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
對於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一條提到「對自己謙卑柔和。」
慧淨法師說:一個人,如果達到安詳寂靜,心中就會有「和」的心情展現。佛陀是佛,已經沒有煩惱,沒有無明習氣了,因此它所展現「和」了。他所展現的就是安詳寂靜。
佛陀說僧團要和合,也就是所謂的「六和敬」。人人如果能夠謙卑柔和,則家庭和樂,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因此心中和的話,他所面對的事物一切境界都是滿目春風的,不會有受負面影響,不會有是非爭執,不會計較對方,或找對方的錯。
所謂「觀功不觀過,觀得莫觀失」,心如果不和,心就有煩惱,人如果不和,人就會生病,家庭如果不和,家庭就不美滿安樂,事業也不會興旺。反之,家庭如果和,家庭就會安樂,社會如果和,社會就會安定,國家如果和,國家就會繁盛,所謂「家和萬事興」,所以「謙卑柔和」的這個「和」字,含義甚廣。
修行的人,有學問的人,他就能夠平,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真的有學問,他的意氣心性,他的起心動念,都是平和的,都是柔軟的。所以,「謙卑柔和」中這個r柔」的學問,也是非常的高,非常令人嚮往。
老子《道德經》的最高意境就是柔。所謂「柔能克剛」,強是死之徒,柔是生之徒。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因為水能夠「隨方就圓」,水不剛強,不與人爭,沒有想到自己的利害關係。它能夠謙卑的,卑微的處於眾人之下,也因為這樣,所以才能夠長久的利益眾生,滋潤萬物,所謂「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個都必須要有柔的內涵和精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