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31, 2012

29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四)


(29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四)
2012年10月31日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何謂「欲生我國」?站在阿彌陀佛發願的立場而言,我發願的目的是在呼喚救度十方眾生,你要到我的極樂世界來,故云「欲生我國」!站在十方眾生的立場而言,就是「願生彼國」的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上品下生,云:「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就淨土宗而言,「願生的心」就是「發菩提心」。

祇要往生到淨土,入了諸佛境界,自然成就菩薩大悲願行,所謂「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這個「自然」如魚生在水中自然懂得游泳,鳥生在空中自然懂得飛翔。往生淨土者皆是諸上善菩薩,自然悲智雙運,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無上菩提心。他們各人「隨願修短」,如阿彌陀佛第十五願所言,還入他方世界,再受生死,普度眾生,完成佛道!

他們還入他方世界,再受生死,非業力牽引,而是願力使然。他們已是證得無生法忍的不退轉菩薩,故以「如是觀」看待一切世間法,不起一念分別心,證知「於彼相中,實無所得」,故此不住四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此縱有因果報應,但無苦樂感受,對其身心起不了什麽作用。這個問題在「往還廻向」一節再詳談。

Monday, October 29, 2012

29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三)


(29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
 2012年10月29日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是淨土宗的精髓所在。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阿彌陀佛欲令眾生心生信心,心生歡喜,自然求生西方,專念其名,故成就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眾生。

祇要我們真心相信彌陀的救度,就在信心決定的時候,我們都會有這三種感覺,或深或淺,如《觀經》的韋提希夫人得聞彌陀淨土法門,生信得解,當下得三忍 – 喜忍、悟忍和信忍。喜者,猶如絕處逢生,自慶有得救,往生有份,終能出離生死苦海;悟者,猶如一天光哂,疑慮一掃而空,見到出路了,往生淨土而疾得不退轉地;信者,猶如一往情深,堅定不移,不換題目,矢志不渝,一切以阿彌陀佛為依歸。這些感覺妙不可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體會發自內心旁人難以理諭。

既然相信自己在水深火熱的生死苦海中浮沉,身陷絕境,無可救藥,忽然得知和相信有巨大救生船主動來扶危救急,助脫險難,登上彼岸,豈有不樂之理!阿彌陀佛是真的,其名號具足萬的,故我們念佛必往生的。從信的定義來看,整個彌陀的救度法門有,有,有能,豈有不信之理!

Sunday, October 28, 2012

29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二)


(29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二)
2012年10月26日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何謂「信樂」?信就是相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的救度,相信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包括我等娑婆世界的罪苦眾生發願而成就的,相信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成就的名號功德,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

信仰帶給人們信心,帶給人們希望,帶給人們歡喜,帶給人們力量。本來我們在六道輪迴,無有出期,如今能信受彌陀的救度,乘佛的大願業力出離三界生死,豈不「信樂」!極樂世界既然是我們的歸宿,我們回家了,自然是一樁快樂的事情,就是「信樂」!何况回家以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常住法樂,得不退轉,亦一樂也!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當我們深信彌陀淨土法門,信根堅固,不易動搖,反而樂於追求。玄奘法師在《唯識論》云:「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所謂「一信實有,二信有德,三信有能」,深忍者,即堅忍信念,深信不疑,信忍也。忍是勝解,此即信因;樂欲謂欲,此即信果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序義分〉說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此三忍,即喜忍是念阿彌陀佛而生歡喜心;悟忍是念佛而悟真理;信忍是念佛而住正信。可知「至心」是真信,「信樂」是明信。

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29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一)


(29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
2012年10月24日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何謂「至心」?至者,真也,是真心的意思,即完全出發自於內心,即真心地信受彌陀救度,真心地願生彌陀淨土,真心地專念彌陀名號。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談及「至誠心」時,云:「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身口意三業,無不清淨,無不真實。我們必須從這個真實心所惠施之功德去趣求,這樣所求來的功德亦必然全部真實!相反地,以自力心修三業,皆從有漏心生出,必然是混雜惡毒,故名為雜毒之善,清淨的真實心亦無從生起,故亦名虛假之行。至心就是真心,不要解釋得很複雜或很玄妙,淨土法門尚求真切平實,既然是易行道,在教理上應是容易理解的,在方法上也是容易實踐的。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正是如此!

