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13

37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



37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1)
2013429

善導大師在《般舟讚》首段言:「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在《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兩位世尊,一個以說法使我們發無上信心,另一個以名號使我們信心求念,可知佛教由信心入手,先發信心為方便,進而求念佛名。尤其是彌陀淨土法門。

釋尊在《無量壽經》暢本懷時曾說:「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群萌者,即我們沒有文明的芸芸眾生。我等凡夫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對慈悲父母的釋迦如來亦疑而不信,反而誤信言,自甘墮落,忠言逆耳。正因我等凡夫的疑障深重,善根淺薄,故難以信受佛的教化,尤其是彌陀淨土法門 – 釋尊稱為難說的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何况,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即佛的境界,本來就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的甚深妙法,唯佛能證知,凡夫莫測。所以經中經常讚歎信佛念佛的人必是宿世的善根深厚,今世重聞此法,才能生信。因此,信佛念佛者是世上「難得希有的芬陀利華」(大白蓮華)。諸位守愚念佛人切勿妄自菲薄,也不用與人計較高低,無諍念佛,祇要一輩子老實念佛,必得往生極樂世界,速成佛道!

Friday, April 26, 2013

3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二十一)


3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二十一)
2013年 4月26日

有人說《阿彌陀經》是《觀無量壽經》的延續篇,亦非無因。釋迦牟尼佛《觀無量壽經》的末段一句:「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沒有詳細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及與《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修定觀和修三福求生淨土的關係是什麼?

《阿彌陀經》是淨土三經中最簡短的一部經典。從文章結構和述方式來看,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專為後世的凡夫而說,有別於其餘兩部淨土經典,令人一看就懂,易明易做。釋迦牟尼佛宣說《阿彌陀經》時,完全避開甚深微妙的大乘菩薩的教理,完全沒有提及自己一貫的教法 – 自力修福、修慧的法門。

釋迦牟尼佛宣說《阿彌陀經》時,他將極樂世界之依正莊嚴描述得極盡人性化、世俗化,令人容易明白、接受,乃至欣慕,他刻意地沒有描述難明的無為涅槃境界,如《無量壽經》所述。不過,這會使後者的解經者誤會,以為極樂世界是化土,而善導大師則一錘定音,極樂世界是報非化,再指出凡夫可以直入報土 – 淨土宗的特色。

《阿彌陀經》的後段,引出六方諸佛來舒廣長舌相,共同誠證阿彌陀佛的「專念名號」而得生淨土之大願業力,以增加凡夫的信心,力勸凡夫祇要生信發願,專念名號,必得往生淨土。善導大師深明大意,在《觀經四帖疏》力勸凡夫專修稱名正行 (弘願門) ,必得往生。

Wednesday, April 24, 2013

3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二十)


3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二十)
2013年4月24日

《觀無量壽經》是一部非常難以理解的淨土宗經典。

首先,釋迦牟尼佛直接地回答韋提希夫人的啓問,將自己一貫的教法,開示以自力修觀 (修慧 )的十三種「定善」方法,讓韋提希夫人得生彌陀淨土 - 自他兩力的淨土法門之一

其次,釋迦牟尼佛又貫徹自己對眾生教化,又不偏離彌陀弘願,自開以自力修三福 (修福 )的三種「散善」方法,讓世間一切遇大乘人 (上輩)、遇小乘人 (中輩)、遇惡緣人 (下輩) 的人,在各個不同的因緣下,以九品得生彌陀淨土 - 自他兩力的淨土法門之一

三輩九品的往生者皆住於蓮苞內 (如在胎內) 生活,故名「胎生」,如《無量壽經》所說,經一段時劫,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見佛悟無生,才能正覺清淨蓮華化生。這個部份盡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尤其是下下品的眾生,令十方眾生皆生「往生有份」的信心。

最巧妙的地方在於: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的末段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句話畫龍點睛,其經穴在此 – 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釋迦牟尼佛說完《觀無量壽經》後,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繼續宣說《妙法蓮華經》。及後,釋迦牟尼佛再說第三部淨土經典 – 大家耳熟能詳的、家傳户曉的《阿彌陀經》,主要是詳釋《觀無量壽經》的末段這句話。

Monday, April 22, 2013

3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九)


3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九)
2013年4月22日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

就彌陀淨土法門而言,不管在往生前在雜業世界修習,還是往生後到極樂淨土修習,說到最後都要解決「疑」和「信」的問題,故此,淨土法門的着眼點和用力點在於「信」,而非「慧」,我們何不在平生時全信佛智,全仗佛力,專念佛名,凡夫入報呢?!

