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30, 2014

55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2)

55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2)
2014.06.30

淨土行者是專修還是雜修,涉及信心和疑心方面的問題。淨土法門,以信方便,決定深信彌陀本願力的救度,一方面信自己是什麽根「機」的人,為何需要佛來救度,另一方面信彌陀救度眾生的方「法」,順彼佛願,依法奉行,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所謂「深心」的兩種「決定深信」。

前者是「信機」,靠自力無有出離之緣;後者是「信法」,乘他力定得往生之法。信自機者,故不存一己之能力;信法力者,故不忘彌陀之本願,信心不起疑退,即言「我一心」。

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提出:念佛人有四種疑障:
1.      執己心即佛,何必捨己心,而念他佛 此是信心不淳,在自力和佛力的信心方面,若存若亡,對佛力有疑。
2.      念他佛,何必唯念一佛 此是信心不一,在諸佛中,未決定對那一位佛起信,對念佛有雜。
3.      念一佛,何必念阿彌陀佛 此亦是信心不一,未選取阿彌陀佛。

4.      念阿彌陀佛,何必唯念名號 此是信心不相續,未能就行立信,以念佛行,藉彌陀的光明功德建立信心 真實信心,他力信心。

Friday, June 27, 2014

5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1)

55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1)
2014.06.27

續談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舉雜行十三失中九個涉及在行事、行持方面的過失,上文談了八個,以下再最後一個: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 「樂」即喜好。此失回應第一個總失 - 「雜亂動失正念故」,雜行之人,由心召感,自然好修雜行,好聞雜行教,好親雜行人,好至雜行處;由此好樂,趨附種種雜緣,不但障自身往生正行,亦會障他人往生正行,自誤誤他,自障障他。此失猶如誹謗正法,自誤誤他,比犯五逆罪更重。修淨土者宜以身作則,專修念佛,以示信願,令人心生歡喜。

以上十三種失,為總通諸行而說,未必每一雜行上,都具有十三種失。若細分別,專修當中,「稱名正行」是「正定之業」,必具十三得;其餘四種正行,具闕不定。又雜修之失,亦具闕不定,或悉具十三失,或不悉具。

淨土宗以「往生淨土」正因而論專和雜,故談專雜之得失,亦以「往生淨土」而言,與個別行者日常的生活,具體處人處事的方式,乃是道德價值觀念等沒有直接關連。此因人人各個因緣不同,善惡萬輩,苦樂萬品,難以逐一判別專雜之得失。

淨土宗論專和雜,並無排他性,或具褒貶之意。當知淨土宗的宗風真諦是「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


Wednesday, June 25, 2014

5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0)

55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0)
2014.06.25

續談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舉雜行十三失中九個涉及在行事、行持方面的過失,上文談了六個,以下再談兩個:

「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 - 若行者修念佛正行,信知自身為罪惡凡夫,無一所長,唯乘彌陀大願業力出離生死,不生輕慢,不起名利。行者常行慚愧之餘,還須勞謙善讓,謙下卑恭。

至於雜行之人,由於其雜行與彌陀之名體既失,甚至自以為有工夫,智慧勝他,福德過人,聲稱「我身堪能修學戒定慧三學」,或狂言「生佛平等」,執理廢事,當下把自己當成佛,或自詡為「發菩提心」的菩薩,殊不知「又如少湯,投入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如是心生慢舉,染於名利,故以為失。因與名利相應,而不與阿彌陀佛本願相應,恐難得生淨土。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 人我自覆,驕於他人,生於我慢,覆障自心。「同行」者,即彼此志同道合,共修念佛之行,所謂「悉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善知識」者,有三種:外護,同行,教授。此應指教授善知識,而以上之「同行」,則是同行善知識,故行者應常與善知識親近,同事利行,念佛共修,堅固信心。修雜行時,由於其雜行與彌陀之名體既失,自然傲慢,亳不謙遜,自以為是,輕蔑他人,不樂親近專修念佛之人,難以建立彌陀救度的信心。


