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1, 2018

1120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4)

1120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4
2018.01.31
                    從年代比較而善導大師楷定的所謂「諸師」 -  慧遠大師,隋朝淨影寺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天臺宗開宗祖師;吉藏大師,嘉祥寺三論宗開宗祖師這三位大師比善導大師都早一些,是隋朝的。
                 這三位大師都對淨土法門的《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有疏釋著作。我們要知道,這都不是一般人,這三位大師被稱為「隋朝三大師」。在整個隋朝,這三位就是一等一的大師,是鼎鼎有名的,這是何等人物啊!在中國佛教歷史上,這三位大師都非常有名,都不是等閒人物。
慧遠大師被稱為「釋義高祖」,解釋佛經義理,他被稱為「高祖」。當時他的教化非常廣泛,常隨他學習的有七百人,他培養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大乘義章》。這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非常有名。
智者大師是天臺宗開宗祖師,有「東方釋迦」的稱譽。吉藏大師是三論宗開宗祖師。這些大師的智慧辯才都不可思議。善導大師是對這等人物作「楷定」,那其他人、今天這個時代的人,就更不用談了
「古今」包含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也包含善導大師之前的時代,還包含我們當今這個時代,現今對淨土法門的種種誤解都沒有越出這個範圍。

  所以,「楷定古今」是從善導大師之前的時代,到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一直到當今,乃至未來,古往今來的標準都有了,都定下來了

Monday, January 29, 2018

1119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3)

1119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3
2018.01.29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為「淨土三經」,是淨土宗「正依」的經典,其他有關彌陀淨土的經典是「傍依」。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很多祖師大德以自己本宗的思想,站在不同的立場、觀點和角度,為「淨土三經」造論註疏等。例如,《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的註疏,現存也有幾種,如:
隋淨影寺沙門慧遠的「淨影疏」、
唐嘉祥寺吉藏的「嘉祥疏」、
新羅國黃龍寺沙門釋元曉的「海東疏」、
新羅國沙門釋璟興的「璟興疏」等,
還有隋天台智者大師、宋沙門知禮、宋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等等。當然少不了唐西安悟真寺善導大師集記的《觀經四帖疏》!

當年善導大師創宗的情形,從《觀經四帖疏》中可以約略知道一些。這裡引用了四句話,這四句話很簡短,但是很有力量,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後跋說:「楷定古今」、「諸佛證定」「一如經法,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我們知道,「楷定古今」是淨土宗的緣起。因為當時很多法師對淨土教法解釋不正確,所以有必要「楷定」淨土要義,成立純粹淨土宗。而善導大師楷定的所謂「諸師」,最主要的是三位:慧遠大師,隋朝淨影寺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天臺宗開宗祖師;吉藏大師,嘉祥寺三論宗開宗祖師。


Friday, January 26, 2018

1118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2)

1118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2
2018.01.26
其四是淨土宗力脫融混,導聖歸淨

                            其五是淨土宗祖典回流,奪聖顯淨,淨土宗法脈初續 時至今天,淨土宗法脈續傳,復興善導。
法照大師其贊偈  四簡八重  極彰此義: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又言: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久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為明淨土一法  偏為凡夫,人人可往  宗義,並彰淨土不共禪教律之大義。由此偈義,極顯淨宗奧義,所言四簡八重,將彌陀平等、無條件的普度誓願和盤托出,佛之無緣大悲得以真實彰顯,此大義已圓顯於曇鸞、道綽、善導三祖之判教論述中。
                     *按:溫金玉教授不愧有學者的風度,實是求是,無謂有意氣之爭。溫教授所言亦是。素來僧團之間都不應說「四眾過」。確立淨土宗祖師傳承的「話語權」落入「義學僧」,由他們來推敲而定的,亦不失為過。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January 24, 2018

1117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1)

1117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1
2018.01.24
中國淨土宗的發展,經歷著五大階段的演變:

其一是中國淨土宗正宗本願稱名法脈「法源興盛」期

其二是淨土宗祖典散失,教法暫隱,淨土宗寓於諸宗的「諸宗融混」期:自唐末以後,中國淨宗善導本願法脈,由於《往生論注》、《安樂集》、《觀經疏》等淨宗寶典失傳這一大事因緣故。

慧淨上人謂:由於  缺此祖典指導,致使千餘年來,我國之弘揚淨土者,於彌陀之弘願深旨,難免或有不知,而與曇鸞、善導等淨宗祖師的立論相去甚遠  ,以致淨宗教法暫隱。於唐代受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影響者甚多,而偏依善導,力倡大師專修念佛思想者,以少康大師為最昭著,有  後善導  之稱。 

