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8, 2019

134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7)


134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7) 
2019.06.28

        慧淨法師在淨土宗俗諦加入「奉公守法,為世良民」,認為是一般國民公民義務和責任。其實,佛教受持五戒 - 不殺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類似世間做人的五常 - 仁、義、禮、信、智,所謂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如前所説。

        《無量壽經》卷下曾詳述五惡、五痛、五燒,力勸求生淨土人要做好本份,同時亦勸世人不要留戀世間的名利等等。

        社會的法律亦如是,限制和懲戒人們不可以殺人、傷人,也不可以偷盗、打劫,或強姦、非禮,或行騙、毁約、或醉駕、借酒鬧事等等,所以「奉公守法,為世良民」,可視為五戒在社會的法律的展述。

佛教常言:上報四重恩,包括國土恩,或國家恩。「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但國家法律的本質,偏偏用來限制人們的「自由」,本來就是對立。

加上人性的貪婪,很多人往往過份追求「自由」,這條「自由」界綫永遠劃不清,因為人人心中用來計量的一把尺都不同,各執己見,故此「自由」的標準亦不同。世間的矛盾沒法化解,形成對立局面,勢所難免。

慧淨法師說:俗諦方面,讓我們看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俗諦不僅是我們行走的道路,也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我們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罪惡生死凡夫」,如果沒有「罪惡生死凡夫」的覺悟,就不會老老實實地靠倒在阿彌陀佛的懷抱中。

說:學習我們這個法門的人,會比較有包容心,尤其是體悟到是阿彌陀佛包容我們,不跟我們計較,自然也會想儘量包容別人,不跟別人計較。大家也可以自我檢視與觀照,平常內心如果有太多掙扎的事,就要讓它消除;如果一直無法降伏,就應該警覺。

Wednesday, June 26, 2019

133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6)


133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6) 
2019.06.26
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的開示,談到「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云:

不管是出家眾也好,在家眾也好,每個人都有他應盡的本分,都有應遵守的綱常倫理。以奉公守法來說,新加坡就做得很好,譬如坐上車子第一排的人,就要繫上安全帶,騎車就要戴安全帽。

如果人人都這樣遵守的話,車禍的受傷度就會減低。又像現在提倡環保,提倡整齊清潔,可是有的民眾,還是會隨地丟東西,視為理所當然,乍看之下,會令人很驚訝!

*****
印光大師形容「敦倫盡分,閒邪存誠」,相當於七佛通偈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學佛道的人之本份,以脫凡俗,超凡入聖的根本,所以若不注重於此四句 - 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如無根之木,怎能期望此木可以盛茂地成長起來;又如無翼之鳥,怎能冀求此鳥可以振翅高飛呢?這是淨土宗俗諦的基本精神。

印光大師同時以四句 -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淨土宗真諦的基本精神。印光大師更強調,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這四句是蕅益和徹悟兩位淨土宗祖師的名句,具有「宋明淨土」的特色。若以善導大師的四句 -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淨土宗真諦第一條,後者更簡易平實,心生歡喜。

印光大師稱: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大師語重心長,言詞懇切,勸佛弟子通身放下,全身靠倒,老實念佛,必登極樂之蓮邦。

Monday, June 24, 2019

133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5)


133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5) 
2019.06.24
對於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二條「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是印光大師取自復蔡契誠居士書三的法語,如下:

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
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

「敦倫盡分」者,敦是敬重;倫是倫理道德;盡是盡力、盡責;份是本份、份內之事。意思是每個人應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恭敬地、慎重地儘量做好自己本份的事,盡義務,盡責任,如做兒女的要行孝,做丈夫的要愛家庭。

「閑邪存誠」者,是放下惡念,存有恭敬心。閑是閑置、制止、防範的意思;邪指邪惡,行為上不作惡事,思想上也不起邪惡的妄念。存就是保持。誠就是誠意、誠信,保持正确的信仰觀念。

「奉公守法,為世良民」,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寺院也有寺院的規矩,所以不管一般社會人士也好,一般國民也好,奉公守法昰很根本、很重要,是公民義務和責任。如衝紅燈時,是煩躁不安、好勝和驕慢的表現。念佛人在紅燈亮時,最宜念佛靜候,既做老實念佛人,又做個一等良民!俗諦不行,難行真諦。

