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9, 2020

144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2)


144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2) 
2020.02.28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大經》說: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決定必成」彰顯十方眾生必得往生成佛。為什麼?

這裡證明法藏菩薩「必定滿願,必定剋果」,就是必定成就的意思。就是顯示我們十方眾生必定能夠往生,必定能夠成佛。也顯示阿彌陀佛的願就是我們的願,阿彌陀佛的行就是我們的行,阿彌陀佛成就的果報就是我們成就的果報,阿彌陀佛的成佛也就是我們的成佛。

當然我們或有疑問:阿彌陀佛成佛都已經是十劫了,為什麼我們還在這裡輪迴,還沒有成佛呢?

這個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已發願就若已生,今發願就若今生,當發願就若當生;意思就是說,十方眾生什麼時候遇到這一個法門,什麼時候就往生。我們是現在才遇到這一個法門,所以現在、今生今世才能往生,才必定往生。

*「三誓偈」充分流露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我們以心與佛溝通的,若然我們體會到佛的願心,形同我們以心眼見佛心,彼此心心相印,兩不相離。淨宗法師説: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學佛大悲心,阿彌陀佛如何包容我,慈悲我,我也盡量去包容人,慈愛人。

Friday, February 28, 2020

144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1)


144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1) 
2020.02.26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五、為請求「現瑞證誠」

最後一偈: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大經》說: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偈裏面的「虛空諸天神」也有版本譯為「虛空諸天人」;「佛語阿難」有版本譯為「佛告阿難」。譯文不同,意思都是一樣的。

四十八願一一願都有「不取正覺」的誓言,用意在於掃除眾生疑慮。眾生疑心很深,只是以四十八願不能滿足其心解除其疑,故再說偈,請求天地之奇瑞來證明其金剛不變之心。

「斯願」即第一偈所言「超世願」。法藏願心在於使眾生至無上道,為成斯願,重誓請瑞。以天感地動之瑞,證法藏菩薩之誠。

「佛語阿難」四字,突顯釋尊殷重之心,為法藏菩薩之證誠,故特語阿難。「佛語阿難」這四個字在這個地方另有突顯的重要性,法藏菩薩請求天感地動的靈瑞來證明他的願,釋迦牟尼佛也非常感動,因此以殷重之心特別來提醒阿難尊者。

「普地」即十方諸佛世界之大地,超世願心普遍十方故。

「讚言」即十方諸佛證誠之讚歎,超世願心唯佛能知故。

因為超世願心唯佛能知,所以能夠為法藏菩薩做證明的,除了十方諸佛以外還有誰呢?「決定必成」彰顯十方眾生必得往生成佛。

Thursday, February 27, 2020

1443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0)


1443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50) 
2020.02.24
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彌陀如何為我,可從阿彌陀佛成佛後所言的「三誓偈」得知。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大經》第十八願成就偈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大經》流通文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可知,《大經》在說本願念佛。因此,淨土宗是彌陀名號救度眾生的法門,也唯有彌陀超世的智慧慈悲願力,才能度盡十方眾生,滿足諸佛的本懷,究竟彰顯諸佛的智慧慈悲與願力。

意思就是說,如果十方諸佛都能夠弘揚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豈不是十方諸佛的智慧慈悲願力也通通圓滿了嗎?因為十方諸佛出現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廣度眾生,而十方諸佛廣度眾生必須以他的智慧、慈悲、願力,可是如果智慧慈悲願力不夠的話,就不能達成出現世間的目的;但如果每一位諸佛都能夠弘揚彌陀的救度,豈不是等同自己的智慧、慈悲、願力圓滿究竟彰顯嗎?這是就十方諸佛來講的。

就我們蓮友來講,也可以跟十方諸佛一樣──自信教人信,雖未往生極樂世界倒駕慈航,但現在就可以預先做倒駕慈航的工作。

Wednesday, February 26, 2020

144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9)