此時期亦有弘揚淨土者開始傍附他宗,以他宗教理著疏淨土,以至義理發達,玄門頓開,使淨宗開始進入依附、融於諸宗,導聖歸淨的方向演變進程。此期特點:淨宗教法暫隱,諸宗融混,淨宗寓於諸宗,導聖歸淨。 

其三是淨土宗欲脫融混,導聖歸淨  於導聖歸淨之勸化過程中,雖人流如潮,而以慧日法師、法照禪師、永明禪師影響最巨,至蓮池大師而趨成熟。 融攝諸宗歸淨之先驅(慧日、法照)。 融禪、教、律於一體,偏倡本願的法照禪師。 法照禪師雖續慈愍三藏之淨土思想,融禪、教、律於一體,然行持偏在持名,認為  今時像末以後,濁惡世中五苦眾生  ,唯有念佛,憑佛願力,才能  遠離煩惱,永斷生死 

Monday, January 22, 2018

1116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0)

1116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0
2018.01.22
談了多篇有關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宗等,讓我們做個小結。

中國佛教淨土宗是唐朝善導大師依教開宗的。大師依釋迦牟尼佛在「淨土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所開的「淨土法門」而立的。大師亦秉承歷代諸師以教判方式,確立淨土宗作為一宗的獨尊性,提供有緣往生人獨特的一個法門 解脫方法和成佛門徑,本身蔚然成為一個具備教理行果、契理契機的完整之「宗」。

善導大師以註釋《觀經》而開宗。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前序偈云:「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由此可知,善導大師依教開宗,並楷定各宗各派的「淨土教」對「淨土三經」的錯誤的解釋,確立「淨土法門」要義,楷定古今。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宗祖,是不容置疑的。

在隋唐時,中國祖師大德以註釋經典及教判方式開立宗,佛教興盛,大放異彩!只可惜遭逢法難,佛教寶典流失,尤其是淨土宗,在中國一蹶不振,沉寂了千多年!可知立宗的重要性,具有特別的意義和起很大的作用,致使中國淨土宗的發展,經歷著五大階段的演變

其一是中國淨土宗正宗本願稱名法脈「法源興盛」期 :  彌陀本願,倡專修念佛,肇始於北魏曇鸞大師,興傳於隋唐道綽大師,大成於唐朝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法門利益大彰於世。應機妙法,眾人感服。故諸宗齊歸,競相讚揚,以攝聖道同歸淨土。這是淨土宗興盛期。 

                  此期特點:專依本願稱名為往生正行正定業。 自善導大師開宗以來,這是彌陀化身善導大師開宗之後,對中國佛法方向、指歸的重大影響。 

Friday, January 19, 2018

1115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9)

1115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9
2018.01.19
溫金玉教授續言:慧遠對淨土思想的弘揚之功,相信是無人可以否定的,而曇鸞與道綽的立教功德亦是得到了世人的公認。我們今天應採取的態度是既尊重十三祖說的歷史淵源,也要完善淨土祖師說,而不應是急不可耐地去宣傳曇鸞、道綽,去抨擊「十三祖說」,去尋覓慧遠大師的不足,用曇鸞、道綽去取代慧遠,在中國淨土宗史上,這三位祖師各有貢獻,春蘭秋菊,各擅其美,實不可互代。

我們在弘揚新說的同時,更應防止矯枉過正。同時,我們也要承認「十三祖」說取集大成者善導以代表曇鸞一系所隱含的一定的合理性。但列善導不足以彰顯曇鸞、道綽,且善導大師之被列入亦非以玄中寺僧之名,而是以長安光明寺僧身份。

所以我們感到以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之貢獻,實在不應只做「幕後英雄」,而以玄中寺作為根本念佛道場、作為孕育了三位功高蓋世的三祖師之基地,亦未能在歷史上享有應當之盛名。在此我們提出中國佛教淨土宗十五祖的排列,希望能夠得到教界與學界的支持。

淨土宗祖師譜系的排列有一個產生、發展、完善過程,過去有六祖、七祖、十三祖之說,今天我們可以重新楷定十五祖。同樣,再過若干時,還會排定出十六祖、十七祖,以至更多。佛土無量,佛無數,那麼,祖師也不應該是一個恒數。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鄭重倡議,在此歷史新紀元,我們應審視與檢討傳統十三祖說,重新楷定淨土宗祖師,確立「淨土十五祖」:

