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6

94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5)



949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5)
2016.12.28
「正定聚」是一個佛學專有名詞。一般大乘菩薩教言「正定」者,眾生必定證悟也。「聚」者,意為群聚、類聚、同類共聚,物以類聚。

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徙其根性和修法及修持程度,分為三大類。如道源法師說:一切眾生分成三大聚,聚者類也,分為三大類:

第一種是「邪定聚」,即畢竟不證悟者,如魔王及其眷屬,一切不信、譏笑、毁謗佛法者。邪定就是他定於邪,你跟他說佛法,他決不接受,這叫邪定聚。

第二種是「不定聚」,在定邪二者中間,善根熟有機緣則可證悟,善根不熟無機緣則可證悟。他們遇到邪師邪教,就去信邪了,遇到善知識跟他談佛法,他也可以來學佛法,這叫做不定聚。

第三種是」正定聚」,即絕對起正知正見的眾生。依《俱舍論》云,見道以上之聖者,能斷盡「見」等惑,獲得畢竟不退,定於正性之涅槃擇滅中,故稱「正定」。「正定」者,即其大乘菩薩種性已定,必定證悟菩提道,决不退轉者。又菩薩階位在十信以上者,即初住菩薩,亦稱「正定」。

在娑婆世界有這三大聚,極樂世界只有一聚,只有正定聚的眾生,因為極樂世界沒有邪定聚,也沒有不定聚的眾生。如《阿彌陀經》說的「阿惟越致」,即不退轉菩薩,相當於八地的不動地菩薩。

又在極樂世界國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意即都是「不退轉」菩薩共聚之地方。他們都是「同一念佛,無別道故」的往生淨土者,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钞》中言:初發心菩薩,大心雖建,勝忍未成。... 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

94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4)





948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4)
2016.12.26
《無量壽經》卷下一開始,就講:「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阿彌陀佛成就了第十一願和笫十八願,兩個願的成就文。先談第十一願,願文頗短,如下: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此願當中有兩個願事:第一就是「住正定聚」,第二就是「必至滅度」。這兩種利益是到極樂世界才能獲得,還是現在就能獲得?從曇鸞大師的問答解釋中就可以了解。

曇鸞大師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意思是說,在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無量貪瞋癡、塵沙煩惱罪業還沒有斷除時,就已獲得終必成就涅槃的身分。所以「涅槃分」就是指「住正定聚」。完全的「必至滅度」是往生後就能夠獲得。

什麼是「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這個不退轉,是只要「乃至一念」(「乃至一念」就是「上盡一形,乃至臨終十聲、一聲、一念,念其名號」之意)──這個念佛不是只為了現世的福報, 或者是為了將來求生人天,都不是,而是「至心迴向,願生彼國」;有了這個「迴向願生彼國」的話,「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當下就獲得往生身份了。

依彌陀本願稱名者,即時「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亦即:平生之時,已得往生身份,不待臨終之刻;雖身在娑婆,已預先取得不退轉位,不俟往生之後。

Friday, December 23, 2016

94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3)

947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3) 
2016.12.23
不是開玩笑,是真的《無量壽經》所講:「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所謂「即」就是當下,不隔日,不隔時,從「至心迴向」那一刻起就已經是往生涅槃報土的身份,永不退墮。「現生不退」的意思是,不用等臨終往生極樂世界才確定不退,現在就已經不退轉了。因此,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

但是,若依照華嚴、天台、禪宗、唯識、三論的解釋, 要到極樂世界以後才有不退轉。淨土法門不是這樣的。是「現生不退」──還在娑婆的凡尺,就預先獲得了不退轉的身份。因為依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娑婆凡夫稱名必定往生,而往生淨土又必定是不退的。所以,從因來說果,在因地時就說這個果報的話,現在就已經是不退,現在就已經是無量壽了。

其他法門依其本門教義,自力的功夫證悟到初地或七地以上,才得不退轉;就算入淨土要門,將己業迴願求生,亦須得往生到淨土之後才不退轉。但是,淨土法門現在未到極樂世界,就獲得不退轉了,這是「從果說因」。因為我們必定往生,今生今世必定「順次生」,下輩子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樣說來,豈不是現在就不退了嗎?


