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30, 2018

1185《觀經四帖疏》綱要 (49)

1185《觀經四帖疏》綱要 (49) 
2018.07.02
續上文談阿彌陀佛的願力   是「增上緣」。列表如下:

善導大師於〈玄義分〉「要弘二門判」之文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又「凡夫入報」之文言: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然而善惡凡夫如何乘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

              善導大師於〈定善義〉「三緣文」答言: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必得往生。如《觀經》下輩生文言:「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之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教稱佛名,當下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即時乘金蓮華,往生極樂世界。 」永離生死無常之業身,必證涅槃常住之佛身。

               甚矣!緣之重要,於此可知。

Friday, June 29, 2018

1184《觀經四帖疏》綱要 (48)

1184《觀經四帖疏》綱要 (48) 
2018.06.29
慧淨法師為我們詳細介紹《觀經四帖疏》的阿彌陀佛的願力   是「增上緣」。   所以,眾生只要一向稱念彌陀佛名,即是乘託願、信靠佛力。何謂「增上緣」?

罪業凡夫遇普通之緣,則依然三塗六道,依然是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之凡夫。

               且如《觀經》九品,雖有遇大、遇小、遇惡三緣之不同,因而顯現外在善惡輩品之差異,然而內在實質依然皆是一味之凡夫、常沒於生死之苦海,是以善導大師定判為「九品皆凡 」。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對於聖道根機來說,固然「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解脫」而成為出離之緣;但是對於九品凡夫來說,遇同不遇故,還成普通之緣,不成出離之因。

善導大師言: 「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又言:「隨緣雜善恐難生。」如此罪業凡夫,若非彌陀世尊超發「別意之弘願 」作為出離之「強緣」(又名「增上緣」),則一切解脫道絕,永沉生死淵底。善導大師《法事讚》言:「正由不遇好「強緣」,致使輪迴難得度。


               然而此永難得度之善惡凡夫,若能得遇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則萬不漏一,往生成佛。天親菩薩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是以凡夫出離之緣,唯在彌陀佛願。

Wednesday, June 27, 2018

1183《觀經四帖疏》綱要 (47)

1183《觀經四帖疏》綱要 (47) 
2018.06.27

        「因」遇「緣」則「果」現,依緣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以常溫常壓則成「碳」。        若加以攝氏二千之溫度,五萬五千之氣壓則成鑽石。


如水遇攝氏零度則成「冰塊」,若遇攝氏一百度,則成「蒸氣」。



如「種子」遇火之緣而被火燒,則永遠死亡;若遇水土之緣而善加播種,則生生不息。





Monday, June 25, 2018

1182《觀經四帖疏》綱要 (46)

1182《觀經四帖疏》綱要 (46) 
2018.06.25
接下來,慧淨法師為我們詳細介紹《觀經四帖疏》的二種深信   及五種正行的用意,在於導歸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得生淨土。

第十八願言「乃至十念」,凡「乃至十念」之人,即是乘彼願力,而「乃至十念」正是「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故言「順彼佛願故 」。是以「一心專念」即是「乘彼願力」;若非「一心專念」,即非乘彼願力,因「不順彼佛願」故。

這是二種深信、五種正行的眼目,也是整部《觀經》的心要,所以 《觀經》雖然廣說定善十三觀與散善三福九品,可是到了〈流通分〉時,釋尊捨定捨散,獨舉 「持無量壽佛名」流通於現世及未來久遠之世;善導大師亦解釋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故知:即此兩種深信、五種正行,釋尊之意,在於導歸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故應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定得往生,正定之業故,順彼佛願故,乘彼願力故。 

接下來,慧淨法師為我們詳細介紹《觀經四帖疏》的阿彌陀佛的願力   是「增上緣」。   所以,眾生只要一向稱念彌陀佛名,即是乘託願、信靠佛力。
何謂「增上緣」?下文分解。

Friday, June 22, 2018

1181《觀經四帖疏》綱要 (45)