Monday, June 23, 2014

5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9)

55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9)
 2014.06.23

續談善導大師舉雜行十三失涉及在行事、行持方面的二個過失:

「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 慚為自恥,愧為恥他,「懺悔」為梵漢並稱,即痛改前非。雜修之時,俱生煩惱,於中起惑,微細難知,既不自知過失所在,故無慚愧懺悔心。又惡取空見者,亦無懺悔心,此過起於「緣理心」,對佛智有疑障,故且屬於行失。若修正行,由機深信,則「念念稱名常懺悔」。「機深信」者,即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提出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法深信」者,即第二個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 「佛恩」者,即阿彌陀佛本願救度之重恩,又釋迦如來勸化專修之重恩。若正行念佛相續之時,順彌陀本願,稱釋迦本懷,即為憶念報謝二尊重恩。雜修之人,不明佛意,昧於佛恩,故無念報佛恩。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地觀釋」提出:「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彌陀無條件地救度我們,我等罪惡生死凡夫感恩之餘,捨命難報。


Friday, June 20, 2014

55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8)

55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8)
2014.06.20

談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舉雜行十三失中九個涉及在行事、行持方面的過失,上兩文談了三個,以下再談一個: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 貪瞋諸見,是心所法中的六個根本煩惱 貪、瞋、癡、慢、疑、見。淨宗法師說:此失可從兩方面看,一謂念佛不為煩惱所染,如蓮花出於泥而不染,因為名號功德是彌陀修清淨業而廻施給念佛眾生;雜行者未斷惑除障,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一切從有漏心生,即為諸煩惱所染。雖然我等凡夫不論專修,還是雜修,都會容易起煩惱,但後者有染、前者有不染故,得失則大異。

二謂「貪瞋」屬五濁中煩惱濁,即五鈍使,「諸見」即見濁之五利使。若修雜行,修觀法時,諸見疊起;行事善時,貪瞋競生。然念佛不涉觀法,故諸見不起;亦非行事善,故貪瞋不生。由此,念佛不俱起貪瞋諸見,唯雜修則俱起,故以念佛為得,雜行為失。


凡夫未斷惑除障,所以一切皆從有漏心(煩惱)生,所謂「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此所修一切世間諸善,皆名雜毒之善,虛假之行。唯是念佛中攝取彌陀廻施十方眾生的名號功德是清淨和真實,我們不應以不相應的、不相關的、含有貪瞋諸見煩惱的雜行功德混雜在其中。純而不雜,念佛為得;雜而不純,雜行為失。

Wednesday, June 18, 2014

55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7)

55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7)
2014.06.18.

續談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舉雜行十三失中九個涉及在行事、行持方面的過失,上文談了兩個,以下再談一個:

「迴願不殷重真實故」 - 修淨土門的行者因信彌陀本願,才會發願求生,並將過去世的一切自力修福修慧的功德,心心廻向,以後全仗他力,求生淨土。廻向者,迴所修行,向所去處,猶如回心轉意,不再走聖道門的難行道,不再雜修諸行積功德了,轉為走淨土門的易行道,改為專修念佛立信願!若行者雖修淨土法門,但尚疑信佛願,廻向心不殷重,願生心不真實,即未能安心 - 發三心,還繼續修雜行,或夾雜雜行與念佛一起兼修。雖可又將自力修福修慧的功德廻向,還可得生,但因廻願不殷重真實,缺於深信佛願、佛智、佛力之心、至誠求願往生之心,恐怕難得以往生,所以為失。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最好還要殷重真實,至誠地深信切願!

