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0, 2013

42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九)


42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
2013830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 示意對阿彌陀佛的救度要有絕對信心,我們應專心一意,從一而終,不作他想,無後心矣。祖師常言:「信心決定,往生決定」!信心未決定,往生豈能決定呢?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 信心既淳且一,但仍要「相續」,今即保持下去,曇鸞大師指出信心不相續的原因是「餘念間故」,即念佛之中有餘、有間,類似善導大師的「四修法」的無餘修、無間修!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多次談及「相續」一詞,如十念相續、念念相續等,但簡單來說,祇不過是一個「專」字 - 專修、專念!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導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世親菩薩造《往生論》,偈頌第一句是作願門,即云:「我一心歸命」。這個「我一心」,亦俱有信心之義。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解釋五念門的讚嘆門時,提出「三信」,明言「是故論主 (世親菩薩) 建言「我一心」。」這個「我一心」是我等凡夫的覺性 / 佛性,能與諸佛的「法身」接軌、相通、相應、感應。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上品下生,云:「信雖間斷。於一切大乘不得疑謗。若起疑謗者。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救也。」念佛人必須踏出最重要第一步,就是「信」,而信就在「稱名念佛」之行中!

Wednesday, August 28, 2013

42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八)


42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
2013828

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實相身,即法身。佛的法身是處處都在,無處不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為物身,即為「眾生」之身。物,乃眾綠和合而生的眾生。阿彌陀佛為眾生發大願、修大業、成大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若他所成就名號功德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不能滿眾生一切志願,他的大願豈不是虛發!?

若眾生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則不會出現以下三種不相應的情况,以致稱名憶念者的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  淳,就是雜而不純,雜而不一,雜而不專,顯示尚有疑慮,尚有保留,時信時不信。淨土行者要在信門做工夫,首先要做到信心要淳,信心常存,因此念佛要專修,不宜夾雜其他的諸行!如《觀經》的「三心」中的「至誠心」。

Monday, August 26, 2013

42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七)


42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
2013826

很多人念佛多年,但仍感信心不足,尤其是往生淨土方面,始終沒有把握。若究其因,各有遇緣不同,但總不能擺脫「自力心」,並全心信靠佛力。口說信佛,但未全信,若存若亡,或有雜修,信心不專一,故稱名正行不能相續。

至於生淨土方面,這些人懷疑自己臨終有障礙,故自己要修到臨終有正念,才感動彌陀與聖眾來迎,卻不信彌陀與聖眾自行來迎,又接懷疑自己業障深重,故自己要修到伏業,乃至消業,卻不信彌陀自來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他們甚至不信佛的不可思議智,竟懷疑佛力會否敵不過業力等等。

由此種種信心危機,淨土宗的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曾自問自答曰:「“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 何者?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 何者? 」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佛的別名。無明,有癡無明和疑無明。為什麼有人稱名憶念,但仍未能立信,即是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

Friday, August 23, 2013

42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六)


42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
2013823

        淨土法門的「專修」,象徵行者本願念佛,信願念佛,全仗佛力,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相反地,淨土法門的「雜修」代表着自他兩力,雖可迴向得生,祇能九品入蓮胎。或許有人不介意化生入報土,還是胎生入化土!但有一點極為重要,修淨土法門的行者不可不知,就是「專修」和「雜修」的得生機會率問題。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偈》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由於這四個「故」,專修者得生的或然率是百分之百!          又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雜修者得生的或然率可低於百分之零點五!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深心」,詳述「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後,談到廻向發願心,並作了一個譬喻 二河白道喻,力勸娑婆世界眾生响應二尊遣喚,深信發願求生西方淨土。

淨土宗強調「專修」,而切忌「雜修」,主要原因是「雜緣動亂失正念」。正念者,念佛必生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多近雜緣,殊不知世途險惡,如履薄冰,誰可保證自己的信願不出現變數。人的根性不同,有善根深厚者,信心堅定,意志力強,畢竟是極少數,尤其是末法眾生,絕不可以太自信!

Wednesday, August 21, 2013

42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五)


42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 - 以信方便 - 小結(五)
2013年8月21日

在「就行立信」方面,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訂立了念佛「五正行」後,再以其中的「稱名正行」立為「正定之業」,云:「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為什麼「稱名正行」是那麽重要?為什麼要立「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而其他正行是助業呢?善導大師的答案十分簡單、清、明確,無人不會忘掉的,就是「順彼佛願」,又回歸到第十八願去!

善導大師在細分念佛之行為正行和雜行,正業和助業等,論述有層次感,清明確,易懂易做,十分精采。他最後總結「就行立信」之說,云:「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換言之,就彌陀淨土法門而言,「正行」者,即專修,而非兼修、雙修、雜修。雖然其餘的修行都是善行,一切皆名為「雜行」。為什麼善導大師強調修淨土法門者要專修「正行」,而不要雜修「雜行」?

