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0, 2013

47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12)


47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12)
2013.12.27

淨土宗始於法藏比丘發下四十八願,矢志興起以清淨功德莊嚴的淨佛國土。一一願言,歸結在第十八願,即是根,使一切眾生有信有願,一向專稱名號者,得生淨土,入諸佛家。

淨土宗是全仗佛力救度的法門,易行但難信,不容易為人接受,所以《無量壽經》有云:「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釋尊在《阿彌陀經》吐露心聲,慨嘆說此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比他在五濁惡世成佛更難。他又在《觀無量壽經》大讚念佛的人,稱他們是難得希有,如芬陀利華 (大白蓮華) 。因此,本願稱名的念佛人很可貴!

印光大師教導念佛人堅持三個原則:守愚念佛、無諍念佛、老實念佛!不管別人怎樣看、怎樣說,絕不可傾動「念佛必生」的信念,如愚夫愚婦般堅持下去,即是「守愚念佛」。又不用與別人諍訟,計較高下,釋尊的辯才無礙,亦沒法令多人生信;信受與否,一切視乎聞者的宿世善根,此名「無諍念佛」。最後是「老實念佛」,長時地恭敬念佛,無餘無間,無他想、無後心地念佛,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往生決定無疑矣!

        善導大師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因此,本願稱名者不用與其他善行比較,何况俗世間的人和事。老實念佛者,除了本願稱名,一切只需隨緣、隨力、隨分去做而已。

Friday, December 27, 2013

47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11)


47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11)
2013.12.25

        淨土法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為強緣,平等救度十方眾生,皆得往生。為了令十方眾生都能受益,阿彌陀佛精心設計最簡易的方法,使一切眾上都能取得他廻施的殊勝功德,結果他成就了第十八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所以,彌陀本願的要旨在於「稱我名號」。縱使大家都是持名,但心態也不一樣。前者他力念佛;後者自力念佛。

   自力念佛者不明彌陀本願救度的原理,以為觀想念佛比稱名念佛優勝;又以為定心念佛比散心念佛優質;追求數量,以多為傲,功夫成片。亦有求上品上生,以九品定凡聖,認為凡夫只能入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甚至認為凡夫只能寄望未來世才得生。

   自力念佛者漠視彌陀本願救度,本末倒置,不知淨土法門以佛力為宗,所謂「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彌陀興大悲心,起清淨土,主動地、平等地、無條件地救度生死凡夫,出離三界。曇鸞大師引例解釋自力和他力,云:「當複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 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 以禪定故,修習神通。 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 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 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 如是等名為他力。 愚哉!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我等劣夫豈不生信心,還自己局限設障,乘其部份他力,愚哉!

Thursday, December 26, 2013

47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10)


47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10)
2013.12.23

淨土宗作為彌陀的本願為基礎的救度的法門,突出「稱名念佛」是有必要的,一者此佛一定是阿彌陀佛,二者念佛一定是口稱名號,此乃順彼佛願故

或許有人指出第十八願的願文是「乃至十念」,故應是「念」,而不是「稱」。其實上文已說,口稱必有發意,起心,動念,所以口稱亦有念,故言「稱念」,亦是念佛,分別不大。善導大師曾引用第十八願,多次「十念」為「十聲」,取其容易,人人做到。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釋第十八願: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可知「十念」為「十聲」是一樣,若心不能念,口稱亦可。

《觀經》下品下生文云:「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不遑念佛」,是來不及念佛。為什麼來不及?「彼人苦逼」故。惡人臨終時,痛苦萬分,驚恐不已,試問怎能起心動念,或定下心來想念、憶念、掛念阿彌陀佛?甚至他此生第一次聞妙法,可能尚未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怎能心念阿彌陀佛!此人在命懸一線,緊急關頭的時候,什麼方法如禪定、持咒、誦經等都不管用了,唯一的方法:衹好教他大叫救命 – 南無阿彌陀佛,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得生極樂世界。

