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14

53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七)



53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七)
2014.4.30

上文提出的念佛心態,出現「信心危機」,主要根源在於「自力心行」。很多念佛人多年來都沒法調整「自力心行」,墮入「自力心行」的陷阱而不自知,如「信心不淳」者,即有夾雜,一時信他力,一時信自力,究竟想求往生,還是福報。不一、沒有決定,就是不相續,今天想求往生,明天想求定求福,總之暫時不想往生。不淳,就是自力行。

殊不知念佛 - 稱念名號的他力作用,在乎行者對佛的信心,包括佛智和佛力,那就尊重阿彌陀佛的意見,全讓阿彌陀佛去處理。當知信心是佛所賜,不是我們自己發的,不是佛願所賜的信心,不能產生念佛應有的作用,如止一切惡,往生極樂等。此云:「他力信心」,又云:「就行立信」。如善導大師《四帖疏》〈華座觀〉曾云:「見以不見,皆是佛恩力。

「信心不淳,若存若亡」者,即時對他力有信心,時無信心,信自力心。例如:昨天念佛多,清心寡欲,自覺往生有望,自慶快樂;今天不念佛,就自覺往生無望,悲觀失望。又例如:昨天遇順緣,自覺念佛好靈驗,自慶快樂;今天遇逆緣,自覺念佛不靈驗。時有信心,時無信心;時有念佛,時無念佛。患得患失,就是「若存若亡」。

須知順逆、得失都是凡夫的邪知妄見,如塞翁失馬喻,所謂「靈驗」、「滿願」等凡皆非根本,皆非究竟,不能「攝眾生入畢竟淨」。

Monday, April 28, 2014

53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六)



53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六)  
2014.04.28

有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或第十八願,或誦《阿彌陀經》,即深信不疑,依教奉行,專稱彌陀佛名,對彌陀救度的信心不動搖,求生彌陀淨土的願心不改變,無餘修,無間修,不雜修,畢命為期。此乃淨土宗的上根人。他們取信於聖教量,宿世善根 (信根) 深厚故。

另有人得聞《觀經》的「真身觀」,得知「光號攝化」之他力救度原理,除去疑障,即深信此法門。此乃淨土宗的中根人。他們取信比量,信受釋尊的勸化,一心廻願求生淨土,並以後一向專稱佛名。

始終有人要取信現量,即以眼前最現實的、最實際的切身利益為準,才願意信受此法門。他們認為念佛往生是一件大事;若念句佛號,當來得生淨土,簡直難以置信。若然念佛可以現生滅罪延壽,滿眾生所願,求什麼得什麼,他們才相信阿彌陀佛在人命終時,不請自來接引,否則口講無憑,難以相信!

此等凡夫的想法亦無可厚非,得悉有人念佛多年,貪瞋癡仍重,則不見得事事如意,逆多順少,又夢定中未曾見佛,未能滿願,似乎與念佛功德力用不相應, 怎能令人深信念佛功用?上云「奢摩他」,念佛能止一切惡,令人生疑。光明名號, 是否具足一切功德, 能否求什麼都如願,念佛是否得生淨土,更是一個大問號!?有人得聞他宗他教好靈驗、有求必應,求什麼得什麼,我們何不修他宗他教呢!

Friday, April 25, 2014

53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五)



53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五) 
2014.04.25

接上文。「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 信心既淳且一,但仍要相續,保持下去,曇鸞大師指出信心不相續的原因是「餘念間故」,即念佛之中有餘、有間,如善導大師的「四修法」中無餘修、無間修!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云:「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多次談及「相續」一詞,如十念相續、念念相續等,但簡單來說,祇不過是一個「專」字 - 專修、專念。曇鸞大師以「信心三不」來說明什麼是「一心」 - 「我一心歸命」的「一心」、「一心不亂」的「一心」!