我們既知彌陀本願,深信佛力救度,為什麼不順佛願,捨專念佛名,契入易中易的全仗他力的淨土法門而依舊修諸功德、雜修、兼修、雙修,向自力的不實功德去求生淨土,選取易中難的自他兩力的淨土法門呢?

其後,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夫人啓請,而宣說《觀無量壽經》,進一步闡釋自他兩力的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處理這個問題時,非常小心,格外謹慎,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的教化,都是因應弟子們在自力修福、修慧的提問而開示解脫之門,如今無問自說,勸導弟子及未來的罪惡生死凡夫,將曾作的各種功德 (即自力修福、修慧) 「迴向」,轉為對阿彌陀佛救度的他力信心法門。一個全仗他力的淨土法門

Friday, April 19, 2013

37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八)


37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八)
2013年4月19日

雖然修諸功德者,即自力修福、修慧的人願生安樂國土,阿彌陀佛又願意接受,接引他們,如其第十九願所言,但由於對佛智、佛力有疑障,猶信業力等罪福,以自力修習善本,仍有苦樂萬品的分別心,故此他們往生極樂世界後,雖然生活無憂惱,甚於天界,但祗能在蓮苞內 (如在胎內) 生活,故名「胎生」。

相反地,若有明信佛智,深信佛力救度自己的人,他們將曾作的各種功德 (即自力修福、修慧),廻轉為對阿彌陀佛的本願的信心,一切「迴向」給阿彌陀佛,信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並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去專念彌陀名號。他們廻娑婆向極樂,廻自力向他力,是180度的轉軚,這才是真正的、純粹的全仗他力的淨土法門。他們往生極樂世界後,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故名「化生」。

這些「胎生」的極樂眾生怎麼辦,才可以「化生」 - 花開見佛呢?《無量壽經》云:「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自心的疑障是一種自愧的罪也!

Wednesday, April 17, 2013

37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七)


37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七)
2013年4月17日

事緣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宣說彌陀淨土法門 - 《無量壽經》時,末段為弟子阿難尊者展示極樂世界的殊勝景象,以增強其信心。此時,釋迦牟尼佛突然刻意地問阿難尊者,云:『「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曰:「己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文中修諸功德者,即自力修福、修慧的人,但他們又想願生極樂世界,卻不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去專念彌陀名號,實質上已構成對佛智、佛力疑惑不信,因為對佛智、佛力救度自己產生疑惑心的人,才會依然自己修諸功德。但他們猶願生其國,故此阿彌陀佛仍接受,接引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得生極樂世界,成為自他兩力的淨土法門

Monday, April 15, 2013

36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六)


36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六)
2013年4月15日

淨土宗是自他兩力,還是全仗他力的救度法門?還是兩者皆是?

當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第一次宣說彌陀淨土法門時,他已清晰地告訴我們:以前的法藏比丘發下四十八願,於十劫前圓滿地成就佛果,他現在叫做阿彌陀佛,其國土叫做極樂世界。他發下四十八個因本願中,有一個根本願 – 第十八願,亦已成就了,使他已成為一位救度眾生的佛 - 一位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眾生的佛!

就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唐朝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加以演譯,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阿彌陀佛怎樣救度我們十方眾生?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彌陀淨土法門本來就是一個全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救度法門,而他的救度是主動的、平等的、無條件的,因此,淨土宗本來就是一個全仗佛力的救度法門,何解會出現自他兩力的救度法門呢?自他兩力和全仗他力的救度法門有何異同呢?

Friday, April 12, 2013

36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五)


36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五)
2013年4月12日

當今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多是自他兩力之「要門」,何解?