Friday, October 26, 2012

29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


(29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十)
2012年10月22日

大乘佛教中,淨土門易行難信,而聖道門易信難行。淨土法門中,第十八願易行難信,而第十九願易信難行,道理相若。如上文所述,難易相對,視乎觀點與立場。自力修戒定慧的凡夫,以難、易判釋方便、真實,       認為借方便是入真實之楷梯,故必定從易到難,但從救度眾生的彌陀,卻是相反!

除了信和行的難易問題外,還有攝生機類、入報和投化方面,令人容易產生疑惑。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普攝上、中、下三輩之機類,並言可直入報土,證無生忍,得涅槃樂;反而第十九願,別攝上品之機類,亦衹能胎生投化土,經一段時劫才入報土,難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功德猶勝上品的修行人!?又惡人臨終念佛衹能下品生,胎生投化土,豈有「凡夫入報土」這一回事!?

其實,上述疑惑與前文所談的「難易」問題差不多,視乎觀點與立場也!因眾生猶有自力心,不完全信受第十八願所說的佛力之義,不明信佛智,阿彌陀佛衹好讓他們依第十九願令修諸功德,回向求生,阿彌陀佛就等待行者臨終時來迎,接引往生。阿彌陀佛又在他的圓滿平等的報土中,分說九品化土,讓他們在蓮胎內漸除疑障,日後花開見佛。此非阿彌陀佛有分別心,而是我等凡夫的自心出現疑障!我等眾生愚昧,竟不識彌陀苦心,還懷疑其用心,該當悔責不已!


Thursday, October 18, 2012

29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九)


(29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九)
 2012年10月19日

一般傳統的學佛人從自力在因地修行的立場來看,認為自作自受,所謂「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若要取得真實的、殊勝的果報,必須有能人所不能的難行工夫,豈可垂手即得!?但是彌陀淨土法門似乎剛好相反,是他作自受的。第十八願既為真實,行之卻易;反而第十九願衹是方便,行之竟難,而且往生後還須胎生入三輩九品,漸進才入第十八願所化生之真實報土。這一點於「理」不合,難以令人置信!

對的,正因為彌陀淨土法門確是難信之法,如《阿彌陀經》云︰「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所以,阿彌陀佛說完真實的第十八願後,才說方便的第十九願,特別為那些難信或疑信而難以直入真實者,別開方便之門。這些人既捨「易行難信」之第十八願法門,衹好取「易信難行」之第十九願法門。

從凡夫自力修行的立場來看,總覺得「方便較易,真實較難」,但轉過來,從佛力救度眾生的立場來看,則是相反。阿彌陀佛以其大願業力,必然精心設計一種極之容易、無人做不到的方法,令任何一個眾生,乃至障深慧淺,罪惡至極的人都可得救,往生淨土。眾生認為彌陀淨土法門愈容易,正好說明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愈偉大,功德愈不可思議,佛恩愈深重!相反地,眾生認為往生淨土很難,實對阿彌陀佛的度生之大願業力有疑障,未能至心深信,自成往生的障礙!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2

29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八)


(29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八)
 2012年10月17日

        就阿彌陀佛的本願而言,先說第十八願,雖是真實、殊勝、容易,卻難信,故阿彌陀佛後說第十九願,為自力心重,疑佛力智,難直入真實本願者,別開方便、易信、難行的淨土法門。

按第十九願的願文,眾生雖欲生極樂淨土,但仍以自力修諸功德,以其他的法門迴向,可說是「合諸行」而「背念佛」,即不去攝取阿彌陀佛的光明 - 名號功德,也不專念阿彌陀佛。衹因他們迴向往生淨土,希望阿彌陀佛在他們臨終時,在往生淨土的大事上幫他們一把力。阿彌陀佛以其大悲心,只要能夠救度的眾生,他都不會放過救度他的機會,儘量救度他們。為了讓他心得安穩,阿彌陀佛保證臨終的時候來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第十九願的用意。

相比兩個「當機往生願」,阿彌陀佛的本懷當然是在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因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起誓承諾,若你一心願生極樂淨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你沒法往生到淨土,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這明顯是佛要救度你,佛要成就大願業力,必能保證你往生到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現已成佛,難道你還懷疑他的大願業力?難道你還懷疑自己稱念他的名號十聲,尚未能往生?

