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8, 2018

1110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4)

1110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4
2018.01.08
溫金玉教授曾撰文,在〈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一書談「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上文談及中國淨土宗發展的特色,說明淨土祖師世系紛爭的主因,也談到而未把曇鸞與道綽排入十三祖之內的原因。

        溫金玉教授的分析,不單對某大德對淨土宗的貢獻,更涉及淨土法義和淨土宗的獨尊性問題,直接影響淨土宗日綬的發展。他續言:

            楷定祖師,完善法系,這是知識型僧人所擅長之事,淨土宗十三祖最早與最後的確立,都是經過「義學僧」的推敲而定的。確立祖師的「話語權」是掌控在義學僧手中,他們左右著教界的輿論導向。

據陳揚炯先生分析,最早為淨土宗排祖位的宗曉與志磐皆為天臺宗僧。所以在十三祖中,有天臺宗四人,禪宗二人,華嚴宗一人。由其他宗派的人來確立淨土祖師,其傾向性、宗派性以及隨意性當是不可避免的。

 對十三祖質疑之焦點,實際最後落在了慧遠與曇鸞,誰是淨土宗的真正奠基者,抑或說是初祖的問題上。目前已有多種論著對此發表新說。如陳揚炯先生就指出:「從歷史真相來說,淨土宗的真正奠基者、創始者是曇鸞而不是慧遠。曇鸞不僅是中國淨土宗的初祖,也是國際淨土教的初祖。」並認為將慧遠定為淨土宗初祖,實在是誇大了慧遠的作用。


對這一問題,我們以為,古印度淨土思想在中國的弘傳與佛教在中國的整體傳入並行。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佛教的弘傳,起先主要以經典翻譯為開端。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後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支婁迦讖就譯出《般舟三昧經》,此為中國淨土經典傳譯之先聲。隨著大量經典的譯出,古印度淨土思想在中國就廣泛傳播開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