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14

57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5)



57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5)
2014.07.30
正確地認識「不實信心」和「真實信心」,是修習淨土法門的行者踏出的第一步。這正是淨土行者所發三心的第一個心 – 至誠心。為什麼「一向專念佛名」就是「發三心」,就是建立真實信心?
        善導大師解釋至誠心,云:「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至誠心,即是真實心。但是凡夫「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此與曇鸞大師所稱的「不實功德」,大同小異,見上文。所以,我們動念生信之心,是虛假,是不實信心也!
        又真實信心,是從智慧清淨業、真實功德而生的。善導大師亦云:「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所以,阿彌陀佛迴施的功德是真實心中作,是真實業,是真實功德,眾生三業念佛而生的信心,才是「真實信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都是強調「一向」,也就是要專。法然上人說:一向專稱名號,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所謂「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為什麼?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種功能。

Monday, July 28, 2014

57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4)



57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4)
2014.07.28
        正確地認識「不實信心」和「真實信心」,是修習淨土法門的行者踏出的第一步。這正是淨土行者所發三心的第一個心 – 至誠心。
未解釋什麼是「不實信心」和「真實信心」前,先說明什麼是「不實功德」和「真實功德」。曇鸞大師稱功德有二種:「不實功德」和「真實功德」。「不實功德」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真實功德」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簡單來說,就如《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凡夫所作所想,若善若惡,皆是虛妄不實,此乃娑婆化土 (穢土) 的特質,所以,凡夫相應淨土法門,而自己生起的信心,定是宿世善根因緣、不實功德所致,此信心亦是「不實信心」。
相反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在因地菩薩行,由智慧清淨業成就的真實功德所莊嚴,其光明名號亦復如是。所以,阿彌陀佛迴施給稱念其名號的人之功德也是真實,因此,念佛人藉此真實功德所生起的信心亦是真實,即就行立信,此信心是名「真實信心」,才相應此「以阿彌陀佛名號為體」的淨土法門。

Friday, July 25, 2014

56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3)



56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3)
 2014.07.25

為什麼純粹淨土宗的行持,必須「一向專念佛名」?
其二,建立真實信心。我等凡夫得聞此法門後,當下善根成熟,若能相應而起信求生,繼即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並「順彼佛願」,即「一向專念佛名」,就行立信,透過念佛行業,建立「真實信心」。
當知凡夫相應和契入淨土法門,自己聞知而生起的信心,此乃宿世善根,因緣成熟的一念信心,但此信心是難以持久,容易退失。若然此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續,則沒法此信心繼續與此法門相應下去,因為這是凡夫從有漏心生的信心,是心虛偽,是心顛倒,是「不實信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指出,「信心三不」就不是「我一心」了!既非「一心」、「至心」、「一向」,則不名為「真實業」、「真實心」、「真實信心」矣!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宿世善根深厚的念佛人,今生重聞此法門,信心歡喜,祇可惜過去生未能「正念修行」,故未能得生。
什麼是「正念修行」?「正念」就是「念佛必生」的信心;「修行」就是「一向專念佛名」!以「一向專念佛名」建立、持續「念佛必生」的信心,而且此信心不是普通凡夫自立的「不實信心」,而是阿彌陀佛迴施的「真實信心」!

Wednesday, July 23, 2014

56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2)



56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2)
 2014.07.23

為什麼純粹淨土宗的行持,必須「一向專念佛名」?第一個原因是「順彼佛願故」。上文指出淨土宗是一個果地法門,佛果廣大高妙,密意弘深,而凡夫垢障覆重,善根淺薄,難知旨趣。但是若然有人聞即起信,順彼佛願,一向專念佛名,求生淨土,當知是人是芬陀利華 (大白蓮華) ,人中上人,難得希有,如淨土三經所言。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此《經》(平等覺經卷四、大阿彌陀經卷下、大經卷下意) 又云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可知,「信佛語、依佛教、順佛願」的淨土行者實非善根淺薄,而是宿世善根深厚,也曾是念佛人,尤其是以信方便,仗佛力、乘佛願求生淨土者,更非等聞之輩!祇因過去生未能「正念」修行 - 一向專念佛名,故至今還未能得生淨土。
得聞阿彌陀佛名號是一種福份,能持阿彌陀佛名號是一種大福份,能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向專稱」更是一種最大福份、無上的福德因緣。凡夫未能信受佛願、隨順佛願的原因很多,各有因緣,隨情非一,因而產生各種疑障,故此祖師大德著書、造論、立宗,引經據開,從多方面為罪苦眾生釋疑、助罪苦眾生立信、教罪苦眾生起行、作業等。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宗祖,楷定古今,是我們的依止師。

Monday, July 21, 2014

56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1)



