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0)
2017.09.27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談及日本淨土宗的教義,尤其是宗祖法然上人的教法。其一:阿彌陀佛的悲心與眾生,引法然上人的一首詩歌。
水谷幸正先生續談前半句「月影雖無處不照」時云:欲成淨土中人,必須往生其中。為使眾生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從各種實踐法門之中,選擇了體弱的人、心易散亂的人、無智愚人、貧窮之人——一切人——都可以修習的稱名念佛法門(選擇本願念佛)開示給我們,若舉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即現在其人之前,臨終來迎,以遂其往生之願。阿彌陀佛的悲心,就是這樣無時無刻不在攝受眾生。
後半句「唯存仰望者心中」,表現被本願所救度的眾生的心行。眾生的心行應如何對應於阿彌陀佛的這顆悲心。不管有多麽強大的救度之力來攝受眾生,若是沒有感受它、回應它的心(安心)和實踐修行(起行),這顆難得的悲心也雖有如無。所以作為宗教,應該有佛與眾生之間的直接的相互接觸。
宗祖法然上人的教法,其二:如實觀察自我的人能感通於佛心。世間之法,是貪嗔癡(三毒煩惱)之匯聚。在世間法中受到挫折、感到絕望時,人們才有可能來觀察赤裸裸的自己。因此,信仰,是心中充滿對世間法的喜悅之人所難以享受的。倒是內心缺乏對世間法的喜悅之人方能享受。
當人的心靈純潔到已經沒有必要再偽飾自己的時候,與佛感通之心(至誠心)就會開朗。通過不斷深入的自我反省,始對人自身的有限性和罪惡性感到惶恐(深心之中的信機),如教所說而信佛實有,向佛尋求精神支柱,徹底皈投(深心之中的信法),而願生淨土(回向發願心)。當以此心為淨土信仰的基礎。這便是日本淨土教所教導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