善導大師續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善導大師指出:專修「正行」者有五得 (1) 與彌陀親、(2) 與彌陀近、(3) 無間隔、(4) 不用廻向得生、(5) 純而不雜。反之有五失。

Monday, August 19, 2013

42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四)


42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 - 以信方便 - 小結(四)
2013年8月19日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關於「就人立信」的問題,具體來說,有幾個方面 (1) 信釋迦牟尼佛發遣、(2) 信阿彌陀佛召喚、(3)任何阿羅漢、菩薩、化佛引經據典來妨,稱「念佛不得生淨土」,行者都不動搖信心,反而增強信心、(4) 十方諸佛的誠證。總之,二尊遣喚,十方誠證,豈可不去!

善導大師指出「就人立信」的行者涵蓋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是善是惡,也不問時節久近,是凡是聖,是出家是在家,學佛已久還是最近學佛,都不成問題。衹要能一輩子,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行住生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必定得佛接引,往生極樂國土。

淨土法門是念佛法門,為何以信為本?難道念佛不可以往生嗎?非也!就淨土法門而言,信心和念佛是同一樁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三心釋」,更清楚地說明「就行立信」。這個「行」是念佛的「五正行」,就此以念佛建立信心,可知念佛的亦是在「立信」。

《阿彌陀經》指出「執持名號」是多善根 (信根) 、多福德,可以得生、能入彌陀的報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又指出:就行立信 即以念佛之行,建立信心,可知信是行之體,行是信之相。

念佛法門十分微妙,尤其是彌陀名號,可以「一念生信」,乃至「一念超證」。念佛人聞名生信,借彼佛名,而顯我心性。

Friday, August 16, 2013

42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三)


42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 - 以信方便 - 小結(三)
2013年8月16日

  善導大師講到淨土法門的「信」,十分簡易,即《觀經四帖疏》所言的「兩種決定深信」,云:「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前者「信自」、「信機」,即完全相信自己沒有機會、條件、能力、緣份,憑自力出離三界生死,如身患絕症,不能自救自醫;後者「信他」、「信法」,即完全相信佛力 – 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一定可以救度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深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真實的,是萬應萬靈的無上妙藥,能救度我們出離三界生死,得生彌陀淨土。

除了二種「決定深信」,他續云:「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因此,淨土行者必須專依「淨土三經」而起信和立信,即依佛教、順佛願、信佛教,即「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所謂「三遣三即三隨順」。才配做一個「真佛弟子」!佛已成就圓滿果地,必是實語者,祇有無盡悲心,豈有貽誤眾生之理。

Wednesday, August 14, 2013

42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二)


42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 - 以信方便 - 小結(二)
2013年8月14日

        作為佛弟子,信佛、成佛固是當然的事,為什麼淨土宗強調「以信為本」?一言蔽之,淨土宗所講的「信」不單是信有阿彌陀佛,更是「信受彌陀救度」!這個「信」不是普通的信仰,而是建立在彌陀第十八願的基礎上,並且祇有一個目的 - 往生彌陀淨土,速成佛道!

        阿彌陀佛起於大悲,發大願,修淨業,成淨土,並以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無休止地繼續積植無量無邊菩薩德行,為求救度及接引十方眾生來其淨佛國土!十方眾生衹要一心願生,阿彌陀佛即來救度。所以,世親菩薩在《往生論》第一句即明言心志:「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阿彌陀佛的別名),願生安樂國 (極樂世界的別名。」這是淨土宗所謂「信受彌陀救度」的特色!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第一句,亦明言其心志:「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願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下定決心,衹有一心,並無二心,猶如決志。信心既決定,往生即決定矣!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以一句「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來形容一心歸命,解得很淺白、很傳神。「一心」者,「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如《阿彌陀經》所說的「一心不亂」的「一心」也,並不是什麼「事一心」、「理一心」等。

Monday, August 12, 2013

42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一)


42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 - 以信方便 - 小結(一)
2013年8月12日

        淨土法門,又稱為念佛法門,因此很多人都偏重念佛,如常問:怎樣念佛才可以往生?殊不知「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是故「以信為本」。如印度開宗祖師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淨土法門之所以「易行」,主要原因是「以信方便」。

        淨土法門的「信」不是普通的信,有別於一般菩薩教的「信」,而是相信彌陀的深重誓願,信受彌陀的救度,對往生彌陀的淨土充滿信心。淨土法門的淵源在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引《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阿彌陀佛是救度眾生,主動接引眾生到其佛剎。淨土宗是一個乘佛願力,他力救度的法門。「稱我名號」本身已有「至心信樂」的含義。換言之,有信心才會稱名;稱名就是有信心的表現!

