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16

93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8)

93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8)                  
2016.11.30
彌陀光明護念,攝取不捨者,證明受賊害的罪苦機眾,必定得生,又證明其平生業成。阿彌陀佛,如其名號,如第十七願言,自誓普聞,諸佛咨嗟證讚。若有誹謗淨土宗祖師言「平生業成」者,非但不信解攝取不捨的勝義金言,更有削却彌陀普聞之高名,負極重罪於諸世尊。此事不可以輕忽,不可以隨意而過,應當細思之。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繼續解釋,何為念佛的名和義不相應,共有三種,云:「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 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 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 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所以,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必須常存,不能時有時無,即長時修;常存後,我們要決定,不能三心兩意,要專心一致,從一而終;決定後,我們要相續、無間、無餘地念佛,心裏沒有多餘的念頭,所謂「常在我心間」!

就如我們愛一個人、信一個人,都應有這三個標準。自己念佛時,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又是否達標呢?!


Monday, November 28, 2016

93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7)

93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7)                  
2016.11.28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

慧淨法師言:「無明」有「總」和「別」兩種:總的是「癡無明」,別的是「疑無明」。「癡無明」就是貪瞋癡等各種煩惱,一切的無明都涵蓋在「癡無明」裏面;「疑無明」是指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總」而言之就是貪瞋癡的一切無明,「別」而言之就是「疑無明」。

然而,只要懷疑阿彌陀佛的這個「疑無明」破除的話,也就是只要信受彌陀救度的話,即使貪瞋「癡無明」還存在,也沒有妨礙。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貪瞋癡一定斷。極樂世界無三惡道,就是沒有貪瞋癡。連惡道之名都沒有,何况有實?!

但我們凡夫的不淨肉身還存在娑婆世界,自然就有貪瞋癡,還會造其他的業。可是,這些業已不是往生的障礙了。譬如說,大雪如果下在陸地,就越積越厚,可是如果下在太平洋溫水中,有等於沒有,淨土法門就是如此。


善導大師的《觀念法門》引「攝取不捨」文,名「現生護念增上緣」者,當知若到彼國,縱入蓮胎,尚免退墮,何況直入報土者!平生業成,彌陀光明護念,攝取不捨,故知是現益,非生後益。

Friday, November 25, 2016

93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66)

93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66)    
2016.11.25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懷疑是會受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所消除的,一方面,我們就教理去深入探討、融會貫通,也能夠信受只要眾生稱念就必得往生而沒有懷疑;一方面,只要專稱阿彌陀佛名,在無形之中,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也會破疑生信。不過,往往必須透過對這句光明名號的理解體會比較容易「破疑生信」。
所以,這裏所講的能破眾生一切無明,首先是破對阿彌陀佛懷疑的無明。這種無明如果破的話,一切無明,也就是不管厚的無明、薄的無明、無始的無明、根本的無明、枝末無明都會破。
無明有總的無明及別的無明,總的無明就是無始的無明;別的無明就是對阿彌陀佛的懷疑,我們對阿彌陀佛名號的理解貫通就能破除對阿彌陀佛的懷疑而生信,對阿彌陀佛啟信,別的無明就會消除。別的無明消除,總的無明往生之後也都會消除。意即在此娑婆世界先破對彌陀懷疑的別無明,一旦往生極樂,則自然能破總無明。
「能滿眾生一切志願」,志願也有總別兩種,眾生的願望非常多,這是總願;而別的願望就是願生淨土。只要專稱彌陀名,願生彌陀淨土,必滿往生彌陀淨土的願;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其它願也都能圓滿。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6

93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65)

93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65)
2016.11.23
若能順佛本願,稱名相續,一信到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即與彌陀名號救度之義相應;現生破除疑無明,滿往生願;當來破無始無明,滿度眾生願。
所以「三不信」只是「一不信」,不信彌陀之救度;「三不相應」只是「一不相應」,與彌陀救度不相應。後來善導大師以「專、雜」作為「相應不相應」之決判,至為簡明扼要。《往生禮讚》言:「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佛本願者,名號救度之義也。可見二祖之一貫。
本來信心是主觀之意識,既不獨立,也難表述,今《註》承《論》旨,緊扣「稱名之行」,所謂「稱彼如來名」,同時採取「三不信」之否定表述方式,以「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可說極為巧妙。

善導大師則直接說明「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並據此建立「稱名正定業」、「六字名號釋」、「就行立信」、「一向專稱」等淨土宗根本教義,皆與此《論註》有著密切的教理淵源關係。

Monday, November 21, 2016

93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64)

