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7, 2015

67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8)



674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8)
 2015.03.27
《無量壽經》云:「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第十九願指出有「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者得來迎,但他們不「一心專念」,不「一向專稱佛名」,卻是「多心多向」,雜修諸行,實即非全仗阿彌陀佛的功德本願力,相當於有「疑惑心」,雖能「至心發願 (菩提行願)」而有機會得生,但還要入「胎宮」。

第二十願亦指出有「積植德本,願生其國」者得果遂,但他們不「一心專念」,也非全仗阿彌陀佛的功德本願力,相當於「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雖能「至心迴向」而有機會得生,但還要入「胎宮」。

「不問罪福,專念得生」文已清楚地明言: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然而有人還信自作罪福,受業力繫縛,而不信佛施功德,乘佛力解脫,因此不得現世得生,恐怕只能與阿彌陀佛結一個緣吧!

《無量壽經》云: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信佛者能信此難信之法,難上更難!

Wednesday, March 25, 2015

67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7)



67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7)
 2015.03.25
淨土法門有專行、雜行之分。前者是專,專念佛名,順彌陀本願故,- 第十八願,就行立信,得生淨土,所以「專」相當於「信」;後者是雜,雜修諸行,依彌陀第十九願,迴斯雜行,求生淨土。心中對佛力,對佛名有疑惑,才堅持以自力功德迴願,因此「雜」相當於「疑」。就純粹淨土宗而言,專雜有得失。若以「正念」修行,必得往生。若有「雜疑」,因「雜緣亂動失正念」,往生機會極微。縱使得生,含華處胎,未言得生!

        什麼是正念?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此「正念」亦是《阿彌陀經》所一切諸佛誠實之言,同證其事。

凡夫」是一切未了生死的人。他們都是阿彌陀佛的救度對象。阿彌陀佛不過問其罪福多少。其實,在出離生死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都是同一類,毫無資格,計較他人。阿彌陀佛也不過問我等凡夫的壽命還有多久多近。總之,一切凡夫,上盡百年,下至一聲,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雜緣者,雜行、雜教、雜人、雜處也。凡夫心多濁亂,心猿意馬,疑惑心重、三心兩意,「念佛必生」的信念易動搖、退失!應知!

Monday, March 23, 2015

67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6)



672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6)
2015.03.23
        淨土法門的「作業」法是四修法。此法詳釋在善導大師的《往生禮讚》,云:「又勸行「四修法 」,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換言之,四修法是配合三心和五念,受速得往生之益。

續云:「何者為四?
一者「恭敬修」:所謂恭敬禮拜彼佛,及彼一切聖眾等;故名恭敬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
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
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 」。

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等三種修持,皆要畢命為期,誓不中止,故曰長時修,合共四修。總而言之,就是一心專念、一心專念也。
            恭敬修,是禮拜正行為主。除了彼佛,及隨彼佛的一切聖眾等。
            無餘修,是專稱彼佛名為主,及念佛聖眾等,不雜餘行及餘佛。
            無間修,即相續不斷,不以餘業及貪瞋煩惱來間。

Friday, March 20, 2015

67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5)



671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5)
2015.03.20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迴向發願心」既畢,又補充兩點。一者: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二者: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

            三心既具,無行不成。換言之,「三心」是「安心」法,代表「信」和「願」,但若沒有「行」 五正行或五念門,則不能成就往生。願行既成,無理由不成就的!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雖然「三心」在散善第十四觀說,但修定善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總之,淨土要門者,不管修定善或散善,隨時隨地廻願,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轉入淨土弘願門,必得往生。

此證明「三心」並非修散善廻向求生者的先決、基本、最低條件,而是具足往生淨土所需的必要條件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故此,善導大師說「三心」是正明「總舉有生之類」,具三心者,皆是乘佛本願力而得生,故是淨土弘願門!

            除了安心 (即「三心」法)、起行 (即「五念」門),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還提出「念佛必生」法的第三部曲 作業。作者,即四修法是。

Wednesday, March 18, 2015

67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4)



670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八 - 一向專念 (134)
2015.03.18
續上文。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續云:「「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迴向發願心」文則較簡略,云:「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

            此還相迴向,與阿彌陀佛的第二十二願「必至補處願」有直接關係,願文云:「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成就淨土,既接引凡夫來生,永斷生死輪迴,如第十八願言,又令菩薩行者疾得不退轉,,如第十一願言,但阿彌陀佛為我們九界眾生所做的,不止於此。他更要令得生者速成佛道,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所以發下第二十二願。這三個願是真實願,十分重要,代表凡夫成佛的三個里程碑。阿彌陀佛為我一一完成,南無阿彌陀佛!