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4, 2019

132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2)

1325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2) 
2019.05.24
當我們背到宗風俗諦第一句「對彌陀恭敬信順」,就要想到彌陀是佛,祂把一切眾生當成祂自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救度。一切眾生當背到這一句的時候,就會想到彌陀的存在,是為了眾生,而我們學佛的大悲心 - 「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豈不是也要為眾生著想!第一句背下來,就想到佛想到眾生,想到慈悲。

第二句「對他人恩慈體貼」,我現在要面對大眾,要跟大眾相處,談事情也好,共事也好,自然就會希望給他人恩慈,體貼對方的心境,讓他感受到溫暖,所以背到第二句,就會想到怎樣當下給對方恩慈體貼。

第三句:不論何時何處,面對何人何境、何事何物,「對自己謙卑柔和」,所以宗風的這些內容,就像一面鏡子,也是我們行事為人的一個標準。

還有,後面所講的「諉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誇功眾人事,讓美歸功君子事,分怨共過盛德事」,我們在面對事情,或者事情過後,可以反省我是一個諉罪掠功的小人,或者掩罪誇功的一般人,還是讓美歸功的修行人,甚至是一個分怨共過,用盛達德的人呢?

這幾句話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更加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儘量去充實,以增進我們出家修行的德行。當念到「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就想到:唉呀,寧可吃虧,也不要佔便宜的重要性。

人虧天補,吃虧就是占便宜,肯吃虧一分,天就補你十分,甚至百分,這就是「天道虧盈益謙」,所以背到這一段的時候,就肯忍辱,不去計較,甚至心中沒有負面的情緒,不會覺得心中有不平、不滿,需要去忍!


Wednesday, May 22, 2019

132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1)

1324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1) 
2019.05.22
對於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一條提到「對自己謙卑柔和。」

慧淨法師說:一個人,如果達到安詳寂靜,心中就會有「和」的心情展現。佛陀是佛,已經沒有煩惱,沒有無明習氣了,因此它所展現「和」了。他所展現的就是安詳寂靜。

佛陀說僧團要和合,也就是所謂的「六和敬」。人人如果能夠謙卑柔和,則家庭和樂,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因此心中和的話,他所面對的事物一切境界都是滿目春風的,不會有受負面影響,不會有是非爭執,不會計較對方,或找對方的錯。

所謂「觀功不觀過,觀得莫觀失」,心如果不和,心就有煩惱,人如果不和,人就會生病,家庭如果不和,家庭就不美滿安樂,事業也不會興旺。反之,家庭如果和,家庭就會安樂,社會如果和,社會就會安定,國家如果和,國家就會繁盛,所謂「家和萬事興」,所以「謙卑柔和」的這個「和」字,含義甚廣。

修行的人,有學問的人,他就能夠平,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真的有學問,他的意氣心性,他的起心動念,都是平和的,都是柔軟的。所以,「謙卑柔和」中這個r柔」的學問,也是非常的高,非常令人嚮往。


老子《道德經》的最高意境就是柔。所謂「柔能克剛」,強是死之徒,柔是生之徒。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因為水能夠「隨方就圓」,水不剛強,不與人爭,沒有想到自己的利害關係。它能夠謙卑的,卑微的處於眾人之下,也因為這樣,所以才能夠長久的利益眾生,滋潤萬物,所謂「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個都必須要有柔的內涵和精神。

Monday, May 20, 2019

132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0)

1323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30) 
2019.05.20
對於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一條「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慧淨法師在「學習淨土宗宗風俗諦」之視頻,有開示,略述如下:彌陀是我們的本尊,是我們生命之所依。阿彌陀佛又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因此首先要「對彌陀恭敬信順」。

「對他人恩慈體貼」方面,重點是慈悲。慈悲是佛教的精神。我們對他人雖然還沒有辦法做到慈悲,但至少能夠恩慈體貼。有體貼,我們就能向前,邁進慈悲的目標。平時,大家要互相慈愛,互相體諒對方的苦處,凡事先站在對方立場,為對方考量,給對方恩惠。

不單有慈悲,如果沒有「無我」,就還有「我執」的話,這樣也不是徹底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這不是真正的慈悲,更會使我們一直在六道裏輪迴,所以一定要「無我」,然而「無我」談何容易。

「無我」的話,就是柯羅漢了,但我們可以盡量減少「我執」,怎樣減少「我執」呢?這方面雖也不容易,但可以從「謙和待人」下手。從心存「謙卑柔和」開始,所以,能夠「謙卑柔和」,就能夠接近「無我」,就能夠淡薄「我執」。

「謙」字對學佛的人非常重要,無量壽經說:「謙敬聞奉行」,所以我們宗風裏面有一句,奉行謙敬,不起驕慢,所謂「謙受益,滿招損」。謙可以消業障,謙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為我們帶來福報,所以宗風後面有一句說: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能夠謙,就有福報,而且自己就會受益。不但能增長智慧,也可以能夠接近「無我」。在「謙卑柔和」之中,這個「和」字是一個很平常的字,毫不起眼,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和」的境界也非常的高超。

Friday, May 17, 2019

132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9)

1322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9) 
2019.05.17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一條:對彌陀恭敬信順。所謂信,是安心法。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七種深信,首要是「機深信」  法深信」之種「決定深信」。

法深信」是深信《無量壽經》的內容 - 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決定深信,就決定得生。第三深信是深信《觀經》,使人欣慕。第四深信是深信《阿彌陀經》,諸佛證勸。