Friday, December 20, 2013

47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9)


47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9)
2013.12.20

念佛的好處和利益,諸經諸師所說,多不勝數。《月燈三昧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學念佛速證無上菩提,故知三世諸佛,皆因念佛當得成佛。』念佛不但是念佛法門是學佛的初基,也是成佛之道。

淨土宗蓮池大師提出念佛問題:
1.      執己心即佛,何必捨己心而念他佛 – 念己心也是念佛。
2.      念他佛,何必唯念一佛 – 念他佛不等同念一佛。
3.      念一佛,何必念阿彌陀佛 - 念一佛者,不一定念阿彌陀佛。
4.      念阿彌陀佛,何必唯念名號 - 念阿彌陀佛者,不一定念名號。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法門,行者因乘佛願而念佛,欲生淨土,有別於一般大乘菩薩教,因發大心而念佛,欲不退墮等。行持雖一,因地心不同,故果亦有異。淨土宗獨具一宗,念佛是不共念佛法。

        念佛和稱名有何分別?稱和念有何不同?稱名念佛是讚嘆門,可追溯阿彌陀佛的第十七「諸佛稱揚」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從願文得知「稱」「稱揚」,「稱名」是「稱揚名號」,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念佛行的讚嘆門。從文字學來說,念是心念,稱是口稱,但口稱必有發意,起心,動念,所以口稱亦有念,故言「稱念」。

Wednesday, December 18, 2013

47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8)


475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8)
2013.12.18

念佛是佛教,成佛是佛教。念佛是通宗通教的修持方法,幾乎是每位佛教徒的基本、必修或指定修習課程。諸宗諸師無一不論念佛,但不是依淨土三經和彌陀本願而說。因行不同,果報亦迴異。縱使諸宗諸師多倡淨土,但仍礙於自力行菩薩道的觀念,不諳彌陀本願,他力救度的妙旨和密意,故此所採取的念佛方法較雜亂,而非淨土三經唯明、唯說、唯標的「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種種念佛皆是釋尊的教化,但備機和利益都不同。雖有自力修定善,發菩提心,將自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亦可順應彌陀第十九願,蒙佛臨終現前,此乃淨土宗的要門,但與純粹淨土宗行者,因乘阿彌陀佛本願,順應彌陀第十八願,即淨土宗的弘願門,頗有不同。

彌陀淨土法門的念佛則獨具特色,不共於其他一般菩薩教的念佛。簡單來說,特色在於「本願稱名」,而且是「一向專念」。

還有很多人都有念佛,但不一定是稱名念佛,還有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廻向等;又很多人都有稱名念佛,但不一定是為了往生;又或是為了往生,卻未必「本願稱名」。

嚴格來說,稱名念佛者,若不順應佛願,求出離生死,求往生淨土,向無上菩提,便成人天福報,落世間因果,入邪見染雜,善因反招惡果!

Monday, December 16, 2013

4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7)


47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7)
2013.12.16
        淨土宗念佛與一般法門念佛之異同:
1.      淨土宗念佛的最大特色是「本願念佛」或「本願稱名」。
2.      淨土宗念佛為了「求生淨土」,而非為求人天福報,
3.      淨土宗以彌陀廻施的名號功德力而得生,故名「他力念佛」。
4.      淨土宗以信為本,念佛在於立信,所謂「就行立信」。
5.      淨土宗念佛者一定要專,故言「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6.      淨土宗按各自因緣,行住坐臥,念念不捨畢命為期。
7.      淨土宗念佛的特色在於「專稱佛名」,即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具足一切功德,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念佛者以此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緣求生淨土,必得往生。
8.      淨土宗強調信願念佛,因此念佛宜念六字。「南無」即歸命,表「信」和「願」,阿彌陀佛是「行」,信願行的三資糧具足。
9.      淨土宗念佛者既「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則心心迴向,廻自力向他力,通身放下,靠倒阿彌陀佛,守愚念佛,無後心念佛。
10.  淨土宗念佛者皆是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如今自知愚惡,深信彌陀救度。信心既決定,往生便決定,十即十生,萬不漏一,既自慶得生,故此行者念佛後,應至心迴向,曰:「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以報佛恩。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4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6)


