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5, 2018

1178《觀經四帖疏》綱要 (42)

1178《觀經四帖疏》綱要 (42) 
2018.06.15
古德謂之 「助正兼行之雜修」,亦謂之「助正間雜之雜心」。這是由於未通達助正有方便與真實的關係而將兩者並重的兼修之,故說「雖無修雜行的專修,卻有修正行的雜修」。

               善導大師分辨「雜行、正行、助業、定業」,而勸導不問行住坐臥的稱名,有捨雜歸正、捨助專定的廢立之意。

               前面曾談到「五種雜行」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脫生死、往生極樂,卻不一心信順彌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彌陀佛以外的諸佛菩薩、其他法門,不知此等對往生來講都是無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彌陀一佛。由於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雜,故言 「雜行」,勸應捨棄。

               當然讀誦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等淨土五祖正確解釋淨土三經的論釋,不算是讀誦雜行;又閱覽有關因果的經論,有助於機的深信,也不算讀誦雜行。

               至於「諸善萬行」,以勤修此等諸善,以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極樂,仰仗修善之力,這種心態便是自力之心;以這種自力心所作的諸善便是雜行。


當然行為是善的,應該眾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師貶之,嫌為雜行,要人捨棄。這絕非捨棄行善。善不可捨,所應捨的乃是自力之心。當自力心捨掉之時,則一切所謂的雜行之諸善便完全轉變 為報謝廣大佛恩之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