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30, 2013

44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七)


44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七)
2013年9月30日

善導大師所倡導和楷定的,是一個「本願稱名」的念佛法門。

一般大乘菩薩教的諸師判釋淨土,皆立於眾生自力「心性」之立場去研究,未能立於彌陀他力「本願」之立場去顯彰。由於彼此的基本的立場不同,對彌陀淨土法門的解釋自有偏差。

就念佛一門,諸師認為「實相念佛」最殊勝;縱使不能契證實相,以淨心定觀的「觀想念佛」次之;更貶「持名念佛」及「稱名念佛」為最淺易、最下劣的一種,宜根性低劣,懈怠嬴弱的人去修,甚至認為他們的工夫不夠,往生不定。他們以自力在因地修行的心態去看,認為愈難愈有功德,愈易愈少功德,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多勞多得。不過,這種想法與彌陀淨土法門不相應。

淨土法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為強緣,平等救度十方眾生,皆得往生。為了令十方眾生都能受益,阿彌陀佛精心設計最簡易的方法,使一切眾上都能取得他廻施的殊勝功德,結果他成就了第十八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所以,彌陀本願的要旨在於「稱我名號」。

善導大師說「稱名正行」是「正定之業」,必定往生,順彼佛因中本願故。那個願呢?彌陀的第十八願是也。善導大師所倡的念佛特色是「本願稱名」,與他宗念佛不同,即是不共之法。縱使大家都是持名,但心態也不一樣。前者他力念佛;後者自力念佛。

Friday, September 27, 2013

44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六)


44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
2013年9月27日

        念佛人各有所思,各有所求,但淨土行者念佛,目的衹有一個 – 願生彌陀淨土。但怎樣念佛才可得生彌陀淨土呢?大致有兩種方法,一是他力念佛,乘彌陀本願,一向專稱佛名,上盡一形,下至一聲,莫不皆往。此法正是善導大師所倡導,符合惡世眾生之根機及彌陀本願之教理,是契機契理的念佛方法。

二是自力念佛,雖是念佛一行,但奉行釋尊的教化以自力修定散二善心態去念佛。有欲以思惟和正受的禪定工夫者,如韋提希夫人,或有欲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圓通法門者,如大勢至菩薩,或有欲以六念法修福求上品上生者等等。以上種種都是自力心修功德,雖有念佛一行,唯夾各種雜修餘行,疑障未除,故一切盡皆廻向,及求願往生,方可應彌陀第十九願,臨終接引。

不少淨土行者以為心不淨則往生無分,故念佛求淨心!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破解諸師對三輩九品的誤解時,力證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又云:「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阿彌陀佛偏救溺水之人,豈論人心淨或不淨!我等凡夫既乘他力,當生信心,何必妄自局分,抱惑自迷。

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3

43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五)


43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五)
2013年9月25日

雖然東晉慧遠大師等修觀想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善導大師不令我等凡夫取此釋尊廣開的淨土要門,即修定善,廻願往生,而教專稱佛名呢?他在《往生禮讚》云:「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善導大師指出觀想念佛有三種難處:
1. 眾生障重 尤其是末法惡世凡夫,障深慧淺,故云:「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修觀想恐難有成就。
2. 境細心粗 - 心和境不相應,觀想之境相微妙精細,但我等凡夫的心思粗俗,修觀想恐難有成就。
3. 識揚神飛 – 識心起分別,妄想飛揚,精神難以集中,修觀想恐難有成就。

至於持名念佛,不管是自力念佛,還是他力念佛,則有三種易:
1. 無障重之別 - 不管罪福多少,不問時節久近,衹要信受彌陀救度,乘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皆可得生淨土。
2. 無心境之應 – 不求觀想之深淺,但求信願之有無。
3. 無亂想之難 – 念佛不論清淨不清淨,不管定心還是散心,任何時空環境下都可以做,攝取彌陀光明!