Monday, October 15, 2012

29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七)


(29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七)
2012年10月15日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亦是他的本懷,因此依第十八願念佛者,稱為「本願念佛」。依第十八願念佛的特點如下:
1.                  口唸 – 如善導大師云,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名為「稱」。不是心念、默念、憶念、思念、觀念。當然「有心而行生」,猶水與波,口稱與心意相涉,但以聲字重在口業,故言「十聲」。
2.                  名號 – 稱念其名號,即口念「南無阿彌陀佛」。
3.                  立信 – 第十八願以信為本,行者因立信而稱名,信彌陀大願。
4.                  往生 – 彌陀第十八願的目的在於救度和接引稱念其名號者,得生其國土,故「本願念佛」者以往生極樂世界為目的,因果昭然。

「本願念佛」者基於「順彼佛願」而念佛,遵照阿彌陀佛的意願、本願來念佛,其「信心」與「念行」,皆由佛願、佛力而起,謂之「他力」,故又名「他力念佛」。這與一般念佛不同。一般念佛從凡夫的心而出發,如為自己修福習定,為自己積功累德,謂之「自力」,故名「自力念佛」。

由於第十八願的關係,阿彌陀佛將自己成佛與眾生往生綑綁起來,因此「本願念佛」者與阿彌陀佛有直接、密切的關係,甚至是連成一體,不可分割,如《阿彌陀經》所說的「共命之鳥」。如今阿彌陀佛已成佛,酬願度生,「本願念佛」者得生其國土亦已成事實矣!

Friday, October 12, 2012

29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六)


(29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六)
2012年10月12日

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有「當機願」和「結緣願」之分。

第十八願和第十九願是「當機願」,行者於現世今生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第二十願是「結緣願」,行者於現世今生不一定往生極樂世界,祇跟阿彌陀佛結了緣,仍等待來生的機緣成熟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阿彌陀佛不會放棄他,衹是在他的下一生,或者下下生,他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古德形容第二十願說:「吞鉤之魚,在水不久。」此因經中有云:阿彌陀佛對「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以第十八願為本願中的本願,只因此願全仗佛力,由阿彌陀佛一力承擔,故此萬無一失,萬不漏一,萬修萬人到。此願普被三根,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如龍樹菩薩所言,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若行者契入第十八願   ,由信門入手,全仗佛力,則是「易中易」的法門,即善導大師所顯的「弘願門」也。

至於其他行者乘第十九願,以自力修諸功德,或乘第二十願,以自力植諸德本,皆有「自力」的因素,心有疑障,難有把握或決定,尚未可言必生。雖亦是「易行道」的淨土法門,但衹能稱「易中難」的法門,即善導大師所顯的「要門」也。

淨土宗另一祖師道綽大師只舉第十八願,謂「淨土一門,可通入路」,而不說其他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28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五)


(28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五)
2012年10月10日

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即第十八願,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中,衹有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阿彌陀佛將「自己成佛」與「眾生得生」連結一起,故云:「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願以信為本,信賴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信仰阿彌陀佛的救度,就「稱名念佛」來建立信心,全仗佛力,故此十念必生!

比對第十九願「來迎接引願」,阿彌陀佛衹保證自己於行者臨終時前來,云:「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尚未可言必生,視乎行者自己當下的心態,有疑慮否,是否真心想去。

比對第二十願「三生果遂願」,阿彌陀佛衹保證行者得果遂,云:「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亦未言當下必生,行者自心有疑障故。

三願之中,第十八願最簡單,短短十六個字 -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沒有附帶任何條件或要求,人人聞名起信,心念口稱,人人有份,信者得救。為何念佛人祇有契入第十八願才得生呢?因為這是阿彌陀佛向他們作出保證,是阿彌陀佛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他們!若靠我們自己修諸功德廻向,如第十九願,或靠我們自己植諸德本廻向,如第二十願,往生則不可靠矣!自己心中有疑障,故此往生不是不可能,而是不一定,因為自己對佛願、佛力有疑障。故此往生不决定。

Monday, October 8, 2012

28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四)


(28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四)
2012年10月8日

淨土宗的要旨,在於往生淨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有三個願涉及往生淨土的基本方法,即第十八願,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這三個願叫做「攝生三願」。此三願是阿彌陀佛為攝受和救度十方眾生,使他們都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而發。

為什麽有三個願而不是一個願呢?簡單來說,因為十方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阿彌陀佛以其大悲心,為了攝受一切眾生,所以特別立三個願,適應不同根機、不同取態的眾生,以不同的行持方式來生極樂國土。因此,第十八願、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的內容都不一樣。

如第十八願,見前文。此願以信為本,由信入手,信賴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信賴阿彌陀佛的救度,就「稱名念佛」而立信,全仗佛力!