淨土法門的特色之一,就是「信」!不過,再一次強調:這個信心是我們念佛而發起的,故此信心來自阿彌陀佛。又由於我們專念佛名,故此信心是淳、信心是一、信心是相續,一切都是來自阿彌陀佛,自然而然,不求自得,我們只管好專稱佛名,保持對彌陀救度的信心,在任何情况下信心絕不動搖,便不會出現「信心三不」的情况。

Wednesday, April 23, 2014

52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四)



52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四) 
2014.04.23

我等凡夫常以自己的知見去衡量判斷事情,那些應該不應該;那些得,那些失;那些順、那些逆,乃至如何求生淨土等,都有自己既定的看法,自以為是,如信要雜修,或雙修、兼修等,如持戒加念佛,地藏加念佛等等。他們只望感應道交,佛力加持,臨終蒙佛來迎接引。

很多淨土行者卻遍遍不信、不依、不順釋尊在「淨土三經」所說、所教、所願,對彌陀的救度不信受。剛強的自力心行人因有疑佛智,不全仗佛力,故此他們的往生也成疑,就有困難。結果,出現了「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的情况。「不相應」的情况有三種: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  淳,即淳樸,淳厚、真誠。不淳,就是雜而不純,雜而不一,雜而不專,顯示信心不夠至誠,不是全心全意,尚有疑慮,尚有保留,時信時不信,故說​​若存若亡。淨土行者要在信門做工夫,首先要做到信心要淳,信心常存,因此念佛要專修,不宜夾雜其他的諸行!如《觀經》的「三心」中的「至誠心」。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 有佛弟子信佛很「淳」,十分虔誠,但面對種種法門,一時難以決定。若決定求助於他力 (作為增上緣),選取了淨土門,以後應一門深入。為了表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要有絕對信心,我們應專心一意,從一而終,不作他想,無後心矣。祖師常言:「信心決定,往生決定」!信心未決定,往生豈能決定呢?

Monday, April 21, 2014

52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三)



52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三) 
2014.04.21

有人念佛後,仍出現三種不相應的情况,以致稱名憶念者的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曾自問自答曰:「“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 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名號攝化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力用,念佛者受其光明攝化,自然得到各種現生和當生利益,如滅罪、護念、攝生等。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的佛,是大智大德大能的佛,以佛眼觀察十方眾生,以佛智得知十方眾生的宿命和他心所想,以佛力調伏妄見、消除業障,無能礙者。念佛者必須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攝化、功德力用之信心具足,一切自然而然,依法性,順真、俗二諦,又能攝眾生,入畢竟淨,全不用念佛者操心,我們不假造作,做好「老實念佛」的本份已經足夠!

Friday, April 18, 2014

52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二)



52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4.18

阿彌陀佛為眾生發大願、修大業、成大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他所成就名號功德,自然能破眾生一切無明,滿眾生一切願,重願不虛!若眾生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便不用疑慮,不用計較世間禍福得失,苦樂順逆,也不用介意是否作惡造業,破戒犯罪,習氣未除,反正自己就是業障深重,更不求什麼心安理得,或想見佛而未能見佛,乃至想往生而未能往生,無明猶在。

我等凡夫常以自己的知見去衡量判斷事情,那些應該不應該;那些得,那些失;那些順、那些逆,說什麼「不滿所願」,殊不知塞翁失馬,禍福難曉,唯佛得知。又我們在意眼前小利,人天福報,卻不知當來大利,為什麼不通身放下,全心靠倒阿彌陀佛呢?

阿彌陀佛是大智大德大能的佛,以佛眼觀察眾生,以佛智得知眾生的宿命和他心所想,以佛力調伏妄見、消除業障,無能礙者。我們要深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用,一定比我等障重凡夫所修的好得多,我等偏執凡夫所期望的究竟得多。這種信心名為「他力信心」。

淨土修行者當知淨土法門是以信方便,全仗佛力,面對種種順逆情况,我們絕不應動搖信心,尤其是得生淨土的信心,就行立信,所謂「他力念佛」、「信願念佛」。心作如是想:阿彌陀佛所做的一切都為我好,我皆仰謝佛恩!

