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5, 2017

106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5)

106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5
2017.09.15

水谷幸正先生續談「信仰的目的和方法」- 從依三學而覺悟,到依稱名念佛而得救。釋尊既然可以“覺悟”,那麽所有的人也就都可以覺悟。即,所有的人降生之後都一律平等具有佛性,所以都有開發佛性的必要和能力。

覺,覺悟於永恒不變之緣起道理。當人們意識到萬物之間互相聯系、必須同生共存,就會走出自以為是的誤區。這不僅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包括與動植物、鱗介魚蟲、自然環境的關系。種棄個人主義和以人為本的驕傲自滿心理,與所有生物共生共存,這種共生的思想就是釋尊的理想。

  釋尊為實現這一理想,對生活在佛教教團中的出家求道者及生活在家庭中的居士們所強調的修行規範就是應該持戒。持戒是將日常的散亂之心轉化為平靜心(禪定、三昧) 的基礎;通過禪定修行,可不會因受外界刺激而心慌意亂,且可產生從所有現象之中看到實質的智慧。這種智慧也是開悟後的人生的基礎。然而,實踐戒定慧三學,需要靠努力精進等自力進行艱苦修行,實際上不易實現。


  阿彌陀佛是以救濟所有的人為根本願望(本願)的救主。但他並非一開始就是救主。他在前世名為法藏比丘,修菩薩行時,經過長期思惟,立下了四十八個誓願,又經過了長期而艱苦的修行,終於成就宿願。法藏比丘之成為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並不是為了給自己構築淨土、享受法樂,而是為了如其本願,以永不棄捨、永無止息的慈悲心,將所有人的有限生命轉化為壽命無限,即利他度生。因此,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讓世上煩惱具足的人轉生(往生)到無煩惱的無量壽的世界,是拯救所有飽受煩惱折磨的人的無比安樂的世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