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9, 2017

1093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7)

1093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7
2017.11.29
淨宗法師續談到「宗的特性」,其一是獨尊性,其二是統攝性,如下:
2. 統攝性
  以此獨尊無二的法門,統攝其餘一切法門。這樣就能很好地兼顧佛法的整體。同時,這個宗派才能建立起來。如果在法義上不能高屋建瓴地統攝其他法門,那就無法獨尊無二。

  比如小乘和大乘相比,小乘要獨尊,尊不起來,小乘心量也小,證果也小,怎麼能夠統攝大乘呢?大乘就可以統攝小乘。大乘裡面又有種種不同:有漸法、頓法,有權法、實法,有偏法、圓法。總是頓法、實法、圓法統攝漸法、權法、偏法。

3. 體系性
  為了達成統攝,必須有系統的安立,以使一宗之內,所有法門,依其相狀、地位、價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整然而嚴密的體系。

  有了這個體系,才能保證自宗法門處於獨尊的地位,同時維護佛法的整體性,以使佛一代所說法門各各都有其相應的位置。如此,左右逢源,進退自如,建立一家理論,指導行人修學;否則,支離破碎,漏洞百出,宗都建立不起來,如何指導修行。


*按:淨宗法師有另一文總結:宗是「獨尊」,不可能有與之並列者;宗是「主」,必有其臣屬,並有效統攝其臣屬;宗為「至上」,更無有過者。淨土宗乃是一代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中,特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為唯一至尊無上之法,並以此統攝一切萬法,往生彌陀淨土之佛法修行體系。

Monday, November 27, 2017

1092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6)

1092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6
2017.11.27
淨宗法師在〈略談中國佛教的「宗」〉一文中,談到「宗的定義」和「宗的特性」,說:法相宗的窺基大師(玄奘大師的弟子)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當中解釋:宗,為「尊」、「崇」、「主」之義。

尊,至尊至上;崇,特崇特仰;主,統領一切。引申即為「獨尊」、「統攝」、「唯一」、「最勝」等義。八萬四千法門,有尊、有崇、有主,才有宗;否則就沒有宗。

  據此,我們可以簡單定義:在佛說的一切法門中,獨尊某一法門為主,並以此法門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即稱為「宗」。又,由宗的定義,可知宗有以下幾重特性:獨尊性、統攝性、體系性。

1. 獨尊性
  獨尊某一法門為主,唯一而無二,不可能有與之並列、平等的法門存在。
  如國無二主,比喻一國不可能有二王。在一宗之內,也不可能有兩個平等、並齊的法門。如禪宗獨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淨土宗獨舉念佛。這樣才能立宗,不然宗就不能成立。


  但這並不是因為要立宗才有的武斷主張,而是因為經中本有此義,故據而立宗。比如《法華經》說「唯此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天台據此而立宗。《無量壽經》稱讚阿彌陀佛「我建超世願」「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淨土依此而立宗。

Friday, November 24, 2017

1091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5)

1091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5
2017.11.24
淨宗法師續談到「中國佛教宗派的演變」,雖然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著作、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在清末民初由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請回;中國淨土宗宗派理論,以及由此理論支持的修持方法,較清晰地、完整地漸漸呈現出來。但是,淨宗法師慨嘆地說:

現代交通方便,資訊發達,除了傳統佛教,其他如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人們也都很容易接觸到,「人間佛教」也成為一時之新。藏傳佛教講究傳承清淨,故其宗派特點依然鮮明,這是非常難得的傳統。

但現代人心粗氣浮,似乎難以適應精密的理論抉擇,而習慣於「快餐式」進食,故只要有人隨便舉出一部經典,或宣揚某個法門,立即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人眾。人們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宗」,也無心尋「宗」。可是,對於一個嚴肅的修行者來說,必然不肯如此草率盲從。

諸宗匯歸淨土,淨土宗必須復其獨立完整的本來形態,才能使衰靡已久的佛教重豎脊骨——此為當今佛教的時代課題。

*按:淨宗法師有另一文提到:
祖師千辛萬苦以立宗,目的就在突出稱名,以使人人往生有份。
今人千方百計以破宗(或非出於有心,只因無知驕慢)以顯示自己智慧圓融。祖師有智慧,今人有智慧?
不知有「宗」,即使看似偏激,實則圓融,萬法不漏故,權實分明故,有章可循故;無宗則看似圓融,恰成割裂,人情卜度故,不成體系故,支離破碎故。