Wednesday, April 16, 2014

52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一)



52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一) 
2014.04.16

        接上文。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什麼是「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在此對問答之前,曇鸞大師曾解釋什麼是「真實功德」;若修行者如實修行,亦得「實功德」 (「真實功德」)所謂「如實修行」者,即稱名、憶念阿彌陀佛,因念「彼無礙光如來名號」故,即念南無阿彌陀佛!

名義」者,前文已說明之,就是無礙光如來名號;「相應」者,曇鸞大師解釋得十分簡單,就是煲和煲蓋合起來。為什麼出現不相應的情况呢?曇鸞大師歸咎念佛者「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所謂「實相身」,即法界身,又名法身。佛的心和身是遍法界,處處都在,無處不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一切物障、業障,皆不能礙。阿彌陀佛與我們常在!《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我們隨時隨地口稱佛,佛聞之;身拜佛,佛見之;心想佛,佛知之,法界身故。

所謂「為物身」,即為眾生之身。物者,乃眾綠和合而生 (眾生)也。諸佛所作的一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無私地為眾生。一切都以念佛者的最究竟的利益為依歸 (出離三界,得生淨土),此乃不虛偽的實功德」 (「真實功德」)故,能攝眾生入畢竟淨。

Monday, April 14, 2014

52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十)



52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4.14

阿彌陀佛成就名號的功德,等於成就我們往生之信心,乃至一切功德力用,自然而然,不假自力,不造作、不作意識分別想,完全信賴、信任、信靠名號功德自然發揮的功效,視為「他力念佛」。換言之,名號功德能止一切惡,能決定得生,見佛,證無生忍,乃至得寂滅平等,皆是他力的「如實功德」所致。由於「功德」是「如實」,念佛者亦得「如實功德」,能生「止一切惡」等功用。

或許有人念佛多年,莫論什麼智慧福德,卻仍作惡造業,破戒犯罪,身心不安,習氣未除,無明猶在,或想見佛而未能見佛,乃至想往生而未能往生等等,總之未能滿足所願所求,因此他們懷疑名號的功德力用,對此開始退失信心。這種想法頗為普遍,但亦令人十分痛惜,也十分危險。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曾自問自答曰:「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

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佛的別名。無明,有「癡無明」(不明因緣所生法) 和「疑無明」(對佛智、佛力救度有疑);淨土宗主要解决「信」和「疑」的問題,此處應指「疑無明」為主。為什麼有人稱念佛名,憶念彌陀,但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呢?

Friday, April 11, 2014

52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九)

52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4.11.

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單只成就了出世善根大願業力,還成就了正覺不虛作善住持力。這力能令人一生安樂淨土,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所謂「二乘種不生」。往生淨土的人不生起修二乘的心,皆生大乘的心 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阿彌陀佛第二十二願所言

往生淨土的人自然隨願修短,阿彌陀佛為其人授記作佛。他們心甘情願,以願力受生到他方世界,廣度十方眾生,完成佛道。

還有一點必須知道,念佛者只要有信願,一向專念佛名,不論得生淨土、得不退轉、得佛授記,一切都是佛力 - 名號功德故,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真實功德故。所謂「真實功德」者,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既「依法性」,即是自然,不造作;又「順二諦」,即真諦 (出世間) 和俗諦 (世間) 互不相違。因此功德不虛偽,故名真實功德,能夠攝取眾生,一真入至畢竟的淨境,究竟成佛!