Friday, June 21, 2019

133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4)


133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4) 
2019.06.21
慧淨上人在《演講集》釋《無量壽經》一偈:
            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善導大師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即「機深信」,就是決定深信我們現在是個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是常沒常流轉,未來世也是無有出離之緣,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是罪惡的,都是沒辦法脫離六道輪回的,要有這種謙卑的罪惡觀。

事實上也是這樣,我們不必故作謙卑,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罪惡凡夫。一般世間人所謂的謙卑,是那種不居高位的德行,可是我們不但沒有那個高位,也沒有那個德行。

    ,即「法深信」,就是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已經完成了,所以他能夠救度十方眾生,我們只要不懷疑阿彌陀佛,無所籌慮,依靠他的願力,當下必定往生,當下就得到往生的身份了。

慧淨上人提醒和勉勵大家,注意修身養性,特別是學習法義,不斷複習,「多聞熏習」。就好像我們在土地上下了種子,種子落下了,要適時去澆水,  將土翻鬆一下,使其有水分、養分、養光,這樣它才容易發芽,乃至快速的開花結果。好的道理,我們看了再看,聽了再聽,當下種子,就進入我們阿賴耶識的田地當中,遇緣即起現行。

Thursday, June 20, 2019

133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3)


133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3) 
2019.06.19
慧淨上人在《演講集》釋《無量壽經》一偈:
            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云:我們由此句可以了解,龍樹菩薩為什麼說行「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者;而行「難行道」勤行精進的,就是志幹大人。龍樹菩薩之所以這麼講,是依據《無量壽經》。為什麼呢?

  《無量壽經》說:我們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人,所應該擁有的心態是什麼呢?就是。自己應謙卑,因為自己作惡呀!無能為力、無地自容呀!卑賤、愚劣、怯弱呀!同時經常恭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中的佛王,他才有能力救度我啊!

所以謙敬聞奉行的人就會踴躍大歡喜,為什麼呢?因為本來應該墮落地獄,現在阿彌陀佛居然把我們救度起來,讓我們得到不平凡的無量壽、成佛的生命,使我們也能夠廣度眾生。怎麼會不踴躍大歡喜?

  如果有人說,你們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你看我,勇猛精進,是志幹大人,這樣的話就是憍慢了;進而言之,這樣反而是懈怠,而不是精進,因為他已很難相信這個殊勝的救度法門了,所以說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這個就是惡、過失,這種憍慢或是惡劣不好的想法,很難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反而是懈怠了;而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單單在這裡輕松地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大精進、大功德。

所以,要存著一種的心態。 謙敬的內容是什麼呢?《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Wednesday, June 19, 2019

133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2)


133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2) 
2019.06.17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續談悟達國師的典故云:

悟達國師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那個長著兩顆大松樹的山頭。他越過山頭,看到了一座小廟,廟裡果然看到幾十年前自己曾幫助的那位僧人。
他對悟達國師說:我知道你會來,山腰的地方有一潭泉水,你現在到那裡,  用泉水洗你膝蓋上的瘡,這樣病就會好了。悟達國師就依指示到山腰的泉水旁,準備用雙手舀水來洗膝蓋上的瘡。

就在這個時候,那個人面瘡竟然開口說話了:「且慢,我有話要說。你是個學問淵博的高僧,應該聽過漢朝七國之亂時,袁盎奏請漢景帝斬晁錯的故事。你就是當年的袁盎,而我就是被你害死的晁錯。我在你身邊跟了十輩子,因為你十輩子以來,都是持戒精嚴的高僧,行為操守純正,修行精進,我都找不到機會向你下手,直到你被封為國師, 心起驕慢,我才有機會報仇。今天蒙受迦諾迦尊者,慈悲化解我們的恩怨,所以我也就此罷手了。

悟達國師十世以來都身為高僧,只不過一念沾沾自喜,福報享盡,致使冤家有機可乘,業障就現前。一位修行十世的高僧尚且如此,何況像我們這樣的卑賤、愚癡,哪有自驕自滿的資格呢?