南無阿彌陀佛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17

1090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4)

1090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4
2017.11.22
淨宗法師續談到「中國佛教宗派的演變」,說:

一般人不要說按天台宗「一念三千」的理論修持「一心三觀」,或按華嚴宗「十無礙」(「十玄門」)修持法界圓融觀,即使只研讀、理解其宗派理論,也缺乏心力與智慧。

禪宗則更因法門高峻,直接上上根機,令人無從下手。故大約從諸宗創立不久,乃至諸宗創立之初,諸宗大德就開始或作疏宣揚、或實際兼修淨土法門了。如著名的天台宗智者大師,在生有淨土的疏釋,臨終瑞相昭著往生極樂。經此示現,此後天台一家皆修淨土,而有「台淨不分家」之說。

其他如華嚴、禪、律諸宗大德自行化他,也多求生西方,數不勝數,以致形成諸宗匯歸淨土之風潮;降至明清,已然是淨土一家統領諸家,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為整個佛教的代表;現代的佛教徒則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修彌陀淨土法門。

然而諸宗匯歸之後的「淨土宗」,也大大削弱了當初善導大師所創立的淨土宗的宗派特點。不論是在理論建構上,還是在修行儀則上,都明顯地依附聖道諸宗進行,掩蓋了淨土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根本特色。

這是因為大約唐末宋初之際,創立淨土宗之根本教典,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道綽大師《安樂集》、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在中國失傳,以致後人失去依準;自修弘化,皆不得不權附他宗。


直到清末民初,由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請回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清晰而完整的淨土宗宗派理論,以及由此理論支持的修持方法,才漸漸呈現出來。

Monday, November 20, 2017

1089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3)

2017.11.20
淨宗法師在〈略談中國佛教的「宗」〉一文中,談到「中國佛教宗派的演變」,說:

中國佛教宗派成立之後,一切的弘法修行都依據各宗的規範而進行。其中唯識宗、三論宗、密宗不數傳而中止,律宗則被「清規」所取代。故此八大宗派中,相對長盛不衰、影響久遠的是:天台、華嚴、禪、淨土四家,簡稱「台賢禪淨」。其中天台、華嚴,因其理論宏富嚴密,稱「教下」;禪則自標「教外別傳」,稱「宗門」。

  佛法在長期弘傳的過程中,諸宗教理與行法不可避免地互相涉入,互相影響,但本質上,各宗還是保持著本有的特點,這是因為他宗思想融入本宗之前,先經過本宗的解釋,完成了本宗化。

由此可以證知,中國佛教各宗派理論的完善圓熟,在相互包容開放的同時,有類似「防火牆」的自我保護功能,同時有強勁的力量消化吸收他宗有益的思想,為我所用。

  但其中淨土宗的情形最為特別:一方面諸宗匯歸淨土,淨土法門的影響日益壯大;另一方面淨土宗卻失去本來的創宗理論,無法面對諸宗進行本宗化的改造吸收,以致淨土一法成為「共宗」的同時,也成為「寓宗」,成為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所謂「諸宗匯歸淨土」,乃是由於時代的推移,眾生根機難以適應諸宗自力修行的法門,而紛紛轉入「較容易修持」的「念佛法門」,即淨土法門(不一定是淨土宗)求生彌陀淨土,即極樂世界。

Friday, November 17, 2017

1088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2)

1088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2
2017.11.17
淨宗法師在〈略談中國佛教的「宗」〉一文中,續說:

佛教宗派,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所形成的特有現象,亦是中國佛教之根本特色。說到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人們往往關注的是那些開宗立教的大祖師的作用與貢獻,這本無可厚非。

但更本質地來看,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絕不只是幾個屈指可數的祖師,用其短暫的一生所能完成的,而是綜合了自佛教初入中國直到隋唐,總共六七百年間,所有佛教徒共同探索追求、共同參與其中的成果。它是一項持久而廣泛的群眾運動,借由諸宗開宗祖師們的智慧,而有了畫龍點睛、臨門一腳的功效。