1181《觀經四帖疏》綱要 (45) 
2018.06.22
接下來,慧淨法師為我們詳細介紹《觀經四帖疏》的二種深信   及五種正行的用意,在於導歸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得生淨土。

               「信」字由「人」與「言」合成,意謂「人之言」為「信」;然而若其人無人格,所言虛妄不實,則不能成為「信」,而不可信。故善導大師解釋「深心」謂之「深信之心」,而從「就人立信」及「就行立信」說明之。所謂就人、就行立信,目的在於就可信之人、就可信之行,建立凡夫得生之信心。

               「就人立信」,此人不但非凡夫,亦非二乘三乘之聖者,而是滿足大悲、覺行圓滿之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是故佛說最可深信,此是就 「佛」建立信心。而佛說什麼?

「就行立信」言:「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此正是佛說之「言」,自然成 「信」,故最可「深信」;此是就「佛言」建立信心。

故「深心釋」之大綱有二:一就大悲滿足之人所言建立信心(就人立信);二就稱名正定業之行建立信心(就行立信 )。


               故知:「深心釋」中最初之「兩種深信」中之「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如何「乘」彼願力,尚未明言,直到「就行立信」時才點出「一心專念」之正定業。蓋所謂「願力 」即是「第十八願」之力。

Wednesday, June 20, 2018

1180《觀經四帖疏》綱要 (44)

1180《觀經四帖疏》綱要 (44) 
2018.06.20
名號、信心、念佛,一體異名;名號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既然心中信受本願之名號,自然口中亦流露本願之名號,此亦即是善導大師於 《往生禮讚》所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在此可知「名號正定業」、「信心正定業」、「稱名正定業」亦是一體異名。

               阿彌陀佛往昔廣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本願名號救度眾生,唯有信者得生;大師於「三心釋」之始說「辨定三心以為正因」,三心即是一信心,故亦可說「信心以為正因」。往生之正因在此信心,有一因無二因,此信心正是 「就行立信」之信,唯此一信一行,更無二信二行,唯以信彌陀本願的稱名念佛作為正因,故言正定業。

        茲將五正行之大判門與細判門,圖示如左:

   


  

Monday, June 18, 2018

1179《觀經四帖疏》綱要 (43)

1179《觀經四帖疏》綱要 (43) 
2018.06.18
善導大師分辨「雜行、正行、助業、定業」,而勸導不問行住坐臥的稱名,有捨雜歸正、捨助專定的廢立之意。

至於「雜修」,即是助正兼修,這當然是心向阿彌陀佛一佛的行業;然而以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業是方便,唯有正定業才是真實,才是往生因種,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這便是自力心;以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 為「雜修」。

當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願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師貶為雜修,勸人捨棄;這絕非捨棄五正行,而是捨棄自力心。當自力心捨掉之時,則從來被貶 為雜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轉變為報謝廣大佛恩之行。

               此「就行立信」之「行」既是順佛願的正定業之稱名,而此稱名不是行者累積自己稱名之功,不是以稱名之力祈求往生;往生資糧在彌陀之名號功德,而此稱名乃是名號功德的全現,信受稱念即得往生;因此「就行立信」不外是「機法二種深信」中的「法深信」的內容。

善導大師於「法深信」說:「決定深信(立信),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就行,念佛即是乘彼願力 )。」又〈玄義分〉說:「南無者即是歸命(立信),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就行,名號即行)。」願力名號,一體異名,信願力即是信名號,信名號即是信念佛。就彌陀而言,即是本願名號使人往生,故言「本願名號正定業」;就眾生而言,即是信心念佛得往生,故言「信心念佛正定業」。

Friday, June 15, 2018

1178《觀經四帖疏》綱要 (42)

1178《觀經四帖疏》綱要 (42) 
2018.06.15
古德謂之 「助正兼行之雜修」,亦謂之「助正間雜之雜心」。這是由於未通達助正有方便與真實的關係而將兩者並重的兼修之,故說「雖無修雜行的專修,卻有修正行的雜修」。

