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30, 2019

138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7)

138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7) 
2019.09.30
        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第四條的第二組條文: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和顏愛語” 是溫和的容貌,體貼的語言。當我們說話時,想一想:我所講出去的話,是會傷對方的心,還是讓對方覺得歡喜。我們的容貌自然溫起來

“下心含笑”:“下”,就是謙下、卑下,卑下之心,謙下之心,同時以讓對方覺得很容易親近,很友善的笑容。

                  「下心含笑」出自《地藏經》,原文是「下心含笑,親手布施」。

下心含笑,親手布施」,即以謙下柔和的心腸,慈悲關愛的笑容,親手普遍的布施貧窮而又下賤的眾生。

凡夫都有我執、我見、我慢,比須彌山還高,看不起別人,認為“我有我的性格,我的見解比你好,我比你強” ,以致彼此不能溝通。就算行布施給人,亦著相布施,造業造罪。

若然我們以謙卑柔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笑容,直接親手行布施,乃至卑弓屈膝,並且敬重對方,放下慢心,以真心、愛心、謙敬心待人,不但令人容易接受,更令人動容,感念、懷念,永誌不忘。        謙敬能夠聚德,招來福報,古人云:「人能謙下如溪谷,則德常在不離己」。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這些話涵詠在心中,並體會「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慧淨上人在演講時曾説: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也是人與人最好的溝通橋樑;時常笑臉迎人,必是最有人緣的人。

出家服亦是法幢,若威儀安詳穩重,則不說法亦能度眾,如馬勝比丘;若言行放任,肆無忌憚,則令人鄙視,而成佛門罪人。

Friday, September 27, 2019

137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6)

137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6) 
2019.09.27
 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第四條的第二組條文: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談到「大悲攝化,佛住世時之勝益」,云:和顏愛語,先意承問。」 這兩句經文是在說明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對眾生親切體貼、柔善謙遜的大悲言行。             

「和顏」是溫和的、和藹的,甚至微笑的容貌,給人感覺親切、感覺安心,不會令人見而生畏,甚而覺得拒人千里之外。 愛語」是四攝法之一,就是說些讓對方聽得歡喜的話。這是一種體貼、諒解、關愛的表現,從對方設想,語言是柔順,能令對方舒服,甚至感動、感激,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樂意聽從。

                「先意承問」,就是易地而處,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不等對方開口,預先通達其心,了解其意,而主動積極地垂詢對方的需要,解其苦惱,滿其所願。         

現在人和人之間關系很緊張,有時板著臉,或設防自保,或不願意主動地去問訊對方,心想:“你不問候我,我也不問候你。你有什麽了不起呀?”常不輕菩薩見人就頂禮:“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終將作佛。”主動地去頂禮,是謙下的表現。

人們有時為著堅持己見而與人爭執,其實以柔軟心待人,或許使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和顏愛語,親切和藹,笑容滿面,給人帶來和氣,帶來溫馨,帶來光明。「和顏愛語,先意承問」的柔順謙下之德。

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9

137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5)


137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5) 
2019.09.25
淨土宗宗風俗諦「處世之道」第四條,共有三組條文:
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談到「大悲攝化,佛住世時之勝益」,云:「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何謂「崇德興仁,務修禮讓」?簡單來說,就是:與人相處,崇尚修德。發揚仁愛,禮讓為先 。 至於六親眷屬方面,彼此和睦相處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尊重,互相敬愛 。

又,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談到法藏比丘建願後,怎樣修行,專志莊嚴妙土,如下:「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者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上文巳討論「不虛偽」和「不諂曲」,今續說「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意思是:容貌友善和悅 , 語言溫暖體貼 , 心意誠懇謙下 , 面含微笑 ; 以慈愛的心 , 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 , 厚道待人 。

Monday, September 23, 2019

137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4)


1377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4) 
2019.09.23
總結上文宗道法師談及「不懷虛假,不行諂曲」,他說:人若諂曲成性,免不了念佛做樣子給大眾看看,做功德給大眾看看,內心的猶疑貪戀藏在深處,不能暴露在同行善知識眼前,眾人想幫也幫不了你,到了臨命終時,方才暴露出問題所在,那可真要給念佛人三個字抹黑了!