144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9) 
2020.02.21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又「諸經所讚,多在彌陀;世間稱佛,彌陀唯多」,顯示釋迦牟尼佛所讚歎的十方諸佛當中,讚歎阿彌陀佛是最多的;就眾生的念佛來講,所念的十方諸佛當中還是以念阿彌陀佛最多。

故此三誓偈大意:
第一偈,顯示四十八願是超世願,且必定滿足。
第二偈,顯示以此超世本願普施眾生,並示他力救度之義。
第三偈,願行結一名號,此名德超諸佛,此名聲超十方。

以此名號廣度眾生,如宋譯言:「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所以,顯示四十八願歸結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接下來引用相關的幾個願與經文,加深我們對三誓偈的了解:

《大經》第十七願說: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大經》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大經》第十七願成就文說: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Tuesday, February 25, 2020

144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8)


144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8) 
2020.02.19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廣度眾生,最簡要的方法就是以名號度眾生;要以名號度十方眾生,先必須能使在十方顯現成佛說法的十方諸佛來稱讚、弘揚他的名號。因此,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當中,必須發一個使十方諸佛來稱讚的願,也就是第十七願。到了重誓願的第三誓偈,就更進一步的說,名聲要超越十方,使十方眾生都能夠聽得到。

兩者有何不同?第十七願但諸佛稱揚,此文稱揚之力,名聞十方,此是其異。

也就是說,第十七願的內容只是十方諸佛稱揚讚歎阿彌陀佛名號的偉大不可思議,而在重誓願「三誓偈」的第三誓偈,更進一步達到使十方眾生能夠聽聞。這是兩者比較微細不同的地方。

超有二義:「名聲超十方」的「超」,簡要來講有兩個涵義:

一、超遠,名聲聞遍十方世界之意。德小故其所聞亦狹,德廣大故名聞十方。「聞遍十方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能夠聽到彌陀的名號;宇宙之中、法界之內,任何的國土、任何眾生,最後都要讓他能聽到這句名號。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這一偈,其他的版本翻譯為「究竟靡所聞」,兩句的意思是一樣的。

二、超勝,名德超勝十方諸佛之意。普濟諸貧苦,使至無上道,諸佛所無故。又,諸經所讚,多在彌陀。世間稱佛,彌陀唯多。阿彌陀佛普濟諸貧苦,目的是要使十方眾生都跟他一樣的「至無上道」。就這一點來講,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

Monday, February 24, 2020

1440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7)


1440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7) 
2020.02.17
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彌陀如何為我,可從阿彌陀佛成佛後所言的「三誓偈」得知。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第三首偈也點出,攝生三願的真實願就是第十八願。

第三偈也點出第一偈、第二偈的功德與功能,都成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都在這句名號之中,並且要將此名號傳遍十方世界,使十方眾生同稱佛名,同生淨土,同證佛果,同度眾生。

也就是說,三誓偈中,第一說超世願,這是指「願」來講的;第二願的無量功德,是就「行」來講的,一切的修行、德行全都精簡化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第一個誓願、第二個誓願,都歸入第三個誓願,也就是歸入這一句名號。

此三偈,第一偈發願,第二偈無量德行迴施眾生,第三偈將此願行縮為一句名號。願行結晶即是名號,以彌陀名號總攝彌陀願行。名號由願行而彰,願行由名號而著,名號包含彌陀願行,三誓唯一名號,故此彌陀名號,稱為萬德弘名。

「名號由願行而彰」,名號從哪裡來,從法藏菩薩因地的願跟行,沒有願跟行就不會成就這一句名號。願行由名號而著,因地的願跟行,如果沒有這句名號的話也顯現不出來。

雖名號能度十方眾生,若不超聞十方,何能度十方眾生?故發第十七願之後,又在此重誓超十方。也就是說阿彌陀佛要廣度眾生。

Friday, February 14, 2020

1439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6)


