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1, 2017

104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5)

104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5)
2017.07.31

    當今旗幟鮮明,力倡議中興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者,莫過於台灣的慧淨法師。慧淨法師早年在佛光山星雲大師坐下,披剃出家。但在一九八五年春向大師請假,獨自住山靜修,歷時三年,念佛為主,專修淨土。 一九八八年秋遊學於日本京都之大谷大學,研習善導系淨土思想。一九九三年夏返回台灣,逐漸開展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

因此,由慧淨法師談論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真宗的不同,是較具權威性的。慧淨法師曾撰文,分開五個部分,詳細比較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的地方。

(一)依止的人不同。

善導大師思想以中國善導大師為宗祖。淨宗行者,唯依善導大師及相承祖師釋義為准。於他善知識所釋,若與相承釋義有所不同,知為各自攝化方便,不妄加評說,不強作合會,只置而不用,唯用善導即可。

印光大師稱讚:「善導和尚,彌陀化身。」「蓮宗二祖,萬代景仰。」「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世傳師是彌陀現,所說當作佛說看。」「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

Friday, July 28, 2017

104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4)

104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4)
2017.07.28
淨宗法師續云:
當然,這也是對機說法,也不要講得太玄太高,否則會脫離法門的方向和利益。歸到稱名這個地方,即使你懂的不多,也能「不虛入品之功」。

如果以信心為正因,少數人能正確理解,也沒有問題,他也會稱名的,念念稱名,「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只怕有的人會概念化,而且主觀的東西比較多。

不像稱名,稱名就是事相,事就把理含在裡面,不可能跳出去的。但是單講信心就可能會損減稱名,有人會說「我信了就可以了」,最後可能會落空

當然,講稱名也可能有不足,比如,有的人會執著於自力。所以,我們所講的稱名,是「本願稱名」,是仰憑彌陀本願力的,這就不至於落入哪一方面。總之,善導大師的思想完整、開闊、穩健;雖然非常高,但也能高能低,攝受一切根機的眾生。


以上是淨宗法師分析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真宗區別。

Wednesday, July 26, 2017

103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3)

103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3)
2017.07.26
淨宗法師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真宗區別在哪裡,云:

所以,善導大師最後的結論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它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它的高度和歸趣,和善導大師本身所要表明的義趣是完全一致的,沒有偏離

信心在本門也很重要,講在哪裡呢?就講在「三心」的地方。深心屬於「散善門」的內容,雖說定善和散善,雖說機法兩種深信,最後都要歸在一向專念。

在修行的立場上,我們知道,前面的信願都是前方便,到最後一向專念的時候,就不再把信願放在嘴上,而是信願行三都攝在這句名號當中。說我念這句「阿彌陀佛」沒有信沒有願嗎?就不再說了。講信講願還是初期的,到最後信願都不提了

打個比喻,叫「依解起行,行起解絕」,「解」就是信願,「行」就是一向專念;一旦專修念佛了,信願自然融在其中。就像跟人打交道,初次打交道,「我很相信你」,講這句話的時候,彼此之間還不是很默契的;如果是老朋友,甚至刎頸之交,就不講這些了。


所以,如果真正體會到機法一體,念佛和阿彌陀佛一體,就不要再談信談願了,那都是過渡階段,早就過了,已經成為一體了,還談什麼信願?一向念佛就可以了。

Monday, July 24, 2017

103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2)

1038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2
2017.07.24
從上文得知,日本淨土宗的三個主要流派把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突出的阿彌陀佛的本願-第十八願主幹,以不同的切入點再細分支派出來。淨宗法師介紹日本淨土宗的三個主要流派的分別後,續言:

真宗、時宗、西山淨土宗,包括正西等等,其實是在淨土宗這棵大樹上,做了一個子系統加以展開。這樣,我們知道了它們的位置,就會有一個通盤的考慮:有助於扶持教理的,可以吸收;枝杈過多的,就避而不談。

簡單地否定是不嚴肅,說明眼界太狹窄,根本就沒看懂。有的人只知道真宗,其實日本的淨土宗,大的系派是非常發達的。近一兩百年間,真宗勢力比較大,信徒比較多。歷史上像時宗、西山淨土,像鎮西,都很強盛。

