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6

91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41)

91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41)
2016.09.28
「臨終三隨」 - 隨業,隨習,隨念,臨終者的最後一念,可以說非常重要,也很可怕!一念之間,說走就走,說升就升,說墮就墮,天堂地獄,人身畜身,當下決定。瞭解「臨終三隨」的道理,我們在平生之時,就要以「念佛為重」,養成「念佛習慣」。

不論是隨重業、隨習慣或隨念頭,我們都不離開 「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平生是念佛人,臨終阿彌陀佛一定現身接引。因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會捨棄我們。因為阿彌陀佛有大神通力,知道我們何時臨終,臨終會遭遇什麼境界,是昏迷還是病苦不能念佛,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都會護佑。

所以,我們平生之時,現在只需負責念佛,將念佛做為我們的重業、習慣,臨終若能念佛,當然還是一心念佛;萬一因個人業緣的關係而昏迷,也要放心。因為雖然器官昏迷,但神識仍在,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我們一樣看得清清楚楚。臨終若因病苦不能念佛,但是心中明白時間一到,阿彌陀佛會來接我們,心中就會安穩、安慰、不驚慌,也不會六神無主。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所說的往生正因,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專念,一心不變,這樣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管我們臨終的時候是否昏迷,是身體有否病痛,不管那個時候能否念佛,這些都不管。

也就是說,不看我們臨終如何,而是看我們現在如何。我們現在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此刻開始,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持續保護著我們,永遠不會捨離我們,不會忘記我們,到臨終的時候,彌陀光明就會顯現,來救度我們,就算是我們昏迷,阿彌陀佛也能毫無障礙地來救度我們。


Monday, September 26, 2016

90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40)

90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40)
2016.09.26
有生必有死,是必然和自然因果關係。但何時何地死去,卻是偶然和無常的。生死是一個謎,但釋迦牟尼佛卻給我們一個圓滿的答案!我們不用迴避,拿出勇氣來面對死亡問題、正確地認識死亡是什麼一回事,做到心中有數,積極地處理及安排一切,甚至徹底解決這件人生大事呢?

命終會往哪裡去呢?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差不多,做還是不做,去還是不去,時刻都隨緣而作出決定。一般而言,我們的日常的行為,乃至命終會往哪裡去,可以就三方面來講:(一)隨重業,(二)隨習慣,(三)隨念頭,這就是所謂的「臨終三隨」 -隨業,隨習,隨念。

「隨重業」就是這個人一生中最重的業,不論是善是惡,在命終時,他就自然隨那個重業先去受報,就像秤,哪邊重就垂向那一方,此是隨重業。

「隨習慣」是說一個人在世時沒有做特別大的善事,也沒有做了特別大的惡事,不過他平常有一種偏強的習慣,這樣的話,他命終的時候就會自然隨他的偏強習慣性去投胎轉世,這就是「隨習慣」。

「隨念頭」就是生時沒什麼重的善惡業,或沒有固定的習慣,但臨終之時特別想念著某種境界,譬如剛好念佛或聽著佛號,這樣就會去佛的淨土;或當時起一念善心,也會依此善心去受善報,有可能投胎在天界或再生為人。


如果臨終的時候,對家庭兒女起了很強烈留戀的念頭,那有可能再投胎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是家眷或家畜,只要有因緣,他留戀這個家庭的一念,這樣當下就是投胎了!

Friday, September 23, 2016

90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9)

90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9)
2016.09.23
很多淨土行者雖然想去淨土,又有念佛,但總有多少疑慮,特別担心「臨終」有障礙,恐有閃失,沒法往生。所以,他們不能有「平生業成」的那種安心,最後只有寄望「臨終業成」!

担心「臨終」有障礙是一種妄想,當知諸行無常,沒有人預知「臨終」的情况,所以這種自心產生的担心,是沒法消除的。或許有些淨土行者預先安排一切,如找高人來助念,吩咐家人勿哭啼或騷擾等等,但靠人也是不可靠,誰人可保證你。他連自己都不能保證自己!

淨土宗的「平生業成」特色,是來自信靠和順受彌陀本願力!世間的一切人和事都虛妄不實,絕不可靠,不能真真正正地使我們安心。只有佛是覺行圓滿,常住不滅的「果人」(證果覺者),才是真實不虛,絕對可靠,使我們真真正正地安心下來。世間皆妄,唯佛是真!不信佛,還有誰可信?不靠佛,還有誰可靠?