慧遠、曇鸞、道綽、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徹悟、印光。

Wednesday, January 17, 2018

1114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8)

1114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8
2018.01.17
溫金玉教授續言:湯用彤先生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明確指出:「北方大弘淨土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淨土教之初祖。」從曇鸞與道綽的生平來看,他們是傾畢生精力與心血來勸導念佛的,這在淨土思想初傳期是僅有的。

我們首先應正視一個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當代,都不可改變的事實,那就是中國淨土宗發展的理路與承繼的血脈,是沿著由曇鸞開創、道綽繼之,善導集大成的「持名念佛」一系而發展的。所以,在淨土祖師的位次中,是應該專門予以彰顯的。

         然而,對慧遠與曇鸞究竟誰為初祖的問題,我們認為大可不必爭辯。如果我們覺得淨土宗傳承,如同中國人家族譜系一樣嚴格,不可有絲毫錯亂,否則就會亂了輩份倫常,我們就應爭一個清楚明白。
既然,淨土宗的祖師並不像其他宗派有嚴格的傳承法脈,而是由後人根據先賢之功績所排定,那麼,這裏就涉及一個技術指標,以及衡量問題,還有排定者主觀因素問題。例如,由誰來衡量淨土祖師的「功德高盛」?

我們不必去過多地討論所謂「歷史的不公正」與「許多世紀的誤解」,去感慨埋沒了曇鸞、道綽二祖的英名。因為十三祖之確立,實在有其特定之因緣,不論是宗曉、志磐等的資訊不暢,還是南宋時淨土中心南移等原因,這都是無可更改的歷史事實。


我們以為,任何人都無法去重寫歷史。所謂「法不孤起,待緣而生」,十三祖的排列自有其因緣,並非一無是處,在漫長的歲月裏,正是這些祖師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中國人精神信仰的星空。今天,我們重新提出這一問題,也是基於今日的因緣。

Monday, January 15, 2018

1113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7)

1113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7
2018.01.15
中國人民大學溫金玉教授曾撰文,在〈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一書談「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指出:「對十三祖質疑之焦點,實際最後落在了慧遠與曇鸞,誰是淨土宗的真正奠基者,抑或說是初祖的問題上」。
上文談及慧遠主要是依《般舟三昧經》,側重於禪觀念佛,與日後影响深遠的持名念佛,沒有直接重大關係。慧遠去世200多年間淨土一系沉寂無聞,由此可見一斑。

溫金玉教授續言:
雖然後世傳說,慧遠曾在廬山邀請僧俗十八人,即所謂十八高賢立「白蓮社」,但據著名佛教史專家湯用彤先生考證,這只是後世念佛者的一種善意的附會。(詳見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第十一章,中華書局出版。)
儘管說慧遠只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淨土信仰者,只是一個探索彌陀信仰思想的理論先行者,但他在中國佛教史上,卻是成就卓著的一代名僧。他高居廬山,培養了一大批弘法僧才,團結高層官吏及士族文人,調和佛教與儒教的矛盾,使佛教得以在中國南方流行發展,並為以後佛教中國化開拓了一條道路,影響極為深遠。

就彌陀淨土信仰來說,有這樣道隆德盛、遐邇聞名的高僧來宣導,其影響自不待言。淨土宗的確立是在隋唐之時,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慧遠崇尚淨土,對淨土宗的形成所起的推動作用卻是應予以充分肯定。

*按:在淨土宗史上,至曇鸞大師才專重持名念佛,仰靠他力求生淨土。湯用彤先生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又怎樣評價呢?

Friday, January 12, 2018

1112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6)

1112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6
2018.01.12
溫金玉教授曾「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時,指出慧遠大師以豐隆德業,宣導念佛,流風餘韻,影響深遠,確為中國淨土宗的「先驅者」之一。他續言:

但需要指出的是慧遠大師的念佛,主要是依《般舟三昧經》,側重於禪觀念佛,也就是:於六時中與大眾在法堂中坐禪入定,來觀想佛的相好。這種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也可說是「念佛三昧」) ,並沒有突破印度禪法的範圍,而且只為少數「上根者」所接受。

日本學者高橋弘次指出:「慧遠的淨土教是以般舟三昧的定中見佛為目的,並不是易於所有人都修習的行法。」這種「觀想念佛」法門與日後以「稱名念佛」為特徵、以廣大普通百姓為基本群眾的淨土宗,大異其趣,所以,從思想淵源上,很難說後來的淨土祖師是繼承了慧遠。