4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6)
2013.12.13

既知彌陀本願是平等救度,不簡善惡,不問罪福,不論時節久近,我們「順彼佛願故」而念佛,不假自力,毫無壓力,不担心自己罪業深重、善根淺及福德少,又深信自己是無力修行之人,只要稱彼佛名,即乘彼佛願力,必得往生,自然信心歡喜,安心稱念。

善導大師提出「四修法」念佛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簡單來說,就是專!「四修法」完全吻合曇鸞大師所提出的信心三不 - 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續,我們將念佛之行結合到信心方面,故說「就行立信」。若人知道本願之理而念佛在於他力信心,而非自力植德自然信心歡喜,往生決定矣。

所謂「本願稱名」,便別於其他「稱名念佛」,「持戒稱名」、「清淨心稱名」、「發菩提心稱名」等。雖然彼此都是稱名念佛,但其他稱名以外,加上種種雜行,不順彼佛願的稱名。

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得知,持戒、清淨心、發菩提心等諸行,與稱名不相關、不互涉。極樂是是彌陀的報土。報法高妙,平等一相,純而不雜,淨而不染,故名淨土。既是淨(pure),何來雜(impurities)凡夫欲以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求生淨土,既違逆彼佛大悲本願,不順名號自然法性,反而妨礙於純粹的稱名念佛行。因有些念佛人非如實地與本願相應,故此須突出「本願稱名」的特色。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3

4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5)


47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5)
2013.12.11
為何善導大師力勸我們求生彌陀淨土,必須稱念彌陀名號,還要「專復專」?且看善導大師在《法事讚》有一首偈,曰: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 - 無為涅槃界」,是佛的國土。「無為」是非因緣所生的,平等而非相對待的出世間法;「涅槃」是常、樂、我、淨的諸佛境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菩薩乃至凡夫皆託佛願,以作強緣而得生報土。

換言之,我們若要得生此殊勝報土,不可能隨世間的因緣,或靠自力所修的「雜善」(雜毒之善)和「雜行」(虛假之行), 作為生因而得生!故此,如來今為我等凡夫選一種得生的法門,便是「專念彌陀名號」!這也是我等凡夫足以依止往生「無為涅槃」極樂世界之唯一正因,如曇鸞大師說:「同一念佛,無別道故」。

善導大師舉惡况善,引《觀經》下品下生者,誠證惡人,臨終之機,十念尚且得生。其人命終別無他想,亦無後心,十念具足信願行,自然契合彌陀本願,直入彌陀淨土。平生之機,本願稱名,何愁不生!

Monday, December 9, 2013

47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4)


47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4)
2013.12.9

        善導大師依彌陀本願,倡導的念佛行門是「教念彌陀專復專」。第一個「專」是「不亂」、「不雜」,故修五正行,不宜五雜行;第二個「專」是「一心」、「一向」,故修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

        很多修淨土法門的人除了念佛名號外,還持「往生咒」,誦《阿彌陀經》,拜「淨土懺」,打「佛七」等等,這都是有助於往生淨土,但不是契合阿彌陀佛的本願。若問阿彌陀佛,他有自己的主意和方法,就是稱念他的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詳見第十八願的願文!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可知「專念名號」定是淨土法門的念佛特色,不用夾雜其他行持。若是夾雜,即非專修,而是雜修。

善導大師指出專修正業和雜修雜行有得失之別,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又在《往生禮讚》中舉出了「雜修」有十三種過失,其中最重要的過失:雜緣亂動失正念。正念者,念佛往生的信念也。念佛者,本願稱名也。

