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0, 2014

54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



54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       
2014.05.30

            問題是我等凡夫壽緣未盡的平生之機,在「迴心正念」能否「一心」保持「正念」而不退失,直至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迎。「迴心正念」是每一位平生之機的淨土行者,必須密切注意的關鍵轉折點。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地觀」時,引《平等覺經》云:「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可知我等修習淨土法門的人並不是初聞即信,而是宿世曾修過此法,可惜那些年未能正念修行,故不得生也!然現生今世有幸又重聞此法,若又一次未能正念修行,又不得生,再繼續流轉三界生死,不知往後末法時期在何年何月何日、在五濁惡世何生何世,可以重聞此法矣!衷心勸告有緣淨土行者,把握接觸善導大師的楷定古今之立宗思想,藉此良機,切實地「正念」修行,出離生死,同生極樂。

這個「正念」問題,正是善導大師乘二尊教,立淨土要、弘二門所解決的疑難。「正念」者,即「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他又明確地指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佛意在於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迴轉入「弘願門」,而非以定散兩門的功德廻願求生之「要門」!

Wednesday, May 28, 2014

54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



54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       
2014.5.28

何謂「一心」?一心,即至心,是真心,真實信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解釋「一心」時稱:「名義與如實修行相應也」。「名義」者,稱彼如來名,即阿彌陀佛名之義,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也。若不「如實修行」者,有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 有時信佛力,有時信自力,故此​​若存若亡,信心不淳。自是虛假,信心不實;佛是真實,信心亦真實,即《觀經》所說「三心」中的「至誠心」,捨己歸佛的真實心。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 當信佛力時,卻未選定那尊佛。無決定故,未決定起「五正行」而起「雜行」,未能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即《觀經》所說「三心」中的「深心」,兩種決定深信的信心。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 當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時,卻未能相續,只是有餘、間、雜地稱念名號,即「三心」中的「迴向發願心」。   

與「信心三不」相違者,名與實修行相應,是言「我一心」。「信心不相續」者,主要針對平生之機而言。因為臨終之機,在臨命終時,諸邪業繫,若此時此刻得聞此「大利」之法,在別無選擇的情况下,自然迴心正念生我國」,聲聲不絕地念佛。曇鸞大師解釋稱「業道如秤,重者先牽」,如今「在心」 真實心;「在緣 名號功德;「在決定」 無後心,所以,「立即得生也。

Monday, May 26, 2014

54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



54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7)       
2014.5.26

        善導大師立淨土宗的「五正行」,有一個共通的特色是「一心」或「一心專」,即專一、唯一、至(真)心、誠(實)心、真實信心,無二心,無後心、相續地,無餘雜地、無間雜地念,是名「一心專」。

        《阿彌陀經》所言的「執持名號」,必須「一心不亂」,此「一心」義亦如上。阿彌陀佛的攝心三願都有「至心」一詞,如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第十九願的「至心發願」、第二十願的「至心迴向」,此「至心」亦具「一心」之義。由此可知,「一心」是淨土宗的心要。

        世親菩薩在《往生論註》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開場白,皆以「我一心歸命」自督,當知淨土行者均須以「一心」入此法門。

        善導大師又稱《觀經》以「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者,主旨在於引導淨土「要門」行者,祇要「一心」迴願求生,即可蒙佛接引而得往生。善導大師又釋尊在《觀經》「華座觀」,說是語時,彌陀住立空中,善導大師註釋彌陀化現的意義,「但使迴心正念生我國,立即得生也。」「迴心」者,即「一心迴願往生淨土」。

善導大師以「二河白道喻」釋「向發願心」,云:「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勸一切淨土行者信順二尊,一遣一喚,豈能不「一心」「正念」直去啊!若我等凡夫能無後心,無餘地、無間地、無雜地常作此想,必能乘佛願力,得生彼國。

Friday, May 23, 2014

54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



54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          
2014.5.23

        善導大師立了「五正行」,有別於「雜行」,然後再從五正行中,立「稱名正行」是往生淨土是「正定之業」,有別於其餘四個正行的助業。他的判釋完全基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 弘願、本願而言。