又淨土門的法師很慈悲,開示如下:

有一句話說:聞過則喜,聞善則拜。我們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但若他人糾舉我們的過失,我們又怎麼辦?要虛心謙卑的來接受!不要怨恨對方,不要認為別人在說自己的是非,在毀謗自己。如果這樣的話,就是一般人,不是修行人了。所以,我們應有「聞過則喜,聞善則拜」的謙虛涵養。這樣命運才能夠改變。

很多學佛的人,災難來了,也是遭受災難的命運?為什麼沒有改變呢因為他學佛,沒有在心地上用功夫,沒有在自己的內心求改過,甚至凡是都責怪別人,怨恨別人,認為別人害他,別人對他不是,覺得自己的不如意,都是別人造成的。這樣命運怎麼有辦法改變呢!

接下來 《了凡四訓》第二篇「改過之法」,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須發勇心。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今欲獲福而禍, 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未論行善先須改過。這個很有道理,諸佛通戒的。那一段法語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眾善奉行之前,要先諸惡莫作。這就是先須改過。所以,自我改過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南無阿彌陀佛!

Friday, September 20, 2019

137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3)


1376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3) 
2019.09.20
續引宗道法師在《何時復西歸》一文,談及「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西方國家基督教主張性惡論,申說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罪來的,而這原罪以自己的力量無論如何也是洗不淨的,只有依靠上帝。既然承認自己是罪惡的,當然從個體上來講也就無需遮遮掩掩,無需擺出一副善人賢人模樣,展露真實的自己就好,如此反而看上去真實自然。

女人跟男人比更擅長諂曲,大概女人天性更注重外在,喜歡穿美麗的衣服,穿漂亮的鞋子,愛打扮,描眉鋪粉等,女人除了愛打扮自己有形之身體,當然也愛把自己打扮成人見人讚、人愛的模樣。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男人因為心中有求之心很重,為了達到目的,有時也不惜軟化膝蓋,其實也並好不到哪裡去,同是虛假諂曲,男人、女人之原始動力之源有點差別。

諂曲的對立面是質直無偽,真實自然。只差兩點,兩個字還真是大有關聯,一個人活的真,就一定會直;反過來,一個人很直,也一定比諂曲者要真。心中真實直爽,人看上去才會自然,也才能夠得到眾人打心深處的喜愛,一個不真不直的人,任他再怎麼會說話,會辦事,甚至很會說佛的話,做佛的事,也讓人覺得俗氣得很。

人能夠毫無諂曲之心是大不容易的,但貴在明理,且不斷朝此方向努力。河北肉身不壞的香河老人周鳳臣臨終前留給兒孫五句話作為遺囑,第一句話便是:走到天邊,也要說話口對其心。可見菩薩修行也不出其外。

俗諦是真諦的自然流露,念佛人對彌陀救度的切實感受產生的反應體現在生活上,即是俗諦的內容。而同時盡量地落實俗諦,也能夠助成真諦。人若能盡量地不懷虛假,不行諂曲,可更真實地面對彌陀,直納彌陀願心,也將得到更多受用。

Wednesday, September 18, 2019

137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2)


137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2) 
2019.09.18
        續引宗道法師在《何時復西歸》一文,談及「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誦念思惟十條中其他條條都可以做得極好,但很可惜,都只是一場表演而已,因此人心中是隱曲的。為什麼要這樣隱曲為之?其本質還是諂曲,想要藉此得到別人的認可、肯定、讚美,甚至由此換來的名聲和利益。

人心中一旦有所求,為了達成一個目標,便甘於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了。人如果坦誠直爽,即便是淺薄,但也很可愛;人如果心中諂曲,即使淵深,但總讓人不願靠近。像魯迅說的:一條小溪,清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澄清,倘是爛泥塘,誰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淺呢?也許還是淺點好。

不得不說,中國人是極其擅長行諂曲之事的,始終在國內生活的人,大概感受還不那麼明顯,對比國外人的簡單、質樸、直接、單純,中國人的諂曲之心真是到了令人訝異的程度。我曾對此百思不得其解,中國文明幾千年都沒斷啊!

