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59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1)



59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1)
2014.09.29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略述「至誠心」,如下:「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這個濃縮版本的「至誠心」,大致的意思是:凡起身口意三業念佛,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本來談「心」,為何講「行」?就淨土宗而言,「心」是求生淨土的信心,出離生死為因願心(正因),「行」是身口意三業念佛之行(正行)。「必須真實」者,正因與正行,心行一致,內外相符也。所以,心行如唇齒相依,亦如函蓋相應,亦能相資、相扶。
簡單來說,若人「心」與「行」一致,即我們的行為與自己心所想是一致,即是真心、至心。若心行不一致,如口不對心,即是不至心、虛偽、不真實。又若心行一致,心是真實的,行亦真實。這是最根本的做人道理,也是至誠心最基本的意義!
淨宗法師說:「心行一致,內外相符,即為真實。心口各異,言念無實,即為虛假。」這種解讀「至誠心」的方式也很好,令人易懂、易信受,更符合淨土宗易行的原則。若然淨土行者有願生淨土之心,並起身口意念佛之行,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正因與正行,因行相應,是為至誠、真實,必得往生。可知至誠心亦不離一句佛號,何况此行亦能相資其心,所謂「願行相扶」、「心行相資」,是名「至心」!

Friday, September 26, 2014

59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0)



59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60)
2014.09.26
善導大師言「發三心」是安心法,而「至誠心」是第一關。此關當然十分重要,舉足輕重。已不能過,豈不是落筆打三更,其他心也變成廢話矣!不少淨土行者不認知「至誠心」,容易患得患失,萌起退心,認為往生淨土是不容易的事!此棋中一下錯,滿盤皆落索!但若此棋下對了,如火車入了正軌,必定到達目的地,絕不誤失。
究竟善導大師怎麼樣演譯「至誠心」?在《往生禮讚》談「安心」法時,他曾略述「至誠心」;在《觀經四帖疏》則有詳盡的闡釋。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略述「至誠心」,如下:「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筆者第一次讀此段文字時,有點愕然,呆了一陣子。字面雖淺易,但有點摸不著頭腦。至誠心不是談心嗎?為什麼與身口意念佛扯上關係?似是風馬牛不相及!?
為什麼我身口意念佛就是至誠心呢?這個理念十分微妙,也是淨土法門的一個關鍵課題。若非淨土宗祖師以超凡智慧闡釋此概念,我等凡夫無由得知,沒法看到目標所在地,又怎能把心安住一處呢!
按善導大師的說法,「至誠心」者亦離不開念佛五正行,他舉「禮拜正行」為真實身業、「讚歎正行」和「稱名正行」為真實口業、「觀察正行」為真實意業。「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14

59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9)



59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9)
2014.09.24

釋尊《觀經》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但卻沒有進一步詳述。歷來各宗各派諸師註釋「三心」時,多加議論,以本宗立場。各自表述,眾說紛紜但多是依文解字,如釋「至誠心」為真誠、真心、虔誠等,皆以世俗善法,或以艱深名相和抽象概念去闡述,令很多淨土行者難以適從。
又淨土宗祖師們普遍認為《觀經》的「三心」,主要環繞願生淨土的信心,故此至誠心亦是一種信心、信念等等。可是,淨土行者發起求生淨土的心是否「至誠」,是否有「信心」,有時連自已都不清楚,若存若亡,時真時假,或多或少!?很多淨土行者常常捫心自問:我一天念十聲、百聲、千聲、萬聲佛號,是不是至心在念?真誠。真心有沒有什麼標準呢!怎樣知道自己的信心沒有動搖?怎樣知道自己的願心沒有改變?若常憂恐自己信願行三資糧不具足,自心有壓力,怎能「安心」,又怎能「一向專念」呢?
善導大師作為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在楷定古今的開宗典籍《觀經四帖疏》解釋「三心」,詳盡備致。「三心釋」是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核心,為淨土行者必讀,往生必「生」技,何况「三心」是安心法!心不能安住,目標未能鎖定,我們怎麼做,走下去亦沒法達到目標,沒法成辦往生淨土的大業,應知。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59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8)