93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64)                  
2016.11.21
諸佛皆自利利他,皆具實相身、為物身,但統實相身、為物身於一名號以攝化眾生,唯是彌陀一佛;故不受通途三身化用之局礙,而為一切諸佛所稱讚。
彌陀名號統攝實相身、為物身,源於彼佛本願,第十八願言:「乃至十念(名號),若不生者(為物身),不取正覺(實相身)」。又《觀經》「光攝念佛」之文,《小經》「何故號阿彌陀」之文,皆是其據。約本《論》則據「真實功德相(實相身)」,與「觀佛本願力(為物身)」之偈。
就曇鸞大師》「二不知、三不信」而言,「知」是「信」義,若僅觀念之知,仍非相應。所以接下來就信心說「又有三種不相應」。先說「信心不淳」。淳,通純。雖稱名,但不純然仰信彌陀名號真實之救度,夾自力的雜質,精進勇猛時便認為往生一定,懈怠鬆軟時又以為往生不定,所以說「若存若亡」。
既然不淳,也就不一。一是專一。雖稱名,但不專一仰靠彌陀名號之救度,左右搖擺,心懷猶豫,所以說「無決定」。既然不一,也就不相續。雖稱名,但不始終如一仰靠彌陀名號之救度,前念彌陀,後念餘行,所以說「餘念間」。


Friday, November 18, 2016

93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63)

93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63)     
2016.11.18
諸佛化道,必具二身。若非實相,即墮顛倒;若非為物,即成虛作。由實相身而為物身,故能從真理界垂化於眾生界;為物身而實相身,故能攝眾生入畢竟淨。此即諸佛攝化眾生之通規。

諸佛自利雖究竟圓滿,利他不得不俯順屈尊。此諸佛之「為物身」雖言利濟眾生,但不普遍、非究竟,對眾生根機不得不有所簡擇,施予利益不得不有所損減。

今彌陀建超世別願,統實相身、為物身之功能於一名號中,故「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以彌陀之自證(實相身)而為眾生之所有(為物身),二者無毫髮之間,自利全成利他,自功德全成他功德,自受用全成他受用。故使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往生即速疾成佛。

所以「二知」成為「一知」:知名號即彌陀究竟之救度;一稱自具二能:必得往生(為物故);生即成佛(實相故)。《論註》釋彌陀名號即是實相身、為物身,讓我們認識彌陀名號具為物身,稱名眾生必蒙報化之來迎;具實相身故,往生彼國即證真如之實際。


又,名號具為物身、實相身故,一切觀像、觀想、實相念佛總收於稱名之中。雖稱名,而以不能定觀為欠,此不知名號為物身;聞他證悟,自卑於稱名,此不知名號實相身。不能觀想,不悟實相,而能究竟直超如來地者,唯有稱念彌陀名號一法。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6

93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2)

93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2)                  
2016.11.16
阿彌陀佛(實相身)救度眾生(為物身)的悲願,原原本本領納在我們心中,不加我們自己的盤算、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籌量計度進去,這個信心就淳厚了。

淳有敦厚,樸實之義,又古淳有古樸、純淨之意。所謂淳風,就是質樸敦厚之風氣,亦有純真、真實之心。信心淳者,如真心、至心、至誠心,真實信心也。

所以說,信心淳,就永恆性地破除疑障。信心不淳,那就還有疑。因為有疑,這顆心不一,往往在那裏晃動,永遠沒有決定。持續在那裏「或許這樣、或許那樣,加上這個、加上那個」,好多種,沒有一個決定性,這就是「信心不一」。

倘若信心專一,自然會稱名,這種稱名就是如實的修行、如實的稱名。如果沒有這個信心,就不是如實的稱名。

不過,這都是就我們這一方講的。如果就阿彌陀佛本身來講,他救度的是十方眾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與不信,他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開了;如果能夠不跑開,永遠稱念這句名號不改變,那就「定得往生」。因為無形中,信也就在裏面了;無形中,這句名號就在那裏運作了。


Monday, November 14, 2016

93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1)

93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1)                   
2016.11.14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進一步解釋「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的意思:「云何謂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此三句,輾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
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
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這是著名的「二不知、三不信」之不如實修行,以及「二知、三信」之如實修行相應。大意是說:雖稱念彌陀名號,但不知、不信「彌陀是真實、能救我者,名號即彌陀真實之救度」,即與彌陀名號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不相應;與名義不相應,彌陀名號本身所具有的德用就不能如實顯現,所謂「礙屬眾生,非光礙也」;名號德用不能顯現,眾生全無如實修行;不如實修行,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則不能破無明、滿所願。反之,即是如實修行相應。


「實相身」是說如來是「真理之存在」、「真實功德之存在」:為物之「物」,指眾生。「為物身」是說如來是「救度眾生之存在」。

Friday, November 11, 2016

92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0)

92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0)                  
2016.11.11
佛為度脫一切眾生成佛,而且佛已取正覺,覺行圓滿,更成就度脫一切眾生的能力,能滿念佛眾生之願。我們豈能疑慮佛的智慧、功德、力用!?若有疑障,即「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其實,這句名號有破闇滿願的功能。我們在稱念佛名了,但感覺到無明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活一天比一天深厚,這正是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對自身內心的起心動念、煩惱,觀察體會比較敏銳,所以會覺得隨時間自己的煩惱只有增長沒有減輕薄弱。在這裏講破一切無明,而自己的無明只增無減,何況是破?一點都沒有被破除減少啊!