古人也都講: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但怎麼就…… 後來忽然想到,這大概也正是和中國幾千年的聖賢教育有關。古書上多是教人做聖賢的,但越到後世人的根機越趨下,也就越來越做不到,雖做不到,環境要求他必須變成聖賢,怎麼辦呢?只好就裝聖賢,於是中國自古便出了很多偽聖賢。

偽聖賢們自然也收了很多徒子徒孫,長此以往,從皇臣到庶民,皆能習以為常,中華文明沒斷是沒斷,但有些內容已然異化了,過去是值得稱道的,現在反成了一個民族的劣根性。

Monday, September 16, 2019

137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1)


137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1) 
2019.09.16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第四組: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續談「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2019年宗道法師在《何時復西歸》一文,談及「不懷虛假,不行諂曲」。他說:《念佛人每日誦念思惟》是編輯部共修所必讀的,裡面有這樣一句: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以前讀過去,未免空口滑過這句,或不假思索地認為這在那麼多條法語中不過是屬於配屬角色的一句罷了。而最近,我卻越來越發覺這句話的分量實在很重,甚至可說是很機要的一句話。

不懷虛假好理解,是諂媚,是隱曲。諂曲即是為了達到一些目的,曲意地討好奉承對方。不行諂曲,也就是不要為迎合對方違心地奉承之,應質直無偽。

我卻覺得這只是字面意思。上人立此句,肯定有其更深刻的意涵。

這個詞的關鍵點在於這個字,即是隱曲,簡單來說,就是心口不一,心行不一,心裡拐彎,說的是這般,心中是那般,甚至做的是這般,心中卻又是另一般,凡是這樣的隱曲,不質直,不清透,都屬念佛人應該擯棄的不良習氣。

這樣的習氣有何種危害呢?一個人如果心是質直無偽的,那麼即使此人有各種不好的習氣毛病,但卻是完全暴露在大眾的眼光下,有自尊心的覺醒,總是不至於太壞。可是當一個人心是隱曲的時候,在言也善好、行亦端正等一派美好面目的掩蓋之下,心中的貪婪、嫉妒、算計、惡毒等通通都看不見,這些心靈的毒瘤便可肆無忌憚地瘋長,甚至紮根到心肉中去。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陰暗的角落,長出的多是有毒微生物。

Friday, September 13, 2019

137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0)


137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80) 
2019.09.13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第四組: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今談「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無量壽經》有一段經文,談到法藏比丘如何修行,云:「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者「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何謂「無者虛偽,諂曲之心」?虛偽,即是虛假,不真實。如善導大師在「至誠心」釋說:我等凡夫「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因此凡夫所作三業,非真實心中作。

從真諦往生之道來說,我等凡夫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但從俗諦處世之道來說,我等凡夫則要「不懷虛假」,以真摯心待人,因為阿彌陀佛是這樣為我,我就要這樣為人

善導大師在「至誠心」釋續說:「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所以,願生淨土之人,平生都專念彌陀名號,而且願生極樂,堅定不移,同時對彌陀的悲心救度有了體認,對自己的卑微下賤有了體認,這就是機法二信。

有機法二信的人,他的心性、氣質、言行都會有改變的,既有這樣的改變,他的不良業習、遭遇也會隨之而改變。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9

137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9)


137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9) 
2019.09.11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第四組: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今談「不蓄恨意」。

