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9, 2017

106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1)

106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1
2017.09.29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續談宗祖法然上人的教法,其二:如實觀察自我的人能感通於佛心。

他說:本著這樣的至誠心等三心而修稱名念佛的人,就能夠感觸到佛的攝受不捨的悲心,讓佛心的溫暖融入自己心中,同時還能被導歸淨土。通過稱名念佛所得到的這些利益,都來自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上人的一生,就是發現和弘揚這個選擇本願的念佛法門。

  法然上人的教法,其三:稱名與阿彌陀佛。
  但是,徹底專修選擇本願念佛一行,並從中感到欣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此一行對於其他一切修行來說,雖說是格外殊勝(勝義),但此行本身因為無論是誰、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所以,反而難於徹底。

  上人教導說,要想將此一行徹底,首先應該讀誦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努力激發對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欣慕之情,唯禮拜(禮拜正行)、讚嘆供養(讚嘆供養正行)阿彌陀佛一佛。

  這些修行是為了徹底修行本願之行——稱名正行(正定業)而設的助業,所以最終還將在稱名一行之中被揚棄。換言之,讀誦等助業,對於行者來說,是要服從於正定業——稱名正行的。  這樣的稱名正行可使佛與凡夫得以跨過不可逾越的鴻溝,彼此交融在一起。


  上人有“我心望彌陀,如葵花向陽,稱念彌陀佛,日日無間斷”這樣一首詩,說的是,寄托於稱名之聲的思念佛之心,總在念佛,使佛凡之間不隔纖毫。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17

106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0)

106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50
2017.09.27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談及日本淨土宗的教義,尤其是宗祖法然上人的教法。其一:阿彌陀佛的悲心與眾生,引法然上人的一首詩歌。

水谷幸正先生續談前半句「月影雖無處不照」時云:欲成淨土中人,必須往生其中。為使眾生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從各種實踐法門之中,選擇了體弱的人、心易散亂的人、無智愚人、貧窮之人——一切人——都可以修習的稱名念佛法門(選擇本願念佛)開示給我們,若舉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即現在其人之前,臨終來迎,以遂其往生之願。阿彌陀佛的悲心,就是這樣無時無刻不在攝受眾生。

    後半句「唯存仰望者心中」,表現被本願所救度的眾生的心行。眾生的心行應如何對應於阿彌陀佛的這顆悲心。不管有多麽強大的救度之力來攝受眾生,若是沒有感受它、回應它的心(安心)和實踐修行(起行),這顆難得的悲心也雖有如無。所以作為宗教,應該有佛與眾生之間的直接的相互接觸。

  宗祖法然上人的教法,其二:如實觀察自我的人能感通於佛心。世間之法,是貪嗔癡(三毒煩惱)之匯聚。在世間法中受到挫折、感到絕望時,人們才有可能來觀察赤裸裸的自己。因此,信仰,是心中充滿對世間法的喜悅之人所難以享受的。倒是內心缺乏對世間法的喜悅之人方能享受。


當人的心靈純潔到已經沒有必要再偽飾自己的時候,與佛感通之心(至誠心)就會開朗。通過不斷深入的自我反省,始對人自身的有限性和罪惡性感到惶恐(深心之中的信機),如教所說而信佛實有,向佛尋求精神支柱,徹底皈投(深心之中的信法),而願生淨土(回向發願心)。當以此心為淨土信仰的基礎。這便是日本淨土教所教導的。

Monday, September 25, 2017

106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9)

106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9
2017.09.25
現任日本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撰文,談及日本淨土宗的教義,尤其是宗祖法然上人的教法。

    其一,阿彌陀佛的悲心與眾生。法然上人留有“月影雖無處不照,唯存仰望者心中”的一首詩歌。此歌所吟,是將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觀經》第九佛身觀之文) 的悲心比作月亮。

月亮的光明,無論是山是河,是原野是海洋,是都市是貧鄉,是男是女,是窮是富,是智是愚,對這所有的一切都毫無差別地平等照耀。但是,不論是怎樣的明月,對於不想瞻望它的人,都是無可奈何的。唯有佇於屋外,仰望明月的人,才能接觸到它的光明,為其光明所包攝,領受那番風情。上人借此月光所表現的佛的光明,可以深入到月光所照耀不到的人的心靈深處,打破心靈的黑暗。