        善導大師總結淨土宗念佛行持的特色,云:「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這也是淨土宗常言的「正念」,若能「正念修行,必得生也」(《觀經四帖疏》之「地觀」文)

        前三句是阿彌陀佛說明受化之機、救度的對象。彌陀不問行者有罪,也不問福;不問行者死臨近,也不問壽長久與否,一律平等救度!阿彌陀佛大慈悲啊!行者「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或許有人質疑「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這一句話,認為不合情理。就世間因果法來說,他們認為善惡有報,賞罰分明,豈能是非不分,阿彌陀佛不問罪福呢?首先,我們要明白:不是我們不問罪福,背信因果,而是具有「不可稱智」(平等性) 和「大乘廣智」的阿彌陀佛不問罪福,是他心甘情願地、主動地、無條件地、平等地救度我們,以酬其所成就的第十八願 – 弘願、本願!我們皆是溺水待救之罪惡生死凡夫,何須與別人計較罪福呢?那又何干彼此的往生大業?

Wednesday, May 21, 2014

54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



54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      
2014.5.21

在《觀經四帖疏》「稱名正行」是五正行的「正定之業」,尤其重要,所以善導大師特意地詳述「稱名正行」的心態和行相,以顯淨土宗的念佛特色,故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

一心專念者,即信心專一、唯一、至誠、真實,無二心,無後心,無餘間雜地專念。一心專念,亦稱其餘四個正行,即助業。彌陀名號者,即持名念佛,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 六字洪名。此因彌陀以光明名號,迴施其真實功德,攝化念佛眾生。應知

行住坐臥者,即隨時隨地都可以稱念名號,此因彌陀的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所障礙。定課念佛、散心念佛都不拘,最緊要是一心專。不問時節久近者,不問,是不疑,不計較餘下生命的時間久近,平生可日誦十萬遍,乃至臨終只能一聲都不拘,最緊要是一心專念。

念念不捨者,即相續地,無餘地、間雜地念。上一次停了念,下一次接續時再念,不管相隔多久,起念時都是一句佛號,沒有捨離!

以上五個方面都是淨土宗「稱名正行」的心態和行相,是淨土宗的念佛特色,有別一般的念佛行持。為何突出「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呢?善導大師的答案十分簡單:「順彼佛願故」。什麼願呢?阿彌陀佛的根本大願 – 第十八願,即念佛往生願,故名「本願稱名」。

Monday, May 19, 2014

54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



54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4)                        
2014.5.19

        善導大師立正行、雜行之分,以往生淨土為前提而說,絕無排他性,也非對其他法門有不恭之意,如華嚴宗應以讀誦《華嚴經》為正行,讀誦其他經典,如《阿彌陀經》則為雜行。如天台宗應以讀誦《妙法蓮華經》為正行,讀誦其他經典,如《華嚴經》則為雜行等等。

又善導大師將念佛起行列出「五正行」,當中以「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輔以其餘四種正行,即「讀誦、觀察、禮拜、讚嘆供養」為「助業」。故此,善導大師續云:「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什麼是「助業」?助成正定之業的行業,名為「助業」。淨土行者可以透過讀誦正行,去除疑障,增長信心,助成稱念佛名而得生淨土;或可以透過可以透過觀察正行,欣慕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增長願心,助成稱念佛名而得生淨土;或可以透過禮拜正行、讚嘆供養正行等,以真實身業,親事彌陀報佛恩,助成稱念佛名而得生淨土。

什麼是「正定之業」?此「正定」並不是「八正道」的「正定」,又不是禪定的「正定」,而是正因、必定、決定的意思。「稱名正行」是一條正確道路,以稱名的行業向此路走,必定達到西方淨土,有「不退轉」、「正定聚」之義,故名「正定之業」。

Friday, May 16, 2014

53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



53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3)                               
2014.5.16

善導大師認為「正行」者,必須以往生彌陀淨土為目的,故云: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不但是專,而且是一心專,並無二心,故云「專復專」!