而且修行人愈是學問高深應是為人愈加謙卑,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飽滿的稻穗,頭是低垂的。易經:謙受益  滿招損。 總之,只要心存謙卑、謙虛、謙柔、謙和、謙下、謙讓,都是可以增長我們的福報的。《心經》:色即是空,我們的身心都是空,不只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是空,宇宙星辰也是空,在空中沒有所謂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我們要益加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Tuesday, June 18, 2019

133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1)


133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1) 
2019.06.14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續談悟達國師的典故云:

花開滿樹紅,春天時花園的花都開放了,萬紫千紅,可是時間總會過去,好景不能長久,就怎麼了?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雖然還剩下一朵沒有掉落,可是不會長久的。明日定隨風,像這樣的無常觀,悟達國師小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了,可是一般人即使到老,也沒感受到無常,可見悟達國師不愧十世以來都能成為高僧。

 悟達國師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出外行腳,路經一座寺院掛單,隔壁寮房中, 有另外一個來掛單的僧人,全身生瘡,臭穢難聞,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當時的悟達國師很有愛心,主動照顧那個生病的出家人,為他清理排泄物,幫他送來食物、湯藥等等。

過了一陣子,那個生病的出家人,病情就漸漸好轉,恢復健康了。後來,他們兩個都要離開的時候,那個受到悟達國師照顧的出家人,很感激的對悟達國師說:我叫迦諾迦,你以後如有難解之事,可以到某某山來找我,那個山上有兩棵很高大的松樹,越過那個山頭就可以找到我了!

於是兩個人就分手,各自雲遊去了。悟達國師後來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封他為國師,對他尊寵有加,悟達國師因而生起一驕慢心,但也從這時候開始  悟達國師的膝蓋上,突然長出一個人面瘡, 眉目口齒具備,更可怖的是,這瘡需要餵食,每次用飲食餵它,它都能像人一樣開口吞啖,遍請各地名醫醫治,都束手無策。

這時候,悟達國師想起了年輕的時候,所遇到的那位僧人所說的話,於是他就辭別了皇帝,自己上山去尋找那位僧人所住的地方。

Monday, June 17, 2019

133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0)


133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40) 
2019.06.12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續云:

以通途法門來講,這方法就是觀心,時刻觀照內心,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好或是不好,都要清清楚楚。能夠觀心的話,不好的念頭當下自然就會退離;好像黑暗的房屋,電燈打開,黑暗就消失了。如果電燈能時刻保持光明,黑暗就永遠不會進來。這就是所謂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當然這是自力的範疇,由於我們達不到,所以自慚形穢,自覺是罪惡生死的凡夫,唯有投靠彌陀的救度,否則無有出離之緣,但也不能因為我們是投靠彌陀的救度,就可以不做這方面的事功,還是要隨我們自己的能力,隨力、隨緣儘量去做才可以,一方面善盡修行人的本分,一方面也藉之認清自己的狀況,以資強化機法深信,這是一個淨土行人所不可忽略的過程。

所以,如果自己職位高、學問高、時常受人讚歎,就要更加小心,因為這往往是在消我們的福報,在增加我們的罪業。為什麼?因為我們如果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態承受讚譽,乃至沾沾自喜的時候,罪業就會增加,福報就會漏光。

唐朝時代有一位國師,就是因為一時的驕慢自滿,而曾經受到業障的侵襲。他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十世高僧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在兒童時期就已經有不凡的展現,被稱為神童。

怎樣的神童呢?他在小孩的時候,就曾觸景生情,而吟下一首詩: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這段文字很優美,意境也很好,   而且又明確淺白的,顯示出佛家無常的道理。

Sunday, June 16, 2019

133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9)

133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9) 
2019.06.10
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續云:

因為我們一出生,就定下了性格與命運,俗語說:三歲定終生。意思是說,從他小時候的個性行為,就可以判定他將來的命運走向了。不過,一個人呱呱墮地的那個時刻,其實就定了終身,一飲一啄,無非前定。

定,由誰來定?是我們自己定的。我們都是帶著累生累劫的業習,經由因緣和合而投生在此時此地。這一些業習在哪裡?就是藏識,即是第八識。藏識裡面的東西是靜態的,可是它隨著淨緣而發動的功能。

那個功能就是第七識,我們今生今世所受的教育,是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對於第七識的我執,第八識的業力,並沒有影響到。要影響、改變它,是修行的範圍,不只是求知而已。

因此,我們要時刻反觀自省,觀心自照,所謂「隨文入觀,藉境練心」,不然就有可能,學問愈深,反而業障愈重。為什麼?