就能回之心而言,回向發願殷重真實者,行者專修正行,行體與阿彌陀佛親,安心、起行全體相應。就所回之行而言,行者專修正行時,行體與阿彌陀佛一致,由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眾生殷重真實故,行者亦得真實功德。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在「三心釋」云:「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雜行行體與彌陀無關,以凡夫有漏心、有為心修之,總為假,功德難免有雜毒,故其回願亦不殷重真實。


Monday, June 16, 2014

5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6)

55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6)
2014.06.16

三個涉及淨土宗的教理方面的過失之最後一個,即「不順佛語故」。

「不順佛語故」 - 「佛語」者,應泛指十方諸佛。《阿彌陀經》中,六方諸佛舒舌證,他們皆出廣長舌相,唯誠念佛往生不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雜行者則缺諸佛證誠。既不隨順諸佛證誠之語,往生者誠為稀少。總而言之,釋尊的發遣和彌陀的召喚,二尊一遣一喚,加上諸佛證誠,豈容不去!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舉雜行十三失,後九個涉及在行事、行持方面的過失,詳述如下:

「繫念不相續故」 - 「繫」者,緊縛也,不放捨,不掉失,「繫念」者,常常掛在心頭,念念不捨也。「相續」者,此乃欣慕、欣求之心,屬淨土法門的「安心」 - 決志求生之心。所謂心心相續,繫念不亂(不雜亂),行者必然是一向專念者。雜行者對他力信心,若存若亡,故心牽向餘方,而非極樂,往生機會百中難得一二。


「憶想間斷故」  - 與前者差不多,但「憶想」屬淨土法門的「起行」 - 行持上部署和行動的計劃。若行者的憶想有間斷,表示信心若存若亡,又有雜想來間斷,往生機會自然大減,所以為失。

Friday, June 13, 2014

55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5)

55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5)
2014.06.13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舉雜行十三失,其中第一個「雜亂動失正念故」是首要,總綱、要領!正念者,即念佛可以往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目的、宗旨、行持,沒有其他要求,也沒有其他法道可以做得到 - 往生淨土!衹有常念阿彌陀佛,念念不捨,才可以往生淨土。

隨之三個失涉及淨土宗的教理方面,即「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 本願者,指第十八願,佛者,當然是阿彌陀佛;不相應者,即亳不相干,亳無關係,irrelevant。雜修諸行並非彌陀本願所誓之行,不相應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 - 稱名念佛!我們的行持必須與彌陀的名體一致、一如,才稱為相應。《阿彌陀經》直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祇有「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才可蒙佛接引得生。故此雜修諸行者百中難得一二往生,而正行專修者則百即百生。二者大異。

       「與教相違故」 - 教者,指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觀經》雖先說定散二善等諸行,望佛本願,唯勸專念佛名,可知雜行非世尊本意,與世尊教勸相違。


Tuesday, June 10, 2014

5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4)



55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4)
2014.06.11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雖舉專修四得、雜修十三失。若然將專、雜翻對,亦可理解為專修有十三得。雜行十三失,列舉如下:

「雜亂動失正念故」 - 通常第一個是首要,當正視之。修雜行者,行雜行之行,受雜行之教,近雜行之人,至雜行處所,由此四種雜「行、教、人、處」交錯動亂,退失念佛正念。舉例來說,佛弟子應常隨某個法師修學某個法門,及參與其道場的活動和工作,不宜「跑道場」。「跑道場」猶如雜修!自己聲稱是某個道場法師的弟子,修學某個法門,但卻常到不同的道場,跟別的法師學習,近朱者赤,少不免與他人一起修其他法門,久而久之,此消彼長,必然與原本的道場、法師、法門、行持等疏遠,其關係更愈來愈弱。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曾自問:「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唯攝念佛者,即一向專念者。

答曰。此有三義。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可知專修念佛者與阿彌陀佛愈親、愈近、愈強之緣,至為重要!



