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12

32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4)


32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4) 
2012年12月31日

嚴格來說,善導大師沒有正面地、直接地談論「自力」和「他力 (佛力) 的問題,但他的淨土思想完全表現出「專仗佛力、全仗佛力」的特色,試舉文引證:

1.                  在《觀經四帖疏》就不廻向和廻向將淨土法門,細判為「弘願門」和「要門」。「要門」者,其要在於「廻斯二行,求願往生」。行者自設的條件,以「自力」工夫的修行,但欲生淨土,隨佛繼續修學。他們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一一廻向 廻自向他,廻娑婆向極樂,臨命終時,即蒙接引。總之,無論以自力修定、修福,「廻斯二行,求願往生」,他力接引而得生者,皆屬淨土宗的要門!

2.                  他又言:「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這兩句十分精采,說明聖道門和淨土門不同。所謂「有緣之法」,即仗他力之緣,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業願力為增上緣也。

3.                  他又提出兩種深信,信自 無自力之緣出離生死;信他 仗他力之緣,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業願力為增上緣,得生淨土。

4.                  他在《觀念法門》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5.                  他提出專修和雜修的得失時,說明專修者宜捨自力而全仗佛力。

Friday, December 28, 2012

32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


(32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3) 
2012年12月28日

善導大師判定淨土法門的「要門」是迴斯二行, (定散二善之行),求願往生」,而淨土法門的「弘願門」則不用廻向,再一次說明自力和他力 (佛力) 的分別。佛教常言「廻向」,英譯為 dedication,有奉獻之義,將自己擁有的東西,奉獻給他人,因此,「廻向」意味着自力修定善或散善所取得的功德,奉獻給阿彌陀佛,乃至「莊嚴佛淨土」,為求往生淨土。由此可知,迴斯二行求願往生」的「要門」必涉及自力 - 自力修諸功德。不管是定善或散善,統稱「雜善」。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尾段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說明《觀經》的重點並非是「要門」,而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弘願門」,故云:「又此《經》(《觀經》) 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我們再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知道「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稱名正行」,更是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因為這是「順彼佛願故」。什麼願呢?就是第十八願,亦回應了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正因「稱名」的功德是阿彌陀佛所修淨業,廻施給念佛眾生,使他們能乘佛力而得生,所以「稱名念佛,求生淨土」是不用廻向的,有別於自力修諸功德,或修雜善者。

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32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



(32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2) 
20121226

印度的龍樹菩薩是「八宗之祖」,《十住毘婆沙論》的《易行品》,以自力和他力分別「難行道」和「易行道」,故被稱為大乘佛教淨土宗的始祖。

及後,淨土宗的經典傳入中國,但彌陀的淨土思想未見突出,一者多夾雜其他大乘佛教來議論淨土思想和念佛行持,二者有其他淨土思想流行,如彌勒兜率淨土,阿閦佛淨土等等。

直至中國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多次提及「佛力」,結尾更云:「愚哉!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又道綽禪師在《安樂集》,以類似觀點立「聖道門」和「淨土門」,認為以自力證果是聖者所修之道,而以他力往生淨土是凡夫所行之門。

清末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在其《文鈔》,立「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 -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如今至此,以自力和他力來突顯和界定淨土法門,眾無異議。唯是善導大師以自力和他力,再細判淨土法門為「弘願門」和「要門」 - 前者全仗他力,後者自他兩力,影响深遠,利益至大!詳見前文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二 顯弘願門。

Monday, December 24, 2012

32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1)


(32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1)
2012年12月24日

        佛教有大乘和小乘、顯教和密教、解門和行門等之分,亦有自力 求自心證悟得解脫和他力 (佛力)  信他力救度得解脫之別。然則一般佛教是「內道」,即求自心證悟得解脫的「自力教」,也有心外求法的「外道」,即信他力救度得解脫的「淨土教門」 視為「他力教」。