(1) 讀誦正行一心專門讀誦「淨土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若讀誦其他經典,即《華嚴經》、《楞枷經》、《法華經》、《地藏經》、《心經》等,便是雜行;
(2) 觀察正行一心思想、觀察、憶念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若思想、觀察、憶念其他淨土,如琉璃光淨土,便是雜行;
(3) 禮拜正行一心專禮阿彌陀佛是也;若禮拜其他佛菩薩,如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雜行;
(4) 稱名正行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是也;若稱念其他佛名、經咒,都屬雜行;
(5) 讚嘆供養正行一心讚嘆供養阿彌陀佛是也;若其餘讚嘆供養別的佛菩薩者,叫做雜行。

Wednesday, May 14, 2014

53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



53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2)                               
2014.5.14

何謂「專念」?善導大師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按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中「深心」時所提出,第一個「專」是念佛的「正行」,第二個「專」是往生的「正定業」。

善導大師指出,修淨土法門者要專修念佛五種正行,而專修「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輔以其餘四種正行,即「讀誦、觀察、禮拜、讚嘆供養」為「助業」,故言:「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將往生淨土所需修的行業 - 念佛的五種行門 - 讀、觀、拜、稱、讚,分為「正行」和「雜行」兩種,而這是念佛行業在於建立和確立信心,故言:『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有人念佛求福求慧,那是就行立福,就行立慧等,而非「就行立信」。淨土宗以信為本,以信方便,乘佛願力,求生淨土,不求一般世間的人天福報,故應知「就行立信」

如何界定「正行」和「雜行」?善導大師云:「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很多人談淨土法門行持,不依以往生為宗旨的淨土宗經典而論之,所說行持不算是正行!

53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



53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                              
2014.5.12

不經不覺已寫了五百多篇有關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的文章,分為七個專題:純淨土教,顯弘願門,本願十八,全仗他力,信心為本,本願稱名,名號攝化,大體上主要從阿彌陀佛一方來說。但從求生淨土的眾生那一方來說,我們應抱什麼心態,和怎麼做,才是順佛願,依佛教而必得往生呢?第八個專題正要討論和研究這個問題。若然有人問我用一個字,說明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行持特色,我會說:「專」!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淨土宗的唯一目標是願生彌陀淨土,而「要法」只有一個,別無他法,就是「教念彌陀專復專」。

其實,淨土三經亦強調「專」,如善導大師云:「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外,在《無量壽經》的「念佛輩品」文中,明示上、中、下三輩得生的因緣,皆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因此,「專」確實是彌陀淨土法門的特色!一般法門也有念佛的行持或功課,但不是專修,即不一定專念無量壽佛,也許會夾雜其他佛菩薩,同時功課裏夾雜誦經、持咒、拜懺等其他內容,並非「教念彌陀專復專」。

Friday, May 9, 2014

53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二十一)



53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二十一)
2014.05.09

既然阿彌陀佛的救度,不簡善惡,不問罪福,說明佛的救度是平等的,我們何必與他人計較,或自局分呢,倒不如老老實實地念佛就好了!善導大師在解釋深信時指出: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他將我等凡夫的較量標準,拉低至「出離生死」為分界綫,致令我等凡夫彼此沒有分別,平等一相,都成為阿彌陀佛的攝化和救度對象!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是無條件的;阿彌陀佛的救度不簡善惡,不問罪福,亦是無條件的。我們做乖子乖女,父母當然高興,但不應因父母愛惜,而偏行忤逆,或不應因父母不願捨離其池不乖子女,而產生妒忌心,更甚者一怒之下,由孝順變為忤逆,傷透人心!

我們身為佛弟子,已知定是極樂人,若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善心,當然是最好不過,阿彌陀佛一定歡喜。同時,我們亦要隨喜阿彌陀佛去救度罪惡之人,更不應指斥阿彌陀佛不分善惡,不計罪福,不理好壞,是偏心,是有違因果,是不公平等等。

「名號攝化」是上上法,專攝下下機。若非我們過去世曾犯五逆十惡,曾誹謗正法,曾不信受彌陀救度,曾不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就不會仍在娑婆世界流轉生死,或許早登極樂矣。我們今世有幸重聞此殊勝法,豈容錯失「立地成佛」的大好時機!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May 7, 2014

53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二十)



53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二十)
2014.05.07

自力念佛者的心態,基於因果緣起的信念,執着於善惡、罪福、生死的因果關係,認為定心念佛比散心念佛,念佛數量愈多愈好,必然可以感應道交,得到佛力加持,菩提上進。自己的工夫做不好,不上力,怎能感召或得蒙阿彌陀佛臨終來迎呢!