1439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6) 
2020.02.14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四、為顯示「名號度生」
第三偈: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宋譯言: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宋譯就是宋朝所翻譯的,經名叫做《莊嚴經》,與《無量壽經》也是屬於同本異譯。

四十八願中攝生願有三,真假並列,為了正直捨方便。所謂四十八願當中的「攝生三願」是指哪三願呢?亦即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

「真假並列」,「真」就是真實願;「假」並不是一般說的虛假,而是指權假,也就是權巧方便引導。

這三願當中真假並列,但一般人看不出哪一願是真實願,哪一願是權假願。到了「三誓偈」就正直捨方便,捨掉權假,直接標舉出真實的。

故第三偈說「名聲超十方」,以顯示彌陀迴向本願名號,令十方眾生知道第十八願是本願中的根本願,是本願王,唯有第十八願之念佛才是往生正因。

第三首偈說「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這個「名聲超十方」的願就是在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七願跟第十八願。名聲超十方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讓十方眾生聞知佛名之後,能夠憶佛念佛而往生彌陀淨土;這個憶佛念佛的願就在第十八願,所以十七願、十八願都是連接在一起的。

Wednesday, February 12, 2020

1438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5)


1438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5) 
2020.02.12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這「三誓偈」的第二偈是顯明什麼呢?顯明「他力」,也就是顯明四十八願都是來自於彌陀的力量,這力量顯現在於要救度我們,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的佛。

若只有《無量壽經》的經文,不易明顯看出詳述的救度意涵,但如果同時閱看唐朝的同本異譯,就可以很清楚。唐譯言:「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利益就是救度,救度世間輪迴的凡夫,使凡夫們都能夠安樂。

所謂「安」就是「不變」,所謂「樂」就是「沒有苦」。「苦」有好幾種,概括來講就是「分段之苦」跟「變易之苦」。

「分段之苦」是三界六道的眾生輪迴之苦,「變易之苦」是指菩薩昇華過程當中的一種迷悟遷移的盼望之苦,當然他的苦的本質跟六道輪迴苦是不一樣的。

彌陀所發大願所修大行,從因至果,皆迴施眾生。願行成就,可以救度無福慧眾生,如《大經》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所以阿彌陀佛不只是無量劫以來,同時也是無量劫的未來,都要成為一個大布施的主人,永遠以超世願的功德來賜予眾生、救度眾生。

阿彌陀佛是布施者,我們是受施者。阿彌陀佛成佛的功德,全給眾生。第二偈正顯明「救度」,是佛力、他力的救度。這個很淺顯,不再另作說明。

Monday, February 10, 2020

1437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4)


1437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4) 
2020.02.10
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彌陀如何為我,可從阿彌陀佛成佛後所言的「三誓偈」得知。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我們之所以輪迴三界六道,就是貧窮無福慧;要離開六道輪迴,除了福報,主要是要有智慧。這裡所說的智慧是什麼呢?就是般若,也就是體會空性;體會空性才能夠斷煩惱、破我執,一旦煩惱斷了,我執也沒有了,自然能夠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可是,我們沒有這個力量,我們只有造業的力量,沒有證悟的力量,但是阿彌陀佛有這個力量,又樂於布施給我們福跟慧。

先與其物救其肉身,再與其法救其法身
我們的肉身要生存在這個世間必須要有足夠運用的生活必需物質,法身要解脫輪迴必須要有般若智慧,這種種,都來自於阿彌陀佛的大布施。

第二偈說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完成的超越十方諸佛的佛身,其本身及其功德、目的,是為了救度「諸貧苦」的眾生,也就是貧苦無智慧,常在六道輪迴的眾生──就是我們。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所要救度的眾生是誰呢?就是我們在座各位,就是一切眾生。

如果僅就四十八願而言,他力救度與他力迴向之義並不明顯,所以更在此偈中,表明「為大施主」、「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的他力迴向與慈悲救度的願心,顯示往生淨土之因,完全都是阿彌陀佛他力迴向的救度。此救度之經證,唐譯「成救度之法王」之語,直顯無遺。