阿彌陀佛以清淨無漏發下的願是真實的,如善導大師云:「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阿彌陀佛的願已經成就了,他完全可以履行其承諾,有能力以光明名號,攝化和救度稱念其名號的眾生。

善導大師又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重願不虛說明一種因果的必然和自然關係。眾生稱念是,必得往生是果。如是因,如是果!「平生業成」的道理,亦在此也。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6

90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8)

90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平生業成 (38)
2016.09.21

「淨土三經」常言「臨終」,亦有另一番意義。我等凡夫在平生壯年時,總覺得死亡尚遙遠,人生道路是漫長,仍有時間修學佛法,調整自己身心,悟多少智慧,積多少福德,再過若干年才處理和解決生死問題,亦不算遲。

這種心態,除了沒有死亡的危機意識,還有一種「自力心 - 我尚有能力自己解決生死問題,暫時用不上佛的幫忙。但是,試想「臨終」者在生死關頭,千鈞一髮之際,任何自己修學的方法都不管用,沒法抵擋業力的牽引。當感到有心無力又無助,水浸眼眉時,若聞有「他力」可乘,逃離生死苦海,自然死心塌地、全身靠倒,不顧一切,拼命地抓著「水抱 (救生圈)」!

其實,我們信靠和順受彌陀本願力,並以抓著「」的心態,不顧一切,拼命地稱念其名號,才是死心塌地、全身靠倒阿彌陀佛的救度。只有「臨終」時無力又無助的心態,才能徹底地讓我們放下「自力心」。

「臨終」時,眼前要選擇、抉擇的事情不多,只有去或留!淨土行者跟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或是留在娑婆世界,隨業力牽引再入六道流轉生死。「臨終」時,在二選一的情况下,淨土行者幾乎毫不猶豫作出抉擇。由此可知,儘管淨土行者担心自己厭離心或願生心不足,還有少許放不下,但只要一向專念,「臨終」時彌陀現前,慈悲加佑,令我們的心不顛倒,不紊亂,即登蓮台往生去也。

但若淨土行者在「平生」自覺厭離心或願生心不足,往生無分,因而放棄專念,或以執愛戀或瞋恨某人的貪瞋來間斷念佛,則自生障礙,除此以外,無能礙者。


Monday, September 19, 2016

90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7)

90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平生業成 (37)
2016.09.19
一提到阿彌陀佛,或淨土法門,很多人自然聯想死亡、往生、臨終等等,好像是不吉利的事情。事實上,很多佛教徒都以為淨土法門是「臨終佛教」,辦葬禮才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個誤解。

雖然,淨土三經都提及阿彌陀佛,在念佛人臨命終時才現在人前,因為此時身體四大分離,只有精神意識活動,沒有身體器官的障礙,人就容易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確是「臨終來迎」的一尊佛,但阿彌陀佛也是「光明攝取」的一尊佛。意思是:任何人在何時何地念佛,阿彌陀佛隨時隨地應聲即現,如《觀經》的華座觀所述,而以光明名號,攝取不捨,彼此不分離!

淨土宗常言「臨終」,現在說「平生」,其實兩者分別不大。從佛來看,人壽只有百年,相比其他法界眾生的壽命以萬年計,乃至以劫數計,實在如彈指間,或如電光,故說「平生」,猶如「臨終」。

此外,現在一息尚存言「平生」,但一息不回即是「臨終」,生死無常迅速,就在呼吸之間。《觀經》下輩生想又言「臨終遇善」,亦通用於「平生」。換言之,我們「平生」已經遇上善知識(釋尊之佛法),得聞此淨土法門,教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得生,我們應馬上決定,信受奉行,一向專稱佛名,即得往生大利,何須等待臨終,應知!