瞭解這番因緣之後,讓我們再回頭來說,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真宗區別在哪裡。

首先,「真宗」有八個字:「信心正因,稱名報恩」。在信心和稱名的關係上,說:你只要信了,完全歸命阿彌陀佛,因就具足了,往生就定了;為什麼念佛呢?念佛是報佛恩的。


我們不這樣說,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特色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我們的落腳點,就落在「本願稱名」上,就行立信,以行攝信。前面講信講願,是要歸在一向稱名當中,這樣不落空。不論信深信淺,都歸在一向專念。

Friday, July 21, 2017

103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1)

1037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1)
2017.07.21
   淨宗法師介紹日本淨土宗的三個主要流派的分別時,言:
日本「真宗」以第十八願當中的「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以三心為根本,落在「信心」這方面來展開。當然它不可能反對「乃至十念」的行法,雖然有信、有願、有行,它是以「信」作為立宗之本。
就是說,在十八願當中,它強調某一方面,也就是「信」這一方面。這樣不就更加細緻了嗎?很顯然,善導大師是一棵大樹,法人上人是一個主幹,到後來又分出細枝。所以,真宗是「至心信樂」這個立場上。
日本「時宗」的一遍上人,他是以「乃至十念」來立宗的。無論如何,有信無信,信深信淺,都歸到「一向專念」。他總是叫人念佛,「你就歸到名號,其他一切凡夫之心都是虛妄」,善惡皆迷,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也是非常乾脆的,把「乃至十念」發揮到極致。

這樣來看,真宗也好,時宗也好,都有發揮極致的地方。發揮到極致,既是長處,也是不足。長處是因為發揮到極致,不足也是因為在一個極處的地方,沒有像法然上人那樣完整地顯現。


日本「西山淨土宗」的證空上人,追隨法然上人二十多年,強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謂「機法一體」。它的教理,意義也非常好,非常深入,「機法一體」的思想非常透徹。

Wednesday, July 19, 2017

103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0)

1036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20)
2017.07.19
淨宗法師回答「淨土的本願法門和日本真宗的區別在什麼地方?」的問題時,續說: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是淨土教理的闡述,屬於教義分(其餘四本著作 - 《觀念法門》、《法事讚》、《般舟讚》、《往生禮讚》是「行儀分」),重點說明「稱名正行」是往生淨土的「正定業之」。五部著作是以這部《觀經四帖疏》為主幹的;而「正定業」是依第十八願建立的。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非常開闊、廣大。善導大師是這麼一位祖師。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到日本以後,法然上人是把善導大師的思想作了提煉。因為淨土法門這麼廣大,一般人沒有心量接受,也找不到主幹,所以法然上人就寫了《選擇本願念佛集》,列了十六章,這十六章都是突出「選擇本願念佛」,是突出純粹淨土宗「本願稱名」的特色。

所以,我們就知道,善導大師廣泛、磅礴──四十八願;然後到法然上人,簡單、突出主題,選擇本願──第十八願。


法然上人下面,又進一步細化,有很多流派。我們簡單講三個主要流派:一個是「真宗」(以親鸞上人為代表),一個是「時宗」(以一遍上人為代表),一個就是「西山淨土宗」(以證空上人為代表)

Monday, July 17, 2017

103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9)

1035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9)
2017.07.17
有人問淨宗法師:淨土的本願法門和日本真宗的區別在什麼地方淨宗法師即時表示: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如果問「現在所弘揚的善導大師思想和日本真宗有什麼區別」,倒是可以回答。因為「淨土本願法門」這個概念怎麼定義呢?我們還是以「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來吧!

淨宗法師的回應,說明很多人對淨土法門的概念頗模糊,尤其是日本淨土法門發展脈絡,只是一知半解,也不知何來一個「淨土本願法門」,或「本願法門」。因此淨宗法師先簡單介紹一下日本淨土法門的發展概况。

他說:淨土法門在日本的發展有一個脈絡,從善導大師到法然上人再到下面的分支,我們把這個關係稍微梳理一下,對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與真宗的區別就比較清楚了。

善導大師是站在總體,站在四十八願的立場上。在四十八願當中,突出第十八願,所以他說「四十八願一一願言」、「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的著作比較廣泛,有《觀經四帖疏》、《觀念法門》、《法事讚》、《般舟讚》、《往生禮讚》,其實是配對五種正行的,尤其是四本書,配對四種正行:《法事讚》──讀誦正行,《觀念法門》──觀察正行,《往生禮讚》──禮拜正行,《般舟讚》──讚歎供養正行。

