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1, 2017

106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7)

106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7
2017.09.20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闡釋釋尊的教法怎樣發展成為阿彌陀佛信仰,第三個方面談「從佛性到人性」 - 立場的轉換。

不論是“開悟者”還是“得救者”,都是人。這一點沒有差別。人與生俱來地具有佛性,所以有開發佛性的必要,也有這個能力。然而貪、嗔、癡是開發佛性的最大障礙,這是人們所無法逃避的現實。佛教把人的這種性質稱為“結使”,又稱“煩惱”。人們的身心都受人性的束縛,失去了自由,受其驅使,便產生煩惱。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沈溺於貪欲(),為怒火所燒(),不諳事理()而遭遇挫折,這就是人類的真相。

為求“覺悟”,必須實踐“戒定慧”三學。在開悟之際,從結使、煩惱中解放出來,獲得解脫,顯現佛性,然後,開始覺醒後的生活。但是,因為三學的實踐嚴格而艱苦,所以最終獲得覺悟者只限於少數特定的人。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只稱誦具有開悟的“自內證”和拯救所有人的“外用”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便可在沒有消除人性的結使、煩惱的情況下得到救助。人們正是因為不能消除煩惱,才念佛求救。所以,因此而得到救助的人,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分男女、善惡、貧富的多數人。從這點上可以說,“拯救”的法門是適合於萬民的佛法。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闡釋釋尊的教法怎樣發展成為阿彌陀佛信仰,最後的一個方面談「釋尊與阿彌陀佛 - 二尊的悲憫」。如何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又兩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前者從歷史和思想信仰的角度來考慮,後者是從淨土宗的角度來探討釋尊的聖意與阿彌陀佛的聖意之間的聯系。我們淨土宗當然是站在後者的立場上,來探究釋尊與阿彌陀佛的關係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