首先,前半句講表現阿彌陀佛的慈悲本願,佛的光明不挑揀善人惡人,表現了欲平等一律無有遺余地救度一切眾生的彌陀之心。以此平等無差別的大慈悲為心的阿彌陀佛,才是淨土宗信仰的對象(本尊=所歸)。阿彌陀佛建立極樂淨土,勸眾生為往生(信仰的目的=所求)而稱名念佛(達到目的的方法=往生行),因為他是以無有遺余地救度一切眾生為根本願望的(本願)


  阿彌陀佛建立淨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於世浮沈、執著自他彼此、為老病死所困擾而苦痛不安、不知有安養世界的人(凡夫),欲喚起他們舍離痛苦的現世、思歸淨土(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之心而建立淨土的。所以,淨土是佛殷切期待著與眾生見面的地方,是佛為眾生準備好了的世界,絕不是眾生的自力所能成就的。

Friday, September 22, 2017

106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8)

106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8
2017.09.22

淨土宗所依的淨土三經全是釋尊所說。其中《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都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說,《阿彌陀經》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祗園精舍)中說。也就是說,釋尊是通過這三部經來開示阿彌陀佛及其淨土和往生行的教主。除此之外,釋尊雖在其它諸多經典中講到了阿彌陀佛及其淨土,不過那是順便提及的。唯有這三部經是以詳說有關阿彌陀佛的一切為目的的。釋尊為何專門宣講阿彌陀佛呢﹖《觀無量壽經》中有答案。

  《觀經》是釋尊應王舍城悲劇的主人公韋提希夫人之邀,宣講以平靜心而實踐的十三觀法(定善)和以散亂心而實踐的世福、戒福、行福等三福(散善),以此為往生之行。這個稱為隨他意法門。但是,釋尊講完定散二善後,在沒有提問的情況下,向愛徒阿難咐囑道:“汝,好持此語。持此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也”。由於這是釋尊自發地吐露心聲,故稱為隨自意法門。

  這就意味著釋尊將救主阿彌陀佛的本願聖意視作自己的誓願,並且將開示阿彌陀佛的聖意作為自己出世的本懷。阿彌陀佛的救世聖意,由將其視為自己出世本懷的釋尊來開示,並弘揚於世,同時,釋尊的出世本懷也通過親自傳播阿彌陀佛的救世聖意而得以實現。可以說,教主釋尊的真面目就是置身於阿彌陀佛的本願聖意之中,將其廣傳於世。



  法然上人把救主與教主的聖意稱為“二尊的悲憫”。希望欲往生淨土的人,在教主釋尊的“持無量壽佛名,往生淨土”的召喚(發遣)的指引之下,沿著願往生心這一於貪嗔交織之中所開辟出來的白道,朝著救主阿彌陀佛“稱我名,來淨土”的召喚之聲(迎接)的方向前進,去實現往生(轉生)本懷,依“二尊之悲憫”而轉生(往生)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17

106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7)

106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7
2017.09.20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闡釋釋尊的教法怎樣發展成為阿彌陀佛信仰,第三個方面談「從佛性到人性」 - 立場的轉換。

不論是“開悟者”還是“得救者”,都是人。這一點沒有差別。人與生俱來地具有佛性,所以有開發佛性的必要,也有這個能力。然而貪、嗔、癡是開發佛性的最大障礙,這是人們所無法逃避的現實。佛教把人的這種性質稱為“結使”,又稱“煩惱”。人們的身心都受人性的束縛,失去了自由,受其驅使,便產生煩惱。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沈溺於貪欲(),為怒火所燒(),不諳事理()而遭遇挫折,這就是人類的真相。

為求“覺悟”,必須實踐“戒定慧”三學。在開悟之際,從結使、煩惱中解放出來,獲得解脫,顯現佛性,然後,開始覺醒後的生活。但是,因為三學的實踐嚴格而艱苦,所以最終獲得覺悟者只限於少數特定的人。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只稱誦具有開悟的“自內證”和拯救所有人的“外用”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便可在沒有消除人性的結使、煩惱的情況下得到救助。人們正是因為不能消除煩惱,才念佛求救。所以,因此而得到救助的人,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分男女、善惡、貧富的多數人。從這點上可以說,“拯救”的法門是適合於萬民的佛法。


水谷幸正先生撰文,闡釋釋尊的教法怎樣發展成為阿彌陀佛信仰,最後的一個方面談「釋尊與阿彌陀佛 - 二尊的悲憫」。如何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又兩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前者從歷史和思想信仰的角度來考慮,後者是從淨土宗的角度來探討釋尊的聖意與阿彌陀佛的聖意之間的聯系。我們淨土宗當然是站在後者的立場上,來探究釋尊與阿彌陀佛的關係的。