《無量壽經》偈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此偈更清楚明示阿彌陀佛本願力的作用和功能,「皆悉」泛指一切聞名欲往生的十方眾生,人人有份,萬不漏一;「自致」別指自然、必然的因果關係,真實不虛。淨土法門是簡易殊勝,更是現生不退,不退報土,不退涅槃境界,不退成佛之身!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6

94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2)

946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2)
2016.12.21
            
關於「不退」一詞,大乘菩薩教有嚴謹的定義。菩薩得不退轉,名為「不退轉菩薩」,又名「阿惟越致」,或《阿彌陀經》所講的「阿鞞跋致」,他必須做到「三不退」:

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如小乘初果須陀洹,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小乘四果阿羅漢,再斷盡八十一品思惑。又如別教菩薩從初住位中斷見惑,二住至七住位中斷思惑,則永不退失超凡之位。又如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故名「位不退」。大乘菩薩是七信位的菩薩,相等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他有期限的,他不會墮落凡夫,不會再墮三惡道,這才叫「位不退」

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這是菩薩,不會退轉到小乘謂別教菩薩從八住(18) 已去,至十行位、十迴向位的菩薩中,伏斷塵沙之惑,則永不退失菩薩之行,故名「行不退」。藏教裡頭沒有,小乘裡面沒有,大乘通教的菩薩,別教的菩薩,圓教十信位的菩薩,都是行不退菩薩。不管眾生怎麼樣的惡意對行不退的菩薩,包括侮辱他、欺負他、陷害他他也無所謂,他還是不退心,這才叫「行不退」


三、念不退-謂別教菩薩從初地(41) 已去,破無明惑,則永不退失中道正念,故名「念不退」念不退,這個高了,因為他們的心行,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與性德相應,這是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初住,通教裡頭沒有。菩薩登八地,即「不動地菩薩」(48)才可以念不退!


菩薩得不退轉,談何容易。可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的不退轉菩薩,豈不是不簡單!如今,依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立純粹、純正的淨土法門,認定「本願稱名」者,是凡夫可入報土,平生往生大業成就,而且現世今生是不退轉菩薩,豈不是開玩笑嗎!

Monday, December 19, 2016

94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 現生不退 (1)

945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二 現生不退 (1)
2016.12.19

我們討論過淨土法門的根本法脈,即傳承的命根子,源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亦稱為根本願,簡稱「本願」。第十八願願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將自己能夠成佛,與自己能夠使稱其名號的十方凡夫眾生得生其淨佛報土,綁在一起。意思是說,若然我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前身〕不能夠使稱其名號的十方凡夫眾生得生其淨佛報土,我不成佛了!

            當然,如今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名號是阿彌陀,換言之,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使稱其名號的十方凡夫眾生得生其淨佛報土!道理是這麼簡單!邏輯也是這麼簡單!因果亦是這麼簡單!
            
本願稱名是因,凡夫入報是果。本願稱名是因,平生業成是果。本願稱名是因,現生不退是果。核求其本,一切皆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為增上緣。之前已經討論「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談「現生不退」。

            什麼是「現生不退」?退,是退步、退卻、退失、退轉的意思!我們立志發願去做一件事,開始是興致勃勃,但不久遇上困難和挫折,我們會退下來,半途而廢,是名退失;或走回頭路,是名退轉。

            菩薩初發心,但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漫長的菩提道上,經歷三大阿僧衹劫的艱辛歲月,廣修六度萬行,有說不盡的苦惱,很容易退心!所以,菩薩求初發心不退,即「得不退轉」,相當於凡夫求出離心堅固一樣,是菩提道上的一個重要指標、一個里程碑。