Friday, July 14, 2017

103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8)

1034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8
2017.07.14
        那麽,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接觸到純粹的淨土宗,但是原來已經修習了摻合其他宗派思想的淨土宗,比如說摻合了天台宗、禪宗等等,其思想和修行的方面,可能跟純粹的淨土宗不一樣,不一樣是在哪裡呢?又應該怎麼去理解、矯正、改變呢?簡單來說我們如何看待日本淨土教?
           淨宗法師的看法十分簡單,他說:這個差別之處,主要來講,就在於「純」和「雜」。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純粹仰靠阿彌陀佛他力的救度,純粹彰顯阿彌陀佛救度的本懷,它是彰顯救度的法門。
而一般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也承認阿彌陀佛的願力, 也要靠阿彌陀佛救,但是不夠純;不夠純就夾雜了自己的修行,認為「我要修到某種程度才達到讓阿彌陀佛救的標準,我才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有這麼一點點純和雜的差別。可就是這一點點,像我們這樣的根機,就給嚇住了。
這自力修行要達到什麼程度?是要達到一心不亂,達到功夫成片,達到能夠讀誦大乘經典,或是要斷煩惱?斷不了煩惱至少要伏住煩惱,又要伏到什麼程度?我們有沒有做到?心中就有很多的疑情,不能取捨,不能完全放下、徹底靠倒阿彌陀佛。 
然而,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純粹的淨土法門,依阿彌陀佛本願力而立,全仗佛力,卻能夠讓我們徹底安心,完全靠倒。完全靠倒之後,你就發現,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完全沒有必要!
佛力是絕對可靠的;佛心是大慈悲的,還有怎樣不安心呢!?

Wednesday, July 12, 2017

103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7)

1033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7
2017.07.12
淨宗法師在一個訪問中,總結作言:
我們現在把這些引用過來,就是說,我們和日本淨土教方面有同有異。我覺得,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善導大師思想回傳到中國來,我們既不能全盤照收日本人的解釋,也不能故作清高,把他們的都撇到旁邊。他們解釋得好的,可以拿來用。這樣的過程,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有智慧的人來做。 
有人不了解這個歷史因緣,認為我們弘揚的是日本的淨土教,其實恰恰相反。打個比方:譬如說,父親出國了,時間久了,兒子就以為父親死了,然後就拿了 個牌位,天天上香。後來父親從外國回來,結果這兒子不認識,說:「你是從美國來的,是外國人,不是我父親。我父親已經死了。」這樣就不好了,因為他就是父親。 
這是比喻什麼呢?善導大師的著作,離開中國很長時間了。我們雖然推重善導大師為祖師,但是對於他的思想卻不了解,因為他的書去日本做客了。一千年後這些書又回來,就代表善導大師本人的思想回來了,我們要認,不能說這不是我們中國的。
*淨宗法師的說法十分中肯。但也有人不接受,以種種理由,包括民族情緒來排斥之,中傷之,是不合理的。


Monday, July 10, 2017

103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6)

1032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6
2017.07.10
淨宗法師在一個訪問中,曾談論到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和日本淨土教之間的關係,說:對我們來說,採取這樣一個態度:我們不站在任何一個流派上,不站在淨土真宗的立場,也不站在西山派的立場;我們要回歸本土,回歸到善導大師本來的立場。
如果是對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發揮得比較突出、精彩的,我們也可以拿來用;但是我們不站在哪一個具體的派別,所以也不可能把日本人對善導大師的解釋全盤搬過來,而且搬過來也未必實用。我看了一下,它們比較細膩;太細膩化、過於理論化、過於哲學化,可能在弘化方面不方便。
關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的慧淨法師特別有智慧,他提出四句話,完全把善導大師思想歸納起來,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在法然上人,或在後來日本淨土宗的各個系派中,是有這種思想的。慧淨法師把它完整、清晰地突顯出來,我覺得非常有智慧。

「本願」是彌陀救度的原理(教),往生靠彌陀本願力的救度。「稱名」是救度的方法(行)。「凡夫」是救度的對象(機)。「入報」是往生的處所、救度的利益(益)。 「平生業成」本來是淨土真宗比較強調的,我們也拿來用,因為這有助於淨土教法的推展。在中國淨土宗祖師中也有這樣的思想,比如印光大師說「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你還沒有往生的時候,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人了,不就是說「平生業成」嗎?但是作為一個主要的特色,在理論上的建樹,日本淨土教這方面比較發達一些。