               善導大師分辨「雜行、正行、助業、定業」,而勸導不問行住坐臥的稱名,有捨雜歸正、捨助專定的廢立之意。

               前面曾談到「五種雜行」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脫生死、往生極樂,卻不一心信順彌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彌陀佛以外的諸佛菩薩、其他法門,不知此等對往生來講都是無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彌陀一佛。由於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雜,故言 「雜行」,勸應捨棄。

               當然讀誦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等淨土五祖正確解釋淨土三經的論釋,不算是讀誦雜行;又閱覽有關因果的經論,有助於機的深信,也不算讀誦雜行。

               至於「諸善萬行」,以勤修此等諸善,以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極樂,仰仗修善之力,這種心態便是自力之心;以這種自力心所作的諸善便是雜行。


當然行為是善的,應該眾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師貶之,嫌為雜行,要人捨棄。這絕非捨棄行善。善不可捨,所應捨的乃是自力之心。當自力心捨掉之時,則一切所謂的雜行之諸善便完全轉變 為報謝廣大佛恩之行。

Wednesday, June 13, 2018

1177《觀經四帖疏》綱要 (41)

       1177《觀經四帖疏》綱要 (41) 
2018.06.13
以這幾點來看,善導大師之意不在就前三(即「讀、觀、禮」)後一(「讚」)之正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稱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有「就行立信者」之句,這是標目,標目在於指出本文的旨歸,而其旨歸正是在於順彼佛願之正定業的稱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稱名一行」,並非指五正行。

               然而,既然說不問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則很明顯地不論何時何地何緣,都可念佛,都應念佛,也都必往生,故大師於《往生禮讚》說: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既然乃至臨終之機,一聲一念亦得往生,可知並非以稱名累積功夫,以自己稱名之力往生,是本願名號之力使信願念佛之人往生。

               以此順彼佛願的稱名為正定業,則往生之業因具足,前三後一的助業自然也融化於稱名之中;當然尚未具足信心,未成為正定業的稱名之前,助業即是方便行,助成信心的方便;一旦具足信心,蒙佛救度,則任運稱名,稱不認稱功,助不執助相。


              「正助」亦有君臣、主伴之義,以稱名為主位,禮誦等隨順之,因而分為正助,恰如龍動雲隨、君來臣侍的風貌。然倘若以為一心專念不足以往生,須助業補足之,因而五種正行兼修,以求往生,這很明顯地帶有自力,古德謂之 「助正兼行之雜修」,亦謂之「助正間雜之雜心」。

Monday, June 11, 2018

1176《觀經四帖疏》綱要 (40)

1176《觀經四帖疏》綱要 (40) 
2018.06.11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念佛五種正行   ,其中稱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業。何以故?    順佛本願   故,決定往生也。現續釋大師所說的「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惡凡夫,則生慚愧懺悔,心存謙卑柔軟,而思棄惡行善,如善導大師言「念念稱名常懺悔」。又既知彌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則應謝恩報恩,如同善導大師言 「學佛大悲心」,而悲愍眾生、利樂有情。

               「念念不捨」有二義,即「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

「念念」二字,就彌陀而言,是光明剎那剎那攝取念佛眾生,就眾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受彌陀救度之人,直至臨終,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非必 那剎那稱名,而是盡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這是彌陀所選定,眾生信順之,往生便已決定,故言「順彼佛願故」。

               又「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在此更特別用「專」之一字,有融化讀誦、禮拜等諸行歸於專稱佛名之意。

               「是名正定之業」是顯示專稱佛名正是往生決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是顯示專稱名號是相應於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

Friday, June 8, 2018

1175《觀經四帖疏》綱要 (39)

1175《觀經四帖疏》綱要 (39) 
2018.06.08
續釋亦即善導大師所說的「正定業」之文,提及之「不問時節久近」一句,即是不論時間長短,都應專念彌陀名號,長命之機則盡形壽稱名;短命之機則乃至七日一日、臨終之十念一念,亦得往生,無一念之疑。