始於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的《易行品》指出「如人溺水,頭出頭沒,掙扎痛苦,既不會游泳,也無方便可到彼岸,忽蒙彌陀大悲願力,抱救於願船中,乘此願船,安穩自在」,清晰地以彌陀的大願船作喻,能為救度苦海浮沉的眾生,帶出他力(佛力) 的概念。

又曰:「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阿惟越致」,又名阿鞞跋致(Avinivartani)即「不退轉」,相當於八地 (即「不動地」)菩薩,一個極高和指標性的果位。

龍樹菩薩指出:行菩薩道有兩種方法,一是難、久、苦,另一是易、疾、樂,前者以自力發願修行,後者以信方便,乘他力 (佛力)。後人以「難行道」和「易行道」,開顯淨土法門獨特之處。

Friday, December 21, 2012

32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十二)


(32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十二)
2012年12月21日

        「本願念佛」是佛力救度的法門,我等凡夫障深慧淺,難知宿世因緣,難測彌陀佛意,亦難思其真實的名號功德力。

《觀經》的九品與《無量壽經經》的三輩目的是要涵蓋一切善惡凡夫上從大乘極善人下到五逆謗法者都能夠乘佛願力往生經中所立所說三輩九品,超乎凡情。究竟念佛往生者歸那一品輩呢?嚴格來說,念佛的功德是超越凡夫之善的「世福」超越小乘之善的「戒福」也超越大乘之善的「行福」所以是「超越」九品的名號功德是真實的大利,不管三輩的念佛眾生罪福多少,不論往生是「入報」(上品上生)還是「投化」 (下品下生),亦無開華的時節久近之分別,「到彼無殊,齊同不退」,恐怕一切為凡情而方便說吧!

        極樂世界是報土,是無為涅槃界。導大師《往生禮讚》有一段「本願強緣」之文:「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此文也可作淨土宗的贊佛偈來頌之。十方眾生衹要一心專稱名號,必可至西方淨土。他們往生到淨土後,因沒有疑惑心,明信佛智,全仗佛力,即時蓮花敷開,不用以「九品蓮華為父母」,並得聞妙法,自然證得無生忍,乃至菩薩的十地願行,其位至一生補處,一切功德都自然而顯彰!妙極了!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12

31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十一)


(31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十一)
2012年12月19日

此外,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演譯第十八願,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可知稱念名號,尤其是六字,已具足信願。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三心「至心」,及「三輩文」說「以至誠心願生其國《觀經》下品下生也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兩者的含義基本上都是一樣

上品上生所說的「三心」 - 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但下品下生文卻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亦大致相同。當命終時,走投無路,願生之心特強,因信心決定,故往生決定。

《觀經》下品下生文中經文給我們很大的啓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惡人臨終十念而往生那麼善人平生多念,那有不能往生之理呢?不過,從臨終來迎、開華時劫作比較則有分別,下品下生者則衹有金蓮華來迎,未見佛來讚慰,及蓮華需十二劫才敷開,相對於上品上生者見佛菩薩,上金剛臺,及即時華開,兩者仍有分別 – 就凡夫個別的接受程度而示現。

此外,如上文所說,此品約是臨終之機,若非宿世有大福德因緣才能遇善知識,且能危亂中,至心十聲相次,實在萬中稀有一二。縱然得生,因未知佛智和未除疑障,衹能投入蓮胎。這些人與平生之機,一輩子專念名號,百即百生,乃至凡夫入報,仍有很大的分別。

Monday, December 17, 2012

31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十)


(31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十)
 2012年12月17日

        「本願念佛」不單適用於平生之機,一向專念名號,百即百生,乃至凡夫入報,也普被於臨終之機,至心十聲相次,投入蓮胎。

        《觀無量壽經》的下品下生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這段經文十分重要,徹底地體現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他救度的對象竟是如斯極惡之人 - 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無惡不作,那還有什麽惡人阿彌陀佛不能救度呢!我們不用懷疑自己夠不夠資格往生到極樂世界,不用懷疑阿彌陀佛的智慧,更不用懷疑稱念名號的威力!

