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5, 2018

1109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3)

1109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3
2018.01.05
對於曇鸞、道綽兩位淨土宗大德未能列入淨土宗十三祖,溫金玉教授有以下研究:印順法師對此亦有一說,認為淨土與聖道之判,即信願往生與戒定慧——聖道之別。故其弊,不重戒定慧之聖道,而以往生為純由佛力。簡言之,但須念佛,即得往生,犯戒等根機不在簡別之列。

這種理論很難在中國的佛教行人中得到認同,他們認為十三祖中有善導而無曇鸞、道綽,乃鑒於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有一明顯的傳承脈絡,故取集大成者——善導大師為代表,列為二祖,與慧遠大師交相輝映,一則自力與他力並重;一則突顯他力本願。而未把曇鸞與道綽排入十三祖之內。

溫金玉教授續言: 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我們以為,在中國佛教史上,持名念佛更多地被鄙視為下根器者所習法門,一直不受重視。修淨土者不像學天臺止觀、華嚴圓融那麼有學問,也不像參禪者那般灑脫穎悟,而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佛教」,有時甚至被視為引導愚夫愚婦的「方便說」。

中國佛教的絕大多數宗派,是重義學而輕實修的。曇鸞所宣導的簡易念佛法門雖受民眾喜愛,卻得不到正統佛教的接納與重視。如在所謂「淨土三流」中,「善導流」就被定位為接引下根機者。而重義理、重悟解的「慧遠流」則被視為上根機者的修行法門。唐宋以後,禪淨雙修 (又名「慈愍流」,以慈愍三藏法師立名),或攝淨歸禪之風,甚為激烈。


淨土宗的修行法門或持名念佛漫延各宗派間,成為中國佛教各派共修之基業,淨土宗在發展推廣自身的同時,也日益被別的宗派所化解,這就是所謂「寓宗」(即依附他宗,以他宗思想來解釋淨土宗) 現象。淨土宗本身這種散漫的存在狀態,很難為社會精英文化層所關注、所聚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