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0, 2016

83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35)

83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35)
2016.03.30
「極樂無為涅槃界」,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是 「無為」的境界,「無為」就是「涅槃」,所以說「無為涅槃界」。這一句顯示出「彌陀淨土,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

極樂世界不論依報 (國土)也好,不論是正報(主人的阿彌陀佛或其他的菩薩)也好,通通都是涅槃、不可思議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依正一如」,同時佛的境界是「名體不離」,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等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名號的無礙光明,就是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

極樂是無為的涅槃境界。所謂「無為」是到了那個境界,就會證入涅槃,不必經過修行,不必造作,不用加行,這個叫做「無為」。如果還要加功用行,隨著他的根機高低,所以他證涅槃的時間就有長短,證果就有次第,那就不是無為了。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是否還要再繼續跟阿彌陀佛修行呢?是不是另有一個修行的次第?其實,一旦到了那裡就進入無修而修,修而無修,自自然然證悟的境界,因為那裡是涅槃的境界,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簡而言之,極樂報土沒有所謂修不修的次第問題。


Monday, March 28, 2016

83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34)

83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34)
2016.03.28
極樂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無量壽經》對此有很多說明,善導大師在《法事讚》則用七個字扼要的顯明,就是:極樂無為涅槃界。

極樂世界就是無為而自然不生不滅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沒有我們凡夫的見惑、思惑,也沒有聖者的塵沙惑跟無明惑,是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以上的境界。

極樂無為涅槃界,當然也沒有品位階級的高低差別,因為若有高低差別,就不是平等一味,就有生有滅了,所以是佛的境界。再者,這個境界跟一般佛的境界又不一樣,因為他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境界,超勝十方諸佛的境界。

《大阿彌陀經》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無量壽經》言:「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王,是十方諸佛所不能比較的。《無量壽經》言:「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可知彌陀淨土是報土,佛是諸佛王,土是超諸土,絕不是「粗淨土」!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就能「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所謂「無為自然」就是天生自然,不假造作功用。


Friday, March 25, 2016

83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33)



83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33)
2016.03.25
其實,阿彌陀佛的淨土不是「凡聖同居土」,到了那裏通通超凡入聖,沒有凡夫;也不是「方便有餘土」,到了那裏都是上善之人,立名為「菩薩」,或阿羅漢、聲聞、緣覺等小乘聖者。

他們既進入涅槃的境界,所以超越了一般的實報莊嚴土。到了涅槃境界的極樂世界,我們不需要再加功用行,所謂「加行得」,即要經過長時多世的修行,初地、二地……九地、十地、等覺,之後才成佛,不是這樣的,而是自然「生得」。

生出來,自然智慧高明,具足六神通,所謂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就當下現前、當下具備,這就像生而為飛禽,不必學習就會飛,又如生而為天人者,不必學習就自然有五種神通。

極樂世界是無量壽,身體永遠不會老邁、不會生病,經典上說是「金剛那羅延身」,也就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此娑婆世間上是沒有金剛不壞的,人有生老病死,物會生滅變異,地球、銀河系也難免成住壞空,凡是 存在於世間的一切,不管有形、無形,都是無常的,而只要是無常就是苦。

到了極樂世界有涅槃四德 - 常樂我淨,就沒有這些無常的現象,所以只有到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拔苦與樂」,故名極樂。

Wednesday, March 23, 2016

82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32)

82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32)
2016.03.23

他宗他流的祖師所判定的極樂世界淨土,優劣高低都不一樣,往生的標準也都不一樣,但卻都一致認為凡夫不能進入報土,特別是《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更好證明善根淺薄、福德不足的罪惡凡夫不能得生。

雖然《阿彌陀經》後來說,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但他宗他流的祖師卻在「善男子」、「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詮釋上加了不少註腳,仍然堅持,認為罪惡凡夫不能得生。

隋代的慧遠大師(非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對《大經》、《觀經》都有留下著作,他認為極樂世界是「粗淨土」,容納帶罪在身、帶業往生的「凡夫」居住。可是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他們的判定就完全不同。