之前,我們學習過慧淨上人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開示時,上人說:修行人如果遇到無理非理的對待,只有對他人生起大悲心,是不會生起瞋恨心的。如果生瞋恨心,那就不是一個修行人了。
當然我們是凡夫,說要完全生起大悲心,是不容易的,可是至少要做到不含怨到日落。有不好的念頭、起情緒、發牢騷、憤恨的念頭,就立即返觀自照,立刻把瞋恨心消除。
很多人都是習氣做主,受情緒掌控,可是一個修行,人必須要理性當家,而不是情緒當家。要理性而不情緒,要慈悲,都不瞋恨。凡事要往正面去思惟,絕不可朝負面思惟,不管對象事件是如何,只要往正面思惟,就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如果往負面思惟,就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凡事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面對鏡子,鏡子所顯現的就是我們所展現的好壞、美醜、寬容計較,我們的身口意,就是這樣。在這個世間上,我們所處的環境,他人對我是好是壞,都是我們自己招感來的。如果我們沒有那樣的業力,是不可能招感來這種環境的。因此,每個人必須為他自己所遇到的負完全的責任。

*** 按:我們都是貪瞋煩惱成就凡夫,所謂「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又言「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非常可性。雖然未必能當不壓得「無名火起三千丈」,但能做到「不蓄恨意」也不錯。人有恨懷在心,一世人好辛苦的。

Monday, September 9, 2019

137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8)


137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8) 
2019.09.09
續談「不背因果」  - 做人不可以違背因果。

佛法的基礎是六道輪迴、因果報應。一個人如果不相信三世因果,就不會相信佛法,對佛法的修持,不會產生原動力;唯有在心底確認、相信有六道輪迴,有善惡報應,有三世因果,修行才能離苦得樂,超凡入聖,不修行只有墮落三惡道去輪迴,必須要有這種觀念,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才會有原動力去學佛。

對於「因果」的觀念,一般人多認為是佛教的老生常談,並不算什麼,但其實也正因為是老生常談,才顯示它的重要性。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法叫做「一代經」;一代經教的一貫道理是什麼呢?就是「因果」兩個字。所以因果是佛教的骨幹和根本,離開了因果的道理,也就沒有佛教。講經說法的人,如果不知道因果,他就不能講經說法了,因為他所講的就會離開因果,也就離開了佛法。一個老實學佛的人,因為深信因果,就會精進修行;如果不知道因果,他也不會那麼老實學佛了。

如果有「因果業報」的觀念,佛法的每一字、每一句,在他看來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心血、骨肉;每一字、每一句都流露出釋迦牟尼佛深切的悲憫之心。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提醒我們要出三界輪迴,往解脫的境界前進。佛法的每一句在他看來都有血、有淚,而不只是一種哲學、學問而已。所以《淨土三經》文文句句都是釋迦牟尼佛的血淚,都是阿彌陀佛的骨肉。他不是白紙黑字,不是死的,是活靈靈、活潑潑,生命活躍的。

「因果」兩字是簡單的稱法,完整的稱法是「因緣果報」,因緣果報的整個事件之來龍去脈其實是很微細,也很複雜的。但是要瞭解因果,可以掌握一個原則,就是「凡事都有因果」。不但要「相信因果」,而且要「深信因果」。

Friday, September 6, 2019

137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7)

137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7) 
2019.09.06
續談「不背因果」  - 做人不可以違背因果。

學佛的人要了解,世上的苦樂禍福、成敗得失,都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逢緣而呈現的。如果我們沒有造業,今天我們就成仙、成佛了,不會在這凡間輪迴。會在凡間輪迴,都是過去世造了種種的業,只是我們忘記了,但是因果不昧,時間一到自然受報。

所以,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善業多者轉生為人,惡業多者墮落地獄,若念阿彌陀佛則靠佛力往生極樂世界。

