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1, 2014

63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01)



63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01)
2014.12.31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就人立信」文中,提出「四重破人」,第三重破人是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菩薩。為何淨土行者寧可信佛語而違菩薩眾所說呢?善導大師云: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簡單稱為「五實二異」。

實知者,照「理」之智,究竟照智實相本際,故名「實知」。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言實解者,照「事」之智,究竟解了一切諸法性相,故名「實解」。

實見者,即以上「實解」,重說如來現量照見萬法。實知為因,實見為果。言實證者,即上「實知」,重說如來究竟現量證際。實知、實解為因,實證為果。

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如上文所謂登地菩薩皆分證佛智,理應不會相違諸佛所教化。此應針對有人錯據無著菩薩的《攝論》等,竟說淨土行者念佛是「別時意」,不能「即時」得生,影响行者「念佛必生」的正念,和動搖「念佛必生」的信心。此是兩異 - 異見、異解!最後結論仍然信願不改不變: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Monday, December 29, 2014

63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00)



63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00)
2014.12.29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就人立信」文中,提出「四重破人」,第三重破人是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菩薩等「十聖位菩薩」。這些人皆是「登地菩薩」,不但已了斷「分段生死」,而且具有相當善巧方便的能力,度化眾生,比第二重破人是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更具說服力,更容易使淨土行者動搖「念佛必生」的正念和信心。但正正是這個原因,若然行者接受這些人的考驗,仍然能夠保持正念,那麼行者的信心又再提升另一級,此信心稱為「上上信心」。

第三重破人之文如下: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毀呰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登地菩薩」們異口同聲地說:專心念佛,及修餘善,求生淨土者,不可信「必定生彼國」虛妄之言。專心念佛者,以三心念佛是報土化生的正因正行;修餘善者,即定、散二善,修諸功德,以三福九品是報土胎生的正因正行。此示淨土法門的要、弘二門;正、雜二行。

上上信心者,是地上菩薩亦難以破疑而建立的信心。他們雖已分證佛智,但智未究竟、果未圓滿,故寧可信佛而違菩薩眾。


Friday, December 26, 2014

63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9)



63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9)
2014.12.26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就人立信」文中指出: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聖者引經妨難,何以淨土行者反而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呢?善導大師稱: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淨土法門是彌陀所建立,如今釋尊宣說,又得十方諸佛所稱讚,並證誠之。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豈有不信之理,眾生若聞此法門,應當信受,無有違逆。怎可以聽信他人之說,甚至菩薩之異說,應信諸佛所說為如語、實語。

淨土行者應該信知:我雖智慧不如諸菩薩,但佛所言不應有所違背,故假若有菩薩、羅漢、辟支所說,言論有異於佛在淨土三經所說,我亦不得不違逆此等聖者。淨土一門是果地教,是自利利他之法門,是難逢之法,是我等佛滅後的罪惡凡夫的唯一出離生死之白道,因此,縱使因地菩薩等聖者說不可信,我亦不得不違逆之。

若我信此「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淨土法門,即是信入彌陀本願 第十八願,一向專念,執持名號,乘佛願力,得入報土;往生大業已成,往生信心已不退。因此,「念佛必生」的正念豈容退失,和「念佛必生」的信心焉可輕易放棄,應知。

今生有幸,重聞淨土法門,不應再猶豫,信入弘願,必得往生。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14

63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8)



63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8)
2014.12.24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就人立信」文中,提出「四重破人」,第二重破人是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這些人皆是證果之人,已了斷「分段生死」的聖者 (四聖道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對於欲出離三界求生淨土的行者來說,他們有實際經論、有發言權、有說服力,更容易使淨土行者動搖「念佛必生」的正念和信心。但正正是這個原因,若然行者接受這些人的考驗,仍然能夠保持正念,那麼行者的信心又提升另一階段,此信心稱為「清淨信心」。

第二重破人之文如下: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地前菩薩者,即由初信 (斷了見惑) 至十信 (斷了分段生死),乃至十行、十住、十廻向的「三賢位」菩薩,共四十個品位菩薩。

羅漢者,即小乘聲聞四果之「阿羅漢」;言辟支者,即緣覺果位之「辟支佛」等。此二者合稱「二乘人」。

我說信受彌陀本願,即得往生;他說要念佛到一心不亂,才得往生。對難起喜,是名增長。一信永信,不為外力等所破壞,如為邪師所惑壞,是名成就。我等往生已成就,故自慶得生。

Monday, December 22, 2014

63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7)



63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7)
2014.12.22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就人立信」文中,提出「四重破人」,第一破是解行不同人。他們引經論來妨,善導大師示以「四別」 - 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來應對,客觀持平,不亢不卑。

續曰: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此承上而重申「四別」而已。言說彼經時者,即時別;亦處不同也,即是處別也。又言備機者,根機有利、有鈍,即對機別,更明此《觀經》是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而說。

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者,即一般人天乘和菩薩乘之教,是有共通利益的,但說此《觀經》則不同,利益在於得生彌陀淨土,豈可相提並論!