以凡夫為本位,我們抱有這種心態,十分正常和符合情理,無可厚非,但仔細分析下去,與「光號攝化」則不一樣,因為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阿彌陀佛攝化十方眾生,因成就了深重誓願,給人信心,又成就了極樂淨土,給人發願,又成就了名號功德,給人稱念,所以淨土宗的信、願、行都是阿彌陀佛給我們,是佛的力用,而不是我們立信,不是我們發願,不是我們念佛,更不是我們自力修行有工夫。簡單來說,是阿彌陀佛來攝化我們、護念我們、救度我們!

衹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彌陀必主動積極,全力以赴 (久候多時非感應);衹要我們願生淨土,彌陀求之不得,無任歡迎 (不請之友非來迎);衹要我們一向專念佛名,彌陀攝取不捨,護念而絕不離棄我們 (攝取不捨非加持)。我們的往生大業早已成辦矣!順彼佛願故!

Monday, May 5, 2014

53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九)



53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九)
2014.05.05

《正信念佛偈》說:「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見佛不見得比較高明,不見也無妨,見了後怕自已起我慢起心。別人念佛從不見佛,我念佛得見佛,所以自已修行比較好,好工夫。這是自力心行,往不往生在於他力信心。見或不見,應知佛光必常照我。

反過來說,不見佛的話,更可以證明我是凡夫,煩惱業重。若依自力,出離三界無緣;若不是佛願,我將還要再輪迴,非得深信佛願不可。佛要救度你,要先把我們調熟,等待時機。所謂熟不熟,就是對彌陀本願能否信入。信入及全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熟,就往生。

我們既信知在阿彌陀佛的攝取中,若還担心佛在臨終時不會來接引,這還沒熟。念佛未能即時往生,各有不同因緣,如業報未熟,凡心怯弱,未破世相等,佛是了解的。我們信受彌陀救度,何須疑慮。

自力行人最期望的是臨終佛來迎,所以就往生而言,或是修善迴向,或是念佛一心。《觀經四帖疏》之意,九品來迎,唯在念佛。臨終來迎,乃是方便之真門,若依弘願本意,阿彌陀佛非臨終始來迎。自力行者,因自力故,以為自己業障消滅,才能見佛,因從未見故,以為臨終始來迎現。真實信心行者,其心無意期來迎,因佛常在故,而自然來迎接,此就是「光攝三緣」、「名號攝化」的深義!我們今生有幸得聞淨土法門,必須「一心」「專稱佛名」,捨盡自力心行。

Friday, May 2, 2014

53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八)



53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5.02

「信心不一,無決定故」者,如上面講的,昨天念阿彌陀佛念得好,自覺高興,往生有望;今天想換口味,或恐有閃失,買個保險,念藥師佛吧!    猶疑不決,怎能往生!老是顧慮担憂自己到死的時候,    不知道佛會不會來!殊不知道阿彌陀佛的佛願早已成就,一定使我們得生。這些都是「自力心行」的念佛心態,故出現「信心危機」。

「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者,,如眾生的心情,時好時壞,起起伏伏。如果要眾生發個信心,那是今天有、明天無,還有若二日,乃至七日。所以這個信心是阿彌陀佛賦予的,是真實的,故一定能使信心相續。自己所發的信心則無法相續。佛恩無以為報,只能稱念佛名,以報謝佛恩,故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

眾生各有不同因緣, 彌陀度生亦有順有逆, 隨情不一。佛有大智大能,功德力用,任運自如,一切自然。《嘆異鈔》說:    『企圖滅罪是自力之心,臨終正念,若係其人本意,是無他力信心矣。

佛光就是要調伏這些根機的人,和為惡不知向善的拫機者,調伏其「自力心行」,但使信心求念,契入本願。我們不用自力滅罪,戊積功累德,亦非為修定善或散善而念佛,祇順佛本願而念,是為「本願念佛」。稱名念佛,念念之中,領納和信受彌陀的救度就是一心專念。我們不用計較世間一切,因為我們對阿彌陀佛有絕對無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