再下來,七種「深信」還有三種「深信」,第五深信的「唯信佛語」,第六深信的「必不誤生,果人已滿」和第七深信 的「無有退動二別三異」,其中第五深信的「唯信佛語」正是「信順」的內涵,所謂「三遣、三即、三隨順、三是名」,內容如下: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
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遣捨」是身口意業都要捨,佛遣我們捨什麼?「至誠心」釋云: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遣行」是身口意業都要行,佛遣我們行什麼?「至誠心」釋云: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


釋迦牟尼佛遣我們去何處?當然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一遣一喚,豈容不去

Wednesday, May 15, 2019

132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8)

1321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8) 
2019.05.15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一條:對彌陀恭敬信順。

所謂信,是安心法。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提出念佛必生三步曲「安心、起行、作業」的第一個環節。安心法,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

云: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觀經》(《觀經四帖疏》) 具說。應知。

據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有七種深信,上言只是最重要的兩種「決定深信」,即「機深信」  -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和法深信 -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法深信」實是《無量壽經》的中心內容,故此法深信」相當於深信《無量壽經》。其後的第三深信 -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第四深信 - 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簡單來說,第三、第四深信是深信《觀經》和《阿彌陀經》也。

Monday, May 13, 2019

132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7)

1320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7) 
2019.05.13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一條:對彌陀恭敬信順。所謂信,是安心法。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七種深信,首要是「機深信」  法深信」之種「決定深信」。

法深信」是深信《無量壽經》的內容 - 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決定深信,就決定得生。第三深信是深信《觀經》,使人欣慕。第四深信是深信《阿彌陀經》,諸佛證勸。

再下來,七種「深信」還有三種「深信」,第五深信的「唯信佛語」,第六深信的「必不誤生,果人已滿」和第七深信 的「無有退動二別三異」,其中第五深信的「唯信佛語」正是「信順」的內涵,所謂「三遣、三即、三隨順、三是名」,內容如下: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
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遣捨」是身口意業都要捨,佛遣我們捨什麼?「至誠心」釋云: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遣行」是身口意業都要行,佛遣我們行什麼?「至誠心」釋云: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
釋迦牟尼佛遣我們去何處?當然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一遣一喚,豈容不去!

Friday, May 10, 2019

131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6)

1319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6) 
2019.05.10
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一條:
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無量壽經》云: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换言之,修習淨土法門的人,謙是十分重要,而且是第一步,即是善導大師在「深心」釋所說的「第一種決定深信」 -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慧淨法師指出:我們是一個學佛的人,必須依照佛陀所講的戒律,作為我們身口意,三業以及生活的基本規範。所以,不管聖道門也好,淨土門也好,基本上都要有向上、向淨、學佛而成佛之心,都希望能做好佛陀所要求的戒律,如果沒有這一種觀念,就不是學佛人了。

再進一步,當他發現自己有心無力,應該做而做不到,心雖有所嚮往,可是業障來了,習氣來了,沒辦法降伏,所以才需要歸入彌陀的救度,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有機的深信,即「機深信」

另一方面,如果有法的深信,即「法深信」,自然就會「阿彌陀佛愛我們,我們也去愛他人。」如果是聖人的話,就會做得很圓滿。我們是凡夫,所以做得不圓滿;因為不圓滿,才更要有柔軟心,更要有慚愧心。

有了「機深信」的話,心性自然會柔和,所以,有沒有機的深信?也可從自己的心有沒有慚愧、柔和、柔軟……來判斷。

所謂法深信」,云: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有了「機深信」的人自然會對彌陀救度之法恭敬信順。信者,信佛語 - 念佛必生;順者,順佛願 - 願以念佛得生淨土,所以接下來就是「謙敬聞奉行」,恭敬修,如實修,老實念佛也

Wednesday, May 8, 2019

131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5)

1318淨土宗宗風俗諦略釋 (125) 
2019.05.08
        慧淨法師又說:
對法的深信,就是對阿彌陀佛的慈悲,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深信。阿彌陀佛對我們是絕對的包容、徹底的原諒,把我們當成他的獨子,沒有任何條件、差別,徹徹底底、毫無的保留的來愛我們、護我們、救我們。

總而言之,學佛的人要有「機」、「法」的深信,自然就較不會煩惱、計較。

有了「機深信」的話,心性自然會柔和,所以,有沒有機的深信?也可從自己的心有沒有慚愧、柔和、柔軟。

有「機」的深信,人就會謙卑柔和;有「法」的深信,就會對他人恩慈體貼,就好像阿彌陀佛對我們一樣。

對「機」深信,會改變我們的氣質:氣質改變,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個性就會改變;個性改變命運就會改變。
總之,對「法」深信,心性、氣質、行為、個性也都會改變。除此之外,念佛如果有寂靜的體會,心境、個性也會改變。

接下來,我們開始討論淨土宗《宗風·俗諦》第一條:
對彌陀恭敬信順,
對他人恩慈體貼,
對自己謙卑柔和。
第一條是總綱

對彌陀恭敬信順」,是承接淨土宗宗風「真諦」而立,是奉行「俗諦」的大前提,即一切以往生淨土為主導,是不妥協的原則。善導大師往生禮讚提過念佛的「四修法」,第一條就是恭敬修」。另外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三心釋」也有詳盡的說明「信、順」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