Friday, February 7, 2020

1436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3)


1436 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3) 
2020.02.07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譬如四十八願中,第二十四願的供具隨意,三十八願的衣服隨心,第十八願的念佛必生,第四十六願的聞法如意,這一些都顯示阿彌陀佛要對眾生布施財、法、無畏。

所以在《無量壽經》的「勝行、勝果段」,也就是法藏菩薩發了這一些願之後就進入修行的階段,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所獲得的殊勝果報叫做「勝果」。經文就說: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也就是說,凡是法藏菩薩所示現出生的地方,都可以隨心所欲,即使是要無量的寶藏,也都能夠立即出現。又說:

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顯示法藏菩薩有這樣的功德功能,而這樣的功德都是要迴向布施給十方眾生的。因此,法藏菩薩既然已經成佛了,那我們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就能夠擁有財、法、無畏。

下偈言: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下文言:令諸眾生 功德成就。這都顯示他要成為一個普濟諸貧苦的大施主,不然他不成佛。

「諸貧苦」通財、法二貧,這裡的「諸貧苦」,指的不只是物質需求上的貧窮,同時也包括缺乏智慧,如《法華經》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


Wednesday, February 5, 2020

143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2)


143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2) 
2020.02.05
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三、為顯示「他力救度」

第二偈: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唐譯言: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唐譯」是指唐朝時代所翻譯的一部《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無量壽如來會》與《無量壽經》是同樣的內容,只是翻譯的時代不同、翻譯的人不同,所以在文字的表達上也有所不同。把兩個不同翻譯的版本互相比較,就可以互相補充解釋,意思就更加的充分顯明。

無量劫:此示未來無量無數劫,非唯當時;末法萬年之後,猶獨留此經,以廣度眾生。

「無量劫」,這是顯示包含著未來的無量無數劫,並不只法藏菩薩的時代,或者十劫以來這一段期間。

《無量壽經.流通分》中,釋迦牟尼佛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就表示這個無量劫是涵蓋法滅的時期,乃至永恆的未來。

施主:財法無畏三施。四十八願中第二十四願供具,第三十八願衣服,第十八願念佛,第四十六願聞法。下偈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下文言「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施主」也就是布施的主人。「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法藏菩薩發願的時候,三種布施都涵蓋在內了。

Monday, February 3, 2020

143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1)


143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241) 
2020.02.03
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第六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彌陀如何為我,可從阿彌陀佛成佛後所言的「三誓偈」得知。續說慧淨法師題為「三誓偈略解」的演講內容:

第一偈: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直接顯明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超越二百一十億諸佛的本願,即是超越十方諸佛,是諸佛之所無。

如「光明成就文」說:「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光明既然,餘德亦爾。故《彌陀偈經》說:「發願踰諸佛」。

「光明成就文」是指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亦即,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表示四十八願願願成就,釋迦牟尼佛就解釋第十二願而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最尊第一」,是其他十方諸佛的光明所達不到的,這不就是表明遠遠超過十方諸佛了嗎?所以這「超世願」就是超諸佛。

光明是智慧的外相,光明代表智慧;那談到智慧就會談到慈悲、願力、神通、度生的能力,所以說「餘德亦爾」。

《彌陀偈經》是有關阿彌陀佛發願的一部經,《彌陀偈經》一開始就說「發願踰諸佛」,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超越十方諸佛的。

四十八願雖然都是出自彌陀大悲誓約,然而並未明白顯示乃「超世無上」之本願,是彌陀獨有,不共諸佛。因為四十八願若就一一願分開來看,於諸佛誓願中亦非沒有,而看不出阿彌陀佛獨有殊勝之處。所以在這三誓偈首先就說「我建超世願」,顯示四十八願看來與諸佛誓願並無差別,而實際上其深意是大不相同的「超世之大願」,是不共諸佛的誓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