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3)
2019.06.19
慧淨上人在《演講集》釋《無量壽經》一偈:
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云:我們由此句可以了解,龍樹菩薩為什麼說行「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者;而行「難行道」勤行精進的,就是志幹大人。龍樹菩薩之所以這麼講,是依據《無量壽經》。為什麼呢?
《無量壽經》說:我們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人,所應該擁有的心態是什麼呢?就是“謙”跟“敬”。自己應謙卑,因為自己作惡呀!無能為力、無地自容呀!卑賤、愚劣、怯弱呀!同時經常恭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中的佛王,他才有能力救度我啊!
所以“謙敬聞奉行”的人就會“踴躍大歡喜”,為什麼呢?因為本來應該墮落地獄,現在阿彌陀佛居然把我們救度起來,讓我們得到不平凡的無量壽、成佛的生命,使我們也能夠廣度眾生。怎麼會不踴躍大歡喜?
如果有人說,你們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你看我,勇猛精進,是志幹大人,這樣的話就是憍慢了;進而言之,這樣反而是懈怠,而不是精進,因為他已很難相信這個殊勝的救度法門了,所以說“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這個“弊”就是惡、過失,這種憍慢或是惡劣不好的想法,很難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反而是懈怠了;而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單單在這裡輕松地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大精進、大功德。
所以,要存著一種“謙”跟“敬”的心態。 “謙敬”的內容是什麼呢?《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