因為凡夫都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當學問愈好,尤其能夠登台講經說法,滔滔不絕,辯才無礙的時候,無形中就長養了自己的高慢之心。你看,我懂這麼多,你們都在底下聽我講,你們都不懂,但是這一些也是第六意識的範圍, 可是往往有形無形、有意無意,會有這種高慢的念頭,這樣豈不是福報沒有增長,業障反而加多了!

這個就是把「學佛」當作「佛學」、哲學來研究,而沒有體會到。固然是我們講給人家聽,但這是大家給我學習歷練的機會。這是我的福報,我應該感謝對方,所以如果期望,將已知學問轉化成為內在生命,改變我們的深層個性,進而改變自己的業力,就必須時常反觀自省,不斷的觀心自照。

Friday, June 7, 2019

133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8)


133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8) 
2019.06.07
以上是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續云:

宗風俗諦的內容,大部分是擷取自佛陀所說,記錄於經典上的。有些則是古聖先賢的格言嘉句,我本身非常喜好,內容確實很好。當然,裡面有一些內容是重複的,那是反覆叮嚀,因為這方面比較重要,也往往是修行人比較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雖然俗諦是在世間與人互動的處事為人之道,但對我們的心性與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可以說,是我們性命的鏡子,性命的道路。一般的鏡子,可以照出我們身相的美醜、淨穢,而這一面俗諦的鏡子,則是照出我們的心念、性情人格的美醜、淨穢,給我們遵循的道路與修正的方向。所以,大家應該將它牢記心中,而且要思惟它,咀嚼出它的味道來,進而在人事境緣中持續的去歷練。

有一句話我覺得講得非常好,就是「融為骨髓,化成個性」,我們的血液、骨髓的滋養,靠的是日常三餐的飲食,而個性的滋養,靠的則是所受的教育。

我們是佛弟子,就是要把佛陀的金言玉語,作為我們的教育和生命,融成我們的骨髓,化成我們的個性。不過,將文句背下來,並且涵泳其義,仍然只是第六意識的範疇,如果能進而思惟它,並且藉境練心,就能夠化為我們的個性,成為我們的生命,也就能夠進入第七意識,改變第八識。

我們所受的教育、所聞經論法,其實都還在淺層第六意識。思索經文含義,尋章摘句,思考上台演講等,都是知識範疇,只能改變學問的結構,也少許改變精神相貌,但還無力改變我們深層的性格與業力果報,為什麼?

Wednesday, June 5, 2019

133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7)


133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7) 
2019.06.05
未討論宗風俗諦第二條之前,我們繼續學習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視頻開示:

古德說:靜中功夫十分,動中功夫才一分;動中功夫十分,夢中功夫才一分。如果夢中作得主,臨終的時候也就能作得了主。對於宗風的內容,很多同修可能都已經背得滚瓜爛熟,但那是在靜中,一旦到了動中, 往往只剩下幾成的實力而已。若有心深化進境,就必須多聞熏習,修行亦如是。

所以在孔子學說的代表《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佛門由古至今,更是一向注重多聞熏習。閩南語有一句話說:三日沒餾爬上樹,意思是:只要幾天沒有複習,自然就會淡忘,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都會退化,思惟敏銳度也會退化。因此多聞熏習,益加顯得非常重要。

除了多聞熏習之外,還要能夠耐煩、耐苦。早年臺灣廣欽老和尚,曾經訓練寺裡面一位弟子。怎樣訓練呢?寺裡有工程要進行,還要舉辦法會,忙完了一天,已很晚了,身心疲憊不堪,巴不得馬上躺在床鋪上好好休息。

偏偏這時候廣欽老和尚,要他做看起來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很需要的事。什麼事呢?老和尚竟然把一大盒,原來已經分好類的鐵釘,全部都搞混,然後叫這個弟子,把這盒鐵釘重新按大小尺寸揀好。這個徒弟心裡想:唉,怎麼這麼捉弄人呢?偏偏選這時候,叫我來揀鐵釘呢?根本是找麻煩!

廣欽老和尚卻板起臉孔說:如果連這一關都過不去,如何面對生死關呢?當然這是從自力的角度來講,我們是「他力法門」,自有彌陀的加持。但是一個人的心性,如果過於不耐煩、耐苦,忍力差,生活中往往就會在待人處事之際,自生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