Monday, September 23, 2013

43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四)


43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四)
2013年9月23日
華嚴宗第五位祖師宗密大師倡立四種念佛方法
1.                          持名念佛 - 執持念誦佛的名號,如「南無阿彌佗佛」六字洪名,具不可思議功德。此法最易入手、又殊勝。
2.                          觀像念佛  – 一心稱念,此法類似瑜伽,祗是所觀之物是佛像而己,又如《觀無量壽經》的像觀 – 第八觀。
3.                          觀想念佛 - 觀想阿彌陀佛的慈悲偉大、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此法較難,《觀無量壽經》詳述此修定之法,次第漸進。
4.                          實相念佛 - 即念自性之法身真佛,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宜上根的人修習。

以一般大乘菩薩教說念佛,多以自力植諸德本,或自力修定,乃至三昧夫,或自力斷惑證真,達至登地菩薩果位。除了「持名念佛」外,其他都不是我等凡夫可學、可修、可證,衹是得知而不得行。

有修淨土者,以「持名念佛」淨心,一念止萬念,淨念代妄念,待功夫純熟時,淨念相繼,以致淨念之相亦無,即無念而念,達至「念佛三昧」或「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這些都是以自力心態去念佛,統稱為「自力念佛」,與善導大師所倡的念佛不同,即契入彌陀本願,行者專稱佛名,以攝取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增長善根,建立信心,並全仗佛力而得生。念佛不假自力,故且名為「他力念佛」。

Friday, September 20, 2013

43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三)


437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三)
2013年9月20日

善導大師所倡導的念佛五種行門,依次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稱為念佛的「五正行」。所謂「正行」者,即專修,而非兼修、雙修、雜修,或圓修,故曰:「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故此,修淨土法門者,依據或讀誦其他大乘經典,如華嚴經、法華經等、修習止觀,禮拜、稱名、讚嘆供養其他諸佛,皆是「雜行」。

善導大師在諸正行中,分為「正定業」和「助業」。故曰:「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他以「稱名」正行 -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為「正定業」,其餘讀誦淨土三經、觀察極樂世界、禮拜、讚嘆供養阿彌陀佛等四個正行,皆是「助業」。所謂「正定業」,即決定往生的正因行業,也是指定、必定的行業,而「助業」者,即助成正定業,屬輔助性的往生行業。

        為什麼「稱名」正行是「正定業」呢?善導大師的解釋十分簡單,衹有四個字 - 順彼佛願。為了順應阿彌陀佛的意願,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什麼願呢?當然是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承諾,祇要我們相信及信任他,又欲生極樂國土,及稱念其名號,他就可以使我們得生!這個願沒有其他附帶條件或要求。總之,他希望我們怎樣做,我們就怎樣做,不多不少,不用疑慮,就是這麼簡單!

Wednesday, September 18, 2013

43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二)


436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二)
2013年9月18日
善導大師將往生淨土所需修的行業 - 念佛的五種行門 - 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分為「正行」和「雜行」兩種。

「正行」者,以往生彌陀淨土為目的:
(1) 讀誦正行 - 專門讀誦淨土三經,而讀誦其他經典如《地藏經》、《法華經》、《心經》等便是雜行;
(2) 觀察正行 – 一心觀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而觀察其他淨土如琉璃光淨土,便是雜行;
(3) 禮拜正行 – 一心專禮阿彌陀佛,而禮拜其他佛菩薩,如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雜行;
(4) 稱名正行 –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而念其他佛名都屬雜行;
(5) 讚嘆供養正行 - 讚嘆供養阿彌陀佛,而其餘讚嘆供養別的佛菩薩為輔助者,叫做雜行。

為什麼善導大師不提世親菩薩的「五念門」之迴向門呢?此因凡夫全仗他力(阿彌陀佛)的廻向,乘第十八願而專稱佛名,以攝取彌陀的名號功德,增長善根,建立信心,信願具足而得生。這些功德不是行者自己修成的,而是阿彌陀佛惠施行者,故此行者順應彌陀本願而念佛,攝取的彌陀名號功德不用還給彌陀,於禮不合,於理不通,故不用廻向阿彌陀佛,但此念佛的名號功德廻施一切眾生,亦無不可。

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43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願稱名 (一)