  正是由於有了這樣豐厚的群眾土壤,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才成為佛教在中國真正扎根繁榮的標誌,從此影響久遠,並昂首闊步地走向世界。

  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大事,有著不可逆轉的必然性。宗派創立,是佛法修行實踐的現實需要,是選擇法門、修行法門、弘揚法門的必然。

現在有人不瞭解這些,以為宗派理論很繁瑣,宗派建立沒必要,甚至以門戶之見而鄙薄之,可說短視無知。沒有「宗」,甚至也沒有宗的意識,鬍子眉毛一把抓,猶如入大海而棄南針,行暗路而迷北斗,美其名曰「兼修兼弘」「圓融無礙」,恰是佛門自掘其根的衰象。


*按:就淨土宗而言,若能瞭解什麼是宗,就能首肯善導大師一脈才是純正的淨土宗。知道宗的重要,修學就會依宗,不會漫無目標的東抓一把、西抓一把,卻毫無把握往生淨土

Wednesday, November 15, 2017

1087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1)

1087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1
2017.11.15
如上所述,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時,廣開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是「解脫」的方法、「成佛」的門徑,所謂「種種法門皆解脫」,沒有什麼宗派之分。宗,是後來祖師依教而開立的。

淨宗法師在〈略談中國佛教的「宗」〉一文中說: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最初是經典翻譯,往往譯場的同時,也是教學的地方,譯出一本,便講學一本,流通一本。這時候還很單純,也沒有什麼宗不宗的問題。

但隨著經典翻譯的累積,情況變得複雜起來:
    一是佛教經典法門很多,號稱八萬四千,浩若煙海,一般人不可能都學,要如何選擇;
    二是諸經典法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要如何分判抉擇,理出頭緒;
            三是人師教學的不同,同一部經典往往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釋,學人又要依何為準。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個修行人,必然會在心中反覆地詢問:我要修行哪一個法門?為什麼要修這個法門?怎麼樣修這個法門?又如何看待其他法門?起初這只是個人的事,帶有隨機性;但當這些問題成為普遍性、而普遍覺醒了這種意識時,整個佛教界便萌生了「創宗運動」。


終於,經過數百年的努力,到隋唐時期形成中國佛教大乘八宗。這八大宗派,其實是為大眾提供了八套指導修行的理論系統,**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Monday, November 13, 2017

1086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0)

1086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10
2017.11.13
「淨土宗」一宗,是唐朝善導大師專依「淨土三經」的教理,秉承龍樹菩薩、世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等,以阿彌陀佛本願為根本,行者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得生彌陀淨土。

祖師依教開宗,必定依釋尊所說的經典而立,視之為該宗的「正依經典」,並以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理行果」的體系。「淨土宗」的正依經典是「淨土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

「淨土三經」專門全面地介紹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概括「淨土三經」的主要內容,云:「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同時,在「淨土三經」之外,還有超過二百部的經典——諸經,也講到有關往生彌陀淨土這方面内容,但這是屬於「傍依經典」。傍,就是輔助性的,旁邊的,如《華嚴經》、《楞嚴經》等。

除了佛經之外,菩薩論也有正依、傍依之分,譬如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屬於正依;别的菩薩論裡,也有附帶講到彌陀淨土,只屬於傍依。將經論分為正依和傍依,正好清楚地展現該宗的「純」和「雜」的分別。


這個觀念也適用於他宗。例如天台宗的「正依經典」是《法華經》;若以《觀無量壽經》來解釋天台宗的教義,則視之為天台宗的「傍依經典」。只有純粹依《法華經》來解釋天台宗的教義,才是純粹的天台宗。如此類推。

Friday, November 10, 2017

1085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9)

1085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9
2017.11.10
淨宗法師曾從七個方面,比較「淨土法門」和「淨土宗」:

第五是「功用不同」。在功用方面也有差别。法門就是修持方法。以這個法,從這個門出離生死,出離三界;從這個門回入娑婆,廣度眾生。它是一種修持的方法。淨土宗,從本質來講,是一種解釋的理論,是個解釋體系,對淨土法門,它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論來解釋,這才叫淨土宗。淨土宗和淨土法門的差别,也就是解和行的差别、理請和實踐的差别。宗是宗學理論,是理論性的;法門是實踐性的。一個是解門,一個是行門。