59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8)
2014.09.22

「安心」法是釋尊《觀經》所說的「發三心」,如大乘菩薩行者為了完成佛道,必始發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若淨土行者為求生淨土,亦應始發三心,尤其是欲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由「弘願」門入淨土之行者,必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
「發三心」固然重要,尤其是《觀經》言「即便往生」、「必生彼國」,及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必得往生,十分震撼,令人振奮。這麼肯定性的言詞,與以散善廻願求生淨土者,即由「要門」入,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大不相同,云:「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迴亦得生。」六個「迴亦得生」說明佛力救度,不論罪福多少,只要一心迴向,亦得往生。
又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攝生三願」,全部都有「至心」一詞,當知不管「要門」,還是「弘願」門入淨土,必須「至心」。第十八願言「至心信樂」;第十九願言「至心發願」;第二十願言「至心迴向」,因此行者若不至心,不管是從信、或願、或行入手,都不能得生淨土,所以這個「至心」或「至誠心」十分重要,必須要弄個清楚明白,絕不可以含糊。究竟善導大師怎麼樣演譯「至誠心」?

Friday, September 19, 2014

59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7)



59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7)
2014.09.19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的一對問答解釋「安心」法。
什麼是「安心」法?答曰: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 善導大師引《觀經》文:「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顧名思義,「安心」是一切放心,不用担心,萬無一失,只要行者將心安住好,如《無量壽經》云:「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佛弟子為求出離生死,將心安住在出世間善,又遇上大乘菩薩教後,將心安住在彌陀淨土法門。可是,很多淨土行者仍惶惶終日,始終沒法對往生淨土有把握,信心不足,就是不知道,或不奉行此「安心」法,未能全面地了解淨土法門,或不認識真正的純粹淨土法門。
「安心」法中的經文,有「即便往生」、「必生彼國」兩句,清楚地指明淨土法門是現世今生、即時成就、必定得生彌陀佛國,即「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而不是等待未來世在別的時候才成就,即非「別時意」也,因此善導大師確實地引《觀經》說:「具三心,必得往生」
所謂「安心」法?其實是釋尊《觀經》所說的「發三心」。淨土宗以信為本,如上所述,此「心」是信心 faith,而不是「心地法門」,如禪宗所說的「心」 mind,或唯識宗所說的「心」 consciousness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14

59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6)



59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6)
2014.09.17
作為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必須訂立一套完整的、可依可行的行持方案,讓每一位欲生淨土的行者都能遵守和依從,決定現世今生即得往生極樂淨土,萬無一失。言「一向專念佛名,必生淨土」,恐人多作異解、別解、別行,令行者生疑,故此,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詳釋「念佛必生」法,現為大家闡述,共沾法益,同生極樂。
問曰:今欲勸人往生者,未知若為「安心、起行、作業」,定得往生彼國土也? 安心者,即將心安住一處,猶如立志、訂下一個目標to set a goal / target;起行者,即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猶如朝着目標,動身起行,踏出第一步 to identify the scope of works before commencement ;作業者,即按照既定的方案進行,身口意三業皆相應地、如實地運 to implement the plan towards the goal
善導大師所指的「安心」法,其實是釋尊《觀經》所說的「發三心」;又「起行」法,其實是世親菩薩《往生論》所說的「五念門」;至於「作業」法,則大致參照《攝大乘論》所述的「四修法」。說起來很複雜,涉及很多內容,要做很多工作,其實是十分簡單,不涉及其餘善行,只是專做一件事,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安心、起行、作業」,純粹環繞著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真實功德,與凡夫在娑婆世界修諸善而取得的福德 / 功德沒有直接關係。

Monday, September 15, 2014

59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5)



59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55)
2014.09.15
            怎樣才是「一向專念」?
            一向者,即一心也。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這是較簡明的「一心」、「一向」之定義。其後,他以「信心三不」 - 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續,再詳釋「一心」之義。可知「一心」的「心」是信心 faith,而不是「心地法門」,如禪宗所說的「心」 mind,或唯識宗所說的「心」 consciousness
        一向、一心,即信心相續。「信心相續」者,即信心無他想間雜,即信心無他想,及信心無間雜。信心無他想者,即無其他的信心,無其餘的信心,無後着的信心,不再想有任何後路,如破釜沈舟,亦名「無後心」,只是一條心,其後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的「四修法」中稱此為「無餘修」,云:「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此乃專修「五正行」的內容,其中專稱佛名為首,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故。
            信心無間雜者,即無間斷的信心,無雜行的信心,即是善導大師在《往的「四修法」中稱此為「無間修」,云:「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一向專念」的行持離不開「五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