        雖然下品下生文中沒有提及第十八願的信願要求,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Friday, December 14, 2012

31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九)


(31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九)
2012年12月14日

「本願念佛」還有一個特色,源於願文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它不但反映阿彌陀佛要主動救度十方眾生,而且把自己的成佛與眾生的往生結成一體,所謂「機法一體」。阿彌陀佛還「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為完成我們往生淨土所需的功德。淨土法門是一個絕對他力救度的法門,當我們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心裏感動、感激、感恩,倍覺親近!

        按照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救度對象是十方眾生,三根普被,如善導大師云:「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因此善導大師稱念佛得生是「不問罪福多少」,又「不問時節久近」,行住坐臥都可以念,總之,「上盡一形,下至一聲」念下去!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他索性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簡化為「稱我名號」,示意「本願念佛」已具足信願,乃至《觀經》所說的「三心」 - 「至心」是至誠心,「信樂」是深心,「欲生」是廻向發願心。三心具足,更是上生上品,頓入報土!前二十四字是以阿彌陀佛來說願文;後二十四字是以眾生來說念佛,一呼一應,有因有果,「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豈有不生之理呢!?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2

31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八)


(31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八)
2012年12月12日

續談「本願念佛」。又阿彌陀佛的本願 - 第十八願明示:行者要「至心信樂」, 因此淨土宗念佛的另一特色是「就行立信」 - 就念佛之行而建立信心。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詳釋「就行立信」,即專修五正行,其中「稱名正行」為往生的正定之業,其餘四正行是助業,並言「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關於「至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詳釋「三心」的「至誠心」時, 強調「至誠心」,以讚歎、禮拜、觀想等正行等念佛,和毁厭、輕慢、賤捨生死三界,以表現出「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的真實心!換言之,念佛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即求生淨土之心)。

何謂「信樂」? 信是信受彌陀的救度。既有佛力 (他力) 可乘,自慶得救,出離生死,如乘船為樂。淨土宗行者念佛是在沒有壓力下安心起行,領受阿彌陀佛廻施給我們的光明名號功德 - 他力念佛,更沒有「植諸德本」的自力心態。這亦是淨土宗念佛的特色之一。

還有一點,淨土宗行者念佛宜稱六字 – 南無阿彌陀佛,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淨土宗念佛又名「信願念佛」,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念六字是信願行具足!一心歸命,有「通身放下,徹底靠倒」之義。

Monday, December 10, 2012

31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七)


(31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
20121210

曾經有人與我討論一個問題。他說: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什麼特別!很多佛教徒都常常念佛, 大家都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謂「如是因, 如是果」,彼此的功效自然一樣喇!為什麼還弄一個淨土宗出來, 究竟淨土宗念佛與一般法門念佛有行不同呢?

我呆了一陣子,想起善導大師的教導和有關念佛的法語,最後我歸結了一條:淨土宗念佛就是「本願念佛」。換言之,淨土宗念佛是順應阿彌陀佛的本願 - 第十八願而念佛, 故名「本願念佛」。

首先,淨土宗念佛的目的是:不為什麼,祇求得生淨土。第十八願是往生淨土的「生因願」, 是阿彌陀佛為了衆生得生其淨佛國土而立誓成佛!如今他已成佛,我們才能乘其大願業力為增上,得生其極樂淨土。修淨土法門的人主要為了順應阿彌陀佛這個本願而念佛。有別於一般人念佛,為了求消除業障,或求加持守護,或求消災延壽,或求現前見佛,或求堅固道心等等。

按照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阿彌陀佛成就了名號功德,因此淨土宗的「本願念佛」的另一特色是「稱念名號」,不在於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也不在於誦經 (如《阿彌陀經》)、持咒 (如《往生咒》) 等等。「教念彌陀專復專」是往生「極樂無為涅槃界」的要法,所以「專修」 - 一向專念佛名是淨土宗念佛的特色之一。