第六是「兩者關係不同」。淨土宗和淨土法門,從關係来讲,有能釋和所釋、能依和所依的差别。能釋,淨土宗是能解釋的;所釋,淨土法門是所解釋的。淨土宗是能依的宗派;淨土法門是所依的,就是這三部經是淨土宗所依據的經典。所以,它們有能和所的差别淨土宗和淨土法門,從關係來講,有能釋和所釋、能依和所依的差别。 “所”是被動性的,“能”是主動性的,它们互相之間也是一體的。

第七是「比喻不同」。用比喻來講淨土法門就是一個產品,淨土宗就是產品的說明書。打個比喻:淨土法門就好像全自動洗衣機,配了好幾份說明書。寫說明書的人没有見過全自動洗衣機,也不知道全自動洗衣機,他们按照半自動洗衣機來寫說明書,甚至按照手動機械式的來寫說明書,那你怎麽用呢?你就没法用以聖道法門的觀念來解釋淨土法門,就好像為全自動洗衣機配了一本手動的說明書,或者是半自動說明書。按照這樣的說明書來使用,就會把機器用壞。善導大師一看,這個不行,所以要楷定古今:你们的說明書不正確,這是全自動洗衣機。就做了一本規範、標準的說明書。

Wednesday, November 8, 2017

1084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8)

1084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8
2017.11.08
淨宗法師曾從七個方面,比較「淨土法門」和「淨土宗」:

續談第三是「地域不同」。從地域來說,印度有淨土法門,但印度没有淨土宗。只要是淨土三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有淨土法門,只要念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就有淨土法門。如阿彌陀佛第十七願言:十方諸佛都宣揚淨土法門但其他世界都一定有淨土宗嗎?我們就不知道了,未必有。淨土宗是在這個世界才有的,在中國、在華人文化圈裏,受善導大師法脉影响的地域才有淨土宗。這是地域上廣和狭的差别。日本有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而立日本的淨土宗。

第四是「攝屬不同」。在攝屬方面——比如釋尊講八萬四千法門,淨土法門是當中的一種。“八萬隨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裏隨便一種。這是隨機性的,其中并没有以這個法門來統攝一切法門這樣强烈的主觀意識。但是淨土宗就不一樣,作為一個宗派,是“一攝八萬”,就是以一個淨土法門——念佛法門,來統攝八萬四千法門,這樣才能立宗,宗派才能建立起來這裏就有差别,有立宗不立宗、體系非體系的差别。

從法門角度來講,它没有宗派,法門平等。宗門就不等了,宗門就獨尊,它要立宗,這就有差别。打個比喻。在原始社會,人人都是自然人。但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要成立一個社會化的國家、政府的形態來有效地運轉,就一定要有一個系统:誰是王,誰是大臣,誰是老百姓,一定要有一個系統性。所以,宗派的建立是個大事情,不是小事情,等於把無政府的狀態變成有序的狀態。立宗是要非常有智慧的。善導大師建立淨土宗不是一件貿然的小事,他把無序的狀態變成完整有序的狀態。所以在宗裏面才有獨尊,就是“萬法歸宗” 

Sunday, November 5, 2017

1083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7)

1083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7
2017.11.06

「淨土宗」一宗,是唐朝善導大師專依「淨土三經」的教理,秉承龍樹菩薩、世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等,以阿彌陀佛本願為根本,行者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得生彌陀淨土。

他宗他流的諸師則沿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以其本宗本流的教理解釋「淨土三經」,並以定善(禪定) 或散善(三福) 的行持,迴願求生彌陀淨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稱前者是淨土宗的「弘願」門,後者是淨土宗的「要」門 (其「要」在於迴願求生)。明顯地,前者是純淨土教,後者是雜淨土教,即夾雜諸宗的教理。

善導大師立「要」、「弘」二門,對釋尊所立的「淨土法門」作了「楷定古今」之解釋,而建立的「淨土宗」,具有重大意義,影响深遠。

淨宗法師曾從七個方面,比較「淨土法門」和「淨土宗」:

第一是「主不同」。釋迦牟尼佛是法門之主,淨土法門是釋尊所開說的,并没有開創淨土宗。淨土宗是善導大師開創的。這就是明顯的差别。佛是萬機并育,千門洞開,針對不同眾生的根機講不同的法門,當然没有怎麼宗不宗的,都是佛法。但祖師就不一樣,在八萬四千法門中還有所宗。

第二是「時間不同」。淨土法門的流傳時間是貫穿佛的時代,一直到萬年之後法滅,是徹始徹終的。淨土宗是隋唐之後才出現的,在隋唐之前并没有淨土宗,在曇鸞、道綽、善導之後才有淨土宗,在時間上它是個中段。又比如說,在中國,從宋朝以後這一千多年,就没有淨土宗,淨土宗隱没了。淨土法門還是存在的,兩者有久暂之别。

Saturday, November 4, 2017

1082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6)

1082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6
2017.11.03

「淨土宗」是從「淨土教」裏來的。也就是說,「淨土教」裏面有正解的,有別解的;有純粹的,有不純粹的;有正的,有雜的。依「淨土三經」的理念,把純粹的、正確的淨土思想凸顯出來,這就是「淨土宗」。

「淨土宗」的特別之處在於:專依「淨土三經」的理念解釋「淨土三經」,並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理行果」體系,讓不同根機的人都可以透過「淨土三經」所言教,教人奉行「專念彌陀名號而得生」,得到往生彌陀淨土的果益。

怎麼是「淨土宗」的「教」呢?「淨土法門」的緣起,緣於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下救度眾生而立的四十八願(因本願),其中在第十八願誓言:「[念我名號的眾生][能往][我的淨土,極樂世界][我] 不取正覺」。所以,第十八願名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因本願) 

「淨土宗」是依阿彌陀佛本願而立「救度」法門。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云:「安樂能人, 顯彰別意之弘願。」「安樂能人」,安樂國的大能之人,即阿彌陀佛是也;「別意之弘願」,有別於釋迦牟尼佛的意向之弘願,第十八願是也。

由此可知,他宗他流的「淨土教」幾乎清一色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即以定善(禪定) 或散善(三福) 的行持,迴願求生淨土。善導大師稱之為「淨土宗」的「要門」,云:「其要門者 , 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 , 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善導大師乘二尊教,開淨土門,立「淨土宗」,讓我們清晰地看出釋迦和彌陀兩位世尊在淨土法門的關係,扮演不同的角色,起不同的作用。

Friday, November 3, 2017

1081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5)

1081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5
2017.11.01

上文簡略分析,淨土法門、淨土教和淨土宗三個概念。一般情况下,我們不需要加以分别,反正三者都是釋尊開示和教化有緣人得生阿彌陀佛的淨土-極樂世界。但有些特殊情况,我们不能混淆概念;若不加區别,分不清楚三個概念的關係,容易混亂,造成往生淨土的障礙,所以細究三個概念,亦是重要的。

由此看來,很多佛弟子都說修「淨土法門」,即表示他們都是欲生阿彌陀佛的淨土的有緣人,以得生彌陀「淨土」為依歸。可是,坊間流行各種以不同解行不同的「淨土教」,以各式各樣的行持,迴願求生淨土。但是,他們是「淨土宗」門下的人嗎?

從佛教來看,先有「淨土法門」,次有「淨土教」,然後有「淨土宗」。祖師大德依「淨土三經」的理念解釋「淨土三經」,並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理行果」體系,名為「淨土宗」,讓不同根機的人都可以透過「淨土三經」,教人奉行「專念彌陀名號而得生」,得到同等的果益。

這個任務由誰來做呢?誰做這個巨大的工作,誰就是創立了淨土宗的開宗祖師。他是誰?是指唐朝高僧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前序」云:「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又在「後跋」云:「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由此可知,善導大師依教開宗,並楷定各宗各派的「淨土教」對「淨土三經」的錯誤的解釋,確立淨土法門要義,楷定古今,建立了「淨土宗」。唐朝高僧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是淨土宗的宗祖,不容置疑。

