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9, 2016

88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5)

88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5)
2016.07.29
修淨土法門的人,並不是一天到晚都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心裏就完全沒有苦惱,不是這樣的。苦惱有分「根本苦惱」和「枝末苦惱」,根本的苦惱就是生死輪迴,如果生死輪迴雖然解決了,但只要生命還在的話,枝末的苦惱還是有的,比如感情不如意、事業失敗、家庭不美滿等等。不過,因為他的根本煩惱已解決,所以他的內心會有一種安心,因為他知道人生只不過是短短幾十年,幾十年之後這些苦惱就沒有了。所以,即使我們現在百分之百願生極樂,但生命存在的期間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執著,有執著就有牽掛,但這不會障礙往生。
因為煩惱凡夫嘛!有的責任未了,有的凡心比較重,希望多活一天是一天,現在就往生覺得好像太早、太可惜了。可是到了最後的關頭,沒辦法再延長生命了,他就會放下。
當下信受彌陀救度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永不改變的那種眾生,他的往生是在他當下接受的時候決定下來的,不是等到臨終那個時候才決定的。臨終即使躺在病床上身心痛苦、念不出佛,也照樣往生,而且內心也安穩,不會因為念不出佛就有恐懼、掛礙、不安什麼的,不會。否則,表示當初所聽聞的是聞不足,信也不足。所以,修者淨土法門的人要瞭解阿彌陀佛救度的原理,否則心仍不安。


Tuesday, July 26, 2016

88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4)

88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4)
2016.07.27
只要信受彌陀本願救度,專稱彌陀萬德洪名,願生彌陀涅槃淨土,自自然然都具足無上成佛的功德,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稱「凡夫菩薩格」,雖然現在是具足貪瞋痴的凡夫,妄想雜念多如大地塵土,習氣也非常沉重,但已不是生死輪迴凡夫,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因為他必定往生,而往生即是涅槃的境界。

正如印光大師所說:「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就是說我們若能生死心很懇切,知道這是娑婆、堪忍、痛苦的世界,是六道輪迴、不究竟、有漏有缺陷,是造罪造惡、無明黑暗的世界,決定要離開這個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救度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慈悲沒有半點懷疑,則雖然身在娑婆,煩惱仍然充滿心中,但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已經不是輪迴生死凡夫,是往生有分,往生決定,時時在彌陀 光明攝取中,生死輪迴至此徹底斷除遠離,他一旦斷氣,必受阿彌陀佛接引,進入阿彌陀佛涅槃報土。

依《大經》云:「佛告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言「即得」者,即行者可以現世今生即可得生,是「今時意」,而不是「別時意」,即未來世當生才可得生!


Monday, July 25, 2016

88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3)

88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3)
2016.07.25
淨土法門以往生淨土為目標,業報之身未捨之前,還活在塵世間,身尚在穢土,且要面對世事俗務,必須等待至臨終佛來迎接引,此時此刻才能真正得入淨土,蓮花化生。然而往生淨土之業事,不一定要待至臨終才能達成,在平生之時也可達成的,此即稱為「平生業成」。

就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言,念佛人不管怎樣的情况下死去,反正全仗他力,當下的往生大事全托阿彌陀佛,無疑無慮,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有絕對的信心。我們念念不捨,阿彌陀佛不離不棄。因此,我的業識不管何時離開色身,就在這一刻,阿彌陀佛就那一刻接引我們去!

換言之,真正的念佛人不會顧慮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也不管怎樣的情况下死去,他們早已當下決定廻願生西,他們又深信阿彌陀佛決無虛願,一定來垂手接引,衹要念佛人行住坐臥,稱名念佛,念念不捨,保持信心,無疑無慮,平生之時,雖身在穢土,命尚未終,往生之業,已經成辦,一切都穩妥,而往生必定無疑。

善導大師云:「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專心,就是一心歸命,專念名號;回,就是迴向發願生西方淨土,誓不顛倒而再受生死!