最後,行者可堅定不移,以鮮明的立場,表明心迹,云: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破解行不同人者,能成就「往生信心」!

那麼,第二破是什麼人?能成就什麼樣的「信心」呢?

Friday, December 19, 2014

63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6)



63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6)
2014.12.19
續上文所答,佛陀講經說法,必有因緣,故有四別 - 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讀經者必須認清此「四別」,否則在浩如煙海的三藏經典裏,不知如何入手研習,或容易產生混淆,無所適從。

處別者,約說教處,如〈序分義〉云:如來遊化,知處有二。一遊王聚落,為教化在家之眾。二遊耆山等處,為教化出家之眾。可知教化在家眾和出家眾的處所有別。佛陀說法不一定在人間,有時會升上仞利天,跟天人說法。

時別者,說經之時,說聖道教時,其受行機緣在佛住世的正法時期,但說淨土教時,其受行機緣是佛滅後的末法時期。又天台宗立五時八教,將佛陀說法分為:華嚴、阿含、般若、方等、法華涅槃。

對機別者,即所對的眾機。機有利、鈍之分,或根有上、中、下之別。聖道諸經針對利機而說;淨土經法則針對鈍機而說,如善導大師云:專為凡夫,不干聖也。所對機不同,故名對機別。

利益別者,即教所施益。聖道諸經偏重定善修慧,或散善修福;淨土經則是得生淨土,受彼土得果之益。二門利益不同,故云利益別。

佛弟子有求人天福報,佛陀談因說果,說世間法;亦有佛弟子欲得心安,佛陀說止觀禪修工夫,令受法益。釋尊宣說「淨土三經」,示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眾生,惠此真實之大利也。

63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5)



63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5)
2014.12.17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就人立信」文中,提出「四重破人」,從而令淨土行者的往生信心不但不被怯退、不被動搖,不起疑念,反而漸次增長和成就信心。

第一破是解行不同人,即如上問 - 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事實上,釋尊曾在《維摩經》、《瓔珞經》、《仁王經》等經,祖師們又曾在《持地論》、《瑜伽論》、《成唯識論》等論,皆明初地至三地等登地菩薩聖者,    始見報佛,不許凡夫亦生報土、見報佛。

善導大師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行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行者必須果斷地重申立場,不得猶豫,不容妥協,決定不會受人影响和破除信心。

續曰: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隨即肯定來問者的善意,雖然我信淨土三經,但我不是不信其他經論,所引經論亦是可信的。這種說法釋出善意,令人心裏好過、舒服。

什麼是「仰信」呢?信有兩種,一是解信,另一是仰信。仰信者,雖未曾詳細解讀經典內容,但因釋尊是真語者、實語者,行者起信於聖言量,故言「仰信」。答得非常得體,謙虛。

Monday, December 15, 2014

63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4)



63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4)
2014.12.15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七種深信,其中第五、六、七種深信,總名為「就人立信」。其後,大師不厭其煩地以四重破人問答,說明如何逐步提升、增長及鞏固行者的真實信心。此問答還可考驗行者的信心,也可作為衡量的有否信心的標準。四重破人問答有層次感,反應深信之心的次第,一點都不空泛,容易掌握!

首先,「就人立信」的問答所提出的問題,本身已具現實意義,因為淨土行者經常受人責難,云: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釋尊應機說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理論上眾生可以隨一門入,即得解脫,但實際上憑自力修持所經歷的時劫,所面對的困難,所承受的壓力,所付出的辛勞,而能得解脫者,簡直近乎零。

只因我等凡夫無始以來受三毒所害而造諸惡業,惑障處深,智慧淺薄,本應出離無望,如今忽聞乘佛本願力的奇特之法,誓言「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令人難以置信。故此必有別解、別行、異見、異學的人來相妨,引經據典,刻意為難我等凡夫,使我們的信心動搖,生怯而退墮。那麼,我們應如何應對?

善導大師提供的答案不亢不卑,守大體、有分寸,令人心悅誠服!

Friday, December 12, 2014

62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3)



62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3)
2014.12.12
「就人立信」中的第七種深心深信是「無有退動」,云: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言別解、別行者,指淨土門僻解之人。別者,有別於「他力念佛」。雖同念佛,行者妄解自己妄心為自性彌陀,念己佛而不是念彌陀。又或妄解謂:不增加自力善行,豈可得往生。如此等解,即是分一為二、三等之類,故名別解。又雖行念佛,非隨順彌陀本願求生淨土,而為自力修福,植諸德本,欲「迴願」求生;本末倒置故,亦云別解

別行者,雖行念佛,兼修別餘行,故名為別行
異學、異見、異執者,此指聖道門偏解之人。言異學者,若有人執趣向聖道、外道(,修餘行 (非五正行)、念餘佛(雜行)。
異見者,見者謂知見、見解,若有人聲稱「心外無法,極樂世界實無」,或「淨穢無二,人間淨土」,或「即身即佛,不用求生」,或「歷劫修證,方可得生」,如此等知見與淨土教有異,故名異見。
異執,執謂執著,偏著異見,堅持己見,自是他非,是名異執。