Monday, June 9, 2014

54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



54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
2014.06.09

為何「一向」?為何「專念」?為何要專修正行、正業,即「教念彌陀專復專」呢?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可知正行有五得 – 與彌陀親、與彌陀近、無間隔、不用廻向得生、純而不雜。又知雜行有五失 - 與彌陀疏、與彌陀遠、有間隔、廻向得生、雜而不純。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舉出了「雜修」有十三種過失,如下:1. 雜緣亂動失正念故。2.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3. 與教相違故。4. 不順佛語故。5. 繫念不相續故。6. 憶想間斷故。7. 迴願不殷重真實故。8.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9. 無有慚愧懺悔心故。10.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11. 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12.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13.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詳見第54篇「中國淨土宗的發展」一章。

正由於這十三種過失,所以「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無餘修」或「修正定業」則不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我等罪惡生死凡夫修學淨土者,宜緊記之。

Friday, June 6, 2014

54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2)



54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2)
 2014.06.06

何謂「一向」?善導大師的作業法 - 「四修法」是也!「四修法」出於梁譯《攝大乘論釋》第八卷中,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偈》中轉用其意,作為願生淨土者修行的方法。「四修法」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者恭敬修,所謂恭敬禮拜彼佛及彼一切聖眾等,故名恭敬修。畢命為期,暫不中止,即是長時修。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 專想專禮專贊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1.                  
1                     恭敬修 - 身業禮拜,猶如孝敬父母,受佛光明,報恩念佛。
2.                  無餘修 - 又名專修,是指身、口、意三業起行時,不夾雜或兼修,只專門口稱阿彌陀佛名,思念、觀想、禮拜、讚歎阿彌陀佛。
3.                  無間修 - 即指稱名念佛沒有間斷,不以貪瞋煩惱來間,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去修,隨犯隨懺,更無間地使身心純而不雜,猶如織冷毛衣,繼上次織到地方,相續地織下去,不去另織一件。
4.                  長時修以上修法,即從初發心時,至臨命終時,就行立信,無餘無間,誓不中止,唯以淨土為期。

Wednesday, June 4, 2014

54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



54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
 2014.06.04

「一心」是專修念佛「五正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出修雜行者,「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觀經四帖疏》在〈玄義分〉亦云:「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可知,就彌陀淨土法門而言,修雜行者與修定散二善的「要門」者相若,皆是廻向得生!此可翻對,專修者,即修專念佛「五正行」,是「弘願門」的行持,這也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精要!

念佛人夾雜「諸行」,如兼修禪,多讀其他經典,多拜其他佛等,意味行者自力心重,心志不定,疑障心重,不了佛智,存不足想,貽誤往生良機信心不足。如人找醫生治病,又拜託其他醫生參詳,即表示對原來的醫生信心不足嘛!也有念佛人修「助業」,如醫生開藥治病,本來一種藥已足夠,病人還多吃補品及坊間藥物,豈不是畫蛇添足嗎?如印光大師說,雜修、兼修的念佛往生者,千中稀有三四!

此外,人們「稱名念佛」的因由可以各有不同。因為有人念阿彌陀佛,為求救苦救難,求現世平安喜樂,積功累德,除魔消障而入正定,證圓通,求開悟,得勝解,總之,念佛的利益多得很,但從我等惡世凡夫的資質來看,應「以行立信,求生淨土」,解決生死大事,至為重要,此也是善導大師所強調念佛的最大利益。

Monday, June 2, 2014

54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0)



54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0)
2014.06.02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然娑婆化主 (指釋迦牟尼佛)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指阿彌陀佛),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善導大師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教化,歸納為定善、散善二門,前者息慮以凝心,因禪定能發智慧,概含定慧二學,亦是修慧;後者廢惡以修善,修福也。其後在《觀經》詳列「三福」的內容,如下:「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因此,釋迦牟尼佛所開的淨土法門是「要門」,其要在於什麼呢?在於「迴斯二行,求願往生」,才可以得生彌陀淨土。為什麼是廣開呢?因為釋尊廣開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定善、散善二門,若欲求生淨土,皆要將修此二門善行的功德,一心廻向求願才得生。

至於阿彌陀佛所開淨土之「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行者無論善惡,以信願念佛,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皆可得生。「弘願門」的「稱名念佛」固然要「一心」,「要門」的「以定散二行廻願」也要「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