臨終時為苦所逼六神無主,多有障礙,雖然阿彌陀佛說「臨終一念亦來迎」,但恐自己連一念都來不及生起;倒頭來,吃虧是自己。所以,有緣往生的淨土行者應要「平生業成」;心存「臨終業成」者,有極大的風險,代價太大了!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6

90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6)

90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平生業成 (36)
2016.09.16
臨終到命終,人的心識有所謂的三位:即明了心位、自體愛位、不明了心位「不明了心位」:也叫「亂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時候了。人死的時候就像這樣,業力種子浮現,就如一個國家沒有國王,因為國中無王,所以盜賊都出來相爭為王,這時就看哪一個較強,那個人就當王。

相同的道理,命終之時,現生及歷劫的善惡業力,一時浮現,業力一現,眨眼之間,便隨其最猛烈的善惡業力,前往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佛教認為生死彌留的一刻,至為重要!按照「強者先牽」的原則,當下一念善,善種子即起現行,生到天堂的機會較大;相反來說,臨終時貪戀執着,瞋恨怨憤,癡迷妄想,正好讓惡種子發動力量,墮到三惡道,易如反掌!


一般人在臨命終時,若沒有佛、菩薩、神等超自然力量的光明介入,必然業障現前,是善終還是不得好死,視乎很多不可預知的因素。况且,業力不可思議,大部份人是驚恐、焦慮、苦惱交迫,所謂「悔懼交至」,因而不由自主地墮入三惡道去。試問誰敢保證,有把握下一世會繼續做人,枉論上天堂!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6

90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5)

90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平生業成 (35)
2016.09.14
 正確認識死亡,須知臨終到命終,人的心識有所謂的三位:                   第一「明了心位」:臨近命終,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還有作用,第六意識還能作主,心識明瞭,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這個時候,因為臨近死亡了,四大五蘊開始分散,所以身心遭受到極大的苦惱,但另一方面心裡又很明白,知道自己要死,面對妻子兒女、家產財寶等一生所愛的人啦,東西呀,心中難捨難分,真是痛苦萬分。    

第二「自體愛位」:由第一位,經過種種巨苦的折磨,這個時候身心更加虛弱,前五識已經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聽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識細想存在。這個時候,早已經是自顧不暇了,所以外在的妻子財寶等也就丟掉了,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執愛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叫自體愛位。

                   最後「不明了心位」:也叫「亂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時候了。身體再怎麼樣執愛也不能保,這個時候,一切身體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識也就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主宰投胎輪迴的阿賴耶識就會浮現。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惡業浮現,就好像做夢時,第六意識較薄弱,所以毫無順序、毫無邏輯、毫無條理,時間、空間都很混亂,而沒有一個能控制的主人。


Monday, September 12, 2016

90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4)

90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平生業成 (34)
2016.09.12
人怕死,避而不談死亡的問題,又認為死亡是不吉祥的事。殊不知人若了知死亡的真相,不但可祛除恐懼的心態,不致臨渴掘井,而且可以提高警惕,止惡行善,及珍惜生命和眼前人,生正信,立正見,啓發做人的目標和意義,造福及己及人,如意吉祥。

以前有一位禪師,以一個很大的「死」字貼在禪堂。人們認為不吉利,他卻說:「生死無常,死亡在於呼吸之間,我要時常告誡自己,努力用功,不敢怠慢。」以死亡來鞭策自己!

俗語有云:「不見棺材不流淚」,又何必「臨急抱佛腳」呢!倒不如平生之時正確認識死亡、勇敢面對和及早處理這個問題,圓滿解決人人都碰的「死亡」一刻,這也是「平生業成」

從死亡,人們體會「無常」,看破生死和宇宙人生的真相。增一事,長一智。從死亡,人們感受親友的關懷和愛護,讓自己成長。生老病死,人所必經,而且循環不息地流轉,如春去秋來。智者視死亡為解脫自在的藝術,瀟洒走一回,不枉此生。

總括來說,平生籌劃身後事,不是悲觀和消極,而是實觀和積極的。宗教信仰的作用很大。佛教認為生和死是俱來的,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一體兩面。若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不滅,即涅槃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一個涅槃的世界!