56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1)
 2014.07.21

為什麼純粹淨土宗的行持,必須「一向專念佛名」?
其一,順彼佛願故。這是第一個原因,亦是最基本的原因。阿彌陀佛成就了本願 – 第十八願,叮囑欲直接仗佛力而往生其淨土者,皆可稱其名號,乃至十念 (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阿彌陀佛決定行者得生淨土。換言之,行者要仗佛力得生淨土者,則須乘佛願而行之,所謂「順佛願,依佛教,信佛語」,自然萬無一失。若依順自己或他人的意願、教導和說話,則往生不定矣!
淨土宗是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有別於一般菩薩教的自力解脫法門,所以我等凡夫得聞此法門後,當下善根成熟,若能相應而起信求生,應即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全心全意地願意接受阿彌陀佛攝取和攝化,「信佛語、依佛教、順佛願」,「一向專念佛名」,往生大業即成辦矣。如善導大師的偈言:「相應一念後,果德涅槃者,我等咸歸命,三佛菩提尊,無礙神通力,冥加願攝受」。
        佛是果德涅槃者,所以淨土宗是一個果地法門,有別於一般菩薩教的因地法門。但是,佛果廣大高妙,密意弘深,而凡夫垢障覆重,莫窮難測,所以善導大師又云:「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信外輕毛者,即在信位菩薩 (第一位菩薩)之外的凡夫,輕如鵝毛,善根淺薄,不堪受法也。

Friday, July 18, 2014

56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0)



56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0)
2014.07.18

不要以為專念一句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好簡單!其實,有緣念佛是一種極大的福報,比任何世間的福報還要大!他們看不起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認為他們是怯弱的懦夫,其實,淨土三經卻稱念佛者是芬陀利華,難得希有,人中上人!
有人形容淨土行者是修行的失敗者,此言似貶實褒,因為他們終於看破娑婆世界的虛妄相、顛倒者和無窮相,所謂「全妄即真」,他們信知極樂世界的真實相、平等相和清淨相了!與其說他們是失敗者,倒不如說浪子回頭!他們不再任性了,不再任意妄為。他們終於鳥倦知還,回到極樂老家去!
萬法歸一,就淨土宗而言,一是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是彌陀之家。我們是彌陀失散多劫的子女,現在才知彌陀慈父等着我們回家多時了,我等末法惡世凡夫豈能不「一心歸命」!
佛陀在《大集經》提過佛滅後第一個五百年,眾生修慧解脫堅固;隨後的每個五百年,依次為禪定堅固,讀誦多聞堅固,造寺拜懺堅固,及至第五個五百年,則言「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如今2014年,佛已入滅2478年,還有22年就完結第五個五百年。進入第六個五百年後,《大集經》沒有話說了,恐怕微少的善法也沒有了,屆時我等凡夫連念一句佛號的機會都微乎其微,枉論往生淨土!

Wednesday, July 16, 2014

56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9)



56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9)
 2014.07.16

        很多追隨釋尊教化的佛弟子,一心剋求自力解脫,出離生死,遇上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一下子沒法放下「持戒、禪定、求慧」的修行工夫,雖知持下去難以成就亦想持,還要執而不捨。或有念佛求生淨土者,亦沒法擺脫「自修持力」之心,寧願修「諸」功德 (諸者,眾數也,雜修也),以定散二善的功德廻向,求願往生,也不願意「一心專念彌陀佛名」,不信受「佛本願力」而得生!
他們只知道菩薩聖者的行願,從凡至聖,乃至佛果,立志建設淨土,如彌陀發願成極樂,即是「因地教」,如通途法門;卻不知道、或不相信凡夫眾生若起信佛,可乘仗佛的大業願力,得生淨土,即「果地教」,特別法門。這種邊見沒法使他們了知菩薩精神在能化和所化的對立統一面。
善導大師所倡的彌陀淨土法門,將此法門再細判為「要門」和「弘願門」,前者是以自力為主,修諸行雜善 (或許有念佛,但只是其中一行) 廻向而得生;後者則以真信切願,一向稱名念佛,全仗佛力而得生,並捨自力修持諸行,而專念名號。前者以中上根的菩薩聖賢為當機,後者則以罪惡生死凡夫為當機,亦兼聖賢。
我等末法五濁眾生,菩薩六度萬行修不了,乃至定散二善亦難成,不憑念佛取真實功德,還憑什麼餘善諸行可以往生淨土!何况,念佛是上上法,正合我等下下機,無別道矣,唯有「弘願」一門可入。

Monday, July 14, 2014

56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8)



56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8)
2014.07.14

        一般自力解脫的菩薩教強調行者在戒、定、慧「三學」上,由迷轉悟,修諸功德,六度萬行,由定生慧,於迷悟之間做工夫,但淨土宗是佛力救度的菩薩教,強調行者在信、願、行「三資糧」上,去疑立信,專修念佛一行,就行立信,於疑信之間做工夫。
近代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在其《文鈔》曰:「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他更指出:「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 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諸君宜慎擇合適自己的法門!
印光大師的見地十分中肯及精闢,並肯定了善導大師的「專、雜」二行之說。其最精彩的地方在於:若是把二種不同的法門相提並論,則兩者皆有損害!若以不同的立場分開來看,則兩者皆有利益,所謂「離則兩益,合則兩害」,勿以通途法門來論釋特別法門!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亦云:「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這兩句也十分精采。說明聖道門和淨土門不同,不可相提並論。所謂「有緣之法」,即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業願力為增上緣也,少用自力反而多益!