善導大師言:「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彌陀的重願便我們生起信心,一切是以「信心為本」。

Saturday, August 10, 2013

41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5)


41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5)
2013年8月9日

淨土宗初祖的龍樹菩薩指出,新發意菩薩欲至「阿惟越致」地 (八地以上菩薩)有兩種辦法:一是勤行精進,是名「難行道」,如陸路步行則為苦。二是以信方便易行,是名「易行道」,如水道之乘船則為樂。前者強調自力成就,後者全仗他力往生,兩者明顯不同。

難行道是勤行精進,修戒定慧,斷惑證悟,有次第漸階而進,從十信位開始,乃至三賢位的十住、十行、十向,再到初地至十地的十聖位,整個修證過程,全靠「自力」。此是一般由因地至果地,由凡夫到佛果的法門,印光大師稱之為「通途法門」。

易行道則「以信方便」,即起信於他人 (佛),全靠「他力」(佛力),不假自力,乘仗佛的悲願力所行的方便,往生淨土。「信」者,即他人之言,別人說的話,信不信由你,所以「信」離不開「他」而立。

淨土法門的特色是「他力往生」,故必須起信,才能成就。若能自力成就,根本不存在「信」或「不信」的問題。阿彌陀佛以其所成果地,作為眾生的往生因,令眾生往生到淨佛報土,疾得「阿惟越致」地 (七地以上菩薩位)。就大乘佛教的精神而言,此法門相比於其他「自力成就」的「通途法門」,可說是「反其道而行之」,十分獨特,故此印光大師稱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因有別於一般其他宗派的法門故。淨土法門的易、樂、疾,相對於通途法門的難、苦、遲。

Wednesday, August 7, 2013

41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4)


41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4)
2013年8月7日

為何善導大師極力勸導我們,求生彌陀淨土,必須專修「正行」的「正定之業」,即一向專念佛號,不宜雜修「雜行」?「善導大師在《法事讚》有一首偈,曰: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 - 「無為涅槃界」,是佛的國土。「無為」是非因緣所生的,是自然而生,平等而非相對待的出世間法;「涅槃」是常、樂、我、淨的諸佛境界。「隨緣雜善」,即隨世間的因緣所修諸行,或《觀經》所說的定、散二善,靠自力所修的「雜善」,或前文所述的雜修「疏雜之行」等。

教念彌陀專復專」者,即專修「正行」和「正定之業」也。第一個「專」是五「正行」,不是「雜行」;第二個「專」是「正行」的「正定之業」,即是「稱名正行」,不是「助業」!這是得生阿彌陀佛的報土的至要方法,別無他法,即「同一念佛,無別道故。」。

這首偈是為註釋《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作,故「專復專」亦可理解為:第一個「專」是「一心」,是專一、一向、無餘、無間,如「五正行」的專修;第二個「專」是「不亂」,是正定之業,純正而無雜,雜自不然就亂。此乃「就行立信」之義。

Monday, August 5, 2013

41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3)


41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3)
201385

善導大師倡導彌陀淨土法門,最大的特色在於一個關鍵字 - 「信」!在行持方面,彌陀淨土法門最大的特色在於「易」和「專」。

敢胆說一句,若然我們修淨土法門感到有一點困難而做不到,問題一定在我們,不妨在思想和行為檢討一下,因為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用了五劫思惟而成就的最容易、簡易、安易、簡單的法門,除了誹謗正法(即不相信此法門)的人,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行持上,豈會有難度呢?

另外「專」方面,其實亦表示「易」。「專」者,一也。從常理來看,修單一法門總比雜修多門,或兼修、雙修簡單、容易。還有,淨土法門強調專修,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有別於娑婆世界的有為生死界。曇鸞大師在《往生諭註》云:「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 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無別道故。」一切往生彌陀淨土的人都是正覺清淨的蓮華化生,如是因,如是因,所以他們都修同一個往生因 – 念佛,故稱「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其他一切因行所得的功德都不管用、不相干、無關係,衹有念佛而己。雜業世界修雜行,淨業世界則專修,尤其是極樂世界是平等無為,豈會有苦樂萬品的雜業混在其中!

Friday, August 2, 2013

41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2)

41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42)
201382

            淨土法門是佛力救度的法門。作為被救度的凡夫,我們猶如身患重病絕症的病,難以得知和明白醫生向我們解釋的病因、藥方,乃至一切醫救方法。我們只能信任醫學高明、醫術精湛的大國手,即阿彌陀佛,治好我們的生死大病。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開始時,云:「竊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又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闚。」佛智與佛力,深不可測!

我等凡夫障深慧淺,不知「恒沙功德,寂用湛然」,因此,「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如今有阿彌陀佛成就了本願,救度十方眾生,他是果德涅槃者,具有深不可測的佛智與佛力,我們應即歸命,唯信得救。不管是能救度的阿彌陀佛,還是被救度十方眾生,兩者合起來,才體現大乘菩薩教的最高精神!故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又云:「果德涅槃者,我等咸歸命,三佛菩提尊,無礙神通力,冥加願攝受。」 


話得說回來,釋尊在《阿彌陀經》曾慨嘆此彌陀淨土法門是難說的難信之法,所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聞而生信,他們必有宿世善根,或曾聞此法門,或多念佛而增長信根等等,才能有佛力加被、護念、攝受,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絕非偶然巧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