43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六 – 本稱名 (一)
2013年9月16日

彌陀淨土法門的主要行持是念佛,故又稱為「念佛法門」。世親菩薩的《往生論》主張的「五念門」,即念阿彌陀佛五種方法,即禮拜門、讚嘆門、作願門、觀察門及迴向門。

曇鸞大師解釋世親菩薩主張的「五念門」 - 念阿彌陀佛五種方法:
一、禮拜門,以身業而向阿彌陀佛之形像禮拜也。
二、讚嘆門,以口業讚嘆,及稱阿彌陀佛之名,即稱名念佛。
三、作願門,一心願生於彼國土也。
四、觀察門,以智慧而觀察 (觀想) 淨土、佛、菩薩之功德也。
五、迴向門,願以己之功德,迴施於一切眾生,彼此皆成佛也。

門為入出之義,前四門為入於彌陀淨土之門,後一門為出於利他教化之門,故通名為門。

善導大師將往生淨土所需修的行業,即世親菩薩、曇鸞法師所倡導的念佛五種行門,稍作重新排列,次序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稱為念佛的「五正行」。為何略與「五念門」不同?

世親菩薩早悉彌陀淨土,現以「我一心歸命」,入彌陀淨土法門,故先禮拜彌陀,並稱名念佛,後立信作願往生,再以觀想念佛,迴生淨土。但善導大師以我等凡夫立場為當機,先讀誦經典了解淨土,後觀察而生欣慕心,再禮拜和稱名,最後讚嘆供養彌陀,不用廻向了!

43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五)


434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五)
2013913

淨土法門的行持,除了「易」,還有「專」。其實專是易,易亦是專。「專」者,一也。修單一法門總比雜修多門,或兼修、雙修簡單、容易。還有,淨土法門強調專修,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極樂無為涅槃界」,有別於娑婆世界的有為生死界。曇鸞大師在《往生諭註》云:「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 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無別道故。

一切往生彌陀淨土的人都是正覺清淨的蓮華化生,如是因,如是因,所以他們都修同一個往生因 – 念佛,故稱「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其他一切因行所得的功德都不管用、不相干、無關係。所謂「隨緣雜善恐難生」,即隨世間的因緣所修諸行,或《觀經》所說的定、散二善,靠自力所修的「雜善」,或前文所述的雜修「疏雜之行」等。

這首偈是為註釋《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作,故「專復專」亦可理解為:第一個「專」是「一心」,是專一、一向、無餘、無間,此乃「就行立信」之義。

淨土法門的特色是「他力往生」,故必須起信,才能成就。若能自力成就,根本不存在「信」或「不信」的問題。由於「以信方便」,淨土法門的易、樂、疾,相對於其他自力求解脫的法門是難、苦、遲。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3

43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四)


43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四)
2013911

所謂「疑惑佛智」戎「不了佛智」,究竟是什麼智呢?《無量壽經》云:「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就淨土法門而言,這些智所指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

曇鸞大師在《略論安樂淨土義》解釋說:
1.      不可思議智 – 是對治此疑:但憶念阿彌陀佛、不必得往生安樂。他們以為佛力與業力不相伯仲,殊不知佛力是最不可思議,是五種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
2.      不可稱智 – 是對治此疑:佛智於人不為玄絕。他們不信佛智是非相對待,不可稱量,離言絕相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3.      大乘廣智 – 是對治此疑:佛實不能度一切眾生。他們認為過去佛尚未能度盡一切眾生,今佛亦不能,殊不知「無緣眾生、動逕百千萬佛、不聞不見。非佛力劣也。」
4.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 是對治此疑:佛不遍知,又不得一切種智。殊不知「凡夫智虛妄。佛智如實。虛實玄殊、理無得等。」

善導大師倡導彌陀淨土法門,最大的特色在於一個關鍵字 - 信!在行持方面,彌陀淨土法門最大的特色在於「易」和「專」,此因這是阿彌陀佛以五劫思惟,成就最容易、簡易、安易和簡單的法門。

Monday, September 9, 2013

43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三)


432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三)
201399

釋尊在《無量壽經》暢言出世本懷,曰:「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又在《阿彌陀經》云: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種利益是有着數,有利可圖,一本萬利,甚至無本生利!因此,釋尊在《無量壽經》貶斥疑惑佛智的雜修諸行的人,「為失大利」,又讚歎明信佛智的專念名號的人,「為得大利。」