Friday, December 6, 2013

47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3)


47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3)
2013.12.6

為什麼善導大師不令修定善,廻願往生,而教專稱佛名呢?他在《往生禮讚》云:「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善導大師指出觀想念佛有三種難處:1. 眾生障重 2. 境細心粗 3. 識揚神飛。至於持名念佛,不管是自力念佛,還是他力念佛,則有三種易:1. 無障重之別 2. 無心境之應 3. 無亂想之難。

就念佛一門,諸師認為「實相念佛」最殊勝;縱使不能契證實相,以淨心定觀的「觀想念佛」次之;更貶「持名念佛」及「稱名念佛」為最淺易、最下劣的一種,宜根性低劣,懈怠嬴弱的人去修,甚至認為他們的工夫不夠,往生不定。他們以自力在因地修行的心態去看,認為愈難愈有功德,愈易愈少功德,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多勞多得。不過,這種想法與彌陀淨土法門不相應。

淨土法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為強緣,平等救度十方眾生,皆得往生。為了令十方眾生都能受益,阿彌陀佛精心設計最簡易的方法,使一切眾上都能取得他廻施的殊勝功德,結果他成就了第十八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所以,彌陀本願的要旨在於「稱我名號」。縱使大家都是持名,但心態也不一樣。前者他力念佛;後者自力念佛。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3

46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2)


46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2)
2013.12.4

淨土宗祖師世親菩薩的《往生論》主張的「五念門」,即念阿彌陀佛五種方法,即禮拜門、讚嘆門、作願門、觀察門及迴向門。其中讚嘆門,世親菩薩解釋為:口業讚嘆,稱彼如來名,實即「稱名」也。

善導大師所倡導的念佛五種行門,依次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名為念佛的「五正行」。所謂「正行」者,即專修,而非兼修、雙修、雜修,或圓修。

在諸正行中,分為「正定業」和「助業」。故曰:「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他以「稱名」正行 -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為「正定業」,其餘讀誦、觀察、禮拜、讚嘆供養等四個正行,皆是「助業」。所謂「正定業」,即決定往生的正因行業,也是指定、必定的行業,而「助業」者,即助成正定業,屬輔助性的往生行業。

為什麼「稱名」正行是「正定業」呢?善導大師的解釋十分簡單,衹有四個字 - 順彼佛願。為了順應阿彌陀佛的意願,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什麼願呢?當然是第十八願 – 本願!這個願沒有其他附帶條件或要求。總之,他想我們怎樣做,我們就怎樣做,不多不少,不用疑慮,就是這麼簡單!

Monday, December 2, 2013

46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小結(1)


46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小結(1)
2013.12.2

阿彌陀佛發下和成就大願,接引信受其救度的眾生,往其國土居住,從而永離生死,速成佛道,因此以彌陀救度為基礎的淨土,當以彌陀大願 – 第十八願為根本,故此第十八願又名根本願,簡稱「本願」。本願就是第十八願,是彌陀救度的原理,也是眾生往生的依據。此願又名「念佛往生願」,願文如下: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按本願所言,彌陀救度的方法是「稱名」,即稱念彌陀名號。一切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人,衹要專稱彌陀佛名,必得往生,所以「本願稱名」是淨土宗的特色,也是淨土宗獨有的念佛方法,有別於一般的念佛。

很多人都念佛名 – 南無阿彌陀佛,又稱「持名念佛」,但若非契入本願者,即不是以信為本,不是信受彌陀救度,不是以信方便乘仗佛力,求生淨土者,皆非「本願稱名」,不算是純粹的淨土法門。

彌陀淨土法門的主要行持是念佛,故又稱為「念佛法門」,但念佛是通宗通教的行持,故有必要突顯淨土宗的念佛特色 - 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者,念佛者與阿彌陀佛相應,彼此連結在一起,所謂「生佛一體」,順彼佛願故,又名「信願念佛」、「他力念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