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17

106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4)

106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4
2017.09.13
首先,水谷幸正先生談「信仰對象」 - 從教主釋尊到救主阿彌陀佛。

    創立佛教的釋尊生於印度,因對人生感到不安和仿徨而出家,最後成為覺者(佛陀)。釋尊通過開悟而成就了崇高的宗教人格,並開示所“覺悟”的內容和達成的方法,所以,作為教主,他成為眾人的精神支柱和歸依處,終生受人禮拜。並且,對他的信仰,同其教義一樣,至今存於人心,不分地域和疆界。所“覺悟”的內容雖為永遠不變的真理,但開悟的釋尊是人之子,人體不能永存。

  雖然,眾所周知,世上的萬物有生有滅,但受人仰慕、禮拜的釋尊入寂後,失去了精神寄托的信徒們還是仿佛失去了照亮黑夜的明燈而傷心至極,這種心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加劇。所以,他們在茫然無寄之中產生了一種渴望,渴望得到一種不受時空限制、名副其實地具有永久生命和無限智德的禮拜對象。它是永恒不滅的真理——“覺悟”——的人格化。於是,具有無量壽和無量光的阿彌陀佛,作為代替令人懷念不已的釋尊的、具有永久生命和無限智德的人格佛而成為信徒們的新的精神支柱和禮拜對象。

  釋尊在印度有限的地域和有限的45年之間說法度生,所以,能接近他並親聆教誨的人畢竟有限。這正是出現於世間的覺者——釋尊——的命運。然而,阿彌陀佛卻是一位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在時間上具有永久生命(無量壽)、在空間上擁有無限智德(無量光)的人格佛。這是因為阿彌陀佛有著不受時空影響、隨時而無遺漏地度脫一切眾生的根本願望(本願)。所以,不論何時,不論何人,都可受阿彌陀佛拯救,他是永恒而普遍的救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