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30, 2015

65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4)



65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4)
2015.01.30
      《往生禮讚》續云:「五門既具,定得往生。一一門與上三心合,隨起業行,不問多少,皆名真實業也。應知。」善導大師以「五念門」釋淨土法門的「起行」法,最後作出以上結論。

            每一門皆與「三心」相合起來。三心者,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是淨土法門的「安心」法。安心法,主要是安住行者對往生淨土的信心,而其具體內容是身口意三業專念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迴施的名號功德是真實的。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行業亦是真實的,因此我們可憑此真實業,而得生真實功德相的極樂世界。

我們念佛不在乎多少,數量不重要,反而我們應注意:五念門皆有一個關鍵字 專!五正行全部都有「一心專」,當知「一心專」是念佛的要訣。專者,代表信,信心、信仰、信任、信賴。專者,不得雜也。雜者,代表疑,不信、無信心、無信仰、不信任、不信賴。
疑謗者,佛也救不了你!善導大師云:「信雖間斷,於一切大乘,不得疑謗;若起疑謗者,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救也」。又云:「正明正念,不得疑雜」。什麼是正念?且看六方諸佛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Wednesday, January 28, 2015

64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113)



64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113)
2015.01.28
「四者「作願門」:所謂專心,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不問初、中、後,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故名作願門。」行住坐臥是四威儀,三業是身口意。初中後時,即「恒」也。真實心者,即心行一致。若行不對心,口講願生,而行非念佛,則是不實心也。

   五者「迴向門」:所謂專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隨喜;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隨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與眾生共之,迴向彼國,故名迴向門。 這個迴向門與一般菩薩教的迴向不同。一般菩薩為了饒益有情,將自作或隨喜作之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因利他而自利,體現出菩薩精神。但是,淨土行者將自作或隨喜作之功德,乃至所得之善根,普皆迴向給眾生,願共同求生極樂世界!此名「往相迴向」。

《往生禮讚》續云:又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眾生,徹窮後際,心無厭足,乃至成佛,亦名迴向門。 此名「還相迴向」。往生淨土後,行者自然智慧高,神通洞達,皆是阿鞞跋致的不退轉菩薩,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他們隨其願而修短其壽,離開極樂世界,回入有生死的無佛世界,度生成佛,所謂「倒駕航」、「乘願再來,普度眾生」。

Monday, January 26, 2015

64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2)



64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2)
2015.01.26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就行立信」的「五正行」 - 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其內容近似世親菩薩 (又名天親菩薩) 在《往生論》的「五念門」 - 禮拜門,讚歎 (稱名) 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又如天親《淨土論》云:若有願生彼國者,勸修「五念門」,五門若具,定得往生。何者為五?」

      「一者身業「禮拜門」:所謂一心專至,恭敬合掌,香華供養,禮拜彼阿彌陀佛。禮即專禮彼佛,畢命為期,不雜餘禮;故名禮拜門。」恭敬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佛,且要畢命為期!

「二者口業「讚歎門」:所謂專意讚歎彼佛身相光明、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及彼國中一切寶莊嚴光明等;故名讚歎門。」此言身相光明,但《往生論》卻明言稱佛名號,如稱名正行。不過,光明是名號,名號是光明,皆是阿彌陀佛法身,互不相違。

   「三者意業「憶念觀察門」:所謂專意念、觀彼佛,及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國土莊嚴等,如《觀經》說;唯除睡時,恒憶、恒念、恒想、恒觀此事等;故名觀察門。」如觀察正行,但除了要「專」外,還要「恒」,持之以恒。觀察方面,除了要「念」外,還要「憶」、「觀」和「想」。行住坐臥,稱念名號,簡易得多。

Friday, January 23, 2015

64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1)



64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1)
 2015.01.23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深心」,詳述「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又細分念佛之行為正行和雜行,正業和助業等,論述有層次感,清明確,易懂易做,十分精采。他最後總結「就行立信」之說,云:「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換言之,就彌陀淨土法門而言,「正行」者,即專修,而非兼修、雙修、雜修。雖然其餘的修行都是善行,一切皆名為「雜行」。為什麼善導大師強調修淨土法門者要專修「正行」,而不要雜修「雜行」?

善導大師續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善導大師指出:專修「正行」者有五得 (1) 與彌陀親、(2) 與彌陀近、(3) 無間隔、(4) 不用廻向得生、(5) 純而不雜。

相反地,雜修「雜行」者有五失:(1) 與彌陀疏、(2) 與彌陀遠、(3) 有間隔、(4) 廻向得生、(5) 雜而不純。

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一句,聯想到善導大師的「要門」定義 -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可知定散二善亦是類似雜行,雖可迴向得生,但有「五失」。唯是念佛「五正行」的正助業,才是彌陀淨土法門真真正正需修的行業,才有「五得」。

Thursday, January 22, 2015

64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0)



64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10)
2015.01.21
在「就行立信」方面,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訂立了念佛「五正行」後,再以其中的「稱名正行」立為「正定之業」,云:「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所謂「正定業」,即決定往生的正因行業,也是指定、必定的行業,而「助業」者,即助成正定業,屬輔助性的往生行業。

為什麼「稱名正行」是那麽重要?為什麼要立「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而其他正行是助業呢?本來的「五正行」已算「專橫」、「霸道」,如今再專一專,豈非太簡單、太容易,似乎不合常理,令人生疑。為什麼呢?善導大師的答案十分簡單、清、明確,無人不會忘掉的,就是「順彼佛願」!

明顯地,此願是阿彌陀佛的弘願 - 言弘願者。如《大經》 (指《無量壽經》) 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尤其是第十八願,願文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阿彌陀佛祇要我等十方眾生稱念其名號 (如第十七願、第十八願言) ,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行業了,故此「稱名正行」是「正定之業」,直接與我們的往生大業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