Monday, September 18, 2017

106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6)

106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6
2017.09.18

現任日本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撰文,闡釋釋尊的教法怎樣發展成為阿彌陀佛信仰。他先談「信仰對象」 - 從教主釋尊到救主阿彌陀佛,續談「信仰的目的和方法」- 從依三學而覺悟,到依稱名念佛而得救。

水谷幸正先生說:不管發覺與否,所有人都始終在阿彌陀佛慈悲心的攝受之中。“月光普照,無處不至”,法然上人的這句詩正是在講述阿彌陀佛的本願慈悲之心。

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望——慈悲心,從久遠的過去直至現在一直在向所有的人召喚:“稱我名吧!如果稱我名號,將會無一遺余地迎歸淨土!”(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不論是誰,如果他因此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等於回答:“請把我迎歸淨土” 。於是,阿彌陀佛就會應聲伸出救度之手,將他迎入淨土。法然上人的“詠唱名時心遂願”這句詩,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為往生淨土,要在阿彌陀佛前面加上“南無”二字。因為“南無”中含有希望被救、希望往生(轉生)等殷切期望。所以,南無(歸依)阿彌陀佛之後,舍棄自己的各種想法和所有自力,把全部身心都托付給阿彌陀佛,最為理想。


唯有以“請救度我”之心一聲聲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切實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拯救;而堅信被救,能使人更進一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可使救主阿彌陀佛與稱名求救者之間的關系加深,不離棄,也不被離棄。

Friday, September 15, 2017

106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5)

106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5
2017.09.15

水谷幸正先生續談「信仰的目的和方法」- 從依三學而覺悟,到依稱名念佛而得救。釋尊既然可以“覺悟”,那麽所有的人也就都可以覺悟。即,所有的人降生之後都一律平等具有佛性,所以都有開發佛性的必要和能力。

覺,覺悟於永恒不變之緣起道理。當人們意識到萬物之間互相聯系、必須同生共存,就會走出自以為是的誤區。這不僅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包括與動植物、鱗介魚蟲、自然環境的關系。種棄個人主義和以人為本的驕傲自滿心理,與所有生物共生共存,這種共生的思想就是釋尊的理想。

  釋尊為實現這一理想,對生活在佛教教團中的出家求道者及生活在家庭中的居士們所強調的修行規範就是應該持戒。持戒是將日常的散亂之心轉化為平靜心(禪定、三昧) 的基礎;通過禪定修行,可不會因受外界刺激而心慌意亂,且可產生從所有現象之中看到實質的智慧。這種智慧也是開悟後的人生的基礎。然而,實踐戒定慧三學,需要靠努力精進等自力進行艱苦修行,實際上不易實現。


  阿彌陀佛是以救濟所有的人為根本願望(本願)的救主。但他並非一開始就是救主。他在前世名為法藏比丘,修菩薩行時,經過長期思惟,立下了四十八個誓願,又經過了長期而艱苦的修行,終於成就宿願。法藏比丘之成為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並不是為了給自己構築淨土、享受法樂,而是為了如其本願,以永不棄捨、永無止息的慈悲心,將所有人的有限生命轉化為壽命無限,即利他度生。因此,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讓世上煩惱具足的人轉生(往生)到無煩惱的無量壽的世界,是拯救所有飽受煩惱折磨的人的無比安樂的世界。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17

106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4)

106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4
2017.09.13
首先,水谷幸正先生談「信仰對象」 - 從教主釋尊到救主阿彌陀佛。

    創立佛教的釋尊生於印度,因對人生感到不安和仿徨而出家,最後成為覺者(佛陀)。釋尊通過開悟而成就了崇高的宗教人格,並開示所“覺悟”的內容和達成的方法,所以,作為教主,他成為眾人的精神支柱和歸依處,終生受人禮拜。並且,對他的信仰,同其教義一樣,至今存於人心,不分地域和疆界。所“覺悟”的內容雖為永遠不變的真理,但開悟的釋尊是人之子,人體不能永存。

  雖然,眾所周知,世上的萬物有生有滅,但受人仰慕、禮拜的釋尊入寂後,失去了精神寄托的信徒們還是仿佛失去了照亮黑夜的明燈而傷心至極,這種心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加劇。所以,他們在茫然無寄之中產生了一種渴望,渴望得到一種不受時空限制、名副其實地具有永久生命和無限智德的禮拜對象。它是永恒不滅的真理——“覺悟”——的人格化。於是,具有無量壽和無量光的阿彌陀佛,作為代替令人懷念不已的釋尊的、具有永久生命和無限智德的人格佛而成為信徒們的新的精神支柱和禮拜對象。

