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9, 2015

688八.一向專念 -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小結) (11)



688.一向專念 -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小結) (11)
2015.04.29
        為什麼純粹的淨土法門要「捨雜修專」,「不雜餘行」呢?

        上文談專雜的得失時,當知雜修之失,首要為「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正念」者,一向專念佛名,必得往生淨土!難道念佛與餘行不相容嗎?相輔相成豈不是更相得益彰嗎?

        須知淨土宗是佛力救度法門,必依佛本願力而得生淨土。阿彌陀佛怎樣救度罪苦眾生呢?善導大師說:以光明名號攝化。阿彌陀佛以光明迴施其真實功德,給念其名號的眾生,因為名號、光明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具足無上的真實功德!任何眾生修定善及散善所取的一切功德皆不可比擬,更無能勝!若以此有漏心生、隨緣雜善功德,夾雜到彌陀名號功德,豈可相容、相輔、相成、相得呢?

        在這個情况下,若有眾生還不願專念佛名,及堅持雜修雜行,那說明他對佛力救度的信心,如曇鸞大師所說:「不淳 (真實)」,一時仗佛力,一時以自力求生淨土,他尚未真正進入純粹的淨土法門。如善導大師所說:尚未發三心的至誠心 (真實心)。此人往生淨土則不定矣!縱使迴可得生,因疑障未除,含華未出,即胎生也。

        當知淨土宗論專修正行及雜修雜行,皆以往生淨土為依準。專修正行的淨土行者,對於世間一切善業,雖不以此作業求生淨土,但仍須隨各自因緣、能力、身份而作,常行慚愧,仰謝佛恩。

Monday, April 27, 2015

687八.一向專念 - 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小結) (10)



687.一向專念 - 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小結) (10) 
2015.04.27
        善導大師勸淨土行者「捨雜修專」,此因專修者往生必定,而雜修者往生不定。換言之,專、雜二修是以直接得生淨土而言,絕非與行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扯什麼直接關係,更非與其他法門和行持方法,互比高下。

        可是,不少佛弟子卻不接受「捨雜修專」之說。以「不雜餘行」為例,他們認為三皈、五戒、四諦、十二因緣,乃至六度萬行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又以戒為師、心性為本,故主張持戒念佛、禪淨雙修等雜修,以求生淨土。若說「不雜餘佛」,他們更認為大逆不道,不念其他佛名,也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又指斥云:佛弟子豈能忘本;又問:為何不念十方諸佛,只念彌陀一佛?!

若未讀淨土宗祖師論註解釋者,必以「不雜餘行」、「不雜餘佛」為「死罪」。然則,正雜、純雜之說有否經論作依據呢? 日本淨土宗宗祖法然上人曾閱五次大藏經,他說:     於大小乘,經律論之中,立純雜二門,其例非一。大乘即於八藏之中而立雜藏,當知七藏是純,一藏是雜。小乘即於四含之中而立雜含,當知三含是純,一含是雜。…純雜之例雖多,今略舉小分而已。當知純雜之義,隨法不定,因茲今善導和尚意,且於淨土行,論純雜也。」

正雜、純雜之說,向來皆存於諸乘各宗,非淨土宗獨論之。

Friday, April 24, 2015

686八.一向專念 專雜得失,正念為專 (小結) (9)



686.一向專念  專雜得失,正念為專 (小結) (9)
2015.04.24
明顯地,善導大師勸淨土行者「捨雜修專」,此因專修者往生必定,而雜修者往生不定。《往生禮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續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迴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故」代表着十三個「捨專修雜」者的過失,當中以第一個「由雜緣亂動失正念」為至要。「正念」者,一向專念佛名,必得往生淨土!

        續云:「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余」是善導大師本人,他見到出家及在家們佛弟子,因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不同,故在行持上有專修和雜修的分別。什麼是「但使專意作」?此是佛本願力能使行者一心專意念佛,必得往生。雜修者倘能至心迴向,亦可得生,不定也;不至心迴向者,不可得生。

Wednesday, April 22, 2015

685八.一向專念 專雜得失,正念為專 (小結) (8)



685.一向專念  專雜得失,正念為專 (小結) (8)
2015.04.22
三有間、無間對:「無間」者,修正助二行者,於彌陀佛憶念不間斷,故云「名為無間」是也。「有間」者,修雜行者,於阿彌陀佛憶念常間斷,故云「心常間斷」是也。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詳述「無間修」,指出「不以餘業來間」也。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亦云:「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四不回向回向對:修正助二行者,縱令不別用回向,自然成往生業。善導大師在上文的「玄義分」釋云:「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回向」者,修雜行者,必要將雜行的「功德」回向,才成往生之因;若不回向,則不成往生之因,故云「雖可回向得生 」,是失也。

        五純雜對:「純」者,修正助二行者,是純極樂之行持。「雜」者,是非純極樂之行持,或通於人天及以三乘,亦通於十方諸佛淨土,故稱為「雜」也。
就者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行者,不但「須棄聖道,歸於淨土」,還須在往生淨土的行持,不雜餘行,不雜餘佛,捨雜行而修正行。

Monday, April 20, 2015

684八.一向專念 專雜得失,正念為專 (小結) (7)



684.一向專念  專雜得失,正念為專 (小結) (7)
2015.04.20
就雜行而言,若翻對五種正行,就是有五種雜行。行者要「不雜餘佛」,只是「一心專」阿彌陀佛。為什麼「不雜餘佛」呢?

善導大師舉正、雜二行的得失,文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此文共列出有五番相對:一親疏對,二近遠對,三有間無間對,四不回向回向對,五純雜對。

一親疏對:善導大師在上文的「真身觀」釋云:「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言「親」者,指親暱,心心相印,是「正行」、「親行」。言「疏」者,指「雜行」。眾生口不稱佛,佛即不聞之;身不禮佛,佛即不見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眾生不憶念佛者,佛不憶念眾生;彼此三業,常相捨離,故名「疏行」。

二近遠對:言「近」者,指鄰近,是近身可見。故又云:「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言「遠」者,「雜行」也。眾生不願見佛,佛即不應念,不現目前,故名遠也。但親、近義,雖似是一,但前者引佛心遍法界故,後者則引佛身遍法界。凡夫有身心之別,佛心與佛身一如無異。心至身亦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