因此,可知往生極樂在於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往生之業因既已滿足,則隨其報身長短,盡形壽一心無二心,信心無疑心地專念彌陀名號,不論行住坐臥的時處諸緣,不論時節久近的時間長短。曇鸞大師說 「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亦即往生之業因在「乃至十念」之專稱彌陀佛名即已完全決定,此古德亦謂之「平生業成」。

               此「不問罪福多少,勸專念佛名 」之文,正顯示彌陀佛力無礙救度之法門,以消除一切疑見之執著。或有執著罪福因果,修福應生,造罪不生;或有執著福多罪少,尚可得生,罪多福少,則不得生。為除此等疑執,故言:「不問罪福多少,但能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

               然有邪見之人,濫解彌陀救度,不問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彌陀願力之人;因而增長放逸懈怠,任性胡作非為。此等之人,猶在問罪福之中,以修福 為非,造罪為是,執此邪見,自謂信心決定,是淨土之因。

亦有稱自身是罪惡凡夫故,放縱三業,任情為惡,都無慚愧,放言 「我實他力行人,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輩,與彌陀本願不相應,可謂欲求超升,反更沉淪。

Wednesday, June 6, 2018

1174《觀經四帖疏》綱要 (38)

1174《觀經四帖疏》綱要 (38) 
2018.06.06
續釋亦即善導大師所說的「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的「不問」二字貫通前後,故不問行住坐臥,即是不論時處諸緣;不問時節久近,即是不論時間長短;亦即不論時處諸緣之時間長短,都可念佛,都應念佛,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故下文言: 「念念不捨」。

此「不問時節久近」即是本願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願文言 「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則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善導大師在此之前的「就人立信」說: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此「不問罪福多少」即是不論眾生之機,亦即不論眾生的身份如何,出家在家,聖人凡夫,善人惡人,眾皆不論,只論願生稱名;而「不問時節久近」,即是不論時間長短,都應專念彌陀名號,長命之機則盡形壽稱名;短命之機則乃至七日一日、臨終之十念一念,亦得往生,無一念之疑。

Monday, June 4, 2018

1173《觀經四帖疏》綱要 (37)

1173《觀經四帖疏》綱要 (37) 
2018.06.04
善導大師於《法事讚》卷下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念彌陀專復專」即是「正定業」,亦即大師所說的: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正定業」有二義:即「正選定之業」,與「正決定之業」。前者是就彌陀而言的,彌陀於二百一十億的諸佛誓願中選捨一切諸行,不為眾生往生之因願;獨選定念佛一行,作為眾生往生之因願,故名 為「正選定之業」。後者是就眾生而言,眾生信順此願,稱名念佛,則往生決定,故名為「正決定之業」。

               「正定業」之文解釋:
               「一心」即是本願之「三心」。
               「專念」即是本願之「十念」。

              「彌陀名號」就三心而言是「所聞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稱所念」。亦即信者信彌陀本願,行者行彌陀名號。

Friday, June 1, 2018

1172《觀經四帖疏》綱要 (36)

1172《觀經四帖疏》綱要 (36) 
2018.06.01
原來是修聖道門的人,想在此土入聖證果,因此以六度萬行為其因行;然而畢竟自覺煩惱強業障重,以自己之力無法圓滿六度萬行諸波羅蜜,無法在此土證果,因而發願求生極樂淨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為迴向。

若一改其聖道門行業,捨雜行歸正行,捨雜修入專修,則不用迴向,因為是純粹極樂之行體故;而雜行非純極樂之行,是廣通於人、天、三乘及十方淨土,隨其業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萬別,

若不迴向便不能感極樂之果,故謂之雜。然而雖可迴向,也只能胎生,不能化生,因為不是彌陀本願真實行,乃是凡夫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且不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蒙彌陀光明攝護。故善導大師於 《往生禮讚》言: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於《般舟讚》言: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雜行不生之事,大師於《法事讚》卷下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