Friday, September 9, 2016

90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3)

90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3)
2016.09.09

佛力和業力的較量,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談到極樂世界的國土體相(本體、實相)時,也曾有另一番話,云: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後言:佛法力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

曇鸞大師又言: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前者是因力所成,後者是果力所攝。一般佛教徒只知因力所成的業力,認為佛力有三能三不能不能度無緣;不能滅定業;不能盡眾生界也。這種說法無形中不完全明白諸佛所證法界身。

善導大師云:言「法界」者,有三義:一者心遍故,解法界。二者身遍故,解法界。三者無障礙故,解法界。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眾生界也。何謂「無障礙」?云: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可知業力不能障礙佛力,既能除罪,且可得生淨土。


Wednesday, September 7, 2016

90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2)

90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2)
2016.09.07

曇鸞大師很有智慧,他的「三在釋」,很有意思啊!回應開始的立論: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繫在三界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曇鸞大師說:較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

兩經一義者,指《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及《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永隔』。兩部經不相違逆,義理一致。

曇鸞大師能夠從這一方面來闡述,可以說是前無古人,道綽大師、善導大師就繼承曇鸞大師這一種思想,也說了一段意義相同的法語。善導大師說: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曇鸞大師的「三在釋」十分重要,釋除很多人對淨土法門的誤解,尤其是淨土法門因果罪福觀,又大大增強淨土行者念佛必生的信心。


Tuesday, September 6, 2016

90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1)

90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1)
2016.09.05
曇鸞大師的「三在釋」中,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而下品下生的人,則是無後心、無間心,因為他十念完了就斷氣,往生極樂世界了,他沒有後面的心讓他夾雜其他的惡了。
曇鸞大師就說,善惡的輕重不是在時間上的長短,也不是在本身善惡數量的多跟少,而是在心、在緣、在決定。

你的心是虛假的還是真實的?一真勝過萬假;剛好,他的心、緣都是真的,這一真就勝過他曠劫以來所有的假,而且這件事情就決定下來了,這是就時間來說,好像最後的一錘定音。因為十念之後,他就往生了,就決定了,再也沒有第二個念頭讓他再反悔了。這是著名的「三在釋」。


Friday, September 2, 2016

89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0)

2016.09.02

曇鸞大師就說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這一句名號是佛方便莊嚴所成就的,同時這一句名號又是真實的,清淨的,所以他本質是真實、不虛假,是清淨、不污穢,同時具足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功德,自利利他都在這句名號裡面。

所以念佛的人,他以佛號為他的境,所以他的外境也是真實的、清淨的,而且是無量功德的。他造罪時,外境彼此都虛假的,不是真實的。所以從心來講、從緣來講,以前是的都是假的,現在都是真的。

曇鸞大師在解釋「云何在緣」時,用一種譬喻,也就是說在戰爭當中,如果士兵被對方的箭射到,骨也裂了,筋也斷掉了。可是有一種鼓塗上一種藥能夠滅除所有的傷病的藥,不管刀傷、槍傷、什麼傷,一旦聽到這一種塗了藥的鼓所發出的鼓聲,當下刀傷、箭傷立刻拔出,疼痛立即消失,毒藥毒氣當下就消除了。

如果有菩薩摩訶薩進入了楞嚴三昧的話,那罪業生死凡夫聽到這個菩薩的名號,他的三毒罪業就能夠消除。更何況阿彌陀佛永遠在楞嚴三昧當中,他的名號自然能夠消除我們三毒的罪。所以,雖然我們貪瞋癡無量無邊,曠劫以來所造罪業也是無量無邊,可是一旦聽到彌陀的名號,當下就全消除了,以上是「在心」「在緣」的說明。


Thursday, September 1, 2016

89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29)

2016.08.31

續談「云何在緣」。「能」跟「所」──能造作的心是假的,所造作的境也是假的。同時心、境是一體的,不起心便罷,一旦起心動念,必定有個對象,以那個對象為自己的心,不然心是產生不起來的,所以根與塵是一體的。

除非破了我執、法執,像《心經》所講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根、塵、十八界統統沒有,這樣的話就恢復本來人,所以心跟境是互相依存的,它是一體的。你認為有境,就是把境當作內心,內心依附在境上,不然的話,當下彼此是空的。所以造罪的人,他所假藉的境也是虛假的。

念佛的人,他的心所念的是這一句名號,以這一句名號作為他的緣、作為他的外境,作為他依循的對象,曇鸞大師就說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以這些過程來莊嚴出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十九種莊嚴,這是阿彌陀佛的一種善巧方便。

如果不是佛,不可能有這一種方便。這裡的「方便」是真實的意思,跟權巧方便是不一樣的。權巧方便是暫時的,不是真實的,而善巧方便是佛的真實名號所顯露出來的,方便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