話得說回來,釋尊在《阿彌陀經》曾慨嘆此彌陀淨土法門是難說的難信之法,所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聞而生信,他們必有宿世善根,或曾聞此法門,或多念佛而增長信根等等,才能有佛力加被、護念、攝受,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絕非偶然巧合之事。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開始時,云:「竊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又云:「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闚。」佛智與佛力,深不可測!我等凡夫障深慧淺,不知「恒沙功德,寂用湛然」,因此,「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又云:「果德涅槃者,我等咸歸命,三佛菩提尊,無礙神通力,冥加願攝受。」 我們應即歸命,唯信得救。不管是能救度的阿彌陀佛,還是被救度十方眾生,充份體現大乘菩薩教的精神!

43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二)


43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以信方便  - 小結(十二)

201396

若有人在娑婆世界未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前,平生已明信佛智,一向專念彌陀名號,當他們命終時即坐蓮台,頓時化生報土,無有輩品。可知凡夫入報或投化,全在信疑之別!

其實,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諸佛境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那有報土之外的另一「化土」!「化土」在報土的蓮華之內而已,是往生者有疑障而起的輩品差別。《大阿彌陀經》云:「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可知凡夫入報或投化,全因信疑之別!

《無量壽經》又云:「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因此,善導大師指出三輩九品的往生者住在蓮華內受三種「罪障」,云:「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

Wednesday, September 4, 2013

43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一)



430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一)
201394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將三輩九品所形容的含苞待放之蓮華,等同邊界、宮胎等。經中還有類似的名相來形容「胎生」,如、胎生、蓮胎、胎宮 / 宮胎、疑城、邊地等等。

        因是雜業所感,因緣所生,胎生的境界一概稱為「化土」,三輩九品是「胎生化土」。相對於藉淨業所成的名號功德,專念名號而往生極樂世界者,直入無為涅槃境界,稱為「化生報土」。

善導大師又云:「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斯乃注心,見於寶地。即滅宿障罪僣。願行之業已圓。命盡無疑不往。今既觀斯勝益。更勸辨知邪正。

三輩九品往生者皆是「胎生」「化土」,因自心疑障深淺,自力罪福多少,決定行者所生的品位高低,開花早遲等等,如人在胎內待產。一旦「疑障乃除」,自然「宮華開發」,屆時「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即轉「胎生」為化生,由「化土」入報土,如《無量壽經》云: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即蓮華敷開,由胎生轉為化生,由化土轉入報土,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42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十)



42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五 - 以信方便 - 小結()
201392

就淨土法門而言,其修持着眼點在於「信」,由最初的一念無明,起疑生障,不信佛力,不了佛智,後來得聞佛陀的智慧福德而起信,所謂「信為功德道源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行者放下我慢心及諸邪見,常行慚愧,從念佛堅固信心,善根 (信根) 增長,乘佛大願業力,得生淨土,又因明信佛智,頓入彌陀報土,自然化生,花開見佛,最後證得無生法忍,終得菩提。

但如《無量壽經》指出:若有人以自力修諸行或「雜修」雜行者,猶未全信佛智,尚非全仗佛力,雖可得生淨土,因不了佛智,疑信佛智,祇能胎生入蓮苞,經一段時劫,受菩薩教化,除去疑障,才能華開見佛悟無生。可知就淨土法門而言,不管在娑婆世界專修念佛,還是在極樂世界的蓮胎念佛,說到最後還是解決一個問題 信!

在《無量壽經》,釋尊刻意地問阿難尊者:「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正常來說,極樂國的人民都是「蓮華化生」,胎生其實是蓮華未開時的蓮苞,如在母胎內尚未「化生」。

        蓮華未開住在胎宮者,如三輩九品的國中天人,尚未證無生忍,不得見佛,未能入報土,故胎宮被形容為「化土」。換言之,報化乃是蓮華開合問題。至於三輩九品入蓮胎的原因,亦是「以疑惑心,修諸功德」,及「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