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7, 2017

97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1)

97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1)
2017.02.27
慧淨法師引龍樹菩薩《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何謂「疾至」?非一萬劫、或一大劫,非多劫多生無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現生不退」。何以見得?下文之「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越惟致地……」可知。《大經》言:「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易行品》 釋言:「即入必定」、「即時入必定」。明知「同時即」,非「異時即」,顯示「現生不退」。何以故?「攝取不捨」故,「臨終來迎」故。

又「應」者,是勸勉之辭。

又「恭敬」者,如《大智度論》三十卷言:「謙遜畏難為恭,推其智德為敬。」如謙下自身,崇敬佛德,名為「恭敬」。所尊所重唯彌陀,唯歸彌陀一佛。萬德洪名,萬善總體,無欠無餘。《大經》亦言:「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盡願淨土行者契入彌陀本願力時,機法二種深信之相。又《大經》續言:「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自力行者,憍慢無謙敬心,不能信此法。

何謂「執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堅固不移;念力故住持不忘,不散不失。一旦信受,永不捨離。「恭敬約信機信法之相狀,「執持」約堅固不失之力用。稱名之利益,以不退轉為其所期,所謂「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Friday, February 24, 2017

97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0)

97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0) 
2017.02.24
續談龍樹菩薩的「本願釋」。稱名自歸即是眾生自己歸命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念我稱名即是眾生之起行歸命即是眾生之安心,若如是安心起行(念我稱名自歸)者,現生即入必定,往生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眾生,常應憶念

即入必定的意思是,自從他發起要歸順彌陀救度的那個時候開始,當下的身份就如同進入不退轉地、初地了,不隔時、不隔日,不必等待下一分鐘,不必等待明天,或等待將來才能成就,當下就可以成就、可以獲得、可以擁有的,所以說即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轉,因為定下來了,不會再改變了,當下就必定進入不退轉地,將來到了極樂世界,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龍樹菩薩說: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剛開始貶斥我們說:你這種問法是怯弱下劣,沒有大丈夫的氣概。可是這時龍樹菩薩就不這麼講了,他反而勸導我們:應當信受彌陀的救度,而經常憶佛、念佛,不要有間斷,盡一輩子,不要改變。這一段話很有意思,龍樹菩薩已現生證到歡喜地,可是因為是過來人,自己曾經走過行諸難行的難行道,親自體會到這事非常困難,做那麼多,又那麼久,感覺到很辛苦;之後他發現有易行道,不忍心讓大家再去辛苦的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更何況大家根本不能跟他一樣當生證得不退轉地!做不到呀!這樣的話只有墮落三惡道。所以龍樹菩薩不忍心,才用這種問答的方式來顯出佛法儘管再多,但只有兩種,一種是,一種是


所以龍樹菩薩解釋第十八願說:若人念我、稱名,這就是自歸,當下就進入必定,將來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正等正覺。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17

97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9)

97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9)
2017.02.22
龍樹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此文乃是整部《易行品》的精髓、核心,可說是《易行品》的點睛

由此文可知易行道的內容,就是《無量壽經》所講的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因此龍樹菩薩才會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然後就介紹第十八願的內容。

若人念我若人就是第十八願中的十方眾生的意思,十方眾生包括聖人、凡夫,包括出家、在家,包括會修行、不會修行,包括心清淨、心不清淨,甚至包括在生遇到善緣而行善積德,以及在生遇到惡緣而作惡多端的人。

所以,若人就是各種各樣的人,就是十方眾生,簡而言之,就是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通通都是十方眾生,通通都是龍樹菩薩所說的若人。九法界就是三聖六凡,三聖就是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以及地獄、餓鬼、畜生。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宏大,要救度九法界的一切眾生,因此善導大師形容彌陀本願救度的法門是弘廣普遍救度眾生的弘願門

信受稱名,即入必定。那麼,契應第十八願的救度條件是什麼呢?其實可以說是沒有條件。為什麼呢?我們看龍樹菩薩的解釋:若人念我,如果有眾生,不管他是什麼眾生,甚至地獄的眾生,他念我,這個就是指阿彌陀佛本身。

念我屬於三業中之意業,即是心中憶念彌陀佛名;稱名屬於三業中之口業,即是口中稱念彌陀佛名。


Tuesday, February 21, 2017

97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8)

97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8)
2017.02.20
龍樹菩薩《易行品》言: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像世間道一樣,有難有易,什麼叫作難呢?勤行精進,就是難行道,這個法門比較苦,就是剛剛所講的,要行諸難行,而且久乃可得,以及有或墮聲聞的危險。