  釋尊在印度有限的地域和有限的45年之間說法度生,所以,能接近他並親聆教誨的人畢竟有限。這正是出現於世間的覺者——釋尊——的命運。然而,阿彌陀佛卻是一位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在時間上具有永久生命(無量壽)、在空間上擁有無限智德(無量光)的人格佛。這是因為阿彌陀佛有著不受時空影響、隨時而無遺漏地度脫一切眾生的根本願望(本願)。所以,不論何時,不論何人,都可受阿彌陀佛拯救,他是永恒而普遍的救主。

Monday, September 11, 2017

105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3)

105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3
2017.09.11

日本土宗是以我國善導大師為高祖,由法然上人(1133-1212)所開創的一個重要宗派。根據現任日本土宗宗務總長、佛教大學教授水谷幸正先生的資料,今日的日本土宗以京都的總本山知恩院為中心,在日本及海外共有7200餘座寺院,約10500名僧侶,檀信徒達600萬。信徒每日念佛不倦。

  水谷幸正先生又指出:日本淨土宗在弘揚宗祖法然上人念佛思想的同時,還從事社會福利、教育、國際合作等廣泛的社會活動。淨土宗各寺院及僧侶為加深信徒乃至普通人對本宗的信仰,以改善生活、共同幸福為目標,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活動遍及全國的殘疾人福利機構、母子福利機構等福利機構和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機構。

    日本淨土宗的法事活動頗多,大多具有淨土宗特色,其中,溶入到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如“流精靈”(盂蘭盆會後期的放花燈)、“花祭”(浴佛節)等,也為數不少。這些與地方上緊密相連的法事活動,是支持這些活動的信徒和寺院雙方所共有的寶貴財富。

  日本淨土宗自開宗祖師法然上人創立以來,在825年的歷史長河中,努力使淨土教義與時代和社會相適應,盡量多與人們接觸,珍惜這份法緣,才有了今天的淨土宗。今後,淨土宗各寺院及僧侶會倍加珍惜與社會的關係,與大家共生共存。


水谷幸正先生曾撰文,介紹日本淨土宗概要,並從信仰的對象、目的、達到目的的方法、信仰和實踐這四個方面,闡述釋尊的教法是如何發展為阿彌陀佛信仰的。

Friday, September 8, 2017

105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2)

105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2
2017.09.08
淨土宗宗旨是本願稱名,彌陀光明,攝取不捨,即入必定,平生業成,佛必來迎。不在話下矣!既然是「不捨」,就不是臨終才來,是平常就來,才叫「不捨」。平生已經攝取不捨,所以臨終是自然「看到」。只是平生不捨時,凡人看不到;凡人臨終時捨報就看到,實際上平生就已經來的,從未離開過,所謂「即」入必定、「即」便往生的意思。

有蓮友提出:到底要不要來迎呢?當然是要的,因為極樂世界是「有」的他方世界。若不必來迎,就是此方世界。此世界不是極樂世界。若不去他方世界而留在此世界,就是輪迴。

也有蓮友羅列淨土真宗有概略的認知,
1. 對三經的定義
2. 對善導和法然的看法
3. 為什麼創立『真』宗
4. 怎樣看待彌陀本願
5. 能不能往生是依他力信還是念佛號?
5. 對信的獲取,是我喊着願生極樂,還是得經過"教行信證"的階段?
6. 念佛的目

             蓮友打趣說:淨土是難信之法,走「難信道」?總不會叫易信道,要是淨土是易信道,親鸞本人何必晚年才宣稱獲信。總歸一句,要是獲信是容易的,怎不早早獲信,老了才獲信?連親鸞尚且晚年才獲信,其後人可想而知。親鸞不是傻瓜,其後人光是要超越親鸞也不容易,獲信豈不是更難。相反地,專稱佛名不但具體,而且易行。善導大師的正定業教法,平穩至極。

Wednesday, September 6, 2017

105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1)

105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1
2017.09.06
一直以來,日本淨土宗宗祖其弟法然上人說不可「高誇三心」(太強調信心),而其弟子親鸞上人卻偏偏教人求的是「獲信」。

有一位蓮友說:「獲信」很抽象,類似把念佛當功夫,只是一個講功夫,一個說獲信,但只能「自己喊」,難信就是難信,等到老了來不及了無常感壓迫,就是沒獲信也要喊自己獲信。「獲信」的標準誰來認證?如果獲信之後,還有心情不好、起煩惱,這樣還算不算獲信,反覆反覆的結果,最後信心還沒有獲得。善導大師說,凡夫的清心如劃水,獲信就是劃水!