            現生不退,相當於當生不退而言。很多人認為修淨土法門的人是「當生不退」,即在娑婆世界的現期生命完結後,當來下生到了極樂世界,才能「得不退轉」。但是,依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立純粹、純正的淨土法門,卻認定是「現生不退」,不待當來下生的。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6

94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75)

94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75)      
2016.12.16

四修法中,很多人討論心心相續、念念相續、十念相續等問題,認為很難做得到,其實他們多受禪宗等修心法門的思想影響,例如有人認為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 事一心、理一心;又認為念佛念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又認為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聲稱要感應道交,見佛現前,證入三昧,否則往生沒有把握!?這些禪定工夫的境界,凡夫連講也不種講,試問怎能做得到呢?

其實,「念念不捨」就是時刻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記掛在心中、掛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導大師所講「時處諸緣」,「行住坐臥,念念不捨」。

凡夫念佛是不管什麼時候,不是專心念就是散心念,不是散心念就是專心念。專心念時眼睛閉著、口念佛號、耳聽自己的聲音,心中專一地記數,這就是「都攝六根」,心靜下來。何况,阿彌陀佛本願的救度,沒有絲毫的條件,未必非得「都攝六根」才能往生,應知。

              平時念佛宜金剛念,綿綿密密,細水長流。所謂「心若無力,以口來扶」,亦是念佛。每個人的根機、時間都各不一樣,不用固定數目念佛,只要做到「熟處轉生,生處轉熟」,淡伙熟悉的五欲,常常念佛形成習慣,即「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便是。

Tuesday, December 13, 2016

94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74)

94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74)      
2016.12.14
若然你平生不繼續念佛,就是平生放棄了「念佛必生」的信念。還寄望你能臨終記得「念佛必生」的信念,即「提起正念」,及時「稱佛名號」,亦可除生死罪,蒙佛接引,即臨終業成也。

有人謂:經言乃至一念,認為一念就夠了!最重要是金剛,信心願心堅固。有人認為十念法,每天十聲,相續下去。但是,法師們常勸弟子多念,祖師日念三萬,汗流浹背。還有說強調清淨心念,也有說散心念都可以。眾說紛紜,究竟平生業成的念佛是怎麼樣呢?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勸行四修法:

一者恭敬修。所謂恭敬禮拜彼佛及彼一切聖眾等。故名恭敬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回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Monday, December 12, 2016

94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73)

94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十一 - 平生業成 (73)     
2016.12.12
有人信知念佛必生的道理後,即告訴別人:我接受彌陀的救度,當下就平生業成,對嗎?啊,不對!還要念佛。不念佛,業還未成。言平生業成者,即平生念佛,業事成辦;言臨終業成者,即臨終才念佛,業事才成辦。當知「稱佛名故」,才除生死罪,才蒙佛接引。這是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誓定、約定、規定的,真實而永不改變的。

慧淨上人說:凡夫言信心,飄忽不定,此因凡夫之心,虛浮散動,劇如暴流,無一刻之安住,絕不可靠。然而依阿彌陀佛成就本願,使我們稱其名號而得生的信心,卻是真實不虛。唯有阿彌陀佛是常住,今日、明日、盡未來際皆如是常住不變;彌陀常住不變故。

此「稱名必生」的信心,如慧淨上人說,以阿彌陀佛之真實為本質,亦阿彌陀佛真實之存在是自己之信心。得此信心亦是常住不動,故此法不可以自己浮動之凡心為標準,應以常住不變之佛心為標準。

我們信知「稱名必生」的道理後,平生不依彌陀本願而稱名念佛,如同不信不知,沒有把阿彌陀佛真實之存在是自己之信心。還是以自己浮動之凡心為信心標準,應以常住不變之佛心為信心標準。沒有本願稱名為因,何來平生業成之果?因果必然關係,才是相應,才是真實,當知唯佛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