易行道呢?就是乘船的譬喻,也就是: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意思是說,除了勤行精進以外,另有一種信的法門;信是信什麼呢?信易行,什麼叫作易行呢?簡單講就是信阿彌陀佛現成的救度,這就是易行。所以說以信方便,不但易行,而且疾至,容易又快速的到達不退轉地。

有人可能會認為,應該是勤行精進才是行菩薩道,如果只是以信方便,很容易的話,那可能不是行菩薩道吧?但是龍樹菩薩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勤行精進固然是菩薩道、是佛法,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也是菩薩道,也是佛法,至於要走哪一條路,你是要勤行精進修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的難行道呢,還是要選擇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易行道呢,就看自己的根機與選擇了。

不過以現在我們這種人的一般根機,大部分都是應該歸入易行道才對。為什麼?想想看,舍利弗經過了那麼久的修行,已經修到七住位了,仍然還會退心,何況是我們呢?所以比較看看,我們就曉得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修行法門了。

易行道即是彌陀第十八願。那麼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龍樹菩薩的本願釋!



Monday, February 20, 2017

97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7)

97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7) 
2017.02.17
《觀經》下品下生文,實是釋尊演繹彌陀第十八願的具體事例。
文中的善知識先教念佛,令行者起心動念,欲求生彌陀淨佛國土。但是,此人遭逢苦逼,已來不及念佛。似是指臨終罪苦者,實則泛指我等娑婆世界罪苦眾生,平生之時,亦常遭逢苦逼,只因心想羸弱,心多濁亂,心散不定,不能念佛。怎麼辦?應稱無量壽佛。
怎樣稱?稱「南無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十念」是稱念佛名啊!可知愚惡之人,業障深重,緊急關頭,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一息之間便踏入死門關,原來只有「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並能蒙佛接引,「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從此文中,說明釋迦牟尼佛因應娑婆世界的罪苦眾生,為求生淨土行者度身訂造,得生極樂世界的方法。既然釋迦牟尼佛叫我們應稱「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稱「南無阿彌陀佛」好了,絕不會有違彌陀本願的「乃至十念」,亦無抵觸!故此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的「本願釋」亦有叫我們「稱名」,本願如是。
但我們各有因緣不同,有人一日稱念數萬遍,有人只能一日稱念數百遍。究竟念多少呢?從龍樹菩薩的「本願釋」文來看,雖不能由早到晚都「稱名」,但總可以「常」憶念,即「念佛」常在心也!

「常」有「一向」之義,善導大師說「行住坐臥」亦可。就如我們在外工作和做事,常常想著父母,想回家去。「稱名」就是喚來爹娘,自然帶著我們回家去。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17

97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6)

97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6) 
2017.02.15
龍樹菩薩的「本願釋」中,先說「若人念我」,即有人想起我,此是「欲生我國」的意思,即有人想起父母,欲回家去。怎樣可以回家呢?方法很簡單,只要「稱名」──稱我名號,即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阿彌陀佛在本願指定的方法,不是我等凡夫可隨自意說的,故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善導大師亦云:「順彼佛願故」。稱名是「正定之業」,其他念佛行持,如讀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都是助業而已。
淨土行者念佛要常常念,如龍樹菩薩的「本願釋」云:「是故常應憶念」。憶念者,憶想、掛念。心裏要有「常常掛念父母,很想回家去」的意願。當回家時,我們必須稱名,不要單靠心念,更要口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歸家必須稱名,稱名就是歸家了!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的「本願釋」提及「念」和「稱」。究竟兩者有何分別?念,是起心動念,是意業;稱,是稱讚、稱呼,是口業。但人類的口部活動是隨意而行,所以「稱」由「念」帶動,已在念了!但心有念則不一定口會稱。

關於「念」和「稱」的關係,《觀經》下品下生文亦有提及,云:「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Monday, February 13, 2017

96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5)

96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5)
2017.02.13
龍樹菩薩《易行品》最初之長行,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第十八願)釋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此文是整部《易行品》的精髓、核心,也是〈西方一佛章〉三十二行偈的總敘。其中「念我稱名」,「念我」屬於三業中之意業,即是心中憶念彌陀佛名,「稱名」屬於三業中之口業,即是口中稱念彌陀佛名;而「自歸」,即是眾生自己歸命阿彌陀佛。