若淨土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上述人士影响,「念佛必生」的正念所退失傾動,即「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是為「就人立信」中的第七種深心深信 - 無有退動,經得起考驗也。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14

62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2)



62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2)
2014.12.10
「就人立信」中的第六種深信是「不誤眾生」: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深信而行者,自信本願,謂之「深信」,教人信受,名之為「行」,信是自行,   行是化他,即《往生禮讚》云:「自信教人信」是也。沒有正知正見,故名正障;業力習氣而生煩惱,故名習障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最終以行者能提起「念佛必生」的正念為目標,即隨彼佛的本願,一向專稱佛名,必得往生,花開見佛!

善導大師最後下了一個極震揻的結論:「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行者善思念之。

Monday, December 8, 2014

62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1)



62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1)
2014.12.08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七種深信,其中第五、六、七種深信,總名為「就人立信」。淨宗法師言:就人立信的「人」,即釋迦、彌陀及諸佛等。

又言:就釋迦,立「要門」欣慕之信心: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就彌陀,立「弘願」定生信,言: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就諸佛,立「證勸」得生信,言: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三經三佛各有所主,化用不同,得益有異。其實,最後又回歸「淨土三經」去。
第五種深信是「唯信佛語」: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所謂「三遣、三即」;「三隨順、三是名」,其最核心的綱領當然是「一心唯信佛語」,即隨順佛在「淨土三經」所教,隨順佛在「淨土三經」所意,是名隨順佛在「淨土三經」所願,而非泛泛一般佛所教、所意、所願,那麼,行者有這種態度和決心,就是「真佛弟子」。

Friday, December 5, 2014

62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0)



62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90)
2014.12.05

        《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是佛說的「淨土三經」,專門宣示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淨土三經」的說法因緣和對象等雖有不同,但中心思想和目的只有一個,如善導大師云:「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無量壽經》說「唯明」,此即直言、正說,雖涉及多方面的修持,如修諸功德、植諸德本等,但唯是說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為宗旨。《觀無量壽經》說「唯標」,此即比言、傍說,因此經沒有獨立一品、一章、一節說及「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只在定善(前十三觀) 及散善(後三觀) 之文中,字裏行間突出「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淨土。《阿彌陀經》則沒有提及其他行持,只說執持彌陀名號,「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淨土,強調諸佛誠證,以聖言量勸信。

        《觀無量壽經》是一部十分奇特的經典,涉及二尊的教化。善導大師指出此經有兩個宗旨,一是觀佛三昧,另一是念佛三昧。前者以釋迦的定散二善教而求生,後者以彌陀的念佛名號教而求生。此經的對象是平生之機,即那些奉行釋迦教化的四眾弟子,引導他們為求生淨土,而迴轉到彌陀教化 - 「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順佛本願也!

Wednesday, December 3, 2014

62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9)



62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9)
2014.12.03

    筆者曾經博覽有關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的典籍,試圖全面地、深入地、整體地研究淨土法門的真義,好能打下一個理論基礎,安心地依教奉行。可是,我發覺我愈弄愈糊塗,問題似是而非。我感覺「抱惑自迷」是什麼一回事,心裏忐忑不安,疑礙愈來愈重。何解?!

        關鍵是我沒有專依「淨土三經」及淨土宗宗祖的典籍,建立一套完整的淨土思想。我仍抱着自力解脫、因地之菩薩教思想,去解讀他力救度、果地之淨土教思想,結果弄致自己思路十分紊亂。

        當我讀至善導大師的第一種深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深感觸動,我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學佛修行的「失敗者」,一直不願意親近佛,不常欲值佛。我更沒有考慮佛對我的恩慈、沒有顧及佛對我的期望。佛沒有背離我,是我背棄佛。我曾為此深感咎歉,數次悲泣!

        淨土宗是佛力救度的法門,很多理念與一般自力解脫的法門格格不入。印光大師在其《文鈔》曰:「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他又指出:「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 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此言正中我的要害啊!

Monday, December 1, 2014

62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8)



62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88)
2014.12.01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七種深信,其中第三種深信是:「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此即決定深信釋尊在《觀經》所說。

又第四種深信是:「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此即決定深信釋尊在《阿彌陀經》所說。結合第二種深信:「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無量壽經》主要內容,換言之,此即決定深信釋尊在《無量壽經》所說。

七種深信中,第二、三、四種深信是「決定深信」,即決定深信釋尊在《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等「淨土三經」所說。「淨土三經」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讀誦「淨土三經」是淨土宗的念佛「正行」,讀誦其他經典皆是「雜行」。

為何要一心專讀誦《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等「淨土三經」?善導大師解釋曰:「除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故此,淨土行者必須「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