這位蓮友又說:《小經》既然是三經的結論,如果小經的說法不與《大經》和《觀經》的宗旨一致,釋尊的三經將《小經》說在最後,豈不是腦袋有問題。即使一個正常人,為什麼要把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放在最後的結論呢?

這位蓮友又引親鸞上人很有名的兩段法語,給大家思惟:
1. 信心決定之時,往生亦已決定,不待來迎之儀式。
2. 凡來迎者,屬諸行往生,非阿彌陀之本願。信心成就時,臨終實是直接進入佛土,沒有來迎這回事。

第一個論點明顯與《小經》相反,親鸞上人自己受到其他聖道思想的影響。又不待來迎,有二種意思:一、因為平生已經來綮,所以不必等臨終才來迎。二、平生無來迎,臨終也不必來迎。


若說二,自然是錯的。極樂世界是他方世界,若然不讓阿彌陀佛引領著,就得去嗎?

Tuesday, September 5, 2017

105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0)

105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40
2017.09.04

為什麼親鸞上人稱其支派是淨土「真」宗?

言真者,必有「假」。親鸞上人認為,法然上人是在聖道門盛行時期,開淨土門一行,針對聖道難行提出念佛易行。而吾宗 (真宗) 則是在淨土門 (法然時期) 盛行時,相對淨土他流 (他的師父法然上人),別開淨土真宗,彰顯彌陀的真願貶淨土他流為「假」,即權做方便,所以稱自己為真宗。這種立論顯然是「遁詞」、「借口」罷!

龍樹菩薩依彌陀本願,提出難易二道判立淨土一門,至數百年後善導大師亦依彌陀本願,分判要弘二門、專雜二修,一脈相承,所立淨土要義,楷定古今,豈有過時或不合時的宗義!?言宗者,萬變不離其宗。

又,淨土真宗的中心思想在於八個字:「信心正因,稱名報恩」。淨土真認為「信心正因」是彌陀真正的願意,得到「他力信心」,即可往生也;「稱名」僅是為了「報恩」而己。

淨土真宗的說法,既然往生正因是信心,反之而言,稱名就不是正因,與善導大師說稱名正行是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亦與龍樹菩薩所說的「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乃至觀經下輩觀阿彌陀佛讚言:「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全部相違。

淨土真宗認為:既然稱名不是正因,當然就是不稱名(易行)的話,「獲信」更簡易吧。無形中,淨土真宗把《阿彌陀經(小經)眨為第二十願,當然會產生一種暗示,專念佛名是沒有信心的表現。這種說法是極度危險,大錯特錯!

Friday, September 1, 2017

105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9)

105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39
2017.09.01

國內一些大德法師或居士對於日本淨土「真宗」,是把親鸞和其師父法然上人所立的「日本淨土宗」一起反對的。日本淨土宗的是日本的源空,即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而創立的,是為「一大薪傳」。

其實親鸞大師,雖然是法然上人的弟子,但其思想與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已經有比較大的不同了。這個真宗學人自己也承認,「此大師(親鸞)獨明之教相也。」(《教行信證大意》)

真宗認為不同的原因是因時代不同,教化才不同。可是依佛本願,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事此理乃是十方不異,古今不變的究竟成佛大道呀。

親鸞大師別開的淨土真宗流傳時間越久,就分得越細,每個教團都有自己的解釋,越來越復雜,甚至有的會走向一種玄妙化,走向一種觀念化。比如說,有的人就把這個信強調說:「哪有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呀?你信了,當下你就往生了。」他不認為有臨終的往生;「你信了,現在就是淨土了。」也不認為有西方淨土,這樣就完全偏離了淨土法門。

有些信眾甚至說:「你念再多的佛也不能往生,你要信得好,你才能往生。」這樣也就離開了「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以我們來講,這些也不必要詳細地去分辨,我們只要知道「稱念名號,必定往生」。


現今台灣慧淨上人及大陸淨宗法師所弘揚的淨土法門,是專依中國唐朝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亦中興善導大師所開的淨土宗;雖則善導大師的典籍從日本回流中國,兩位法師所倡的淨土宗與日本淨土宗沒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