因此,慧遠去世200多年間,在淨土一系中仍默默無聞,他的彌陀思想也沒有太大影響。 

唐迦才在《淨土論序》中說:「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

林元白先生在《中國淨土教史上玄中寺的地位》一文中也說:「這種念佛方法叫做「觀像念佛」與「觀念念佛」,不是至誠信仰的人是不易持久的。所以遠公以後,這一種念佛方法就有些人往風微了。」


Wednesday, January 10, 2018

1111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5)

1111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5
2018.01.10
溫金玉教授曾「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時,續言:

慧遠的淨土思想可以上溯至其恩師道安。道安時便篤信彌勒淨土,與弟子八人在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天。慧遠雖未歸信彌勒淨土,但其信仰淨土的思想卻是受到道安影響的。

慧遠深信因果報應及神不滅論,在諸多淨土中選擇了彌陀淨土,組織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等僧俗123人共誓往生西方;約集同志寫詩著文,弘傳淨土;宣導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把般若、禪法與淨土信仰結合起來。他是彌陀信仰的實行者、組織者和宣傳者,對於彌陀信仰的流傳起了開一代新風之作用。

 慧遠在《答桓玄書》中說:「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以此而尋,孰得久停,豈可不為將來作資?」指出人生短促、生命無常,應為來世早作準備。他在《與隱士劉遺民等書》中更明確地說:「君與諸人,並為如來賢弟子。策名神府,為日已久。徒積懷遠之興,而乏因籍之資,以此永年,豈所以勵其宿心哉?意謂六齋日,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然後津寄之情篤,來生之計深矣。


這裏慧遠表達了要與劉遺民等人同生西方淨土的願望。在劉遺民所著《發願文》中,得以印證,《發願文》說:「維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雲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這樣看來,慧遠大師以豐隆德業,宣導念佛,流風餘韻,影響深遠,確為中國淨土宗的「先驅者」之一。

Monday, January 8, 2018

1110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4)

1110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4
2018.01.08
溫金玉教授曾撰文,在〈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一書談「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上文談及中國淨土宗發展的特色,說明淨土祖師世系紛爭的主因,也談到而未把曇鸞與道綽排入十三祖之內的原因。

        溫金玉教授的分析,不單對某大德對淨土宗的貢獻,更涉及淨土法義和淨土宗的獨尊性問題,直接影響淨土宗日綬的發展。他續言:

            楷定祖師,完善法系,這是知識型僧人所擅長之事,淨土宗十三祖最早與最後的確立,都是經過「義學僧」的推敲而定的。確立祖師的「話語權」是掌控在義學僧手中,他們左右著教界的輿論導向。

據陳揚炯先生分析,最早為淨土宗排祖位的宗曉與志磐皆為天臺宗僧。所以在十三祖中,有天臺宗四人,禪宗二人,華嚴宗一人。由其他宗派的人來確立淨土祖師,其傾向性、宗派性以及隨意性當是不可避免的。

 對十三祖質疑之焦點,實際最後落在了慧遠與曇鸞,誰是淨土宗的真正奠基者,抑或說是初祖的問題上。目前已有多種論著對此發表新說。如陳揚炯先生就指出:「從歷史真相來說,淨土宗的真正奠基者、創始者是曇鸞而不是慧遠。曇鸞不僅是中國淨土宗的初祖,也是國際淨土教的初祖。」並認為將慧遠定為淨土宗初祖,實在是誇大了慧遠的作用。


對這一問題,我們以為,古印度淨土思想在中國的弘傳與佛教在中國的整體傳入並行。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佛教的弘傳,起先主要以經典翻譯為開端。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後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支婁迦讖就譯出《般舟三昧經》,此為中國淨土經典傳譯之先聲。隨著大量經典的譯出,古印度淨土思想在中國就廣泛傳播開來。

Friday, January 5, 2018

1109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3)

1109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3
2018.01.05
對於曇鸞、道綽兩位淨土宗大德未能列入淨土宗十三祖,溫金玉教授有以下研究:印順法師對此亦有一說,認為淨土與聖道之判,即信願往生與戒定慧——聖道之別。故其弊,不重戒定慧之聖道,而以往生為純由佛力。簡言之,但須念佛,即得往生,犯戒等根機不在簡別之列。