其一,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盛行於唐朝,後卻遭逢「三武一宗」滅佛運動,失傳中土達一千多年。宋明時代的多位淨土宗祖師,其淨土思想多夾雜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等教理,主張兼修、雙修、雜修等,即近似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判的淨土宗的「要門」,世人多隨而習之,至今仍盛。至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若非在清末民初時,有人將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從日本運返中國,恐怕純粹的淨土宗,即淨土宗的「弘願門」亦無法重現中土,並得以顯彰。

其二,相對於難行易信的聖道門 - 自力修戒定慧,淨土宗 – 他力立信願行是一個易行難信的法門。就淨土宗的全仗佛力之「弘願門」和自他兩力之「要門」來比較,前者是難信之中更難信的法門。末法惡世的凡夫善根薄弱,疑障深重,要拋開成見而起信聖教,談何容易!

最後,我不厭其煩地重申印光大師的一段法語:「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應知!切記!

下一節是「信心為本」,將詳談淨土宗的另一個關鍵字 信!

Wednesday, April 10, 2013

36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四)


36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四)
2013年4月10日

純粹的淨土宗是「全仗佛力」的,並以信方便,求生淨土。極樂是無為涅槃界,即是佛的境界,唯佛能知。眾生若不乘佛力,無從得生。就算以自力修戒定慧,斷惑證真,乃至成為登地菩薩,亦沒法得入得生極樂淨土!所謂「自他兩力」者,到最後亦是非靠佛力不可!

為什麼淨土宗有「自他兩力」和「全仗佛力」之分呢?這個問題涉及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行願和教化。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得十分清楚。釋迦牟尼佛是娑婆化主,以定善 (定慧)和散善 (戒福) 教化穢土的罪苦眾生,故開示彌陀淨土法門時,誠勸世人「迴斯二行,求願往生」,此是淨土宗的「要門」。至於阿彌陀佛是安樂能人,使「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此是淨土宗的「弘願門」。

「要門」者,多從釋尊教化 - 自力求慧轉為彌陀法門 - 他力立信。他們在過渡期間,「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難免出現不同程度的「自他兩力」者。若有善根深厚者,聞此法門而能明信佛智,全仗佛力,一心願生,無餘無間,專念名號者,即入淨土宗的「弘願門」。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後段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將純粹的淨土宗的隱義 - 「全仗佛力」的思想和盤托出,不愧為淨土宗的一代宗師。

Monday, April 8, 2013

36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三)


36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三)
2013年4月8日

        無可置疑,淨土宗是一個佛力救度,以信方便,求生淨土,速成佛道的法門。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上開宗明義提及「唯是自力,無他力持」,說明「難行道」之難所在,又在卷下結尾強調「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並作結云:「當複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 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 以禪定故,修習神通。 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 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 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 如是等名為他力。 愚哉!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所謂「自力相」者,即持戒、修定、得大神通,是聖道門所修的三學,是印光大師所指的「通途法門」-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的最後一句是淨土法門之精髓所在 - 勿自局分也。換言之,修淨土法門的人切勿「自他兩力」,即還有自力心去修戒定慧,而採納局部的、部份的他力。「勿自局分也」就是「全仗佛力」的意思。

        自局分」,即「自他兩力」也。本來可全仗他力「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坐直航機,速、易、樂直達終點,但「自局分」者,一時仗他力「便乘虛空」飛機,一時又仗自力步行,結果將會遲些、難些、苦些才抵達終點,簡直不知所謂,故曇鸞大師嘆為「愚哉」!

