014

5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6)



5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6)
2014.08.01
        既知凡夫所作所為,所說所想皆是煩惱心生,分別心想,所以自力所作身口業諸善,悉「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所以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反之,若淨土行者安心起行,「口業讚歎,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口業毀厭,身業輕慢厭捨,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這是善導大師所倡的淨土法門的「安心」法!
那麼,「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原來,所謂至誠心,或真實心,不是什麼抽象而摸不著邊際的玄妙概念,也不是高深莫測而摸不著頭腦的心性工夫,而是「一向專念佛名」,由始至終都是一句佛號!
祇要我們口稱佛名,不用計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皆會自然建立「念佛必生」的真實信心。念佛相續,信心相續。為什麼念佛?立信!如何立信?念佛!
純粹的淨土宗要「一向專念佛名」,為了「就行立信」。一念生信,信心決定,不實信心而已;還要「就行立信」,建立真實信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