Friday, December 7, 2012

31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六)


(31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
2012127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結尾,還有八個字,即「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驟眼來看,這像是往生的條件,但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討論五逆和誹謗問題時,從「抑止門」和「攝取門」兩方面去看,抑止未造五逆者不要造,已造五逆者亦可被攝取入淨土蓮胎受教化。另知謗法之罪猶大過五逆之罪。謗法者必無信,故不能得生彌陀淨土。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上的「八番問答」,詳釋五逆和誹謗問題,明言: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謗法者斷一切世間善法之道,能滅一切出世間聖賢之教,令正法無法久住於世,令眾生沒法出離三界生死,永遠在六道輪廻,在三塗受苦,影响深遠至大!可知謗法者罪,比個人犯五逆罪更重。此外,誹謗正法者亦不信,故不得往生。

        末法惡世時期,疑謗佛法的人特別多。不論出家或在家都互相排樂,見有人修行反而生起瞋毒之心,更刻意破壞,斷人善根,欲至淨土法門永遠沈淪下去,以致眾生在三界經歷無數央劫,都不能出離生死,但願大眾同心為破法的罪業因緣而懺悔!彌陀淨土法門是極難信之法,若在末法惡世謗法,斷人善根,真是罪大惡極!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2

31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五)


(31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五)
2012125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特別之處,在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其意義非常深遠。這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一個誓約、誓盟。若是阿彌陀佛不能成就救度眾生的能力,他要付出代價 不能成佛!可知阿彌陀佛發下這個誓願,何等廣大深重,不愧為「超世願」!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直下承担,負起救度十方眾生的重任,保證念佛者終能往生他的淨佛國土,讓他們受用一切阿彌陀佛所修成的果德,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若不生者」是眾生往生,「不取正覺」是彌陀成佛,前者是機,後者是法,合二為一。阿彌陀佛的成佛跟我們的往生綁在一起,兩者相依為命,一體不離,如《阿彌陀經》所說的「共命之鳥」 - 一身兩命,識別報同,所謂「機法一體」。這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一。

換言之,當阿彌陀佛成佛的同時,他已成就使我們眾生往生的能力。因為第十八願才有這八個字,所以此願被尊稱為「生因願」。沒有佛力為增上緣,九界眾生無從得入,如善導大師云:「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又按《無量壽經》言,阿彌陀佛成佛後,仍然「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將所成殊勝的真實功德,化作無所障礙的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任由一切稱念其名號的念佛人攝取。

Monday, December 3, 2012

31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四)


(31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之小結()
2012123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何謂「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多番演譯這四個字,如「上盡一形,下至十念」,可知「乃至十念」,是念佛是最低的標準,沒有比這個更低了,幾乎沒有條件、沒有門檻,人人都做得來,人人都可得生。涵蓋「上盡一形的平生之機」,乃至「下至十聲的臨終之機」。

引申此義,「乃至十念」之念佛,不限其數量,各人可以隨因緣而念,上盡十萬,乃至十念,不問多少。又不限其質量,上盡念佛三昧、淨念相繼、定心念佛,散心念佛,乃至十念、十聲、一聲,不問深淺。反正都是本願念佛,就算有什麽「工夫」、「境界」,一切都是由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所攝化,非我等凡夫有半點自力功德而成就。

「乃至」者,以示最低要求,從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而言,能攝化十方眾生,如眾生不能心念,也可口唸;不能唸一萬聲,可唸一聲;不能定心念,可散心念;不能打佛七、定課念,可隨時隨地念,總之,衹要十方眾生信心求念,乃至一聲,阿彌陀佛都會攝取不捨。

就眾生求生西方而言,則要專修專念,口唸、心念也好,唸一聲、一萬聲也好,散心、定心念,一概不用計較,總之,念佛愈專愈好,與阿彌陀佛自然愈親、愈近、愈強!彌陀本願之「乃至」義,屬於舉易况難、舉惡况善、舉少况多,其意在於發起和堅固淨土行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