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第四條的第二組條文: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談到「大悲攝化,佛住世時之勝益」,云:「和顏愛語,先意承問。」 這兩句經文是在說明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對眾生親切體貼、柔善謙遜的大悲言行。
「和顏」是溫和的、和藹的,甚至微笑的容貌,給人感覺親切、感覺安心,不會令人見而生畏,甚而覺得拒人千里之外。 「愛語」是四攝法之一,就是說些讓對方聽得歡喜的話。這是一種體貼、諒解、關愛的表現,從對方設想,語言是柔順,能令對方舒服,甚至感動、感激,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樂意聽從。
「先意承問」,就是易地而處,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不等對方開口,預先通達其心,了解其意,而主動積極地垂詢對方的需要,解其苦惱,滿其所願。
現在人和人之間關系很緊張,有時板著臉,或設防自保,或不願意主動地去問訊對方,心想:“你不問候我,我也不問候你。你有什麽了不起呀?”常不輕菩薩見人就頂禮:“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終將作佛。”主動地去頂禮,是謙下的表現。
人們有時為著堅持己見而與人爭執,其實以柔軟心待人,或許使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和顏愛語,親切和藹,笑容滿面,給人帶來和氣,帶來溫馨,帶來光明。「和顏愛語,先意承問」的柔順謙下之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