Friday, April 5, 2013

36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二)


36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全仗佛力 (小結十二
201345

接上文釋龍舟的一段法語:「佛說接引往生,皆是顯他力之教,三輩九品,皆仗佛力而得往生。若全仗自力,必至圓初住,別初地,始能十方世界,隨意往生。故知淨土三經,勸進往生,全仗他力,而仍以自力為階降之差。我佛慈悲,所以誨人者,至為圓妙。若以三輩九品,為自力往生,則失經意矣。」此話語重心長,既知淨土三經,勸進往生,全仗他力,凡夫入報,所謂「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為何仍抱着自力心,以致三輩九品入蓮胎,不能即登阿鞞跋致的八地菩薩階位,故說「階降之差」。若以三輩九品,為自力往生,則失經意矣。

續云:「按本宗自他力之辨有兩重,若聖道淨土相對,則聖道全是自力,淨土全是他力,三輩九品亦仗佛力而往生焉,殆如高見矣。然細判之,則淨土他力中,復有帶自力者,三輩九品之往生是也;有純他力者,真土之往生是也。詳於此,則必無失經意之疑焉。」淨土宗自他力之辨有兩重,一是聖道和淨土相對,另一是要門和弘願門相對。要門者,他力中復有帶自力者,即以第十九願入,疑信佛智和,不順佛願者,三輩九品之往生;弘願門者,純他力者,即以第十八願為本願,明信佛智和隨順佛願,全仗佛力者,真實報土之往生。望佛本願,淨土宗的經意當然在於「全仗佛力」者!

Wednesday, April 3, 2013

36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一)


36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全仗佛力 (小結十一)
201343

接上文釋龍舟的一段法語:「於是乎十八之後,別立十九二十之兩願,接引不能直入十八之機也。謂之方便,乃雖仗佛力,猶帶自力 者。而經中三輩一段,正說其十九願成就相,則不得不謂之自力焉,乃他力中自力也。是全經血脈,本願次第,所當然也。」淨土宗是他力救度的法門,本來是純他力的、主動的、平等的、無條件的,普被三根,五乘齊入,同證不退,如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言。可是,有眾生雖仗佛力,猶帶自力,修諸功德者,阿彌陀佛唯有開方便之門,說其第十九願成就相,則不得不謂之自力焉,乃他力中自力也!

續云:「能生之因不一,有諸行,有念佛,有純他力者,有帶自力者;因既不一,果亦自別。於是本宗,於報土中,更分真實報土 (蓮華敷開、化生也)、方便化土 (含蓮胎內,胎生也) 二種。化土則修諸行而願生者生焉,報土則憑他力專念佛者生焉,是二土之辨也。故經中或說「咸同一類,形無異狀」,或示「九品之別」,若不分真假,則此等矛盾,如何會之?

如龍樹菩薩言:「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咸同一類,形無異狀」,正是入了真實報土,花開見佛悟無生,亦了知平等一相,同一念佛故,體現了「正覺華化生」!反之,自心疑障未除,含華未開,尚見「九品之別」,行者當知!

Monday, April 1, 2013

3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 全仗佛力 (小結十)


36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四 全仗佛力 (小結十)
201341

釋龍舟 (近代日本淨土學人小粟棲) 的一段字談及自力和他力,作結:「以法藏之發心修行為聖道,無不可者。然更求其本,則我輩下劣,不能修聖道至聖果。法藏之慧眼能知之,是故五劫思惟,永劫修行,能成超世之願,而後以其所修之行,攝之念佛中,回施於眾生。我輩當乘其願、憑其力、生其土,而至聖果也。不要修自力之行依聖道之門也, 此之曰捨自力,乃不要之義也。」當知捨自力是不要之義,因善導大師稱「廻斯」帶自力的定善和散善之「二行」是「要門」 - 淨土宗的要門,而純他力的淨土法門是「弘願門」。

續云:「三聚之說,棲師 (小粟棲本人) 於下文辯之。然高見但謂以不修行者為正定聚,修行者為邪定聚,故有顛倒謬亂之疑。本宗 (淨土宗) 之意則不然,信佛智,順佛願,而修他力之行者,為正定聚;不了佛智,不順佛願,而修自力之行者,為邪定聚。正之與邪,乃褒貶之辭耳。」釋龍舟以他力和自力、信佛智和不了信佛智、順佛願和不順佛願來界定「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

續云:「蓋本宗自他力之辨,重重相別。先以聖淨論之︰聖道是自力,淨土是他力。三輩九品亦仗佛力而往生,固是他力也,然眾生機類,本來不一,故佛之接引,不得膠柱守株。」眾生機類不一,信疑有別,故此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願也有三個,普攝群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