這種理論很難在中國的佛教行人中得到認同,他們認為十三祖中有善導而無曇鸞、道綽,乃鑒於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有一明顯的傳承脈絡,故取集大成者——善導大師為代表,列為二祖,與慧遠大師交相輝映,一則自力與他力並重;一則突顯他力本願。而未把曇鸞與道綽排入十三祖之內。

溫金玉教授續言: 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我們以為,在中國佛教史上,持名念佛更多地被鄙視為下根器者所習法門,一直不受重視。修淨土者不像學天臺止觀、華嚴圓融那麼有學問,也不像參禪者那般灑脫穎悟,而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佛教」,有時甚至被視為引導愚夫愚婦的「方便說」。

中國佛教的絕大多數宗派,是重義學而輕實修的。曇鸞所宣導的簡易念佛法門雖受民眾喜愛,卻得不到正統佛教的接納與重視。如在所謂「淨土三流」中,「善導流」就被定位為接引下根機者。而重義理、重悟解的「慧遠流」則被視為上根機者的修行法門。唐宋以後,禪淨雙修 (又名「慈愍流」,以慈愍三藏法師立名),或攝淨歸禪之風,甚為激烈。


淨土宗的修行法門或持名念佛漫延各宗派間,成為中國佛教各派共修之基業,淨土宗在發展推廣自身的同時,也日益被別的宗派所化解,這就是所謂「寓宗」(即依附他宗,以他宗思想來解釋淨土宗) 現象。淨土宗本身這種散漫的存在狀態,很難為社會精英文化層所關注、所聚焦。

Wednesday, January 3, 2018

1108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2)

1108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2
2018.01.03
溫金玉教授繼續簡述「淨土十三祖」說的來由:

宗曉立「淨土六祖」,志磐在宗曉的排名基礎上,刪除宗賾,增加了承遠與永明延壽,成為七祖。至明清之際,又增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為八祖。

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

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

印光大師往生以後,其門人又推其為十三祖。這樣,「淨宗十三祖」的譜系方告圓成。這就是佛教界通行的「淨土十三祖」說。

從這樣的祖位排列上,可以明顯地看出,無論是六祖說,還是七祖乃至十三祖說,都是推崇慧遠為初祖,而曇鸞、道綽竟未能列入。

           溫金玉教授探討曇鸞、道綽兩位淨土宗大德未能列入淨土宗十三祖,箇中原因是什麼呢?溫金玉教授言:

            為什麼曇鸞、道綽二大師,未能列入淨土宗十三祖之中呢?這是許多人的疑問,《淨土宗教程》一書對此分析說:有人認為,曇鸞、道綽二大師的著作久已散佚,只是本世紀初楊仁山居士才從日本請回漢土,所以未列祖位。


然而,如果以是否有淨宗著作為衡量淨宗祖師資格的話,這種說法似難成立。現今十三祖中,亦有不少未有著述的,如承遠、少康、省常三大師即是,或著述少份亦有多位,如法照、截流、省庵、徹悟等。

Monday, January 1, 2018

1107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1)

1107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1
2018.01.01
中國人民大學溫金玉教授曾撰文,在〈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一書談「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他一開始指出中國淨土宗發展的特色,說明淨土祖師世系紛爭的主因,如下: 

淨土宗儘管在中國的佛教宗派中,是最富有民眾信仰基礎的宗派,但淨土宗並沒有現行的僧團組織,也沒有獨立的法嗣傳承,在其內部既無衣缽相傳的制度,也沒有如禪宗以心印心的師資授受。

可以說,淨土宗在組織上沒有嚴格的師承世系,所以本來也無所謂祖師世系。後來有人為淨土宗排列祖師世系,亦不過是對中國宗法社會制度的回應,抑或是對禪宗等宗派的模仿。

然而,淨土祖師世系一出,紛爭亦起。從歷史上來說,這段公案就未能了斷。就目前學界、教界而言,受質疑最多者,亦無過於傳統之「十三祖」說。

溫金玉教授簡述「淨土十三祖」說的來由:我們先追溯「十三祖」之說,現在遵奉的「淨宗十三祖」,是大浪淘沙、歷經宋元明清數代的逐漸推選而形成的。


淨土宗立祖之說始於宋代,南宋宗曉法師(11511214年)在《樂邦文類》卷第三中立淨土六祖,以慧遠為始祖,次第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五人繼之。爾後,宋代的志磐法師在《佛祖統紀》中,又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蓮社七祖。並說:「四明石芝曉法師,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立為七祖。今故遵之,以為淨土教門之師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