Friday, July 22, 2016

88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2)

88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2)
2016.07.22
《無量壽經》卷下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按此段經文所言,行者不用十念,乃至一念,阿彌陀佛都有能力使聞其名號,信心歡喜者得生其國!

本願即是稱名,稱名即乘佛願,乘願即時業成。稱名往生,全仗佛力,不是自修之力,沒有自力修行須長時累積功德之問題,自然不待將來,現在往生已定,永除臨終恐懼。

依據第十八願念佛的人,也就是「平生業成」的人,他對往生是不擔憂、不顧慮的,所以除了在佛堂念佛或在家裡念佛之餘,有需要我們的地方,也應多少撥出時間來自信教人信,自利利人,引導他人共入彌陀願海。

一般淨土法門都講臨終,認為現在是前方便,現在盡力累積諸善萬行,希望臨終有福德因緣;或是現在念佛期望達到工夫上的一心不亂,這樣臨終才能正念現前;或是認為臨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樣才會往生決定。所以現在還不敢、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我們這個法門不一樣。

本願稱名」的人是「平生業成」的,往生之業現在就已經成就了。阿彌陀佛在他臨命終時自來迎接,即時花開見佛,直入報土!


Wednesday, July 20, 2016

88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1)

88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1)
2016.07.20
「念佛」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善導大師謂之「正定之業」,亦即「本願稱名」、「平生業成」,往生已定。但有人疑惑:究竟單單念佛,可不可以往生西方淨土呢?唸「南無阿彌陀佛」真是太容易,能否往生西方淨土呢?淨土經典強調「十念必生」,令人難以置信,恐怕是哄人吧!?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云:「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必得往生」的「必」字十分有力 必定、一定、決定、絕無問題,亳無疑慮!
十聲稱佛,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回應第十八願 - 「十念必生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願文。阿彌陀佛成就了「十念必生願」,阿彌陀佛應其承諾來救度「十聲稱佛」的念佛眾生,還有什麼問題呢?

凡生淨土者,必須具足三資糧 - 信、願、行。「十聲稱佛」已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難道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尚有缺失嗎?


Monday, July 18, 2016

87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0)

87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10)
2016.07.18
「平生業成」是淨土宗的特色。凡夫能夠「平生業成」,力不在凡夫所作所為,純粹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所致。正因阿彌陀佛「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深重誓願」者,即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者,即:彌陀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我等往生,依彌陀是否成正覺而定。阿彌陀佛竟把自己能否成佛,與能使我等往生綁在一起,這個誓願太深重了!
換言之,阿彌陀佛告訴我等眾生:稱我名號, 我來接你;你不往生, 我不成佛;我已成佛, 你必往生!淨土法門由始至終都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不講求我等眾生的力量。說句實話,不管我們修到什麽程度或境界,也沒法雷池半步,何况得生呢!?

              但因阿彌陀佛成就了本願,成就了名號,成就了極樂世界,我們才有本願力可乘,有名號可念,有淨土可生,乃至有信心「平生業成」,得生彌陀的淨土。

Friday, July 15, 2016

87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9)

878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9)
2016.07.15
一個人如果願生極樂,修學淨土法門,可是不曉得自己是否平生業成,或不敢肯定自己是平生業成的,表示他還不完全了解阿彌陀佛的本願。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明明就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願生淨土,專念彌陀佛名,可是還不能夠往生,那阿彌陀佛豈不是打妄語?祂成佛的這個廣長舌相豈不是要收回來?祂豈不是不能成佛?佛是不打妄語的,佛語是真實不虛偽、不顛倒的,祂既然成佛的話,我們依祂第十八願所講的,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必定往生,為什麼?很簡單,因為祂已經成佛。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換言之,彌陀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我等往生,依彌陀是否成正覺而定。又彌陀本願言:稱我名號,我來接你;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我已成佛,你必往生。這是一種非常簡單而直接的必然因果關係。
本願法門就是稱名,稱名必往生,只要抓住了這一個方法 -「本願稱名」,就「平生業成」了,這是淨土宗的特色。


Wednesday, July 13, 2016

87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8)