若以宗祖善導大師所說「安心、起行」而言,則「歸命」即是眾生之「安心」,「念我稱名」即是眾生之起行。若如是「安心」而「起行」(念我稱名自歸)者,現生「即入必定」,往生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眾生,「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的「本願釋」的「如是」,是什麼意思呢?「如是」者,如是因,如是果,是一種必然的因果關係。淨土法門的宗旨是求生彌陀淨土,不是求人天福報,也不是求智慧開悟。
淨土行者種甚麽因,而得此果報呢?正是「稱佛名號」。只要稱名,自自然然便歸入淨土!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故言「自歸」。當然,這個「自歸」也有自己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
「即入必定」者,即時得入必定往生淨土之路。即時,是現生,不待下一生;是現在,不待臨終,而且是百分之百確定,不會退失,沒有轉變的。這個「必定」不單是往生淨土,成佛也是必定的,乃至滅度,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不會退轉。「即入必定」,亦證「現生不退」也。



96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4)

96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4)
2017.02.10
印光大師法語(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二)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淨宗法師解釋此句說:你當下是凡夫,當下跟佛成為一體,叫「即凡而佛」:又現在雖是凡夫,將來必定成佛,叫「即凡而佛」又,凡夫即是迷,佛即是覺,叫「即凡而佛」,也就是 「即迷而覺」,不必另外求覺,所謂「潛通佛智」也。

又凡夫染污,佛恒清淨,叫「即凡而佛」,也就是「即染而淨」,不必另外尋清淨。善導大師說「凡夫貪瞋煩惱心 ,能生清淨願往生心」。又,凡夫即是煩惱,佛即是涅槃, ,叫「即凡而佛」,即是曇鸞大師說的「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持名一法很簡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然,這裏講的持名一法,都是指有信願的,不是指那個「專崇行持,沒有信願」的,不是那種,這樣就「即凡心而佛心」,這個法門這麼殊勝!

怎麼叫「即凡心而佛心」呢? 就是說我們信願念佛這個信願的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心。前面說「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果地覺就是佛心,因地心就是凡夫信願之心,所以「即凡心而佛心」。


慧淨上人稱:願生極樂專念彌陀之人,應知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極樂聖數,生在彌陀光明攝取中,死入極樂無為涅槃界,已是平生業成、往生決定。但能專念彌陀,不別雜行雜修,則淨土蓮華日燦,金台身影常輝。一旦報謝娑婆,彈指即生西方。

Wednesday, February 8, 2017

96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3)

96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3) 
2017.02.08
印光大師在《文鈔》有一段十分精彩的「現生不退」文: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則雖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印光大師這個「太子群臣」譬喻很到位!

印光大師更明言: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哉

當知一切善惡凡夫,只要稱名念佛,自然乘佛本願;現生永被彌陀光明攝取不捨,命終直入彌陀報土速證佛果。故得「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極樂聖數。

一切善惡凡夫不假萬行迴向,橫超(不是豎超)品位階級;勝易圓頓,不可思議,所謂「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具體言之,開為淨土宗宗旨的四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一切善惡凡夫只要信心決定,決定依彌陀本願而稱其名號,就是被彌陀救了。決定是一種抉擇,不是說說了事,而是坐言起行 -  稱佛名號,念念不捨,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信心決定之人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極樂聖數。其內容是機法二種深信,此信心建基於阿彌陀佛的真實本願,行者只要稱名相續不斷,彌陀光明攝取不捨;其位格是機法一體,佛凡一體,共命之鳥,住不退轉,就是「現生不退」了。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亦有「現生不退」偈,云: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觸者心不退。

Monday, February 6, 2017

96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2)

96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2)
2017.02.06
全事即理,果地因心,都是聖道門的慣用術語,很多人都只知其字而不明其義。印光大師以此聖道門的術語來解釋淨土門,我們也不太懂,但經淨宗法師深入淺出的解釋,我們就容易明白得多。

事和理是華嚴宗的理論,有四種無礙,其次第是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簡單來說,聖道法門的修行要悟後起修,沒有開悟之前,它跟理、跟性都是分成兩片。淨土法門多殊勝,即使我們這樣凡夫的身份,你張張嘴念「南無阿彌陀佛」-全事即理。

淨宗法師說:全事即理,大家不要覺得容易啊!以一般來講,聖道法門的修行者最少要達到大徹大悟的地步;達到大徹大悟的地步,還沒有做到全事即理,只是說路子明白了。登地的菩薩,才能事理融合在一起。

      淨宗法師又說:我們念佛的人「全事即理」,這個「全」也特別有意義,「全」是全部,沒有一點遺漏在外,並不是說你達到清淨心了,你念佛好像「事即理」;你沒有達到禪定, 你念佛事不即理──不是這樣!有禪定、無禪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無智慧,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一個三歲小孩子, 他也是「全事即理」,沒有遺漏在外的。跟你有沒有智慧、煩惱多少都沒有關係的。這個不容易啊!「全修即性」道理也是一樣的。「修」又叫事修;「性」又叫理性。


印光大師最後還有下文云:「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也。」不用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