Friday, July 11, 2014

5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7)



5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7)                   
2014.07.11

如上所言,淨土宗是佛力救度的菩薩教,強調行者在信、願、行「三資糧」上,去疑立信,一向專念佛名,就行立信,着眼於疑和信之間做工夫。因此行者盡捨自力,全仗佛力,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所謂「機法兩種深信」。
這些專修深信的淨土行者,往生到淨土之後又怎麼樣呢?,《無量壽經》云:「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作諸功德,信心迴向」者,迴自力而向他力 (佛力),以信方便,全信佛智,全仗佛力!他們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即是「化生」也。
極樂是無為涅槃界,是彌陀的報土。善導大師云:「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曇鸞大師云:「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由此可知,五乘眾生都是念佛,仗佛願力,一齊得生淨土,沒有其他別的方法和道路矣!

Wednesday, July 9, 2014

56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6)



56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6)                   
2014.07.09
        雜修有疑的淨土行者,以「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的機會率得生淨土,還需「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那麼,專修念佛,全信佛力救度者又如何呢?
修深信的淨土行者,以「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機會率得生淨土,而且即時不處胞胎,「宮華開發,身相顯然」,頓入報土,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况呢?我們先從《無量壽經》了解「胎生」、「化生」的來由,《無量壽經》云:『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由此可知,有兩類眾生是「胎生」的,一者是自心對佛力有疑惑、不信佛智,繼續以自力修諸功德;一者是自心猶信罪福 (人天善惡,業力因果),不信佛力、佛智繼續以自力修習善本。或多或少,兩者都有靠自修持力修定、散二善,雖可廻向得生,但只能「胎生」。

Monday, July 7, 2014

56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5)



56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5)                   
2014.07.07
        一般自力解脫的菩薩教強調行者在戒、定、慧「三學」上,由迷轉悟,修諸功德,六度萬行,由定生慧,於迷悟之間做工夫,但淨土宗是佛力救度的菩薩教,強調行者在信、願、行「三資糧」上,去疑立信,專修念佛一行,就行立信,於疑信之間做工夫。
        上文談及信和疑、專和雜,除了影响淨土行者今世的得生機會率外,還影响往生淨土者是化生,還是胎生,即蓮華開合的問題。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亦云:「明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所謂   「正念」 ,就是「不得雜疑 ,不雜是專、純、一、正;不疑是信!
如上文所述,善導大師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修雜有疑的淨土行者不是不能往生,但善根福德因緣太少 (修世間雜善故),或信願不足 (雜疑故),或退失菩提心,總之就是不能至心、一心、真心,即不能一向專念佛名,所以機會甚微。此外,縱使然有幸得生,亦只能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即是「胎生」,處於苞胎內,未能出來,喻蓮華合起來未開也。
只能靠大悲觀世音菩薩來說妙法,入開華三昧,行者才如夢初醒,除去疑障,即時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Friday, July 4, 2014

56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4)



56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4)
2014.07.04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 」此問近似普廣菩薩在《隨願往生經》問釋迦牟尼佛,只在用詞上言「偏歎」,又在行持上言「專禮念等」等五正行來强調淨土法門「專」和「信」,並貶斥「雜」和「疑」。

    「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 亦非是稱念餘佛不能除障滅罪也。應知。 」這是著名的「光號攝化」文,跟釋尊在《隨願往生經》答普廣菩薩問差不多,其結果亦是「易得往生」。為什麼是「易得往生」,而不是必得往生呢?

            善導大師隨即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但「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當知得失的關鍵在於行者是「專」(「信」),還是「雜」(「疑」)!所謂「差之毫釐,繆以千里」,既然釋尊和祖師異口同聲勸信和專修,我等凡夫還執己見而生疑,逆意而雜行之!?

Wednesday, July 2, 2014

5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3)

5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3)
2014.07.02

            《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知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又言三昧者,不局限於觀行三昧,如《觀經》云:「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稱念佛名而得見佛者,亦是三昧。

釋尊宣示彌陀淨土法門,當知娑婆眾生皆有心多、心濁、心亂、心散、心漫等弱點,本性難移,故早已定下「偏贊」、「專遣」的密意,無非希望我等凡夫專心一境 (極樂世界),求生西方淨土。釋尊亦解釋「法身無二」的道理,說明「唯念一佛」,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我們何必心多起疑,抱惑自迷。

雜疑是淨土行者的致命傷。心有疑時,不得安住,故起雜行。反之,心若深信,安住一處,作業必專。淨土宗常言「一心歸命」,或「一心迴願」,或「一心不亂」,當知欲生淨土者必須要「一心專念佛名」,契機契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