無明當中有煩惱的無明,也有癡無明,「癡無明」就是貪瞋癡慢疑的「疑心」,凡夫往往會對人對事懷疑,內心的懷疑就越深。

             或許有人會疑惑,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為什麼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以來,卻從沒有看過阿彌陀佛的光明?日本的源信大師有一段法語形容的很好: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就是說我們這種沒有出離之緣極重濁惡眾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同時在今生今世也蒙受彌陀無礙光明的照攝,所以說我亦在彼,攝取之中。只是煩惱障眼,所以不能見,雖不能見,但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6

92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59)

92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59)                  
2016.11.09
            很多人精勤念佛多時,沒有什麽「感應」,包括無明等煩惱,祈願又未償滿,因而懷疑念佛的功用等等。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扼要地解釋原因: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此語何解!?

物,泛指一切眾緣和合的事物,即眾生。為物身是佛為度脫一切眾生而成就的應化身,或是「他受用」的報身,即方便法身,不虛作住持,彌陀利他之德,眾生往生因果,無礙光照,表光明

實相身是佛的法身,或「自受用」的報身,法性法身,真實功德相,彌陀自利之德,彌陀成佛因果,無礙光自體,表智慧智慧是屬於二種佛身當中的實相身真實功德相之身,不是人天凡夫的虛假功德相。阿彌陀佛由於成為正覺而有的威神智慧光明,因此智慧是屬於彌陀的自利,彌陀成佛的因果,也就是無礙光明的自體。

光明是智慧的外相,是為物身,就是救度十方眾生的光明名號,在二種法身當中就屬於方便法身,也就是 昙鸾大師所講的不虛作住持功德,意思是永遠能夠以遍照光明攝持念佛眾生直到成佛,不虛假,不空過,這叫做不虛作住持。所以光明是彌陀利他之德,有了這光明我們就能往生成佛,所以光明是無礙光之照用。


Monday, November 7, 2016

92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58)

92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58)                  
2016.11.07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在卷下解釋念佛「讚歎門」時,提出兩個問題:一是為何有人「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滿願者莫過於願生彌陀淨土;二是什麽是念佛「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其實,第二個問題是解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而已。《往生論註》云:「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實相身是法身;為物身是指佛為眾生之慈悲心。物是眾緣和合而成生之義。「名」者,阿彌陀佛之名。「義」者,阿彌陀佛之體,即光明智相。這裏的「如彼名義」,「名」就是阿彌陀佛這句有聲音的六字洪名,「義」就指阿彌陀佛名號的內涵,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阿彌陀佛本體,就是前面所說的破闇滿願的光明智相。



Friday, November 4, 2016

92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平生業成 (57)

92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平生業成 (57)                   
2016.10.04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會倦怠、不會厭捨我們,還是不斷地照攝念佛之人。在十二光德當中,剛剛提到無量光就是貫通過去、現在、末來;另有不斷光,不斷光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分分秒秒永恆不斷的照射著念佛之人,只是我們還是貪瞋癡凡夫見不到。

要見佛也是要有某種因緣,有那種因緣?有兩種因緣:一種就是佛力加持;另一種就是臨命終時就能看到佛身佛光。佛力的加持就如同《觀經》第七觀所講的,當釋尊要為韋提希夫人講說除苦惱方法的時候,當下阿彌陀佛就現身在空中。因為《觀經》主要是應韋提希所請,要求釋尊為她講除苦惱的方法。當釋尊要為她開示出苦惱的方法時,阿彌陀佛就顯現在空中,經文描述說:“彌陀伫立空中,光明熾盛,不可具見。

阿彌陀佛雖遙遙出現在空中,但祂的光明熾盛,我們凡夫肉眼沒辦法面對,沒辦法清楚的瞻仰。簡而言之,韋提希之所以得見彌陀,這是由於 有釋尊佛力加持的緣故。就我們來講,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那時就會看到。

總之,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當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時,時刻就蒙受彌陀無量光、無礙光、不斷光的照射。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6

92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平生業成 (56)

92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平生業成 (56)                   
2016.11.02

記得印光大師曾呵斥一位弟子,因為弟子患重病後心有遺憾,並對大師說:「我念佛沒念好,感到遺憾!」大師答道: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汝做此念,西方去不得矣!」很多念佛人不知不覺地走回自力的老路,把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拋諸腦後,或不放在心內,或半信半疑,担心臨終時阿彌陀佛不來救,担心沒有人助念,自己提不起正念,或許對佛力的認識不足,懷疑阿彌陀佛的慈悲和能力等等,說到最後就是不信「十念必生」,不信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若然信心不足,怎去西方!

相反地,若然念佛人平生念怫,就行立信,彌陀攝照,念念不捨,行者絕不會害怕和担憂死亡,因為他們絕對信任和信賴阿彌陀佛,在臨命終時接引他們往生西方!管他有沒有助念,也不用計較有沒有正念,甚至有沒有知覺,總之,平生念佛,則平生業成,在捨報時一剎那,自有彌陀與聖眾相迎接引!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上的「八番問答」最後一節,:「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再一次確認「十念」,不取此時節,明往生之業圓滿,生死大事完成和辦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