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1, 2013

41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1)


41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1)
2013731

淨土三經皆貶斥疑惑佛智的雜修諸行的人,為失大利;讚歎明信佛智的專念名號的人,為得大利。《無量壽經》云:「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所謂「不了佛智」者,曇鸞大師在《略論安樂淨土義》具體地解釋彌陀佛智和眾生疑惑的關係:
1.                  不可思議智 – 是對治此疑:但憶念阿彌陀佛、不必得往生安樂。他們以為佛力與業力不相伯仲,殊不知佛力是最不可思議,是五種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
2.                  不可稱智 – 是對治此疑:佛智於人不為玄絕。他們不信佛智是非相對待,不可稱量,離言絕相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3.                  大乘廣智 – 是對治此疑:佛實不能度一切眾生。他們認為過去佛尚未能度盡一切眾生,今佛亦不能,殊不知「無緣眾生、動逕百千萬佛、不聞不見。非佛力劣也。」
4.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 是對治此疑:佛不遍知,又不得一切種智。殊不知「凡夫智虛妄。佛智如實。虛實玄殊、理無得等。」

Monday, July 29, 2013

41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0)


41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0)
2013729

《無量壽經》一段言「大利」,云:「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大利者,正好上承此《經》卷上的釋尊出世文:「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下接《經》卷下的釋尊付囑文:「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阿彌陀經》也說「利」,云:「舍利弗。我見是,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當知淨土三經皆貶斥疑惑佛智的雜修諸行的人,為失大利;讚歎明信佛智的專念名號的人,為得大利。這個「利」是大利,不是小利;是真實之利,不是不真實之利。大利、真實之利者,當然是出離三界生死,橫超頓入報土之利。小利、不真實之利者,是人天福報之利。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定義分〉解釋第三觀云:「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佛陀先以因果罪福、雜修諸行來誘導,對不信念佛的人去「念佛」;又以九品蓮生來誘導,對不信凡夫入報的人去「立信」。善哉!

Friday, July 26, 2013

41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9)


41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9)
2013726

        《阿彌陀經》云:「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關於極樂國土的苦樂問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定義分〉解釋第十一觀時,云:「言淨土苦樂者。苦則地前望地上為苦。地上望地前為樂。下智證望上智證為苦。上智證望下智證為樂。」又云:「淨土之中一切聖人皆以無漏為體。大悲為用。畢竟常住離於分段之生滅。更就何義名為苦也。

可知苦樂是地前和地上,下智和上智的相對待,適用於疑惑佛智的三輩九品胎生者而己。彌陀報土,「何義名為苦」?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

此等下品下生的往生者犯了五逆罪,本應墮入「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如今往生後住在蓮華內,竟受天樂,如在三襌天,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不過,他們「在華內時,有三種障」,最終「猶不樂彼處」!怎麼辦呢?《無量壽經》云:「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即悔責自己有疑障,不明信佛智!

Wednesday, July 24, 2013

41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8)


41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8)
2013年7月24日

《無量壽經》又云:「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往生者在蓮胎的「七寶宮殿,無有刑罰」,「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雖身處住在七寶所成的「牢獄」,心仍然不自在,不如意,以不見和不得供養三寶為苦。他們在蓮胎內「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希望早日出離蓮苞,花開見佛!這些罪苦並非阿彌陀佛懲罰他們,而是他們自己因疑障而招感的苦報。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散義分〉解釋第十六觀下品下生時,指出三輩九品的往生者住在蓮華內 (即華合,或蓮胎,或蓮苞) ,經歷時劫,而且受三種「罪障」,云:「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

Monday, July 22, 2013

41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7)


41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7)
2013722

三輩九品往生者皆是「胎生」「化土」,因自心疑障深淺,自力罪福多少,決定行者所生的品位高低,開花早遲等等,如人在胎內待產。一旦「疑障乃除」,自然「宮華開發」,屆時「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即轉「胎生」為化生,由「化土」入報土。

相比之下,若有疑惑佛智,雜修諸行者往生極樂國土,即入蓮苞,胎生化土,三輩九品,歷時證忍,花開見佛。若他們明信佛智,如第十八願所言,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即蓮華敷開,由胎生轉為化生,由化土轉入報土,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若有人在娑婆世界未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前,平生已明信佛智,一向專念彌陀名號,當他們命終時即坐蓮台,頓時化生報土,無有輩品。可知凡夫入報或投化,全在信疑之別!

其實,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諸佛境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那有報土之外的另一「化土」!「化土」在報土的蓮華之內而已,是往生者有疑障而起的輩品差別。阿彌陀佛將他們暫且留在蓮華宮殿,聞法念佛,增長善根 (明信佛智),經歷時劫,才正式見佛入報。

《大阿彌陀經》云:「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可知凡夫入報或投化,全因信疑之別!