Wednesday, April 9, 2014

52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八)

52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4.09

諸佛度化眾生有很多方法,如淨土宗祖師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云:「諸佛以四種方便度化眾生:一、佛以相好光明方便度眾生。二、佛以說法弘教方便度眾生。三、佛以神通變化方便度眾生。四、佛以名號功德力度眾生。

其中,以名號度眾生者,云:「此是以悲願、功德力度眾生。佛秉大願,十方眾生,稱佛名者,皆蒙度脫。佛是萬德洪名,一經稱念,可滅無量罪。」阿彌陀佛的名號,成就了二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

專念佛名者,可乘彌陀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不用廻向,臨終時阿彌陀佛自來迎接引,頓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弘願門」 -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阿彌陀佛的出世善根大願業力不單令念佛者滅無量罪」,而且可以攝取念佛者直入其報土!此有別於其他諸佛,因為佛的報土是佛的法性身土,唯佛與佛能了知的境界;就算是菩薩亦要達至八地以上果位(不退轉地)才能受用,見佛聞法。

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力,竟可以使凡夫入報,將生死凡夫頓轉不退轉菩薩,如阿彌陀佛第十一願所言。那麼,其名號功德力則十分特別,非一般滅無量罪」那麼簡單!


Monday, April 7, 2014

52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七)

52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4.0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提出:「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佛願,即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根本願 第十八願。

這是阿彌陀佛的別願,有別於其他諸佛的願,因為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稱:「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也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是一個「超世別願」、「踰諸佛願」,如《無量壽經》云:「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満足,誓不成正覺」。又云:「其佛國土,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彌陀偈經》言:「發願踰諸佛。」

《大阿彌陀經》云:「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又            《無量壽經》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可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絕非浪得虛名,且看第十七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說明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異口同聲,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及其具有不可思議威神力的功德,包括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亦無例外,故言:「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Friday, April 4, 2014

52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六)

52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4.04

善導大師在「佛光唯攝 念佛問答」提出「三緣」,說明阿彌陀佛法界身能攝化十方眾生,使念佛者受益而產生「親緣、近緣和增上緣」的德力用。此乃《觀經》經文之肝心,一經之心要。

親緣者,即以相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本具覺性,是名為親,但此經明言念佛者心契佛心,同時佛心徧入念佛者俘心中,其心相親如世間的父子關係,故名親緣。    《觀經》云:「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在《觀經四帖疏》云:「心徧故,解法界。」

近緣者,即以相近。父子之間的心雖相親,但彼此處於不同時空,身有不近。但念佛者與阿彌陀佛則不同,     心既相親,身亦隨近,因為阿彌陀佛的身徧也,故名近緣。《觀經》第十二「普觀」文云:「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又第八「像觀」文云:「如來是法界身,入眾生心想中」。《觀經四帖疏》云:「身徧故,解法界,由心到故,身亦隨到。」

增上緣者,謂滅罪、攝生等強緣。世間父子,心親身近,但若子女有難受罰,為父母者豈有不救之理,何况大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法界身「無障礙故,解法界」,因此「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眾所週知,眾生命終時,受諸邪業力繫牽,輪迴六道,唯佛力能抵消。


Wednesday, April 2, 2014

52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 名號攝化 小結(五)

52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七 名號攝化 小結()
2014.04.02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這段文字解釋《觀經》的第九「真身觀」,主要是「廣顯念佛三昧」的義理,亦是淨土宗的重要理論基礎。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承接第八「像觀」經文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善導大師解釋云:「言法界者,有三義:一者心遍故,解法界。二者身遍故,解法界。三者無障礙故,解法界。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法界身的「心遍、身遍和無障礙」三者,正好說明阿彌陀佛與念佛者之間的「親緣、近緣和增上緣」關係,此云「念佛功能」。
2014.04.02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這段文字解釋《觀經》的第九「真身觀」,主要是「廣顯念佛三昧」的義理,亦是淨土宗的重要理論基礎。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承接第八「像觀」經文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善導大師解釋云:「言法界者,有三義:一者心遍故,解法界。二者身遍故,解法界。三者無障礙故,解法界。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法界身的「心遍、身遍和無障礙」三者,正好說明阿彌陀佛與念佛者之間的「親緣、近緣和增上緣」關係,此云「念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