87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8)
2016.07.13
經文說臨終佛聖來迎,有人遂以為一生念佛,往生與否都還是不定,臨終見佛來迎,往生才算決定,往生之業才算達成,也就是所謂的「臨終業成」。這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原因如下:

一、既說臨終來迎,可知在此之前往生之業已經成就,如果在此之前往生之業尚未成就,則不可能臨終有佛聖來迎。此如世間婚姻,也要事先確定,至時才有迎親嫁娶;婚約未定,不可能迎娶。

二、如果說是臨終業成,臨終必須已有往生之業,依經文,往生之業,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臨終只說佛聖來迎,可知往生之業成就於平生,臨終佛菩薩自然來迎,也就是「平生業成,臨終來迎」。

然亦有臨終業方成就者,此則僅限於臨終念佛之人,如《觀經》下品,因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臨終才遇到善知識教以念佛,所以是臨終念佛、臨終業成。

經文所說為平生盡形壽一向專念的人,臨終時不論有沒有念佛,阿彌陀佛都來迎接,此即是平生念佛、平生業成,不可說為臨終業成。信願念佛的人往生已經決定了,不必等待臨終依賴人家助念,或要提起正念。我們專念彌陀,願生極樂,一生不變,平生就與佛同在,蒙佛護祐,臨終就蒙佛現身,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此名平生業成


Monday, July 11, 2016

87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7)

87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7)
2016.07.11
第十八願所言「乃至十念」的根機,並沒有說一定要平生,或者說一定要臨終。既然是「乃至」的話,既包含平生的根機,也包含臨終的根機,意思是說:你在平生遇到彌陀救度之緣,而發心盡此一生信願念佛,那個時候就是「平生業成」。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沒有佛緣,既不學其他法門,也沒領受淨土法門,甚至不但一輩子沒有佛緣,反而造了很多罪業,甚至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到臨終即將斷氣了,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解這個法門。

因為此罪惡凡夫一生造惡多端,所以臨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已經燃燒過來了,他才恐懼,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開示阿彌陀佛的救度妙法,他當下信受,並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即便往生了。這就是典型的臨終之機,能夠臨終業成。

淨土宗不是臨終佛教。淨土行者往生彌陀淨土,不是決定於將來,而是決定於現在,平生信受彌陀救度,此心永不改變,又專稱彌陀佛名也永不改變,願生彌陀淨土當然也永不改變。


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臨終才決定的,是現在就已經往生有份了。行者的每一聲佛號,都在阿彌陀佛的救度攝取之中。所以,凡是稱名念佛的眾生,都永恆地處在彌陀攝取的光明裏面。一向專稱佛名的人現在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中,一斷氣就在彌陀的無量光明土。

Friday, July 8, 2016

87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

87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6)
2016.07.08
「業成」有平生、有臨終。當然,如果是平生業成的話,它是貫穿到臨終的,既是平生業成,當然也就更是臨終業成了,因為他的往生,不是臨終那一時刻才決定的,是在平生信順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同時就決定了。所以,不是臨終那個時候才決定往生,他的念佛是每句佛號都決定往生,念念都決定往生。

淨土宗有所謂平生之機和臨終之機。平生之機者,即在我們平生還沒有臨終之時,己接觸到淨土法門,聽聞極樂世界的名字、阿彌陀佛的名號,乃至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妙法。臨終之機者,即在我們臨終之時才遇到善知識,聽聞此法門。

平生之機者,若他們能聞即深信,無疑無慮地相信自己未來會往生彌陀淨土,心亦安下來,矢志不移,並一向專稱佛名,那麼,我們往生的業因已經圓滿成就了;有了這個業因,自自然然就會獲得往生成佛這個果,這個叫做「平生業成」。

平生之機者不一定平生業成,也有臨終業成。何解?此因他們雖然得聞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妙法,但卻信心沒有決定,何以得知他們信心沒有決定?他們沒有依佛本願所言,一向專稱佛名故。為什麼平生之機者不專稱佛名而求生淨土,原因不一,各有因緣,難以盡錄。

然臨終之機者,不用多說,必然是臨終業成了!