Thursday, November 2, 2017

1080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

1080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42017.10.30

淨土法門、淨土教和淨土宗

淨土法門」是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淨土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眾生可隨自己的根機,依教奉行,發願求生淨土,因此,「淨土法門」皆以得生彌陀「淨土」為依歸

佛門中人各依自己有緣的小乘或菩薩經論,雖然他們都以得生「淨土」為依歸,卻以其本宗思想闡釋彌陀淨土,並以各種不同教法上和行法求生彌陀淨土,形成各種解行不同的「淨土教」。

末法惡世的凡夫欲求生淨土者,面對各種解行不同的「淨土教」,混淆不清,難以適從,所謂「契理不契機」。為了避免別解、別行者對得生淨土提出各種解行不同的「淨土教」,造成混亂的局面,所以,祖師大德有必要依「淨土三經」的理念解釋「淨土三經」,並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理行果」體系,讓不同根機的人都可以透過「淨土三經」,教人奉行「專念彌陀名號而得生」,得到同等的果益。這是祖師大德創立「淨土宗」的原因。

「淨土宗」是從「淨土教」裏來的。也就是說,「淨土教」裏面有正解的,有別解的;有純粹的,有不純粹的;有正的,有雜的。依「淨土三經」的理念,把純粹的、正確的淨土思想凸顯出來,這就是「淨土宗」。

淨土作為一個宗,必具其特色。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宗具有恆常不變的「宗旨」,亦即「楷定古今」。「楷定古今」者,楷定怎麼呢?楷定「淨土三經」嗎?佛經是佛金口所說,何用楷定?!「楷定古今」是楷定淨土教對「淨土三經」的錯誤的解釋,確立淨土要義,楷定古今,建立了「淨土宗」。

Wednesday, November 1, 2017

1079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

1079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32017.10.27

淨土教和淨土宗

言「淨土法門」者,行者主要透過釋迦牟尼佛所說「淨土三經」,專門全面地介紹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然而,佛門中人各依自己有緣的小乘或菩薩經論,如禪宗從本宗「明心見性」說彌陀淨土,釋為「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又如天台宗從本宗「一乘實相」說彌陀淨土,主張「教依天台,行歸念佛」等,從而得生彌陀淨土,形成各種不同的「淨土教」。

當中也有祖師大德如曇鸞大師,善導大師,專依「淨土三經」的理念解釋「淨土三經」,偏為垢障凡夫,教人「專念彌陀名號而得生」彌陀淨土,也是「淨土教」之一。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雖說各人可隨自己的根機,依教奉行,發願求生淨土,或許他們都以得生「淨土」為依歸,但若比較一些祖師大德,專依「淨土三經」的理念解釋「淨土三經」,夾雜他宗他流的理念,在求生淨土的教法上和行法上,顯然與「淨土三經」所述不同,即「教專依淨土,行亦歸淨土」。

展示純正的「淨土三經」解釋、純粹的彌陀淨土思想,正是祖師大德立「淨土宗」的原因。由此看來,佛教先有「淨土法門」,次有「淨土教」,然後有「淨土宗」,先後有序,合情合理的。

1078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2)

1078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成立及發展(22017.10.25

淨土法門與淨土教

簡單來說,「淨土法門」是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淨土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專門全面地介紹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隨自己的根機,依教奉行,發願求生淨土,以得生「淨土」為依歸

我等凡夫既得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即「生諸佛家」,自然身心清淨,得究竟解脫,證涅槃大樂!所以,淨土法門是別指極樂淨土。一般他方諸佛淨土是「自受用」的,如釋迦牟尼佛的無勝世界,但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自受用」,同時是「他受用」的。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可知垢障凡夫,乃至小乘聖者、登地菩薩,只要託佛願以作強緣,皆可得生,直入彌陀高妙報土。

        那麼,「淨土教」是怎麼一回事?佛門中人各依自己有緣的小乘或菩薩經論,如天台宗依《法華經》、華嚴宗依《華嚴經》、唯識宗依《成唯識論》等等,以諸宗的理念解釋「淨土三經」,依教奉行,發願求生淨土,通通是名為「淨土教」。

當然有祖師大德如曇鸞大師,依「淨土三經」的理念解釋「淨土三經」,偏為垢障凡夫,教人「專念彌陀名號而得生」,也是「淨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