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此願以願為本,由願入手,故從「發菩提心」起願,上求下化,行菩薩道,修諸功德,至心發願!

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此願以行為本,由行入手,故從「繫念我國」起行,修五念門 - 禮拜、讚歎(稱名)、作願、觀察、廻向等。

Friday, October 5, 2012

28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三)


(28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三)
 2012年10月5日

        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時發了四十八願 (因本願),成就了極樂世界,成就了阿彌陀之名號。善導大師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將四十八願全歸入第十八願,視之為阿彌陀佛「因本願」中的「根本願」,即是本願中的本願,故說「本願十八」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特色之一。

        第十八願的願文如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又名「生因願」,因為阿彌陀佛以「自己成佛」押在「眾生往生」上,故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因有了第十八願,十方眾生才能欣慕極樂淨土,故其餘四十七願祇稱為「欣慕願」。此外,祇要眾生得生極樂世界,其餘諸願皆自然而滿,自然而得!

更重要的是,這個願清地顯示阿彌陀佛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十方眾生!一切由阿彌陀佛作主導,以其佛果的功德帶動,給予十方眾生信心歡喜,求念其名號,往生到他的圓滿報土去!

這個願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一個承諾,如今他既已成佛,即是酬因之身,故此眾生因信受第十八願而專念佛名,即能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得生淨土,出離生死,速成佛道!

Thursday, October 4, 2012

28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二)


(28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
2012103

        淨土宗自成大乘佛教之一個宗派,是基於有關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的三部經典 -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故此淨土宗不是泛論大乘佛教對淨土的思想,而是示阿彌陀佛的淨土教義,尤其是阿彌陀佛救度和接引十方眾生到其國土,令往生者皆得不退轉,速成佛道,所以淨土宗就是彌陀淨土法門。

修習淨土法門者的目標,不重於修諸功德,消業除障,斷惑證果,而在乎乘佛願力,得生淨土,速成佛道。若然沒有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下救度眾生的弘願,沒有阿彌陀佛為眾生修淨業,並成就了光明名號,成就了殊勝的淨佛報土 – 極樂世界,根本上沒有淨土宗這一回事!我們更無淨土法門可修習,我們更無佛力可乘,我們更無機會得生淨土,我等末法惡世凡夫更無機會出離三界之生死輪廻!

淨土宗就是一個彌陀救度十方眾生的法門。竟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下什麼弘願,令淨土法門得以開展,令十方眾生可以得救呢?據《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的前身是法藏比丘,為救度十方眾生,參考了二百一十億的佛剎,發下四十八願,以偈頌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他以五劫時間,成就了光明名號及極樂世界,普度眾生。

Tuesday, October 2, 2012

28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一)


(28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三 - 本願十八() 
 2012101

      大乘佛教的建立在於有菩薩發大願、發無上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即是菩提心。願是菩薩所修十度之一,十度或十波羅密,即布施、持戒、精進、忍辱、襌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菩薩在因地修行發願,有總願,也有別願。「總願」者,通於一切菩薩之願,如上述的菩提心,及四弘誓願 -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別願」者,即個別菩薩就其因緣所發的願,如釋迦牟尼佛發五百大願,願在穢土成佛,後成為娑婆世界賢劫的第四位佛;又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願在淨土成佛,後以五劫時間成就極樂世界 西方淨土。
可知彌陀淨土法門的建立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能化的菩薩 (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 在「因地心」發願成就「果地覺」 - 名號及淨土,並以種種方便,召喚和成就十方眾生來他的淨土學佛修道;另一方面是「所化的眾生以信願念佛求生」,所化的眾生乘菩薩的行願所成佛的「果地覺」,以深信切願而發起「因地心」,往生淨土。

能化的菩薩是先淨心淨業而成就淨土;所化的眾生是先入淨土而成就淨心淨業。凡夫為境所迷,心難轉境,故不能做到「心淨則國土淨」,還是往生淨土去,在阿彌陀佛的國度裹,自然心淨,「國土淨則心淨」故。能所不二,充份地、圓滿地體現淨土宗的大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