他們判定極樂世界是報土,不是化土,而且也不是粗劣的淨土,這種報土不只菩薩能夠往生,包含二乘 和凡夫也都能往生,並提出經典做為依據。大師於〈玄義分〉引《大乘同性經》證明而言: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Monday, March 21, 2016

82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31)

82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31)
2015.03.21

天台宗智者大師則將極樂世界分為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及「常寂光淨土」,他認為凡夫往生的是「凡聖同居土」,是較低的淨土;法性菩薩(進入初住)往生是在「方便有餘土」,至於比較高超的「實報莊嚴土」是登地菩薩(進入初地)往生的淨土;阿彌陀佛是佛,所以是住在「常寂光淨土」。

「實報莊嚴土」是登地菩薩才能往生的,所以凡夫、二乘是沒有份的。凡夫更難踰淨土雷池半步!何解?如《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凡夫的種性低劣,煩惱成就,豈能得入真實功德莊嚴的彌陀國土!?

但《阿彌陀經》隨即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換言之,凡夫都可以即得往生真實功德莊嚴的彌陀國土!

因此嘉祥大師、元曉大師等認為極樂世界的淨土有報土、也有化土,聖人往生聖人報土,凡夫往生凡夫化土。顯然,此說只是他宗,如三論宗、天台宗對彌陀淨土的詮釋,與淨土宗法義不符。


Friday, March 18, 2016

82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30)

82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30)
2016.03.18 

阿彌陀佛既是報佛,就具足「自受用」與「他受用」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自受用」就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眾生的「他受用」,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擁有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同樣可以擁有。

極樂世界是法藏菩薩 (阿彌陀佛前身)以自身聖種性,也就是八到十地的高階菩薩所發的願、所修的行而成就的。他所發的願經過了五劫時間,的察了二百一十億的諸佛世界,選取這些世界當中最清淨莊嚴美好的,又加上自己的智慧跟願力,加上自己的超世願在裡面,所以其清淨莊嚴是超越二百一十億所有的淨土,也可以說是清淨之中的最清淨,才規劃出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而圓滿了四十八大願,之後才成就了所謂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

所以極樂世界是究竟清淨、無垢、無為、無漏的微妙莊嚴,是阿彌陀佛的報土。報土就是佛本身受用,同時也給往生者同樣的受用。所以極樂世界我們不往生則已,我們一旦往生的話,那麼光明壽命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同得殊勝無上涅槃的境界。這一種境界是超越一切,是「離一切相」,沒有形相,因此也 「離心緣相」、「離言絕相」,思維不到,沒有所謂的分別、籌量、計度等等。

Wednesday, March 16, 2016

82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29)

82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29)
2016.03.16 

「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四土」分別是凡夫、聲聞聖眾、菩薩聖眾、諸佛所居國土。「四土」之說來自大乘菩薩教的「三身三土」思想。

佛有法、報、化三身,分別居於三土,如佛的法身或自性身所居的國土,即名為「法身淨土」,簡稱「法性土」相當於常寂光土;佛的報身所居的國土即名為「報身淨土」,簡稱「報土」相當於實報莊嚴土;佛的應化身所居的國土即名為「化身淨土」,簡稱「化土」相當於凡聖同居土。

此見身與土的相依關係。法身是法界,遍一切處;是實相,常住寂滅。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姑且不論。

報者,是果報,酬報,是酬報佛在過去因位的清淨願行,果上所成之萬德莊嚴淨土。報土乃佛本身的境界,是真實土、真實報土,常住無變,中道第一義諦所攝。凡夫,乃至地前菩薩不能見,也不能入,枉論得生。

報土有又名稱為「受用土」,有「自受用報土」,是諸佛修智慧,自利功德因緣所成就,自受其樂;又有「他受用報土」,是諸佛慈悲,修利他功德因緣所成就,無有定限,與菩薩聖眾分享其樂。

Monday, March 14, 2016

82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28)


82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28)

2016.03.14

佛教說因果,三惡道眾生因貪瞋癡三毒為生因,招感地獄 () 、餓鬼() 、畜生() 的果報。若眾生修五戒 (五常) ,可得人身;修十善業者可生天。六凡道眾生隨其宿世善惡業牽引,不由自主地無常流轉生死。