Friday, July 7, 2017

103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5)

1031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5
2017.07.07
淨宗法師在一個訪問中,曾談論到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和日本淨土教之間的關係。
他首先指出:日本的淨土宗是完全從中國傳過去的,然後由日本的高僧法然上人立宗的。法然上人特別「偏依善導」,也就是依止善導大師,這點是一致的。
法然上人之後,日本的淨土教特別發達;而在中國,是禪宗特別發達-六祖大師之後,一花開五葉,禪宗就分成五個支派。而日本淨土宗在法然上人之後, 也分了五流,後來發展出的最大幾派:一個是淨土宗的「鎮西流」,再就是親鸞上人的淨土真宗這一派。
然後是證空上人的「西山」淨土宗這一派,後來演變有一遍上人的「時宗」這一派。所以,日本佛教,淨土的實力很大,他們共同都依據善導大師;如果說不同的話,他們分得非常細,每一個支派都有它自己的特色。
善導大師思想失傳這麼長時間,在日本經過了八百年的沉澱,他們研究得很細,也有他們的長處。他們每一個支派的輪廓特別清晰,同樣解釋一句話,淨土真宗有淨土真宗的解釋,西山派也有西山派的解釋。

他們互相之間也有較勁的味道。當然,佛法較勁是沒有關係的,較勁是要表達:我是正宗,我是正規,代表淨土宗,總之,只要弘揚得出就好了。

Wednesday, July 5, 2017

103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4)

1030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4
2017.07.05
中國唐朝善導大師集記《觀經四帖疏》開立淨土一宗,致使淨土宗得以獨立,自成一宗,興盛發展,行於天下,遍及中外,如日韓等地。只可惜唐武宗(公元841-846年)廢佛滅法,造成中國佛教史上最為慘烈的浩劫 - 「法難」。後來在的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佛教典籍幾乎被焚毁,法寳殆盡。

淨土宗的寶典,如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等,在唐末之後已在中土失傳。雖有書錄,或轉載文字,但找不到真本。

幸好,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於公元744年傳到日本抄寫。此淨土宗的寶典不但不曾焚毁散失,而且成為日本所有淨土教視為的主要依據論疏之一。日本淨土教皆顶奉此《疏》為「祖典」,其尊崇之極不喻可知,對此書之深入和廣泛研究,流布闡揚,不遺餘力。

日本淨土宗的法源始於中國善導大師净土宗法脉,流傳於日本而成為的一個支脉,這是一個歷史事實,毋容置疑。這是日本與中國佛法的一個重大因缘,絕不會因為後世一部分中國佛門中人能够否定的。


日本淨土宗的是日本的源空,即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而創立的,是為「一大薪傳」。

Monday, July 3, 2017

102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3)

1029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的異同 (13
2017.07.03
日本淨土宗的發展史(一)
佛欣法師在〈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一文總結云:
從以上的論述可見,一部佛教祖師著作的回歸,對佛教的復興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這事相後有著深刻的原理,顯明瞭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傳承的力量之巨大,祖師的著作代表著法脈清淨之傳承。
傳承是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一代一代傳授下來的佛法,法脈的清淨源流猶如金線,代代相傳無有間斷,如此純正的佛法方能如清泉般流入眾生心中;若佛法傳承中,宗派開宗之著作佚而不見,如無源之泉,縱有流水多為眾流匯合而成,雜而不純,而難免枯竭。
                      好了,淨土宗祖典終於回歸中土,善導大師淨土思想重新彰顯,純粹淨土宗得以中興,但為什麼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淨土宗思想扯上關係呢?原來,導大師著作早在唐朝時經由留學中國的日本人傳回其祖家。早年日、韓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視漢文經典和書籍為至寶。縱使國內發生動亂,改朝換代,這些佛經亦會好好地保存和保蘐,不受影響。

反觀中國本土,在法難和政變時,恣意摧毀佛經祖典,如民國初年的太虛大師對晚清時佛教狀況感歎之言: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瀕於亡矣。

可是,那邊廂的日本,因傳來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卻引起翻天覆地的變化,造成日本佛教界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