Tuesday, July 5, 2016

87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5)

87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5)
2016.07.06
學佛念佛的人,如果深信自己未來會往生彌陀淨土,他現在心就安,就會歡喜;倘若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往生,不管是有什麼原因,那現在的心就會有所不安,有疑有慮故。

我們現下是以一個凡夫的身分,但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護當中,所以,依彌陀本願,雖然我們的肉體還在娑婆世界,但是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

雖然我們此生果報尚沒盡,但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了。因此,淨土宗的特色就是「平生業成」,即在我們平生還沒有臨終之時,我們往生的業因已經圓滿成就了;有了這個業因,自自然然就會獲得往生成佛這個果,這個叫做「平生業成」。

這樣的特色是純粹淨土宗獨有的。如果是淨土行者靠自修持力積功累德,如淨業三福,就沒有這樣的特色。因為純粹淨土宗是靠佛本願力,而阿彌陀佛要已經成就我們往生所需的 - 這句彌陀名號,我們只要願生稱名,現在就可以決定是往生的身份了。


正因如此,既然臨終接觸到淨土法門而決定信心,能乘佛本願力往生,豈不是我等凡夫平生之時,己接觸到淨土法門而決定信心者,也必能往生!何况,人的生死在呼吸之間,雖言平生,實在分分秒秒都是臨終,總之,什麼時候信心決定,什麼時候就往生「業成」了。

Monday, July 4, 2016

8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4)

873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4)
2016.07.04
慧淨法師指出:不管是聖人,還是凡夫,不管是善人,還是惡人,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不管心清淨,還是不清淨,只要我等「眾生稱念」,就「必得往生」。

這個「必」是百分之百的意思。現在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那麼,將來「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既然將來「必」定往生,我們往生之業豈不是已經當下成就了!所以,叫作「平生業成」。

「平生業成」者,就是在於一個人,當他接觸到這個淨土法門後,他有一刻的感覺、有一種信念:確定自己能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就是「平生業成」。一個人什麼時候遇到這個法門,並有此感覺或信念,則沒有一定。有的年輕,有的年老,有的在病床上,有的已臨終了。如果臨終才遇到而有此感覺或信念,就叫做「臨終業成」。

總之,我們這個法門是可以在還沒臨終時就確定往生的。印光大師說:「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這就是平生業成。

這個信念,又名決定信心,深信之心,心中充滿喜樂,如釋重負,像第十八願所說的「至心信樂」,又如韋提希夫人在光臺現國後得忍 (深心) - 信忍、悟忍、喜忍。這個信念有點像基督教的「決志」。只要行者信心決定,一心願生,及後一向專稱佛名,即平生業成也。


Friday, July 1, 2016

87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3)

87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平生業成 (3)
2016.07.01
為何「平生之機」者,也會「臨終業成」呢!?

有些人平生時已得聞彌陀淨土法門,甚至知道念佛必生的道理,他們即是「平生之機」,可是他們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當下決定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並從此以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最普遍的想法莫如:不要緊,等我年老才念佛呢,就算臨終才念佛也不相干!誰曉得自已會等到那年老的時候,或有把握臨終必會提起正念,念起佛來?這種期望「臨終業成」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一般人認為彌陀淨土法門專為解決往生問題,故常常聯想到自己臨終事宜,安排助念,或一切聖眾來迎接引的準備工作,乃至辦身後事、超度等。

又有一般念佛人的觀念認為,自己業障深重,先要斷惑消業,至少要伏惑帶業,才可以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蒙佛現前,來迎接引,得生淨土。結果不專稱佛名,而去誦經斷惑,拜懺消業等,或去修禪欲得清淨心,念佛排到最後臨終才去念!

他們一輩子修行,往生都還沒有定,心內一直戰戰兢兢,患得患失,思前想後,心中諸多疑慮,雜修雜行,冀求直至臨終見佛來迎接引,往生之業才決定下來,亦是「臨終業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