 至於聖者方面,聲聞修四聖諦為因,終證得阿羅漢果位。又緣覺修十二因緣法為因,而得辟支佛果位。菩薩則發菩提心,以四無量心,廣修六度四攝,漸次第進,由初信位至等覺位,乃至成佛。

 又身依土而存,六道凡夫之身所居之世界國土,是名化土,身土皆隨因緣變化故,此土中又有聖者,如佛菩薩等應眾生願求解脫而化現,故此土名為「凡聖同居土」

 聲聞和緣覺的二乘人所居的土名為「方便有餘土」。菩薩聖者所居的土名為「實報莊嚴土」。諸佛菩薩聖者所居的土名為「常寂光土」。四土之說,詳見於天台宗的論述。

 按一般大乘菩薩教而言,佛有法、報、化三身,可通「四土」;菩薩可通三土,但不能入常寂光土;聲聞可通二土;凡夫祇能居一土 - 凡聖同居土。又凡聖同居土是凡夫的國土,簡稱「化土」;實報莊嚴土是佛菩薩的國土,簡稱「報土」。

Friday, March 11, 2016

82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27)

82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27)
2015.03.11
如是因,如是果;何以得知淨土成佛者是報佛?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序分義〉云:「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諸餘經典,勸處彌多;眾聖齊心,皆同指讚。有此因緣,致使如來密遣夫人別選也。」
依報感成極樂者,當知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別願所成,具有七種殊勝的因緣而成就的,不但是真實功德莊嚴的圓滿報土,並旦超越十方諸佛的報土,所以,釋尊秘密地、暗裡地發遣韋提希夫人,在二百一十億佛剎中特別選取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其中最超勝的地方是:依樂顯通悲化,普攝群生也。換言之,十方眾生都能夠往生此高妙、殊勝的報土,即所謂「凡夫入報」!
阿彌陀佛,現是酬因報身;極樂淨土,亦是酬因報土;依阿彌陀佛的本願 - 第十八願,十方眾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如是因,如是果,重願不虛故。但是,垢障凡夫,不斷煩惱,怎能直入報土,得涅槃分!?真是不可思議,下回分解。


Wednesday, March 9, 2016

82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26)



82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26)
2015.03.09
為何佛的「報身兼化」?善導大師再云:「然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又三大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兩者是同體異名,視乎從那一方面去看而已。

            善導大師解釋得十分清楚。當我們說阿彌陀佛是報佛時,從其因行招來果報,此果報是應其因行而言,故名為報身佛。當我們說阿彌陀佛是化佛時,因阿彌陀佛已成就佛果,應得菩提,示現其身以化度眾生,故名為應身佛,或化身佛。

接着,善導大師云:「斯乃過現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外,更無別體。縱使無窮八相,名號塵沙。剋體而論。眾歸化攝。今彼彌陀,現是報也。

這些都是過去世和現在世諸佛,分辨而立三身 法、報、應之說,除此以外,其實沒有別的實體。縱使佛的名相多多,都是為了度化眾生。我等凡夫眾生亦衹能見化佛,講得玄妙都沒有什麼意思。但是,「今彼彌陀,現是報也」,是十分明確!諸佛辨立三身,無非救度、攝取及教化眾生而現種種身相,更無別體。

Monday, March 7, 2016

82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 直入報土 (25)



82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 直入報土 (25)
2015.03.0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會通「二乘種不生義」時,自問自答云:「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道理很簡單!一個世界一個佛。阿彌陀佛發願淨土成佛是報佛,故此極樂世界是報土。釋迦牟尼佛發願穢土成佛是化佛,故此娑婆世界是化土 (穢土)。善導大師以一鎚定音,乾淨俐落!

其後,善導大師引用經文來證云:「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

阿彌陀佛是「酬因之身」,「報身兼化」,接引娑婆世界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為何「報身兼化」?前文已解釋諸佛有三身三土,三身不是三個身,而是三位一體,如寶珠有珠體、珠光和珠影,三即一,一即三,故報身能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