Friday, July 19, 2013

41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6)



41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6)
2013719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將三輩九品所形容的含苞待放之蓮華,等同邊界、宮胎等。經中還有類似的名相來形容「胎生」,如:

胎生 疑惑佛智,身處蓮苞,猶如母胎
蓮胎 蓮華未開,猶在胚胎內生長
含華 / 宮花含苞待放的蓮華,外具蓮華相,內如天宮殿
胎宮 / 宮胎 蓮苞內受諸樂,如居於天宮殿
疑城 疑障受困於蓮苞內,如困在城內
邊地 處於蓮胎,不得見佛,不能親近佛故

            因是雜業所感,因緣所生,胎生的境界一概稱為「化土」,三輩九品是「胎生化土」。相對於藉淨業所成的名號功德,專念名號而往生極樂世界者,直入無為涅槃境界,稱為「化生報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斯乃注心,見於寶地。即滅宿障罪僣。願行之業已圓。命盡無疑不往。今既觀斯勝益。更勸辨知邪正。」此文與淨土宗一首廻向偈:「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內容相若。

Thursday, July 18, 2013

40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5)



40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5)
2013717

在《無量壽經》,釋尊刻意地問阿難尊者:「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正常來說,極樂國的人民都是「蓮華化生」,何以有「蓮華胎生」呢?這個胎生其實是蓮華未開時的蓮苞,如在母胎內尚未「化生」。由於「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故此蓮苞、蓮胎又名「胎宮」。

            蓮華未開住在胎宮者,如三輩九品的國中天人,尚未證無生忍,不得見佛,未能入報土,故胎宮被形容為「化土」。換言之,報化乃是蓮華開合問題。原則上,極樂世界是報土,不容置疑。

            至於三輩九品入蓮胎的原因,釋尊細說因緣:一者「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如禪定三昧等雜行,廻向發願往生者,如第十九願所言,二者「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如誦經拜懺等雜行,廻向發願往生者,如第二十願所言可知「疑惑」和「雜行」互為表裡,反映行者的「信」出了問題,尤其是名號功德和彌陀救度,才會有意和無意之間仍然依靠「自力」所修的功德和福德。由於自力心作祟,所修因行不等同,故此所招果報亦有差別,導致在蓮胎內有三輩九品之分。他們都「不了佛智」,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將三輩九品所形容的含苞待放之蓮華,等同邊界、宮胎等。

Monday, July 15, 2013

40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4)


40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4)
2013715

        淨土法門,以信為本。得生淨土與否,信是最根本的資糧。若有不信,乃至誹謗正法者,不得往生淨土!信,不單是最基本的往生條件,而且是整個修淨土法門過程的着眼點、用力點。

一般大乘菩薩教的法門,其修持着眼點在於「慧」,由最初無明愚癡,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後來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發得智慧,見性悟道,斷二惑,破無明,證真常,欲令慧根增長堅固,最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無上正等正覺)

但是,就淨土法門而言,其修持着眼點在於「信」,由最初的一念無明,起疑生障,不信佛力,不了佛智,後來得聞佛陀的智慧福德而起信,所謂「信為功德道源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行者放下我慢心及諸邪見,常行慚愧,從念佛堅固信心,善根 (信根) 增長,乘佛大願業力,得生淨土,又因明信佛智,頓入彌陀報土,自然化生,花開見佛,最後證得無生法忍,終得菩提。

但如《無量壽經》指出:若有人以自力修諸行或「雜修」雜行者,猶未全信佛智,尚非全仗佛力,雖可得生淨土,因不了佛智,疑信佛智,祇能胎生入蓮苞,經一段時劫,受菩薩教化,除去疑障,才能華開見佛悟無生。可知就淨土法門而言,不管在娑婆世界專修念佛,還是在極樂世界的蓮胎念佛,說到最後還是解決一個問題 信!

Friday, July 12, 2013

40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3)



40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33)
2013712

「稱名念佛」或「持名念佛」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念佛。

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一定會稱名念佛,就行立信,自自然然會相續不斷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此因順彼佛願故,即契入阿彌陀佛的弘願而念,又稱「本願念佛」,或「本願稱名」。

但有「稱名念佛」者,不一定瞭解彌陀救度的原理,或不一定為了往生淨土而念佛。他們可能一方面念佛,卻認為不能往生,或求現世人天利益,另一方面會雜修其他諸行,認為得到更多不同,或更大的人天福報。如果以為「我已經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這種信心是虛情假意,不是真正的信心。

不過,「稱名念佛」的人不用介懷自己信得有多深,祇要他們不誹謗,仍然保持一個信念:「雖我未能深信,阿彌陀佛也會救度我的」,繼續念下去,這樣,信就在其中了!無論心念,還是口念,愈念愈歡喜,所謂「信心歡喜」,自自然然地、不知不覺地會念出這句名號來,如小孩叫「爸爸」,「媽媽」一樣,那麽親近,那麽純真!如是者一天又一天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直至行者壽命終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最可惜的情况是半途而廢,人家說這個法門好、就隨著修別的法門去了,故此善導大師力倡「一向專念佛名」,其他一概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