愈至末法時代,世風愈趨下流;人心貪瞋癡慢日盛,社會殺盜淫妄頻傳;論其根本,皆由不知因果報應的事理。倘使稍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便能閑邪存誠;行事為人,不敢違背因果;人心因之純厚,家國終致安樂。

宇宙之間,有自自然然、無可抵擋的因果報應的力量存在。「因果報應」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優先畏懼的。可以說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有法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在監視,所以學佛的人要把畏懼因果擺在第一位,也由於畏懼因果才會想到尋求解脫三世因果。

佛法不只是哲學、理論,而是要讓人去實踐的法。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必定是將佛法當作實踐之學,並援引於生活當中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否則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卑劣、渺小、罪惡之深。再看,如果沒有「因果業報」的觀念,即使是學佛,也不會把佛法當作解脫生死輪迴,甚至超凡入聖的重要方法,只是將佛法看作一種哲學思想而已。

***按:有一句「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相信輪迴,所謂「三世因果」,是名「深信因果」,因果關係是必然性,貫通三世,絲毫不爽。

Wednesday, September 4, 2019

136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6)

136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6) 
2019.09.04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第四組: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續談「不背因果」  - 做人不可以違背因果。

慧淨法師說:佛教的基礎是三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迴,所以學佛者要「深信因果」,既是因果就要甘心領受,歡喜承擔,以之「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否則業上加業,永無了時。

我們行善作惡所獲得的苦樂果報,根源都在於我們的心,也因我們的心才使我們造作身口二業的善惡,導致我們受苦跟樂的果報。既然有報應的事實,就表示所謂因果報應這個道理是真的存在的,我們就要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三業行為是善?是惡?惡跟善之間,是哪一樣多?  

有一首因果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我們身口意的行為所散發出去的善、惡波率是不會消失的,因緣會遇的時候,就會產生果報。至於緣什麼時候會到呢?那是不一定的,所以因果的報應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

尤其是念佛人,凡事都應先檢討自己,如果沒有過去的因,就沒有現在的果;點點滴滴,都是自己造成的,沒有可怨、可計較的對象。如果能這樣想,心就會比較平和,否則一定會不平、不滿、計較,是是非非越來越多。

淨土法門基本上要「深信因果」,然後「自覺愚惡,過於他人。」像《地藏經》所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都是在犯因果。這樣的話,就能夠趣入這個淨土法門,這樣的話,也才能使氣質改變。
「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是宇宙人生的自然現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化的根本。若能「深信因果」,就會棄惡行善;若知「輪迴路險」,便思「求生淨土」。

Monday, September 2, 2019

136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5)


136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75) 
2019.09.02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三條:
1. 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2.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3.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4.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今談第四組 -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不背因果」 -  有大德說: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因緣果報是自然法則,一旦果報現前,悔不當初。

慧淨法師說:佛教最基本的教法就是「因果」,什麼因果呢?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將來得到樂的果報,行惡將來得到苦的果報,簡而言之,就是善惡報應的因果。而且這個因緣果報,不只是今生今世而已,是貫通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完整的講,就是三世因果。相信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就是相信佛教,沒有這樣的相信就不是佛教信徒了。

        慧淨法師又說:修行人修行一定要有一個基礎,就是「深信因果」,因為有深刻的因果觀念,就會時刻檢點、注意自己的三業行為有沒有違背因果?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點點滴滴都有因果存在,這個因果律在宇宙中是絲毫不會差錯的,它的準確度比電腦還要精密準確。

我們起一個念頭看似無形無相,別人也看不到、聽不到、摸不著,但其實卻是非常有形相的,這個念頭當下就會反射出來,有一個無形的力量,比光速還要快的繞了整個大宇宙,然後又回歸到自己的身心上,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也有它的因果。

更何況,起心動念雖然看不到、聽不到,卻是我們言語行為的根源、動力,一個念頭累積久了,就會有形無形地展現在言語上,甚至爆發在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